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保系统总体规划书.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7827510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4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环保系统总体规划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数字环保系统总体规划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数字环保系统总体规划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市“数字环保”系统 总体规划书XX市环境保护局信息中心二一二年三月目录 1前言52现状和面临形势62.1现状概述62.1.1对环境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形成共识。62.1.2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设初具成效62.1.3网络基础设施形成规模62.1.4应用系统建设初见成效72.1.5环保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72.1.6环境信息机构队伍不断壮大72.2现存不足72.2.1架构思路不清晰72.2.2基础设施不完善82.2.3应用体系不完备82.2.4管控体系不健全82.2.5安全保障不严密92.2.6标准规范不统一92.2.7XX环保“数字化”建设进度严重滞后92.2.8环境业务管理信息化应用覆盖面与应用的深度仍待提高92.2.9环境问题愈显复杂,环境预警及信息决策支撑能力有待加强。102.3面临形势102.3.1部、省、市环境基础信息与统计能力同步进行112.3.2我市被列全国首批环境移动执法试点城市之一112.3.3响应市委市政府的“智慧XX”部署,实现“数字环保”112.3.4“十二五”环境管理需要112.3.5采用信息技术促进环境管理模式创新的需要123系统需求及总体目标133.1主要需求133.1.1建设质量强市需要提升环境监测能力133.1.2构建生态型城市需要完善环境监管措施133.1.3提升协同共享能力需深化数据管理和应用133.1.4加强防灾减灾能力需要健全应急响应和预警体系143.2业务需求143.2.1建立统一的登录管理平台143.2.2建立统一的污染源信息管理平台153.2.3建立统一的编码体系153.2.4集成业务流程,疏通业务联系153.2.5建设环境业务管理一体化应用系统153.2.6建设自动监控统一平台163.2.7建立环境数据中心163.2.8统一网上申报与内网数据交换方式163.3环保工作需求163.4数字环保系统总体目标174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194.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94.1.1指导思想194.1.2基本原则194.2编制依据214.3规划范围和期限214.4发展目标224.5建设思路235总体架构及主要任务255.1系统设计思路255.2建设原则265.3总体功能架构275.4系统建设要求285.4.1技术要求285.4.2性能要求295.4.3运行维护要求295.4.4软/硬件需求315.4.5网络需求315.5主要任务325.5.1理顺管理体制,建设信息化专业队伍325.5.2巩固现有基础设施,紧跟信息技术前沿325.5.3加强环境数据管理,加速信息开发利用325.5.4扩大应用系统集成,纵横全面一体化335.5.5建立机制和措施,防范信息安全风险335.5.6统一标准和规范,进行软课题研究346重点建设内容356.1打造一个中心356.2建立两大门户356.2.1综合业务门户356.2.2公众服务门户366.3形成三个体系366.3.1环境信息标准规范体系366.3.2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366.3.3环境信息运行管理体系366.4构建四大平台376.4.1基础设施平台376.4.2数据交换平台376.4.3应用支撑平台386.4.4基础地理信息平台386.5建设五大应用396.5.1环境业务管理一体化应用396.5.2移动环保一体化应用406.5.3在线监控一体化应用406.5.4综合办公一体化应用416.5.5辅助决策一体化应用427建设方式及投资估算437.1建设方式437.2投资估算437.3投资估算表438保障措施458.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458.2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458.3扩大经费来源,确保资金投入468.4实施考核机制,构建评估体系468.5借助外部力量,优化资源配置478.6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跨越发展478.7借鉴成熟经验,进行前瞻研究471 前言“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但当前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未来环境压力将继续加大。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会议明确指出:环境信息化建设要紧密围绕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实施“信息强环保”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与环境保护业务工作相融合,服务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信息网络设施和能力建设为基础,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效能为核心的环境信息化建设总方针。“十二五”期间,XX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经济结构面临调整,环境保护面临破解诸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的压力和挑战。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保障生态文明建设,XX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污染监督和环保业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建设“数字XX”的发展目标为依托,以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信息系统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应用技术为保障,全面提升XX市环境信息化水平。为科学有效地指导XX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整合、广泛共享和充分利用环境信息资源,提升环保监管体系的信息化水平,构建先进的“数字环保”体系,最终实现XX市环境保护信息化水平“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特编制XX市环境保护局“数字环保”总体规划。