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7981276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 通鉴考异 、顾炎武日知录、 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 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 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名解 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唯物史观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生牵强附会。 历史本体论: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历史观,构成了历史学的本体论的核心内容。历史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的根本性问题。历史认识论: 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史学方法论: 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抑或可以说,拿一定的世界观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便是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方法学”。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论史学方法。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还直接主导着史学认识论。 史学要论是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1924年史学要论的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原理的初步形成,该书是李大钊系统地阐述史学思想的一部精粹之作。全书分六章,结构严谨,言简意赅,具有理论的深刻与实践的激情相结合的特点。论述了“什么是历史”、“历史学的系统”、“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等重大理论问题。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 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王国维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成果,结合史记、汉书等文献史籍资料,对汉代边塞和烽燧的考实、玉门关址、楼兰及海头城位置的确定,西域丝绸之路的探索以及汉代边郡都尉官僚系统的职官制度的排列等汉晋木简所涉及的一系列相关问题,逐一做了详尽的考释,博大精深,对后人裨益极大,由此他创立的“二重证据法”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年鉴派三时段论对立史学研究的影响:年鉴学派旗帜鲜明地反对作为“人文学科”的西方传统史学把历史归结为政治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的展现过程,认为普通人的状况才是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基本因素;反对把历史学限定在只能叙述以精英人物为中心的事件而不能探求法则的“人文学科”,强调历史学应该成为一门研究普通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构”或“模式”的社会科学或“发展式的史学”;他们博采各学的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了经济史、社会史、心态史等领域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的“模式”和“结构”。但是历史观的局限使他们既看不到那些“模式”和“结构”本来就是有他们刻意研究的那些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造成的,更看不到它们也是随着那些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的改变而改变的。相反他们看到得只是“静止不动的历史”看不到变动的历史填空:1.历史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历史)2.史学的功能的历史观有:资鉴史观;垂训史观;(经世史观)3. 外考证有版本、校勘、(辨伪)。 考证分为内考证和外考证4. 历史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5.布罗代尔的三时段论:短时段论、中时段论、:长时段论。6. 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训诂学、辨伪学等。 7.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 8. 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部分。 9.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10.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是郭沫若。11. 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12历史认识的真理就是经过历史研究的实践和社会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认识。 13. 中国古代三大史书体裁是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而近代以来史书体裁的主流是章节体。 14. 记言、记事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体裁。 1. 试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生产力归根结底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对社会历史认识的思想体系即唯物史观。原理及意义: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尽地占有资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人类社会及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以总体体系方式存在的。一般情况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不应忽视人的意识的作用,以及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对人类社会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它们各自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透彻的了解。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但最终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各因素的“交互作用”中解释历史发展的“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从而对全部的历史发展过程获得统一的、科学的解释和理解。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有规律运动和发展的。因此,它显现为历史过程以及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因此,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辨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同时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社会和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和革命两种形式。只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性变革的作用是片面的。同时应看到,事物的渐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导致渐进过程的中断,出现质的飞跃,实现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态到新质态的发展。因此,对社会和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要从质和量的统一上去准确地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它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矛盾。矛盾各方的又斗争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前进。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还有其他各种呈网络状的矛盾,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客观历史行程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因此,对历史进程的考察,不仅要分析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而且必须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要研究历史,还要研究人和人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阐明历史。