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员定额讲义》word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7882950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员定额讲义》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定员定额讲义》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定员定额讲义》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定员定额基础知识大庆油田公司定员定额工作站前 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石油需求日渐增加。国内各石油企业均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原油产量,各油田新投产油水井站数急剧增加,导致油气生产队伍每年都需补充大量劳动力。而随着国家相关劳动法规的日渐完善,各石油企业都面临着人工成本高,企业净利润增长缓慢的压力,无法通过大规模新增劳动力来补充油气生产队伍。与此同时由于各大油田大多为中央直属企业,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无法采取简单裁员的办法来降低人工成本,导致在各石油企业内部非主营队伍中存在着大量冗员无法削减。劳动定员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预先规定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劳动消耗及所需要的人员数量。要做到合理地削冗补缺,优化队伍结构,缓解各油田用人压力,必须依托定员定额管理来进行。在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和第三十一条要求企业应当制定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中华全国总工会也指出定员定额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裁减员工,变动薪酬的主要依据,要求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要结合相关劳动定员定额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定员定额标准的协商共决机制。可以说加强定员定额管理工作是石油企业的必然选择!劳动定员定额管理工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石油企业配备人员、编制计划、组织生产的重要依据,最多时在整个石油行业有专职定员定额人员3000多人,兼职人员4000多人。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石油企业的定员定额管理工作存在标准制定方法陈旧、管理不规范;重标准制定,轻应用效果,与基层管理脱节,专业管理人员流失殆尽等一系列问题!为了适应新时期下石油企业对定员定额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提高相关定员定额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本讲义就劳动定员、劳动定额管理工作中一些常见的概念与方法、劳动定员定额标准的制定与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做了阐述,重点突出实用性与应用性。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等因素,本讲义在格式、内容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肯请相关人员发现后及时批评指正,与我们共同完善。大庆油田劳动定员定额工作站二零一三年四月目 录第一章 劳动定额简介. . . . .4一、劳动定额概述 .4二、劳动定额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5第二章 工时消耗分类研究. . . . .7一、研究工时消耗的意义. .7二、工时消耗的分类. . .7第三章 劳动定额制定的原则和方法.11一、劳动定额制定的基本原则.11二、常用劳动定额计算方法.12第四章 工作日写实与测时. . .14一、工作日写实. .14二、测时.19第五章 劳动定员简介. . . .25一、劳动定员概述.25二、确定定员的原则及方法.26第六章 现行的工时制度及倒班方式. . .32一、现行工时制度分析.32二、员工年能力工时的计算.36三、企业常用工作轮班制简介.36第一章 劳动定额简介一、劳动定额概述(一)劳动定额的概念在现代工业企业里,企业内部的分工是以协作为条件的,要使这种分工在空间和时间上紧密地协调起来,就必须以工序为对象,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应该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或者规定生产一定产品所消耗的时间。否则,生产的节奏性就会遭到破坏,造成生产过程的混乱。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规定的劳动消耗量的标准。(二)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劳动定额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 1、时间定额(也称工时定额) 是完成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用时间表示的劳动定额。单件生产、小批生产的岗位,每件产品加工时间较长的产品宜采用时间定额。2、产量定额 在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是用产量表示的劳动定额。产量定额多用于同类产品产量大而且单件加工时间较短的生产岗位,如机械加工、化工等企业。工时定额与产量定额互为倒数,互成反比,可以相互换算。劳动定额除上述两种基本形式外,还有看管定额和服务定额两种表现形式。其中看管定额是指一个或一组员工同时看管的机器设备台数, 这种形式广泛应用于以看管、操作、维护为主要工作任务的站库等职守型岗位。服务定额指一个或一组员工固定服务对象的数量,多用于辅助生产和后勤服务人员的定额。