2 现状和面临形势2.1 现状概述2008年12月,XX市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XX环境保护信息化快速发展,我局实施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设为核心,以中心机房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战略,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为提高综合管理与行政执法效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2.1.1 对环境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我局把信息化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构、充实队伍、加强协作、加大投入,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2.1.2 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设初具成效作为OO省首家污染源在线监控的地市级试点单位,我局投资2000多万元,率先建设了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区域环境质量监控系统、污染源视频监控系统等在线监控系统。目前已建设了44台套废水、15台套废气、3个湘江水质断面、2个区域环境噪声、6台套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占全市80%左右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重点企业以及区域环境质量的在线监控和视频监控。2.1.3 网络基础设施形成规模XX环境保护系统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务内网、业务专网、公众服务网的三网格局。部署安装6条光纤,局域网覆盖市局、支队、科研院、监测站,业务专网覆盖到了各县(市)区。2.1.4 应用系统建设初见成效 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建设了符合本地业务需要的应用系统,在线监控系统、OA系统、网站、信访系统等系统得到了普及使用,排污收费、污染普查、电子政务监察、审批、行政处罚得到了比较广泛推广,初步建立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桥梁。2.1.5 环保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我局对政务门户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增加了空气质量日报、水质月报和枯水期加密报告,完善了公众参与互动、网上办事功能,2011年被评为全市十佳政务网站,受到XX市政府的表彰。2.1.6 环境信息机构队伍不断壮大2010年,我局成立了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机构编制6名,目前已招录在编人员5名。2.2 现存不足目前XX市环保部门运行着两类系统,包括省环保厅下发的应用系统和各个业务部门或直属单位自行建设的系统。由于XX市环境信息化建设专业性较强,部分系统需要专业部门来承担建设,如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各系统基本独立运行,各系统间信息共享、交互存在瓶颈。此外,缺乏一套有效的指导标准和完整的整体架构,系统建设各自为政,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差,导致数据和信息得不到有效利用。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2.2.1 架构思路不清晰XX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上缺乏总体架构层面上的指导和规划,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相互之间在数据结构、网络传输、功能设计、服务整合等方面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各系统零散的搭建在一起。随着各项业务对信息化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系统势必各自扩展升级,为今后应用系统整合、业务一体化建设、未来信息资源的共享方面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问题。2.2.2 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络安全方面,核心交换机仍旧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包括缺少核心的冗余设计、缺少针对恶意代码的防护手段等;服务器方面,目前XX市环保局有些服务器性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数据处理要求;机房配置方面,只配置一些基本设施,如防静电地板、UPS电源、灭火机、安全接地设备等,离专业计算机房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没有充分利用3G无线网络,无线接入设备缺乏,尚未配备移动办公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区县环保局缺少一些必备的硬件设备。2.2.3 应用体系不完备XX市环保系统内部运行的各应用系统没有统一的支撑接口,未形成统一的应用系统支撑平台。OO省环保厅下发的系统,各部门及直属单位自行建设的系统彼此独立,形成了资源分散的格局,从而造成深层次的数据应用不充分,对综合管理和领导决策支持不足。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XX市环保各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差,XX市环保局与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所辖区县环保局及其他市政单位之间的信息交互难、数据共享弱,信息获取与共享的瓶颈日益凸显。2.2.4 管控体系不健全XX市环保信息化建设缺少信息化领导小组,导致出现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问题。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制来统一协调全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导致各部门之间、市与所辖区县之间缺乏沟通,部分应用系统重复建设,信息化建设成本增加,效率降低。同时,虽已明确由XX市环境信息中心负责XX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但受职能所限还未能完全承担全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目前区县环保局信息化建设组织不健全,信息化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广泛开展。 2.2.5 安全保障不严密目前XX市环保的信息安全级别约为二级,相对较低,对系统运行的实时要求也没有达到银行和社保等单位的级别。在制度、灾备、应急、防护等方面尚不能满足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对环境信息安全建设的要求,与其他先进市之间还存在差距。2.2.6 标准规范不统一XX市环境保护局基本上没有制定数据库标准、应用程序开发标准、信息共享接口等一系列标准规范。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表达和交换标准,对现有资源缺乏整合和共享利用,阻碍了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标准规范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现有信息系统不能互联互通,数据资源不能有效集成和应用。