社会历史研究不是一个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过程。所以,研究社会历史既要注重对历史客体的研究,同时还必须注重研究历史认识的主体,探讨历史认识主体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历史研究的过程。 2.论述 史学概论研究的对象和特点: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的历史学,它比史学内部各分支学科应高出一个层次,因而必须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概括性,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而“史学概论”的内容结构,应紧紧围绕历史学本身的理论和方法而展开,既有对历史学的理论预设及方法论的反思和批判,又有对历史学全局的乌瞰和描述,内外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象)(1)史学本体论:史学的性质; 史学的发生 (2)史学认识论(3)史学方法论 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和编纂的理论和方法 其特点具有: (1)反思性。 (2)概括性。 (3)理论性。 史料:史料,就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那些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史料范围很广,主要来源于口头的、实物的和文字的。通常我们把史料归结为两大类,即实物资料(历史遗存)和文字资料。其中文字史料有:文献史料、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外国人著述类。实物资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留或遗留下来的前人创造历史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大体上分三类,即遗址、墓葬和遗物。 此外还有口碑史料。重要性: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作为史料存在的两大形式,两者各有所长,互相补充。文献史料以繁富、完备、连续和系统见长,所以成为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载中的不足和错误势所难免。实物史料较之文献史料,不仅数量少,而且零散,连续性和系统性皆非其所长,但其突出优势在于比较真实可靠,作为史学认识成果的检验形式和依据,它的发掘和发现,不仅可以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增强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因此,实物史料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几种史料搜集的基本方法(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首先是用于解答疑难的字典、词典类;其次是为搜集史料指引线索的目录、索引类;最后是类书等史料汇编。(2)分类搜集法;(3)追踪搜寻法;(4)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5)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资料;(6)利用网络和数码信息搜集史料。 两种史料的整理方法:(1)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2)按时间先后整理;2、史料的鉴别史料的鉴别或称考证,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句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史书的辨伪明代胡应麟的辨别伪书的方法:(1)检查最早的目录书是否著录过;(2)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志,严明此书何时见于著录,考其流传的线索;(3)考察与作者同时代的著作中,有无谈到或称引这部书的地方;(4)考察后世的著作有没有引用或发挥这部书中某些言论、观点的地方(5)核查这部书的文体是否符合当时的语言文字习惯。(6)考察书中所记之事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7)检查所标作者姓名,是否出于托名;(8)考察传播书的是什么人。梁启超鉴别伪书的十二条公例:(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正因而突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2)其书遂前代有著录,然后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历来不明者,即不可轻信;(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明者。 (5)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义者,则今本必伪;(6)其书题某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必伪; (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有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需甚加选择;(8)书中所言,确实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二俱伪;(10)各时代之文体,盖天然界划,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11)各时代之社会状况,齐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推见其崖略。若其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伪。3. 史料的校勘陈垣在前人校勘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校勘实践的经验,在所著校勘学释例中提出了“校书四则”,可供我们参考和采用。(1)对校法;(2)本校法;(3)他校法;(4)理校法。4. 史事的考证 历代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史事与历史事实之间经常存在程度不同的背离,由此出现伪事。伪事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主要的根源在于史家的历史观和所处的阶级、社会地位的局限性,从而在史料的取舍、记载的方法和史事的评价上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利益倾向折射到历史记述之中,因而其中参杂了各种偏见歪曲。 史事考证方法有:(1)求源法;(2)反证法;(3)旁证法;(4)还可以适当地运用理证法。 40. 简述史料搜集的途径和手段。 途径:利用各种工具书搜集史料。通过平时读书阅报积累资料。 注意从考古发 掘中搜集新史料。 利用采访和调查,搜集历史文物及口碑资料。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 集学术研究史料。 手段:指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用一定的物质形式去保管、储存和编制所搜集的史料。 主要有:摘录卡片。剪辑报刊资料制成资料袋。自制专题资料目录索引。录音、录 相、复制拍照和附制模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电脑)编辑、存储史料。 41、 考证史料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理证。指有些史料,从道理上讲值得怀疑,但是又无确切的证据,只得根据逻辑推理 来判断其正误。书证。指利用皇帝的诏书、大臣的奏章等各类档案资料以及各种书籍为依 据,以考证史料的正误。物证。指用出土的龟甲、金石以及其他考古器物为依据,考证史 料正误的一种考据方法。 42、 什么是校勘?校勘史料的原则是什么? 校勘,又称校雠准或雠校。指广聚众本,并用善本或古本为底本,校正、勘误古书字句 错误的方法。 原则:存真。求古本之真;求事实之真。 校异。只把各种本子的异同罗列出来,不 作是非判断。订讹。订正史料文字的讹误,并说明其产生讹误的原因。43. 史学工作者要具备哪些必备的素养?做好献身精神。a、专业思想稳固,不可以三心二意b、不为名利c、做好持久勤奋的准备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b、与实际相结合,了解社会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要有高尚的史德。a、端正治史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史德b、做到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a、广博的知识b、掌握史学基本功和技能,如搜集整理史料、调查研究、写作技能 要有创新精神。史学有创新才有生命。要坚持真理,有纠正错误的勇气。创新应充分吸收消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要反对两种历史倾向,一是历史虚无主义,二是国粹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