(三)劳动定额的分类按照劳动定额的适用范围分类,劳动定额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全国统一的劳动定额 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适用于全国同行业的劳动定额。2、地方统一的劳动定额 是由省、市主管部门制定,适用于地方同行业或同工种的劳动定额。3、企业制定的劳动定额 是企业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和批准使用的劳动定额。按劳动定额的使用期限分类,劳动定额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一次性劳动定额 其使用期限只限一次,如果第二次再生产该产品,就要另制定劳动定额,它一般多用于新产品的生产。2、临时性劳动定额 其有效期一般为三个月,一般多用于初次制定的劳动定额,经过调整后再转为正式劳动定额。3、正式劳动定额 它是企业正式颁布使用的劳动定额。二、劳动定额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劳动定额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在企业的各种技术经济定额中,劳动定额占有重要地位。搞好定额工作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劳动消耗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劳动定额在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劳动定额是企业编制计划的基础,是科学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计划的许多指标,都同劳动定额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制定生产计划时,必须应用工时定额,以便把生产任务和设备生产能力,各工种劳动力加以平衡;在制定劳动计划时,要首先确定各类人员的定员、定额;在生产作业计划中,劳动定额是安排工人、班组以及车间生产进度,组织各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平衡,制定“期”、“量”标准的极为重要的依据;在生产调度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劳动定额。在科学的组织生产中,劳动定额是组织各种相互联系的工作在时间配合上和空间衔接上的工具。只有依据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企业才能合理地配备劳动力,保持生产协调进行。 (二)劳动定额是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劳动定额是在总结先进技术操作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同时,它又是大多数工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因此,通过劳动定额,既便于推广生产经验,促进技术革新和巩固革新成果,又利于把一般的和后进的工人团结在先进工人的周围,相互帮助,提高技能水平。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可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可以鼓励广大员工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促进车间、企业生产水平的普遍提高,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劳动定额是企业经济核算的主要基础资料。经济核算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实现勤俭办企业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每个企业都要对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严格地实行预算。企业的经济核算,一方面要求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尽量节约生产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先进合理的定额是制定计划成本的依据,是控制成本的利器,是核算和比较的标准。(四)劳动定额是衡量员工贡献大小,合理进行分配的重要依据。优秀的企业应当把岗位员工的劳动态度、技术变化、贡献大小作为评定工资和奖励的依据,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无论是实行计时奖励或计件工资制度,劳动定额都是考核工人技术高低、贡献大小、评定劳动态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没有劳动定额,就难以衡量劳动业绩,合理地进行分配。 第二章 工时消耗分类研究一、研究工时消耗的意义根据生产过程的划分,我们有可能分析研究生产过程各个组成部分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按生产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按工序)来制定劳动定额。但是,劳动时间是由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的,他们的劳动态度会直接影响劳动时间的消耗。此外,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疲劳需要休息,并且需要其它各种生理时间。同时,由于生产技术或组织管理的不善也会使劳动过程中断。由此可见在规定的时间内,工时消耗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必须对工时消耗加以科学地分类研究。工时消耗分类,就是将工人在整个八小时工作日中的实际时间消耗作一系统的分析,并对每一项时间消耗按其性质和作用进行科学的分类。研究工人在工作中各项活动所消耗的时间哪些是合理的,是必不可少的,将这类时间纳入工时定额内。不合理的不应包括在工时定额内,并采取一定措施,减少工时损失。