2.2.7 XX环保“数字化”建设进度严重滞后XX环保“数字化”建设遭遇了起步早、基础好但建设进程滞后的尴尬,项目建设计划进度一拖再拖。在我省14个地市州中XX环保“数字化”建设启动最早,建设基础最好,但时至今日该项目建设还未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而毗邻的长沙市环保局已率先进入“数字化”建设开发阶段,并已完成PDA移动执法平台的开发。株洲市也将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数字环保”,目前株洲“数字环保”建设项目正紧锣密鼓的进行着。长沙和株洲的环保“数字化”建设已领先于我市,严重影响了让XX“数字环保”工程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起示范作用设想的实现。2.2.8 环境业务管理信息化应用覆盖面与应用的深度仍待提高 一方面自动监控系统等一批环境业务虽然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但未能实现深入的、面向管理的分析功能,为决策提供辅助的数据服务,各部门应用不充分。另一方面我市未实现环境行政审批业务网上受理和审批。2.2.9 环境问题愈显复杂,环境预警及信息决策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镉污染、铬渣污染事件相继发生,环境保护应急处置需求迫切。因此,通过信息化工作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突破行政区域局限,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应急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做好应急工作。2.3 面临形势“十二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总量控制为主线,以工业污染全防全控为主攻方向,实现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的系统集成。争取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和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达到基本遏制,环境安全基本保障。“十二五”期间,XX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节能减排、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和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等。争取通过开展持续深入的污染减排工作,促进XX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提升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通过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构建和谐生态家园。 “十二五”时期,是XX市全面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时期。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但是,“十二五”期间,XX市处于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环境风险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环境压力依然很大,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节能降耗、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十分有利,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信息技术凭借着巨大渗透力和影响力,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这些都为环境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2.3.1 部、省、市环境基础信息与统计能力同步进行按照国家环保部的统一要求,我市进行了两期环境基础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安装了网络安全系统、数据交换服务器、防病毒服务器、业务专网等硬件设施,并即将部署安装国发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总量减排控制系统等应用系统。2.3.2 我市被列全国首批环境移动执法试点城市之一OO被环保部列为全国四个环境移动执法试点省,其中XX被列为OO省环境移动执法试点市,中央财政投资500万元支持OO环境移动执法试点工作,为配合省环境移动执法试点工作,我市需要加强环保信息化的工作,以满足移动执法系统试点的工作内容。2.3.3 响应市委市政府的“智慧XX”部署,实现“数字环保”“十二五”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智慧XX”建设的科学决策和重大部署,我市环境信息化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逐步构建“先进的环境预警体系、完备的环境执法体系、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开放的环保产业体系”,实现“数字环保”战略目标,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探索XX环保新道路提供坚实保障。2.3.4 “十二五”环境管理需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在约束性指标的设置上,在“十一五”的五项指标上新增氮氧化物和氨氮两项新指标。规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重点地区和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达到基本遏制,环境安全基本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环境保护“十二五”中除新增氮氧化物和氨氮两个新指标外。污染物的治理模式也将更为复杂,将从单一指标控制向多污染物综合控制转变(十一五基础上新增氮氧化物和氨氮)、从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为主向多污染源协同减排转变(现行的COD,SO2总量基本是针对点源污染,而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农村面源污染和非电燃煤锅炉等未被有效纳入,需实现从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为主向多污染源协同减排转变)、从单一的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向区域联合防治转变。2.3.5 采用信息技术促进环境管理模式创新的需要随着XX市经济的日益发展,不仅企业数量日益增多,而且企业的分布相对分散,更严重的是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复杂、变化快。XX市环保局目前的监管人力严重不足、监管手段比较滞后,存在监控效率不高、监管水平不足等问题。