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练习题(混答).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7901068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练习题(混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练习题(混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练习题(混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岁暮 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解析】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二、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请赏析“千里片时间”一句的妙处。 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的惆怅之情(或:又与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形成对比)。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 改动后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虽然是抒情诗的通常写法,但景与情是游离的。原诗采取情景分写的写法,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来: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时伤逝的迟暮之惊。上下联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景与情十分交融,全诗浑然一体。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注】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霸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开篇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 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远中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四、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亭皋:水边的平地。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 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及不得志的惆怅之情。作者对眼前的美景感到如此熟悉和亲切,原来这美景正是故乡风物的再现啊!于是,由游之野兴顿时转为乡思,再由此想到贬官在外,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更是忧愁感叹! 诗的二、三两联运用了什么写景手法?请简要赏析。 二、三两联运用了多种写景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诗的第二联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声,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沉寂。远近结合。诗的第二联写远景,诗的第三联写近景,既宏大开阔,又细致入微。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烂多姿,美不胜收。六、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雪 张实居 夜雪 白居易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坐似枯禅。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忽惊夜半寒侵骨,流水无声山皓然。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一种手法,试简析之。 侧面描写,张诗的诗句分别从人的感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白诗四句分别从人的感觉、视觉、听觉来写。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诗的相同点。 都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无眠。张诗写自己“夜半”、“惊”、“寒”,难以入睡,只好静听“无声”的流水,远望“皓然”之山;白诗有意选取“折枝”这一细节,“折竹”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写出了诗人的彻底失眠,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七、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哪些含义?“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情景交融,含蓄委婉;末句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八、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这首诗运用反衬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具体说明。 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