对工时消耗的性质及其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统一的分类,是分析研究工时运用情况的手段,是正确规定定额工时的组成和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二、工时消耗的分类工时消耗可分为定额时间和非定额时间两大类,具体分类如下:(一)定额时间 是指员工为完成预定的生产或工作任务,直接和间接的全部工时消耗。分为以下几类:1、准备与结束时间 为加工一批产品、执行一项作业或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事前准备和事后结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如员工熟悉新产品图纸和工艺,调整设备,准备专用工艺装备;钻井、作业设备的搬迁、安装、拆卸以及试运行等。 2、作业时间 直接用于产品加工、完成生产或工作任务所消耗的时间。如员工在机床上完成某一零件的工序加工任务;打字员完成一份文件的录入、打印任务;库管员接货、验货、上架、运货等工作;钻井工使用钻井设备进行钻井作业;采油工加盘根、录取油套压、测量电流等。作业时间又可分为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基本时间是直接用于改变加工对象的形状、尺寸、性能、外表和形状,以及为特定的工作对象提供某种直接服务所消耗的时间。还可细分为机动时间、手动时间、机手并动时间。如员工操控刀具加工某一零件内孔和横端面;打字员使用键盘录入文件;库管员核对清点货物;石油钻井工操纵钻井机完成纯钻进、划眼、扩眼、固井、下套管等作业;辅助时间是为执行基本作业而进行的各项辅助性作业操作,以及为特定的工作对象提供某种间接性服务所消耗的时间。如员工加工某一零件时更换刀具,在卡盘上装卸零件;库管员打扫货场,清洗货架,整理手推车等工具;石油钻井工使用钻井机起钻、下钻。3、作业宽放时间 员工在进行零件加工、作业操作或完成特定工作活动的过程中,因工作现场组织管理和技术工艺装备等方面的需要所发生的间接工时消耗,它包括组织性宽放和技术性宽放两部分时间。组织性宽放时间是指为满足工作现场组织管理的需要所发生的间接工时消耗。如员工上班开始所做各项准备工作如整理工作现场、统计资料、工具等,以及下班前所做的各项结束工作如清扫工作地,擦拭机器设备等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中断。技术性宽放时间是指为技术工艺装备的需要所发生的间接工时消耗。如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借还专用工具,调整设备,设备例行保养;员工在班前、班中和班后借还、擦洗、调整检具量具或专用的仪器仪表;石油钻井过程中换钻头、配制钻井液、试泵压、倒换钻头、换钢丝绳、修泥浆泵等;4、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 工作班内满足员工个人生理需要,以及为消除过分紧张和劳累所必需的短暂休息时间。定额时间及构成图 见图1。定额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作业时间作业宽放时间个人需要与休息时间技术性宽放时间组织性宽放时间基本时间辅助时间 图1(二)非定额时间 是指员工在工作班内所发生的无效劳动和损失的时间。分为非生产时间和停工时间两大类:1、 非生产时间 员工在工作班内做了非本职或不必要的工作所消耗的时间。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区分为组织造成的非生产时间和员工个人原因造成的非生产时间。如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寻找图纸、物料、工具,寻找管理人员或检验人员;员工在作业过程中,承担了部分应由服务人员完成的工作任务等。2 、停工时间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企业管理不善、生产组织不合理或员工本身的原因造成的生产中断时间。它分为组织造成的停工时间和员工个人原因造成的停工时间。如因停水、停电使工作过程中断,等待任务、指令;因设备、工具、材料等原因造成停工或工作过程停顿;因员工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严重工伤事故,导致企业停工;员工迟到、早退、旷工等。非定额时间及构成图 见图2。 非定额时间非生产时间停工时间组织造成的非生产时间员工个人造成的非生产时间组织造成的停工时间员工个人造成的停工时间图2第三章 劳动定额制定的原则和方法一、劳动定额制定的基本原则(一)科学性劳动定额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每制定一项定额都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任何劳动定额都是在一定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规定的时间消耗标准。所以制定定额就要研究时间消耗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之间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来制定定额。(二)统一性劳动定额作为衡量劳动消耗的尺度和依据必须是统一的。即不论劳动的形式、种类和内容如何千差万别,但定额规定的单位时间内劳动量支出应大致相同,对有同样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生产项目,应制定统一的定额,不能因人而异。要保证相同工作定额的统一和不同工作(包括不同生产单位、不同工种、不同产品)定额水平的平衡。(三)先进合理性在制定劳动定额工作中,如果定额水平不先进合理,即使制定定额很全很快,也不会发挥定额的积极作用。所谓先进合理,并不是用先进工作者所达到的最先进的水平作为定额标准,应该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大多数员工可以达到,部分先进员工可以超过,少数后进员工也能够接近以至达到的水平。 二、常用劳动定额计算方法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技术条件和不同的生产类型,正确地选择制修订定额的方法,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快、准、全地制订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的重要问题。目前企业中常用的定额制订方法主要以下几种。(一)经验估工法经验估工法是根据产品(零件)的图纸、工艺规程或实样凭过去的生产经验,进行分析并考虑到所使用的设备、工具、工艺装备、产品材料及其他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直接估算定额的一种方法。