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静默草原 课前预习:1、了解作家作品相关知识。2、积累文中出现的字词。3、朗读课文,掌握好语言节奏,注意将细腻而深沉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并与本单元前几篇文章作比较。4、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相关内容。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2、学会通过人的感受来写草原辽阔这一写法。3、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情感。教学重点: 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学难点 通过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的辽阔。评价任务: 认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赏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有关草原的几组图片.同学欣赏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草原特点.大致内容是:广阔的天空、洁净的云朵、成群的牛羊、丰美的牧草、奔驰的骏马 二、作者介绍: 由以上图片,我们想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豪放爽朗粗犷)生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三、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并运用圈点批注法标出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本文大意。 解决字词障碍:前瞻(zhn) 簇(c)立 迥(jing)然 穹(qing)庐 长鬃(zng) 摩挲(su) 咆哮(po xio)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穹庐:借指天空。 摩挲:用手抚摩。2、自主学习: 仔细默读课文,并找出文中对草原感受的描写最有特点的句子。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哪些? 特点:辽远而苍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看不到与看不尽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人的处境感最强烈。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3、合作探究: 以上是作者对草原特点和感受的描写,但作者还提到大海,与大海相比,草原有何特点?作者把大海和草原放到一起来写有何作用?课文还有几处运用了对比?(1)第3、5段:(对比)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通过对比突出了草原景色的辽阔而苍茫的特点。(2)第_10_段:(对比)比较出大海与草原的异同点。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四、达标检测:(多媒体展示)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前zhn()jing()然不同摩su()咆哮()()面颊()衣襟()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换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璧或雾色中的淡蓝。 B、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 C、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竞然如此缈小与微不足道。 D、草原上没有树,所以既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和回头向后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 B、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 C、草就是海水,极单纯,从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D、草原上没有树,所以虽然有风也听不到啸声。 4、文中用到了许多“看”的同义词,请根据原文在括号中填入“看”的同义词: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或回头向后(),都是一样的风景。 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 蒙古人()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未来。除此以外,你还能想起“看”的哪些同义词,请在下面写出几个来: 5、判断下面的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B、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C、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D、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五、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上,我采取不同形式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朗读、默读中逐步感知课文,同时采取标画关键句、找出对比句等方式,领悟作品的内涵。最后的达标检测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检查和巩固。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默读课文,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2、自主学习: 从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来看,草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但是从标题来看,作者笔下的草原侧重的是“静默”,那些语句体现了“静默”一词?作者为什么以“静默草原”为题目?(生默读、标画相关句子)明确:体现“静默”的句子:2、14、15段。 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所以,人,也必将是“静默”的。也是个“善忘者”。 以“静默草原”为题,说明草原的美不可看,只可感受。它的美不在可视、可听之中,而在沉思中,不是一般的沉思,而是久久地、默默地沉思。3、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呢? 、那些语句体现了草原“看不到”和“看不尽”的特点?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中的“善忘”应如何理解?(1)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2) 看不到与看不尽: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就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的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3)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这种局促反映在“外来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4)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4、赏读课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 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扒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赏析: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在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用“母牛”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温柔之爱,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爱,易让人想起“母亲”的意象。而“烈马”却正好与“母牛”相反。火热的爱,不顾一切的爱,甚至有点野蛮的爱。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赏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此处可加进对学生人生观的指引)5、训练强化: 同以草原为题材,与敕勒歌相比,本文有那些异同?(不同点可以从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来比较)6、达标检测: 课后习题二、三。7、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在学生上节课对课文充分朗读和基础的把握上,对课文重点语句的品味与赏析,这样方能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深刻的理解。不足: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但赏析题由于难度加深,并涉及到作者的人生观,学生课堂反应不太理想,用时较多。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