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7927688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二、填充题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 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3、 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4、 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5、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7、 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8、 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9、 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10、 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三、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四、问答题1、 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2、 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3、 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人地相关论 人地协调论 相同 (1)人地相关(2)人地关系中人是主要因素 差异 (1)人地互为因果(2) 或自然论因果观 (1)人地相互作用和影响,人是最关键因素。(2)人地对立统一4、 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拉采尔地理决定论(1)直接生理影响(2)心理影响(3)对社会组织和经济的影响:(4)对人类迁移和最后分配的影响评价:(1)进步意义:反种权,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现实意义 (2)消极方面:否定人地相关,否定的能动性,人地关系的直线化。5、 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新的科学理论何方法论 (2)新的研究方法何手段。(3)新的研究内容何方向。6、 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人必须约束自 身的行为,以取得人地协调;人地之间不是简单的因素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7、 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三个阶段:包括地理繁荣阶段;否定人文地理阶段;人文地理的复兴。8、 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古地理环境(地质时期、纯自然环境) 现代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9、 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三个层次的综合:(1)人文地理与全球问题(2)区域综合研究(3)特定社会现象和问题研究。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1)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之一,也是重要的发展方面之一。(2)人地关系研究不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唯一课题。(3)并非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五、分析题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1)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2)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的中心课题(3)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的相对性、多样性、动态发展三大特征。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地理环境决定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相同 (1)否定人地关系 (2)人地之间是因果关系差异 (1)地理环境为因了人类社会为果(2)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1)人的意志为因,环境发展为果(2)否认地理环境的自然基础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何利用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人地关系是一种或多些的关系。白吕纳的观点:(1)人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2)人地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3)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评价:(1)较为完善和正确的人地观:认为人地相关,而人是积极的因素。(2)全面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3)或然论的因果观。第二章一、填空题1、文化组成中的物质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文化有三部分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3、文化景观具有三个特点,即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4、文化景观的构成包括自然地理背景、具象材料、非具象材料和氛围四个部分。5、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战和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6、文化的扩展扩散分为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三种类型。二、解释题1、文化景观:附着在自然景观之上人类活动的烙印。2、文化地理学:研究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组织的特征,形成及发展规律。3、形态文化区:具体某种或多种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分布的地理范围。1、功能文化区:根据政治、经济或社会上的某种机能(机制)而组织起来的地 区。2、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4、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5、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6、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体系中,各文化综合体,各综合体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形成协调三、问答题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附着在自然景观上人类活动的烙印四个组成要素(1)自然地理背景(2)界象材料(3)非界象材料(4)氛围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五个方面: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起源和传播,文化区、文化综合。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的底色;同一自然景观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景观。纯粹的自然景观几乎不存在。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景观5、阐述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6、任意写出我国4个综合文化圈及其风俗文化特点。略四、分析题1、以我国三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为例,说明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略2、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形式文化区的特点核心区: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相对来说是该文化特征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外围区:在核心区周围,该文化的典型性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边缘区:文化上的过渡带,在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特征,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现象。功能文化区的特点中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位置是明确。功能联系:该区内部因某种功能活动而相互联系。3、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由于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对环境的印象。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环境感知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共有。人们一旦形成某种环境感知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地理解现实环境。其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是以其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4、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居民从源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就越来越大。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分布区内。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速度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的不连续。第三章一、填空题1、人口分布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因素因素特别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2、人口在国家内部的空间移动包括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和城市间迁移。3、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4、计算人口经济密度时可以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商品零售额等经济指标。5、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雨量来实现的。二、解释题1、人口分布: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2、人口迁移: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3、胡焕庸线: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是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4、人口算术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用每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表示。