经验估工法又可分为综合估工法、分析估工法和类比估工法。综合估工法又称粗估工法,是对整个工序进行粗略估计。分析估工法又称细估工法,是把要制订定额的活动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对各部分的工时进行估计然后再累加。类比估工法是对类比相似零件的定额进行粗估的一种方法。经验估工法的优点是手续简单,方法容易掌握,制订时间短,工作量小。缺点是准确性差,水平不易平衡,缺乏先进性。多用于多品种,少批量,定额基础工作较差的场合。(二)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指整理汇总过去生产的同类型产品、零件、工序累积的实耗工时或产量的统计资料,先计算出工序平均实作工时,再求出平均先进工时;同时考虑企业今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生产工人技术熟练程度改进和提高的可能性,经过对比分析,去掉明显不合理因素,最后确定出新定额。统计分析法在工作中一般采用算术平均法和标准偏差法来计算。1、算术平均法算术平均法由于计算掌握的资料不同,可分为简单算术平均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两种。(1)简单算术平均法 首先计算出平均数,再以平均数为基础,经过分析来确定劳动定额标准。其中: 一般说来平均先进水平也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大多数人经过努力能达到和超过,少数人可以接近的水平。例如:在对采油工加盘根进行分组定额写实过程中,一共得出6组数据,分别耗时20分钟、25分种、18分钟、30分钟、23分钟、17分钟。在确定合理的加盘根定额时间时如果采用平均值法=22分钟比平均数先进的定额时间有20分钟、18分钟、17分钟,=19.25分钟=20.63分钟(2)加权算术平均法 在计算若干个数量的平均数时,每个数量在总量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不同,为了考虑这种情况,可以分别乘以不同的系数(称为权数),然后再求它们的平均数,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就是加权平均法,在积累的统计资料数据较多,差异又较大时,通常要对资料进行分组,求出组中值和出现的次数及其总量,计算出加权平均数,然后在加权平均数的基础上,再计算出平均先进的劳动定额标准。2、标准偏差法为了更好地反映统计数据的分布规律,提高统计定额的可靠性,还可以运用标准偏差法来计算平均先进的统计定额。因为劳动者完成某产品、零件或工序的数量或所消耗的工时,多数人都集中于平均数的两侧,其中特别先进或特别落后的是少数,是接近标准的正态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根据取得的统计数据,运用标准偏差法计算出平均数。统计分析法在“快”和“准”要求上优于经验估工法,但由于受到统计资料可靠性的制约,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生产条件正常,产品固定、生产批量大,原始记录、统计制度以及各种基础工作比较健全完善的单位。(三)类推比较法这种方法是以现有产品定额资料为依据,经过对比推算出另一种产品定额的方法。作为依据的定额资料有:相似的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工时定额;类似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实耗工时资料;典型零件、典型工序的定额标准。用来类比的两种产品必须具有可比性。例如:已通过现场写实分析确定了更换5380型抽油机传动皮带的工时定额为30分钟,在确定类似型号的传动皮带时就没有必要再进行现场写实分析,可以直接推算出相应的工时定额。类推比较法兼备了经验估工法和统计分析法的内容。只要典型工序、典型零件选择得当,对比分析细致,就可以较好地保证定额的水平。而且工作量较小,这种方法多用于产品品种多,批量少,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企业和生产过程。(四)技术测定法技术测定法,是在充分挖掘生产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合理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和工艺方法,按照工序和定额时间的各个组成部分制定定额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制定的定额叫技术定额。它又可以分为实地观察法和分析计算法两种。采用技术测定法制定定额的资料来源,可以在现场通过工作日写实和测时的方法取得,也可以运用事先规定的时间定额标准计算出来。由于取得的资料来源和制定方法的不同,它又分为实地观察法和分析计算法两种技术测定法是一种较为先进和科学的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重视现场调查研究和技术分析,有一定的科学技术依据,制定定额的准确性较好,可发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缺点是费时费力,工作量较大。根据定额工作科学性的要求,在现代企业制定定额的方法方面应尽可能地采用技术测定法,使制定的定额标准有客观的科学技术依据。即使是选用经验估工或类推比较法,对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也应有所分析,不能任意地主观乱估。第四章 工作日写实与测时工作日写实和测时是对工时进行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利用技术测定法制定定额的主要资料来源,因此,在这一章里,着重就工作日写实与测时进行介绍。一、工作日写实工作日写实是指在工作场所按时间消耗的顺序,对劳动者在整个工作日内工作时间利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的一种工时研究方法。(一)工作日写实的种类工作日写实,根据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几种:1、个人工作日写实 以某一作业者为对象,由观察人员在工作现场对工作时间利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是工作日写实的一种基本形式。个人工作日写实的目的侧重于调查工时利用情况,确定定额时间,总结先进工作方法和经验等。