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环保系统促进管理创新已成为迫切需要。周生贤部长在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数字环保”的建设需要确保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使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同时“物联网”作为目前国内电子信息领域最受关注的热点领域,各地政府已经把物联网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因此面对十一五向十二五的重大转变,需要考虑3S、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通过数字环保传促进管理创新。3 系统需求及总体目标3.1 主要需求3.1.1 建设质量强市需要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十二五”期间,XX市环保需要大力加强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监视,明确其数值、范围、污染程度,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防止或减少环境问题的出现,有效保障质量强市建设。3.1.2 构建生态型城市需要完善环境监管措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工厂数量、机动车数量持续增加,XX市“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因监管不到位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屡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完善环境监管措施,实行全面全方位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改良环境执法方式,采用基于无线上网支持技术的移动终端设备,实现跨业务数据库、跨地理阻隔的现代化移动执法系统等。3.1.3 提升协同共享能力需深化数据管理和应用XX市环境保护局一方面接受国家和省环保厅的业务指导,同时又需对所辖区县进行指导,环境数据的处理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XX市环保局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环境数据中心,全面整合环境数据,深化数据管理和应用,能够实现对数据的集中管理,提供持续可靠的数据服务能力,实现高效的联动办公,有利于政府职能向主动服务转变,更好地体现为民服务的宗旨。3.1.4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需要健全应急响应和预警体系XX市环境管理业务日益增加,业务涉及面越来越广,突发的环境事件量日趋增多,处理环境事件需涉及的部门也日趋复杂,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是XX市环保“十二五”期间工作的一个重点。XX市环保系统应制定完善的分区分行业的环境预案体系;健全环境应急管理的风险防范、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和恢复评估机制;加快辅助决策系统建设,为预警预报等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加强环境应急仪器设备、物资储备建设;全面开展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建立全防全控的应急响应体系。3.2 业务需求依据系统现状,系统将建立以“共享”为核心的业务完整流转及数据连续性应用,因此对于其需求依据业务系统现状将分别实现不同的需求。从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来看,系统主要需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标准化管理,建立各类标准,保证系统运行;(2) 建立系统之间的关联,对业务流程及数据进行集成;保证数据一次录入,全局应用。(3) 统一核心数据的更新机制;(4) 保证数据的同步与一致;(5) 建立环境地理信息基础平台,为全局各系统应用;(6) 建立综合管理平台,为决策分析提供必要的依据。3.2.1 建立统一的登录管理平台对于局内信息建设中所包含的所有的业务系统,不管是哪家厂商、采用何种技术架构开发的厂商,对于部署在内网的系统须通过“内网门户”的单点登录(SSO)进行统一的登录。这就要求首先建立全局范围内统一的用户管理体系及权限管理体系,然后将全局统一的用户ID和各业务系统进行映射,从而实现单点登录。3.2.2 建立统一的污染源信息管理平台对于目前可以对污染源进行操作(增加、删除、修改、注销)的系统进行集成,建立全局统一的污染源信息管理平台,对全局的污染源进行统一管理。所有对污染源的操作,统一由一个污染源信息管理界面来操作,其他业务系统依据需要在不需要退出本系统的情况下进行调用,利用相关平台工具将该数据同步更新到需要此数据的业务系统中。如此,所有的业务系统均可以方便地查看污染源变更的历史信息。3.2.3 建立统一的编码体系建立统一的编码体系有两方面要求:n 统一各业务编码的规则,如污染源编码、项目编码许可证代码、核定通知书代码、缴费通知书代码等,对于系统中所有使用到的编码进行统一;n 统一各类代码标准,如行业类型代码、污染物代码、建设性质代码、经济类型代码、排放去向代码等等。基于编码的统一性,在进行数据交互、数据查询和统计时快捷、高效的调阅数据。3.2.4 集成业务流程,疏通业务联系目前由于业务系统基本是为某个业务部门所使用,所以系统的着眼点也在于业务部门自身的业务实现,往往没有考虑到其它业务部门。即便有些业务系统考虑到了其它业务部门的应用,也由于业务系统无法扩展到其它部门应用,形同虚设。所以环境业务管理一体化应用系统应该将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的流程集成到一起,将实际业务中有联系的环节能够体现在业务系统中,便于业务系统的开展。3.2.5 建设环境业务管理一体化应用系统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完善,整合现有的业务系统,建设尚未开发的业务系统,形成全局统一的环境业务管理一体化应用系统,集项目审批、监督管理、移动执法、环境信访、行政处罚、危废管理、核与辐射管理、环境监测、总量管理等各类业务于一身的环境业务管理一体化应用系统,实现业务数据的共享及业务流与数据流的无缝流转。3.2.6 建设自动监控统一平台将现有的各在线监测监控系统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自动监控平台,使得各类在线监测及视频监控系统在统一的平台下进行管理,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监控及数据的统一查询分析。3.2.7 建立环境数据中心通过环境数据中心的建设,将各类环境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形成唯一的数据标准,同时可整合水文、气象、地理等数据为环境分析、预警及决策提供数据依据。此外,还可将局内各类非结构性的电子文档进行分类管理,形成强大的文档管理中心,便于全局人员进行查阅。3.2.8 统一网上申报与内网数据交换方式网上申报系统(建设项目网上审批、固体废物网上申报、排污申报网上申报、排污许可证网上申报以及其他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申报)都需要和内网的业务协同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要求统一考虑内外网的数据交换问题。