5、比较密度: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6、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越国界改变住所并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三、问答题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五大资源,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历史和政治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分布特征:极不平衡一般规律:四大人口密集区(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亚、欧洲、北美洲东部;四类人口稀疏区,高纬、高海拔、湿热、干旱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东西差异:胡焕庸线,瑷珲-腾冲线沿海与内地的差异垂直差异:低地指向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发展中地区的城市化发达地区的逆城市化发展中地区人口空间分布与资源、经济空间分布的协调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永久性国际移民规模下降非永久性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国际难民增加:政治难民、生态难民发展中地区智力(人才)外流不断扩大人口迁移空间的转移;主要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州主要人口迁出区:欧洲、拉丁美洲、亚洲主流第四章一、填充题1、人口增长是否过快,应比较人口增长的速度与自然资源更新的速度、环境自净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2、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年龄和性别。3、人口的社会构成主要包括职业、文化教育、婚姻家庭、阶级、民族 和种族等。4、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两种。5、人口因素的两重性是指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二、名词解释1、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理想人口数量。2、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3、人口构成: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4、人口年龄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5、人口性别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三、问答题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发展中国家:人口高速增长;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后果:(1)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南北冲突尖锐;(2)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和模式加速增长阶段(AG)负增长阶段(NG)高速增长阶段(HG)减速增长阶段(DG)波动增长阶段(FG)持续增长阶段(SG)原因:经济发展、人口控制、社会经济变革对人口政策的冲击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表现:世界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日趋显著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人口迁移特征:渔猎采集经济活动、人口的繁衍带来人口的迁移。人口分布特征: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疏散分布与相对集中,人口密度极低人口发展特征: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高出生、高死亡长期缓慢增长波动性增长: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原始阶段:极高出生、极高死亡、极低增长中间过度阶段: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现代阶段: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四、分析题1、以具体的区域为例,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与: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社会构成:人口性别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文化构成:人口政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抑制人口增长的政策2、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讨适度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意义。意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制定,对人口转变的影响第五章6、人口迅速增加给许多国家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A.资源短缺 B.人地矛盾尖锐C.人口素质下降 D.营养不良二、填空题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可以被人们利用的物质和能量。2、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3、从人类时空关系来定义,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满足后代人需要且 既符合局部利益又符合全球利益的发展。4、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最重大的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5、资源供需不平衡包括资源供需总量不平衡和资源供需空间不平衡。6、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是指环境系统本身自净的能力降低,有害物质增多。二、解释题1、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可能;既满足局部人口利益又不损害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1、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发展、资源再生、环境自净能力。2、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质量下降。3、土地荒漠化:人类不合理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地退化。4、自然资源: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人们可以利用的自然要素。三、问答题1、如何理解资源问题?包括短期资源问题:资源贸易上的冲突引起的暂时性资源短缺。长期资源问题:可再生资源再生速度和能力下降;不可再生资源枯竭。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是什么?地区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贫困、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达国家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需求,大量消耗资源。3、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从要素构成,包括土地、森林、海洋、水、气候、矿藏等。从经济利用,包括可重复利用(耗竭性、非耗竭性)不可重复利用。从持续性,包括可再生、不可再生。1、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1)人口数量方面: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就业压力持久;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增长;流动性民工潮的冲击。(2)人口质量方面:教育投入不足,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低;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城市迅速发展。2、人类对资源问题的共识主要有哪些?充分重视资源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1)合理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能力。(2)寻求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的方法和措施。(3)寻求公正解决资源实际调配和交换问题的共同原则和途径。3、资源危机论和资源无限论各自观点如何?两者有何共识?四、分析题1、试以你所熟悉的某一区域为例,针对区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特点分析其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2、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析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类型。基本原则:(1)发展的原则(2)平等的原则(3)均衡的原则(4)多样性原则区域可持续发展类型 发展目标 发展模式贫困型 脱贫 只污染不治理、大污染小治理温饱型 巩固脱贫、谋求发展 边污染边治理小康型 中等持续发展 小污染大治理高度型 高级持续发展 不污染只治理、能优化3、什么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是什么?在持续发展研究中,如何发挥地理学的优势?既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既满足局部人口利益又不损害全球利益的发展。现实背景: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力生存空间的多维有限性,人力社会发展重要的转型期。地理学优势: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4、导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1)资源的供需不平衡:人口过度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环境破坏、生态污染;资源的有限性;(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的资源问题:(1)人均资源占有量低;(2)后备资源不足;(3)原材料进口量不断增加;(4)资源需求量不断上升。5、综合福建自然、人文、经济的发展特点,试述21世纪福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和措施。福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耕地减少,粮食保障困难(2)水土资源不合理利用;(3)矿产资源缺乏;(4)环境污染,志破坏(5)海洋资源不合理利用。措施和原则:(1)保护耕地;(2)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3)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循环;(4)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4)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建立节约型清洁生产体系;(6)完善政府的调节机制;(7)综合调查,评估海洋资源,有效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