2、工作组工作日写实 以工组为对象,由观察人员实施的工作日写实。可细分为两类: (1)同工种工组工作日写实:被观察的工组为相同工种的作业者。此种写实可以获得反映同类作业者在工时利用以及在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优劣和差距资料,发现先进工作方法以及引起低效或时间浪费的原因。 (2)异工种工组工作日写实:被观察的工组为不同工种工人构成(如兼有基本工人和辅助工人之工组,兼有多种技术工种之工组。)此种写实可以获得反映组内作业者负荷、配合等情况的资料,为改善劳动组织,确定合理定员等提供依据。 3、多设备工作日写实 以多台设备看管工人为对象,由观察人员实施的工作日写实。此种写实主要用于研究多设备看管工人作业内容、操作方法、巡回路线等的合理性,以及机器设备运转,工作地的布置、供应、服务等情况,以发现并解决多台看管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地发挥工人和设备的效能提供依据。4、自我工作日写实 以作业者本人为对象,作业者自己实施的工作日写实,由专业人员作分析改进。主要用于研究由组织原因造成的工时损失的规模和原因,目的是为改进企业管理,减少停工时间和非生产时间提供依据。5、特殊工作日写实 以研究特定现象为目的,以个人或工组为对象,由观察人员实施的工作日写实。特点是只观察记录、分析研究工作班内与研究目的有关的事项及其消耗时间。既可对个人,也可对工组时间。既可对个人,也可对工组进行。例如,调查繁重体务劳动工人的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调查材料、能源缺乏引起的停工时间损失,调查长期完不成生产定额者的工作状态等等,都可通过特殊工作日写实获得所需的情况和资料。 (二)工作日写实的方法工作日写实的方法,是经过写实准备、写实观察、整理分析三个阶段进行的。下面以个人工作日写实为例进行介绍:1、写实准备阶段(1)根据写实目的选择对象 为了分析和改进工时利用的情况,找出工时损失的原因,可以分别选择先进、中间和后进工人为对象,便于分析对比;为制定定额提供资料,应选择介乎一般和先进之间的工人为对象;为了总结先进经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工人为对象。 (2)调查写实对象和工作地情况 如设备、工具、劳动组织、工作地布置、工人姓名、技术等级、从事本岗位时间、工种等。如果写实是为了提供制定定额的数据资料,需要消除生产和管理方面不正常的因素,以便使测定资料具有代表性。 (3)说明目的 写实人员要把写实的意图和目的,向写实对象讲清楚,以便取得工人的积极配合。 (4)明确写实事项 规定各类工时的代号,以便记录。2、写实观察阶段写实应从工作班开始,一直到下班结束,并将整个工作日的工时消耗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以保证写实资料的完整性。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写实人员要集中精力,在工人的配合下,按顺序判明每项活动的性质,并简明扼要地记录每一事项及起止时间。如果发生与机动时间交叉的活动项目,应记清其内容,按顺序填入“个人工作日写实观察记录表”内。3、整理分析阶段 在整理分析阶段,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计算各项活动的延续时间,并填入“个人工作日写实记录表”的相应“工时代号”栏内。(2)对所有观察事项进行分类,通过汇总计算出每一类工时的合计数。(3)填写“个人工作日写实汇总表”,在分析、研究各类工时消耗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出每类工时消耗占全部工作时间和占作业时间的比例。 (4)分析工时利用情况和可能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工时利用情况的分析,主要是计算合理时间(定额时间)、组织和个人造成的损失时间占工作日总观察时间的百分比。拟定各项改进工时利用的技术组织措施,计算通过实施技术组织措施后,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程度。(5)根据写实结果,写出分析报告。工组工作日写实,需同时观察几个劳动者的作业情况,因此所使用的观察记录表和具体的观察记录的方法略有不同,应参照“个人工作日写实写实记录表”进行调整。多设备工作日写实不仅要观察记录看管多台设备的工时消耗情况,同时还要观察记录每台设备的利用情况,(见附表)。(三)工作日写实的步骤 工作日写实应按写实计划的安排进行。一般采用一对一,人盯人的方式进行写实。写实人员应比写实对象多安排1到2人,负责联络,并作为必要的替补人员。第一次参加写实时,应进行测试,以掌握写实方法。实施工作日写实的各个步骤及要求是: 1、准备 (1)熟悉写实计划,明确写实岗位、对象和时间,掌握该岗位有害因素的种类及其接触范围。 (2)准备好写实用具。如记录表格、记录夹、笔、计时器(手表),必要时应对准时间。 (3)提前10分钟-15分钟到达写实现场,熟悉写实对象和现场情况。 (4)对写实对象讲明写实的目的和要求,使其能较好地配合写实。询问写实对象个人情况,填写好写实记录表表头部分的各项内容。 (5)选择好合适的写实观察位置。要求写实位置便于观察,不妨碍生产作业,不分散写实对象的注意力,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2、写实测定 (1)从工作日规定的上班时刻起,观察写实对象的各种活动,并按写实记录表的项目顺序记录,直到规定下班时刻为止。 (2)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写实人员应集中精力,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得擅自离岗;保证写实的真实性。 (3)当写实对象离开写实场所时,写实人员应跟随观察。如果跟随有困难,待其返回后,应立即询问。不可凭主观猜测记录。 (4)写实时应于观察的当时把结果记录于写实记录表中。不可事后补记,也不宜事后转抄。 (5)写实时间按24小时制记录,精确到每分钟。 (6)生产发生事故或写实对象因非工作原因离岗、停产或停工时间超过60分钟以上,写实资料无效。 3、结束 (1)写实对象完成工作日的全部工作,或时间已到工作日结束时刻,方可结束写实。对制度工时外的加班加点时间不写实。 (2)若写实对象已完成全部工作离开现场,时间尚未到应结束时刻,写实者应记录离开时间,并延续记录以结束时刻。 (3)完成写实记录后,应立即自我检查写实记录表,纠正漏记和错记。 (4)一个写实对象一个工作日的写实记录,作为一份写实资料装订上交。 (5)对上交的写实资料,应有专人负责审查,保证写实资料的质量。 (四)工作日写实的主要作用 1、掌握劳动者工作时间内的工时损失原因,以便采取措施提高工时利用率。