3.3 环保工作需求数字环保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讲,一是工作人员层面,一是领导层面。对于工作人员层面,需要解决以下问题:l 要能够简单方便地完成日常工作;l 在目前执法对象多,执法人员少的情况下,能够方便执法,提升执法效率;l 要能够共享到其它部门的信息,如监察部门如何了解建设项目审批、排污许可证信息、污染源监测信息对于领导层面,需要解决以下问题:l 了解各业务部门工作完成情况,如何对部门、人员进行考核;l 了解全市污染源整体情况以及环境质量整体情况,并能进行综合分析及模型分析;l 如何为公众服务,提升公众对环保局工作的认知度。3.4 数字环保系统总体目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根据环保部信息建设的工作要求,利用科技手段全面提升环境业务管理,加强对污染源监管,提高执法效能,转变监察管理模式,实现从现场检查到现场核查的转变,加强从点源到面的管理,从而对污染源的全过程、全天候监控、动态监管和网上互动,同时通过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全面实现环境业务一体化系统,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率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环保新道路的探索工作。通过“数字环保”的建设,实现“综合办公自动化、业务管理一体化、环境监管可视化、绩效评估规范化、环境决策科学化、企业服务网络化”,构建成“广泛感知、海量聚集、智能处理、及时响应”的XX市“数字环保”的建设目标。根据环保工作的需求,我们认为数字环保系统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l 广泛感知、一体化管理在线监测与业务管理一体化;业务管理一体化;点源管理到面源管理的一体化;业务办理与业务分析一体化;工作与考核一体化;GIS系统与业务系统一体化;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一体化。通过以上一体化管理,达到方便工作人员业务办理,信息共享,真正做到工作人员所需的信息、手段全部体现在系统中。另外通过一体化管理,实现将日常工作与考核、环境质量考核与日常环境管理工作紧密联系,做到考核与在每个需要完成的工作挂钩,保证工作的长效机制。l 海量聚集、智能处理将在线监控系统数据、一体化业务系统数据、污染源普查系统的数据等等进行应用整合和数据整合,将环保局散落在各处的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信息资产,并提供统计、分析、挖掘工具,结合GIS及模型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l 移动执法、及时响应提供移动执法、移动办公支持,并将移动系统与一体化业务系统实时互动,任一系统的数据变化都会实时体现在另一系统中,保证环保执法人员随时随地获取最新数据。l 公众服务、权力阳光网上环保局系统提供对环保局各个事项的网上申报、网上服务、网上公示。另外根据环境保护部的需要,对十六大类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实时信息进行政务信息公开。4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4.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4.1.1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以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统筹XX市及所辖八城区、五区县和三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着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广泛、深入运用,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规范和创新管理,构筑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环境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环境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现代化,全面提升XX市环境管理效能、廉政建设和决策水平,为XX市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贡献,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型的“大XX”奠定坚实的基础。4.1.2 基本原则1、 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结合XX市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特点,综合考虑各方面需求,对全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业务应用部分加强领导,制定总体规划,采取市统一建设,下级部署和应用模式;遵循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保证系统的标准性、规范性、开放性和实用性;正确处理已建系统和拟建系统的标准统一问题,制定统一的系统规范和接口标准,满足功能扩展需求。2、 分层建设、分步实施按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范进行系统构架和设计,既有系统性又分级分层次,形成系统化的应用体系;充分结合各部门、直属单位和下级机构管理实际,从全局出发,在统一的安排下分步实施,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促进全市范围内各环境机构管理部门协同努力、协调发展。3、 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全市环境信息资源、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加强资源整合,发挥投资效益,使有限的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在分工协作的模式中实现数据共享,促进业务协同,推进环境信息化整体规划实施。对业务系统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充分整合网络基础设施、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业务信息和数据的共享、交换,解决信息孤岛,促进资源的共享共用。4、 完整全面、安全可靠XX市环保信息化建设应覆盖环境保护的所有重点核心业务,努力建设成为环保领域最全面和最领先的综合系统。增强各信息系统的可操作性和集中化,实现信息化的一站式服务,保证信息化应用操作简单且功能齐全,始终把信息安全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5、 节约发展、开放创新对目前已有的信息化成果,要加强应用,在已有基础上优化升级,保护投资成果,新的建设项目要注意节约原则,增强系统可拓展性和兼容性,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坚持开放创新,扩大交流与合作,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大力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激活行业信息化发展动力。