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师用书.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7884240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教师用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孟子二章教师用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孟子二章教师用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本课所选的两章都是以议论为主的文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要注意把握观点和论述思路,从中受到教育与启发。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孟子说理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对举、排比句式,以增强说服力,应该通过反复诵读来揣摩体会。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本课所选两章是孟子中的经典章节,应当能够熟练背诵。此外,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深入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学会恰当运用,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 课文研读 整体把握1.富贵不能淫 这一章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值得注意的是,景春提出观点时使用了一个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可见他对于这一观点是深信不疑的,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张仪、公孙衍的歆羡甚至崇拜。 而孟子则针锋相对,首先同样用一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紧接着,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哪里称得上是什么大丈夫?这是“破”,即直接反驳的部分。接下来是“立”,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 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孟子这一观点的践行者。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首先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据此事实,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孟子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接下来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实力相近之国的并存、威慑,没有外部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这一段论述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对后世的有志之士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这段文章的写法也很值得称道。文章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据此事实,作者归纳总结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段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素养提升 1.查找资料,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阅读作品特别是古代作品的重要方法,而这一方法就是由孟子提出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知人论世”对于本课的学习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教材的“预习”部分所要求的“查找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绝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积累一点常识,而是关系到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富贵不能淫一文,如果不了解孟子所处的战国纷争、策士纵横的时代,不了解孟子的生平经历和基本观念,就很难理解孟子对于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态度因此,这一项预习任务务必要求学生落实到位。 2.借助注释,通读课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孟子是浅易文言文的典型代表,应该鼓励甚至要求学生自主借助注释大致读懂课文。如果有注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示他们先求助于工具书或其他资料,而不是完全坐等老师上课解决。比如教材限于篇幅,没有对景春、公孙衍、张仪的“纵横家”身份做详细的解释,有的学生可能不理解,而“纵横家”又是理解文本的一个关键点,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通过工具书或利用网络查询资料自主解决 3.反复诵读,体会孟子散文的特点。 孟子的文章长于修辞,气势磅礴,非反复诵读不能有会于心。关于诵读,本套教材之前已经讲过不少,主要是对停顿和重音的把握。本课有不少对举和排比的句式,读这样的句子要注意节奏鲜明,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还有些语句应当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都应当重读。 三、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富贵不能淫中的“妾妇之道”? 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旧时婚姻中的男女双方地位不平等,女子能做的往往只有顺从,即“必敬必戒,无违夫子”。而在孟子看来,在“顺从”这一点上,公孙衍、张仪这些纵横家与出嫁的女子没有什么区别。关于纵横家的处世方式,朱自清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评述:“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这样的行事方式,是固守儒家仁义之道,强调为人要有原则的孟子所不齿的。当然,孟子以“妾妇之道”作比,是建立在当时婚姻中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现实基础上的,这一点是毋庸讳言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应如何理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这句话有一个解释:“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课文注释即由此而来。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孟子自己说过这样的话:“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而孔子也说过“立于礼”(论语泰伯)“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话,其中后一句是说给他的儿子孔鲤的。孔鲤的儿子是孔伋,字子思。孔伋的门人又是孟子的老师。由此可见,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孟子的本意,也不悖孟子的师承的。练习说明 思考探究 一、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把握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盂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设计惫图: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观点,并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设计惫图: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与具体语句的分析,体会孟子文章的风格特点参考答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积累拓展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参考答案:1.(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五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深入理解孟子中的名言警句,并学以致用。 参考答案:略 教师可向学生简要讲解“座右铭”的来历以及一些名人的座右铭。学生选取自己的座右铭时,可能出现断章取义、以今律古的现象,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原来的意思,思考句意引申的可能性 教学建议 总体建议 1.教学时间:23课时 2.本课要特别重视诵读的训练。学生能不能读出意味,读出理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本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总的原则是,以读为主,以讲为辅。具体方式可以灵活一些,可以先大体读熟而后疏通文意,也可以先疏通文意而后熟读;可以熟读一章讲一章,也可以熟读一段讲一段。要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的读书声,不要教师唱独角戏。读到位了,背诵就不难了。对背诵要进行切实的指导。要告诉学生注意总结背诵的方法,比如抓住句式特点、把握思路和内容层次等,如果有哪些地方背不好,就应当想想原因是什么,原因找到了,再背就不难了。这样坚持做下去,学生就会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背诵的自觉性也会相应提高。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1.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课前要布置预习任务,上课时要检查落实情况。就本课而言,学生在预习中应该对孟子其人其书、战国时代的特点、纵横家的有关情况等有一定的了解,大体了解课文的意思。 2.诵读课文,读对字音,把握节奏 可以采取全班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诵读过程中,教师务必加强指导,除了字音要准确无误外,对于停顿、重音、语气要特别留意,因为这些都能体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要与诵读紧密结合。在预习时,已经要求学生“借助注释,通读课文”,此时要重点解决诵读中反映出的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这一环节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敬仰、崇拜、羡慕。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2)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分别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两个层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为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为第二层,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前个层次应该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后一个层次应该读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4.理解课文,随堂背诵。 本文篇幅不长,层次清晰,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完全可以随堂背诵。教师对背诵也要加强指导,针对学生背诵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难点(如漏句、颠倒等),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前者是导入,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论证。) (2)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5.讨论交流,开阔视野 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标准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具体说一说自己认为有哪些人算得上“大丈夫”。 资料链接 关于孟子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孟子梁惠王上);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 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思想家提出的民本思想,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价值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 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参考译文1.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