2、收集布置工作地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消耗的数据,为确定基础定额标准提供依据。3、研究先进生产者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以便总结推广。4、调查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工作情况及岗位负荷量,为改善劳动组织、合理确定定员提供依据。二、测时(一)测时的定义和目的测时是以工序作业时间为对象,在工作现场对构成工序的作业要素进行多次重复观察,并测定其工时消耗的一种方法。测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合理的工序结构,改进操作方法;研究工序中各作业要素的时间消耗量,为制定时间定额标准提供可靠资料。还可以用来设计和调整生产流水线,消除工序间的时差;研究、总结和推广先进生产者的操作经验。(二)测时的类型 测时,按观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个人测时和工组测时;按观察记录方式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连续测时、反复测时(抽测)、循环测时。其中,对个人的连续测时使用最为广泛,也最具有代表性。 1、连续测时 由观察人员以秒表为工具,按工序操作单元顺序逐一观察,记录当时时间和发生事实的测时。主要特点是:在整个工序作业的观察中,自始至终不让秒表停止,仅按划分各操作单元界限的定时点记录起止时间,待全部观察次数进行完毕后再计算各操作单元、各次观察的延续时间。连续测时主要用于研究完整工序的操作构成和时间消耗。在制定技术定额时被广泛采用。 2、反复测时 由观察人员用秒表对一个个操作单元独立进行观测、直接记录操作延续时间和事实的测时。主要特点是:某一操作开始即启动秒表,操作结束即停止秒表,记录下该操作绝对延续时间,使秒表复位归零,再继续下一操作的测时。此法又称归零法。在时间研究中,反复测时多数用于抽测一个工序中的某些重点操作单元的延续时间,达到特定的目的,故反复测时法又称为抽测法。 3、循环测时 循环测时就是把全部操作分为若干操作组进行测时观察,只测定操作组合的时间,由测得的工序平均作业时间倒算各操作单元的平均延续时间。这种方法一般在作业时间短,用前两种方法观测有难度时采用。 实施步骤: (1)划分并排列操作组合; (2)依次分别测定各操作组合的消耗时间; (3)计算工序平均作业时间; (4)计算各操作单元平均延续时间。 (三)测时的程序 测时一般分为测时准备,观察记录,整理和分析三个步骤。 1、测时准备 (1)根据测时目的选择测时对象如果测时是为了制定定额,应当选择介乎先进和一般之间的工人为了对象;如果是为了总结先进操作经验,应选择先进工人作为对象;如果为了找出完不成定额的原因,则应选择完不成定额的工人为对象。测时对象确定后,测定人员要将测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向工人讲清楚,以便取得工人的配合。 (2)了解被测对象和加工作业方面的情况主要是了解测时对象和设备情况,如被测对象的姓名、岗位名称、技术等级、从事本岗位时间等问题,同时了解所使用的设备名称、型号、状况以及工作环境、劳动条件等基本情况。如果测时是为制定时间标准提供资料,还需要在作业现场建立良好的生产秩序,如工作地服务、技术服务和合理布置工作地等。(3)作业分解 根据实际操作步骤把所要研究的作业分解为若干要素。如把工序分解为若干合理的操作及程序,以便让操作者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工作。原则是:把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机动时间、机手并动时间和手工操作时间要分开。究竟应分到多粗多细,要根据测时的目的来确定。(4)确定定时点 这道工序终止的时间就是下道工序的开始时间,两个工步分界的时间叫定时点,操作分解后,为了保证每次观察记录的一致性和正确性。还要确定各个操作的定时点,作为区别上下操作的界限,定时点分为:“定时起点”和“定时终点”。(5)确定观察次数测时最好在上班后一、二小时,待生产稳定后进行。测时的观察次数是为了所测得的作业时间,能够达到所规定的调查精度和可靠度而对同一工序重复测定的次数。要根据生产类型、作业性质和工序延续时间长短等条件来确定。在大批量生产条件下,测时精确度要求高,观察次数比单件小批生产类型多些;工序的延续时间长,每次测定的结果出现的误差相对小些,观察次数可以少一些。一般机动操作比手动操作稳定,观察次数也可少些。2、观察记录观察记录就是由观察人员在工作现场,按照所确定的作业要素及其程序、必要的观察次数,用秒表测定各作业要素所消耗的时间,并记录在“测时观察记录表”内,(见附表)。通常采取连续测时法,按操作顺序连续记录每个操作的起止时间。也可以采取反复测定法,反复记录一个操作的延续时间。如果工序中的操作延续时间较短不容易连续记录,可用交替测时法。如第一次测定一、三、五项操作,第二次测定第二、四项操作,交替测定记录。在测时过程中,测定员思想要集中,严格按照确定的定时点进行记录,如果出现中断或不正常的情况,应及时记录。 3、整理和分析 对获得的测时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测时记录计算出每一操作的延续时间。 (2)检查核实全部测时记录,删去不正常的数值,求出在正常条件下操作的延续时间。 (3)计算稳定系数,检验每一操作平均延续时间的准确、可靠程度。稳定系数是指各操作的时间数列中最大延续时间与最小延续时间之比。稳定系数越接近1,说明测时数列波动小,比较可靠;反之,说明测时数列波动性大,可靠性小。稳定系数超过规定的标准限度,就应查明原因或重测。(4)确定作业的标准时间 首先把各个操作的平均延续时间相加计算出工序的作业时间。然后经过工时评定,将工序的作业时间调整为正常时间。再加上作业宽放时间、个人生理需要时间就是所要确定的作业标准时间。第五章 劳动定员简介一、劳动定员概述(一)劳动定员的定义 企业劳动定员是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对企业各类人员所预先规定的限额。(二)劳动定员的作用劳动定员与劳动定额一样,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组织生产的依据,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2、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3、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4、合理的劳动定员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三)劳动定员标准的分类定员标准大致可分为三类:1、全国通用标准全国通用标准是中央有关部门制定的,各个行业必须统一使用的定员标准。