6、 需求导向、务求实效从业务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建设策略上区分轻重缓急,急用先建。积极营造信息化保障环境,加快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促进环境信息化健康发展。结合环境保护工作发展需求,以政府、企业、公众需求为导向,注重实效、解决实际问题,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准,不进行没有效益的信息化。在实施中结合实际、注重实效,不断审视、及时调整,增强实施及应用效果。4.2 编制依据 国家环境信息化2009-2015年总体发展规划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信息化白皮书) 国家环境信息化中期发展规划(2008-2015年)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OO省数字环保信息化发展规划报告 OO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HJ/T 416-2007 环境信息术语 HJ 460-2009 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规范 HJ 461-2009 环境信息网络维护规范 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文件和部门专项规划4.3 规划范围和期限1.11.21、 规划范围XX市环保局机关和业务处室、直属单位及行政管辖范围的区县级环保局机关和业务处室、直属单位,。2、 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3、 规划基准年2010年,部分数据采用2009年。4.4 发展目标坚持“环境立市”战略,以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为环保工作主线,配合XX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和“十二五”环境质量强市建设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XX市环保系统基本建成先进的环境信息资源网络平台、环境管理业务应用平台、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环境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基本实现环境业务信息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通过武装信息化完善环境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环境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现代化,最终达到XX市环境信息化工作“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现代化建设目标。1.31、 基础设施和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增强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整合与共享;通过规范标准,创新建设和运维模式,建立和完善信息化项目立项、建设、管理、应用和维护机制,完善信息化发展模式;通过建设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立完善的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建设运营保障体系。至2015年,XX市本级及所辖区县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管理机制相对完善,环境信息化技术力量和装备达到全国环保系统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2、 综合管理能力稳步提高,全面实现电子政务和阳光办公通过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应用网络化协同办公,促进部门内部职能由封闭式业务处理向多元、开放业务模式转变。通过提升内部综合管理能力,打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平台,努力使全市环境保护机构管理和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提升监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所能起到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加信息化在行业应用中的深度和广度。至2015年,搭建统一网上办事平台,所有环保行政许可事项和办事事项实现网上全流程、电子化办理,实现环保业务和行政事务信息共享,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能力稳步提高。3、 公众信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面向政府、企业、媒体和社会公众等服务对象,建设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畅通的数字化管理通道,建立完善的环境信息披露和交流互动机制,实现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途径便捷化、服务群体多层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公众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有利于政府职能向主动服务转变,有利于“阳光政府”的建设。至2015年,实现对公众进行空气质量自动预报、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公告等服务内容。4、 新兴技术充分利用,极大提高环境监测监控能力依靠物联网、3G移动通讯、数据库、软件工程、遥感、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积极探索解决环境保护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方法。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新建饮用水源地、危险固废自动监控系统和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形成遍布“水、陆、空”、覆盖“水、气、声、渣”的监测监控网络。至2015年,全面建成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县(市)交界断面及重要敏感水域水质自动监测站,建立市级土壤环境监测网络。5、 核心业务全面覆盖,提升环境管理、服务和决策能力在五年的时间内实现环境管理、监测、监察、执法、公共服务、应急管理、决策指挥等信息化体系的全面覆盖。通过建设数据中心,提升环境数据支撑能力;通过建设核心业务管理平台,提升环境行政管理能力;通过建设环境监控预警平台,建设完成核事故场外应急、辐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环境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建设环境应急管理平台,提升环境应急保障能力。至2015年,实现信息化对XX市环保系统全业务的覆盖,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服务。