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7989451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5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 A、促使土地国有制转向私有 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确立了封建制度 2、春秋时期,管仲改革和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直接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3、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培植封建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A、相地而衰征B、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D、奖励耕织 4、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实行连坐法A、 B、 C、 D、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普遍推行县制B、实行连坐法C、按军功受爵D、奖励耕战 6、重农抑商的经济指导思想形成于 A、秦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两汉时期 7、(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 8、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9、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理。“的思想家是A、墨子 B、李悝 C、商鞅 D、王安石10、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是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 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 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1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来,其最大后果是A、加速井田制瓦解 B、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形成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12、“相地而衰征” 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过程 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13、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 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14、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15、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是(1)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2)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及其经济实力增长(3)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地主阶级专政(4)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国先后变法A、(1)(2)(3) B、(3)(4) C、(1)(2)(3)(4) D、(2)(3)(4)16、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17、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制定连坐法18、“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1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20、以下哪一项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A、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B、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C、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 D、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 21、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 B、改革的方式 C、改革的性质 D、改革的成果22、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增加了国家收入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 B. C. D. 23、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量提倡的思想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仁政24、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25、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不同 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 D.改革的结果不同26、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其条件有: 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促进了民族融合 变法中秦国强大人民渴望统一A、 B、 C、 D、27、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 A“相地而衰征” B“废沟洫” C“尽地力” D“为田开阡陌封疆”28、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29、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3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31、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分封行县制实行连坐法A. B. C. D.3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33、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34、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A、都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C、都增强了本国争霸斗争的实力 D、都改变了国家的社会性质35、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6、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37、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38、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 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39、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40、“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4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新的经济基础的确立起到重要作用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 B推行二十等爵制 C实行连坐法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42、下列关于商鞅变法错误是A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B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的改革运动C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商鞅变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43、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4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45、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46、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 C、都壮大了本国争霸的实力 D、都改变了所在国的社会性质47、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48、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49、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霸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50、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1101120213031404150二、材料题(50分)51、(30分)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材料二(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碾,秦人富强。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材料四太史公曰:商君,开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和事相类(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以上均摘自史记?列卷第八?商君鞅 材料五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材料六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何以推行?(6分) (2)据材料二,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6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4分)(4)材料五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4分)(5)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分)(6)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最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6分)52、(20分)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材料二 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奖励耕织图三 商鞅铜方升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四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五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的思想。(2分)从材料二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4分)据材料二图二中的牛耕图,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引用材料三中的一句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2分)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分)(6)材料四、五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四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