2、行业标准它是由企业的主管部门制定并在同行业通用的标准。3、企业标准它是由企业结合自己情况制定的。它可以称为自行标准或全国通用标准的一种过渡形式。其中有些内容又可称为行业标准的补充。二、确定定员的原则及方法(一)确定定员的原则1、定员水平要先进制定定员时要充分考虑到现实的技术组织条件,尽量应用先进工艺技术,改善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形式,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劳动潜力,尽量精简机构,减少不必要的人员。 最终达到既保证满足生产的需要,又避免人员浪费。 2、定员水平要合理在制定定员时要明确定员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减员,而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节约用人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效率。要求定员水平必须合理。如果水平过高,将会影响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既便确定了定员,也是定而无益。如果定员水平过低,则会造成人浮于事,苦乐不均的后果,起不到制定定员的积极作用。3、定员要能够协调各类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 要合理安排直接生产人员和非直接生产人员的比例关系,提高直接生产人员的比重,降低非直接生产人员比重;要正确处理基本工人和辅助工人的比例关系,做到合理安排,配备适当,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可能,正确规定人员比例;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日益提高,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重要适当合理。 总之,在确定定员时,一是要按生产经营需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归并、调整、精简内部组织机构;二是按照高效率、效益原则确定定员;三是按照职责分明,不交叉,不重复的要求设置工作岗位、划分职责范围。(二)确定定员的方法企业定员工作,就是要合理地确定各类人员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其基本依据是计划期内企业的总工作量和各类人员的工作效率。由于企业内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总的工作量和个人的工作效率表现形式不同,以及其他影响定员的因素不同,因而确定定员的具体方法也不同。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劳动效率定员法是根据生产任务和工人的劳动效率以及出勤率等因素来计算定员人数的方法。其基本计算公式如下:式中: 定员人数计划期内生产任务总量劳动效率(计划期劳动定额与劳动定额平均完成率的乘积)计划期平均出勤率由于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有产量定额和时间定额两种。上述公式可进一步细化。如果采用时间定额,计算公式如下:式中:定员人数计划期单位产品工时定额计划期内产品数量计划期内制度工时数计划期内劳动定额平均完成率计划期内平均出勤率如果采用产量定额,计算公式如下式中:定员人数计划期内产品产量计划期内制度工时数产品单位时间产量定额计划期劳动定额平均完成率计划期平均出勤率效率定员法实际上就是根据工作量和劳动定额来计算人员数量的方法,也可称为劳动定额定员法。凡是实行劳动定额的人员,特别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的定员,都适合用这种方法来计算。采用上述公式核算定员时应注意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生产任务量和工人劳动效率的计算单位和范围必须一致。某工种或工序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变化小,宜采用产量定额计算定员;如产品品种多,变化较大时,宜采取工时定额计算定员。(2)在实际生产中,有些工种或工序的废品率较高,计算定员时,应把废品因素考虑进去,可在上述公式的后面再乘上(1+废品率)。(3)对于偶然性因素干扰大,经常出现生产任务中断的企业,计算定员时,可在上述公式的分母中再乘以作业率,或者用制度工时利用率替代上述公式中的出勤率(制度工时利用率=作业率出勤率)2.设备定员法是根据设备数量、设备利用率、开动班次、以及工人看管定额和出勤率来确定定员人数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定员人数;看管设备数量;设备每台开动次数;该种设备看管定额(台/人);出勤率。设备定员法属于按效率定员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工人的劳动效率表现为看管定额。下面以实例来介绍设备定员法。例如,已知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每名采油工对抽油机井的看管定额为6口/人,电泵井为8口/人,螺杆泵井为10口/人,注水井为14口/人,某作业区现有全天候不间断生产的抽油机井500口,电泵井200口,螺杆泵井100口,注水井500口,员工的出勤率按95%计算,试核算其采油工劳动定员。定员人数 人3.岗位定员法是指根据工作岗位的多少、各岗位的工作量大小、工作班次等因素来确定定员人数的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看管大型联动设备的人员、自动流水线生产的岗位定员;也适用于有一定岗位,但没有设备、又不能实行劳动定额的人员,如检修工、值班电工、保卫人员、清洁工、收发员、门卫等。前者为设备岗位定员,后者为工作岗位定员。在计算时,还要考虑生产班次、倒班及替班方法,对于采用连续生产,实行轮休制的单位,还要根据轮班形式,考虑轮休人数。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定员人数;岗位序号,无因次量;第i岗的岗位数量;第i岗每班定员人数;班次;出勤率。