4.5 建设思路1.41、 建设管理“统一化”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投资,XX市环保信息化工作需实现“统一化”的建设管理模式:建设决策“统一化”。XX市环保信息化领导小组作为信息化建设决策的统一领导机构,负责整体信息化建设战略方向把控和重大问题的高层决策。项目管理“统一化”。信息中心作为日常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安排、统一管理XX市环保局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技术路线“统一化”。XX市环保信息化建设需遵循省里制定的统一技术路线。2、 运行服务“集中化”数据管理“集中化”。建设市统一集中的数据中心,将历史数据、现有数据、未来数据统一集中到数据中心,进行统一分类、集中存储、集中管理、集中应用,区县级环保机构不另行建设数据中心。业务处理“集中化”。整合现有系统、建设统一的内部应用平台,实现办公、业务管理在统一平台上集中化处理。公共服务“集中化”。建设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集中提供各类信息公开、信息发布、信息收集、网上申报审批、投诉处理、意见反馈、权力阳光运行等公共服务。3、 行业管理“平台化”应用先进、成熟、稳定的技术构建XX市环保部门内部应用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并根据用户类型、用户权限实现单点登录各自办公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基础系统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 4、 系统应用“体系化”XX市环保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将以行业、业务领域、管理与服务对象、用户等进行分层次、体系化、系统化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各类应用系统,将XX市环保部门各类信息系统建成有重点、成体系、点线面有机结合的信息化应用体系。5 总体架构及主要任务5.1 系统设计思路l 总体规划、面向未来在系统的建设规划上,以应用为先导,以平台为基础,构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并成为XX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深入发展的基础。l 通过规范化提高应用水平通过系统建设,进一步理清业务规范和流程,使业务执行规范化、业务办理流程化、管理维护方便化、信息系统模块化,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环保局的职责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增强市环境监管、治理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水平;l 满足信息化长期发展的需要环境业务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不仅要满足现阶段环保局对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到今后系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要求,系统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前瞻性。l 科学性与实用性采用成熟的、标准的技术路线可以有效避免技术风险,增强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减少对特定技术和商家的依赖性。l 技术路线先进实用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保证系统的技术生命力,并密切结合XX市环保局信息化建设实际需求,使系统先进、可靠、实用。l 系统的高可靠性数据交换平台保证36524小时不间断稳定运行,能避免网络和系统的单点故障,具有灾难恢复能力,以保证整个系统稳定可靠的高效运行。l 系统的可扩展性采用标准的、可扩展的架构,使系统可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而扩容,系统结构无需改变,为将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l 信息共享原则采用标准的技术路线,保证系统的开放性,以实现环保局与整个环保系统纵向及XX市其他部门之间横向上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全面整合现有信息资源。l 系统的易管理性可以方便的进行业务、性能管理,并提供日志、审计等功能。l 实现信息化良性循环通过此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和落实环保局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使环保局信息化进入良性滚动发展。5.2 建设原则 XX“数字环保”工程是XX市环境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在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遵循“智慧XX”建设总体框架,本着以业务为主线,以应用为龙头,以资源共享和利用为核心,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按照国家对信息安全的标准要求,建设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建设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l 先进性和实用性并重原则XX“数字环保”工程建设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同时,在兼顾技术先进性的基础上,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讲求实际应用效果,不片面追求高、尖技术的尝试,尽可能采用成熟技术,以保证系统的方便性和实用性。l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XX“数字环保”工程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投资大,涉及面广,实施时间长。需要制定统一规划,将长远规划与近期发展目标相结合,统筹安排,根据我市环保系统的现状,分期建设,避免盲目建设,将建设风险降到最低。对业务管理急需的系统应优先安排,给予重点保障。l 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XX“数字环保”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均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标准,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统一的网络协议、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统一的系统接口等标准体系,真正达到网络应用、系统应用的整体性,实现数据共享和可重复利用的目的。l 可靠性和安全性原则XX“数字环保”工程的安全性体现在硬件、软件、人员、环境等多方面。