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五篇)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790907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五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3、当堂背诵本文。【学习过程】知识链接1、认识列子:列子,名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2、了解人物: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一 自主预习1、我须知道列子,名(),相传(),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伯牙善鼓琴选自( )。2、我需掌握 给加点的字注音善哉()兮()卒()援()舍琴()辄()3、 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要求:用笔划出文中你认为的重点词句,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伯牙善鼓琴的故事。二、合学探究1、同桌相互朗诵并给于评价。2、小组翻译课文,疑难的词句做好标记。3、组长带领组员积极讨论并做好记录,(1)、“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6次 。前面的两个“善”是善于、擅长后面的四个“善” 表示感叹:好啊(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3)、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对知音,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何为 “知音”,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4)、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三、拓展延伸: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四、背诵课文当堂解决,组长检查五、检测提高:1、给下列红色的字解释。志在登高山泰山之阴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所念2、翻译句子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3、你能写几句关于知己知音的名言警句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李白 赠汪伦 鲁迅伯牙善鼓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识记课文相关文学常识。2、 背诵伯牙善鼓琴(重点)。3、 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重点)。4、 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难点)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三、教学道具:多媒体。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时间:2017年5月5日。六、教学流程:一、列子及伯牙简介简介: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郑国人。列子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四十年,潜心著述二十篇。其中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课堂作业)。峨()峨兮()若泰山。卒()逢暴雨。初为()霖()雨之操。钟子期辙()穷其趣。伯牙乃舎()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明确:峨()峨兮(x)若泰山。卒(c)逢暴雨。初为(we)霖(ln)雨之操。钟子期辙(zh)穷其趣。伯牙乃舍(sh)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三、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注释,说说本文的内容。或找出最能体现文章内容的句子。(提问)明确:中心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四、生根据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师点拨。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音乐。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登高山的情景。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呀像泰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啊像长江黄河!”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点拨:善:擅长。鼓:名词作动词,弹。志:指用音乐表现的意境。(课文注释)。(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哉:形声,土戈”与“口”联合起来表示“军队阵地上发出的集体感叹声”。本义:军阵集体感叹声。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峨峨:高耸的样子。(课文注释)。洋洋:盛大的样子。(课文注释)。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念:心中想到的。所: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文中指心中想到的意境。得:了解。 2、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c)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 突然遇到暴雨, 被困在山岩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弹了起来。起先弹奏大雨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悟透其中的旨趣。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您的听力好啊,好啊!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你)所描述的想象的(意境)就如同我心里想象的一样。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点拨: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伯牙于泰山之阴游。(倒装句,状语后置)。阴:山的背面。(课文注释)。水的“阴”是南面。“南海观音(阴)菩萨”。卒:通“猝”,突然。(课文注释)。逢:遇到。止:(被暴雨)拦阻。悲:伤感。乃:于是。援:拿,拿过来。(课文注释)。而: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初:开始时。霖雨:连绵的大雨。(课文注释)。之:的。操:琴曲名。(课文注释)。更:再。辄:就。穷:穷尽。形容词用作动词(课文注释)。趣:旨趣,意旨。(课文注释)。舍:丢开。善:好。子:你。之:的。志:叙述,讲述(课文注释)。逃:逃避。五、理清本文的层次,并说说各层的意思?(合作探究) 明确:(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心句)(二)主要写两个场景来表现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音情谊。 1、伯牙弹高山流水等情景,钟子期都能体会到。2、伯牙弹被暴雨阻于岩下的情景,钟子期体会的和伯牙想象的一样。六、问题探究11.“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2.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明确:1.六次;“善鼓琴”“善听”中的“善”:擅长; “善哉”中的“善”:好。2.高山流水(遇知音)七、问题探究21、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2、这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1、 “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2、道理: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知音难得,知己难求,要懂得珍惜。八、主旨探究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告诉我们:知音难觅,要珍惜友情。九、拓展延伸:1、列子的故事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博得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十、拓展延伸:2、杞人忧天从前,杞国有一个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一天,他坐在门前乘凉,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他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的成语,意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十一、拓展延伸:3、君子之交淡如水唐贞观年间,薛仁贵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十二、拓展延伸:4、名言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和课文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建立在共同爱好、相互了解基础上的深厚友谊。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同学们,你能猜出这首诗是关于谁的吗?(伯牙、锺子期)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友谊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二人之真挚的情谊。出示课题:伯牙鼓琴2、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根据注释和课文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3)体会建立在共同爱好、相互了解基础上的深厚友谊。3、读课文,理解文意。(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强调重点自读音:少sho选之间汤汤shngshng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wi鼓琴者(要求学生标记在课本上)(2)再读课文,读准断句。师出示课文断句,学生朗读。(3)三读课文,读出韵味。师指导学生“乎”字读音延长,学生放声朗读。4、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自己通译课文,提出疑难小组内交流,全班释疑。(2)学生识记重点文言词解释:方志善哉巍巍少选汤汤绝无足(3)请同学复述课文内容。5、难点突破: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1)“锺子期死”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示伯牙与锺子期简介资料: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锺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伯牙是士大夫,著名琴师,听着众多,赞美着众多,而锺子期不过是一名樵夫,伯牙为何钟情与他呢?懂琴声:伯牙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锺子期所赞的仅仅是琴声吗?赞琴技:善哉乎鼓琴!善哉乎鼓琴!两次赞叹均以此开头。赏析:巍巍乎汤汤乎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学习重点: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难点: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学法提示: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3.了解课文内容后,练习读文、尝试背诵。读背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谊。学习准备:搜集并倾听高山流水乐曲,积累有关友谊的古诗或文章。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课前一、课文导读1同学们,学习了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相信大家诵读古诗的兴趣越来越浓了。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走进有趣的古诗王国,去感受古诗的无穷魅力。(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读了之后,你一定会被古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进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鼓琴。二、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1)读题目,“伯牙鼓琴”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鼓琴”的意思是。(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哉()兮()峨()(3)我能将本课最难写的生字书写端正美观。2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3对比阅读,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4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并能用“|”在文中标注出节奏来。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6我来盘点一下:(1)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A查字典。()B看注释。()C联系上下文()D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再连起来理解。()(2)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我是这样记住它的(3)课文我读了遍,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过:A.大声地朗读。()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查字典。()C.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视或查字典。()D先通过看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地朗读来进一步理解。()课中三、合作探究1链接资料,边读边思。俞伯牙钟子期衣着衣着华贵,羽扇纶巾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国籍晋国楚国身份上大夫打柴的樵夫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知音共饮醉当歌。知音世所稀。千金易得,知音难寻。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鼓”是什么意思?(弹。)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需注意的字音:“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不要读成。“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不要读成。“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表示行为的对象。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用心思考。)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出示词语,学生齐读。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3)出示补充资料。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预设:学生可自由发言,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以后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锺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会有各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过多评判。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3.延伸拓展,作业设计。(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2)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