例:某联合站有水处理岗2个,每班定员2人,消防岗1个,每班定员1人,注水岗1个,每班定员2人,输油岗1个,每班定员1人,均采用四班三运转方式生产,员工出勤率为95%,试计算该联合站岗位员工定员。根据公式,定员人数 人4.比例定员法是指按照企业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来确定某一类人员定员人数的方法。在企业中,由于劳动分工与协作的要求,某一类人员与另一类人员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数量比例关系,并且随着后者人员的增减而变化。企业对这些人员的定员时,可根据国家、主管部门、行业标准确定的比例,采用比例定员法来计算定员。式中:定员人数T服务对象人数R定员的标准比例比例定员法,主要适用于企业内各种服务性部门的定员。如炊事员与就餐人员、保育员与入托儿童数、医务人员与就诊人员之间。这种方法也可用于生产车间中无法精确考核劳动量的某些辅助性生产人员的定员,即按辅助生产人员与基本生产人员的比例关系来确定定员。对于企业中从事政工的人员、在工会、妇联工作的脱产人员,以及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也可参照此种方法确定人员数。例:某作业区现有七个基层小队,因地处偏远,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就餐,各队在食堂就餐人数与炊事人员数量如下表所示,从现实情况来看就餐人员与炊事人员的比例基本合理,现拟成立一个新队,在食堂就餐人数为140人左右,也是一日三餐,试求应配备炊事人员数量。单位1队2队3队4队5队6队7队就餐人数(人)9866771005690120炊事人员6556467解:首先计算各队炊事人员与就餐人员的比例关系,再确定合理的比例系数,因该单位地处偏远,水平不宜过高,采用平均值法确定比例系数。单位1队2队3队4队5队6队7队就餐人数(人)9866771005690120炊事人员(人)6556467炊事员与就餐人员比例0.0610.0760.0650.060.0710.0670.058比例系数平均值将T=140,R=0.065代入公式得出新队应配备炊事人员数为9人。5、业务分工定员法 即根据组织机构和职责范围,以及内部的业务分工、职务岗位的工作种类和工作量来确定人数。这种方法定性成分很大,主要适用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这些人员的工作内容广泛,工作量不容易计算,工作效率又与每人的能力、工作态度和劳动热情有关,具体操作时有一定的难度。在定员时可根据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量,参照效率定员和岗位定员等方法估定。为了提高本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核定定员之前,应采用工作日写实、工作抽样等方法。对主要影响因素逐一调查,经过分析研究后确定。第六章 现行的工时制度及倒班方式一、现行的工时制度分析(一)现有工时制度分类依据现有情况,我国目前有三种工作时间制度,即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1、标准工时制这是我国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工时制度,在标准工时制下,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务院关于员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工人每天工作的最长工时为8小时,周最长工时为40小时。并且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一条规定,标准工时制还有以下几点要求:(1)用人单位每周应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2)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一般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3)特殊原因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4)每月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显然,根据标准工时制的规定,工作时间比较固定,且延长工作时间有明确严格的限制条件。2、综合计算工时制这类工时制度是以标准工时制为基础,以一定的期限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根据劳动部关于员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的第五条至第七条的规定,该类工时制度有以下的特点:(1)一般以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2)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当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某一具体日(或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但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应当不能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3)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无论劳动者平时工作时间数为多少,只要在一个综合工时计算周期内的总工作时间数不超过以标准工时制计算的应当工作的总时间数,既不视为加班。若超过,则超过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按劳动法规定支付报酬,且延长时间的小时数,平均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根据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劳部发1994503号)的第五条规定,企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员工,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员工;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