由于XX“数字环保”工程集成了环保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对核心业务的处理,应采用高可靠性设备和技术,以保障网络和系统的安全;建立高可用性的计算机处理系统,采用集群结构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减少冗余,以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采用必要的手段对系统进行安全管理和监控,保证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l 开放性和兼容性原则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必须建立开放式的网络体系和应用系统,对各类协议和异构式的数据库提供支持;应兼顾已有的信息基础和未来系统扩充的可能,网络设计、应用系统设计应考虑开放性、可扩展性,体系结构应能够适应未来的扩展,以保护本次工程的投资,避免造成重复建设。l 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原则网络体系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将来的扩展需要,保证未来业务发展的空间。应用系统的功能设计,应尽可能采用模块化并预留适当的接口。由于管理业务可能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分布式应用的特点,增加系统的伸缩性和可重用性,以方便维护。5.3 总体功能架构环境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应从总体上把握基础空间数据、各类环境数据的内容、特点,从细节上紧密结合环保局的实际情况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站在最终实现“环境信息化”的战略高度进行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现有多源信息的数字化、空间结构化、网络化和标准化,把已有的数据充分开发利用起来,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形成XX市环境信息化总体框架。系统建成后应满足环境信息管理和应用需求。系统建立在网络通讯平台、基础设施环境健全的基础上,通过内网门户实现综合办公、环境业务协同、移动执法、环境监控、应急管理、GIS 应用、辅助决策等应用功能;通过对各应用信息系统及在线监控体系的集成,建设环境数据中心,进行环境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运用外网门户(环保局网站)等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环境信息服务,并建立环境信息标准规范体系、环境信息运行管理体系、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整个环境信息化系统提供综合保障。系统总体功能架构图如下: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一个中心(数据中心)、两大门户(综合业务门户、公众服务门户)、三套体系(标准化体系、系统安全体系、运营管理体系)、四大平台(基础设施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基础地理信息平台)、五大应用(综合办公一体化应用、环境管理业务一体化应用、在线监控一体化应用、移动环保通一体化应用、决策支持业务一体化应用)。5.4 系统建设要求5.4.1 技术要求从技术层面来讲,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的要求如下: 优秀的性能; 强大的开发工具支持; 灵活和跨语言; 简易性; 易于管理和部署; 可缩放性和可用性; 安全性; 实现单点登录。5.4.2 性能要求环境业务管理一体化应用系统的性能因素,除了涉及硬件平台、系统资源分配、应用体系等因素外,业务功能的设计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在这个阶段要充分考虑将来业务功能对系统性能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某些可能影响性能的业务功能,在设计中可以考虑采用如下的手段,达到性能优化的效果。 应用部署的分离。对于相对比较独立的业务功能,如监测业务管理系统,进行部署分离,通过单独部署应用、独立存储等手段,分离环境监测有关的业务和数据;避免对核心业务系统的影响。 业务功能拆分。从性能角度出发,对传统的业务功能进行合理规划,把大的重量级业务进行分解,减轻业务操作的压力。如在建设项目审批受理环节,为了减轻登记录入的工作量,可以考虑增加一个受理环节,进行简易数据审核,录入必要的输入项,满足打证的需要,详细的登记信息在受理结束后进行补录。 前后台业务分离,根据业务量特点和实时性要求,从保证性能的角度出发,将业务进行前后台内容分离,重点确保前台业务办理服务事项等性能保障。后台业务可以采用非实时同步的方式跟前台业务衔接。另外还有其它的手段,比如从业务上面的功能预约机制。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实际的性能要求,分时段、分区域进行业务处理,比如,在某一个时间段分给相关业务进行处理,保证系统的性能要求。5.4.3 运行维护要求为了达到运行维护所要求的系统的稳定和长期完善要求,需要制定一些基本的原则,来指导运维工作的开展。 服务、管理并重业务协同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系统的一致性和统一性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我们这里涉及到XX市环保局多个部门的使用和管理,所以单单靠服务已经不能保证系统的长期稳定发展,还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和服务并重,系统才能保证以后的不断扩展和深化。 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流程运维工作需要流程的支持和落实,否则任何管理策略都不可能长久保持。这些流程主要的包括问题处理流程、需求审批流程。流程可以是通过系统实现固化的,也有可能就存在日常的基本工作管理中。 高效的运维系统来支持运行维护的手段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支持的效率。目前常用的手段包括热线系统、问题跟踪系统,常见问题(知识库)系统、需求审理系统等。 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奖惩机制由于运维工作的复杂性,不同的运维工作承担责任也不同,当系统出现问题后,影响的范围也不同,所以,不同的角色需要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对具体执行的业绩需要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如系统管理员需要对系统的运行稳定率负责,帐号管理人员需要对帐号的权限大小以及帐号的有效性等进行负责等等,从而从组织上保证责任的进一步落实。 运维和项目实施密不可分运维不是在项目实施结束后才开始的,现在复杂应用系统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转移,就是为了保证系统在真正交付给客户使用后,能够使客户更深入地了解系统应用,能够对应用不断深入和完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而维护的工作越早开始越好,运维工作最后的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必须在系统的实施阶段参与的项目的建设中来。业务蓝图的实现过程,就是用户不断了解新业务和系统,不断接受培训的过程。在项目测试阶段,不同的情景和数据准备,一方面为测试工作做铺垫,同时也是未来培训教材的原型。在实施推广过程中,参与实施和测试的环保局人员,也将会是推广工作的重要力量。 保持应用系统的规范化和统一由于涉及多个环保局部门使用业务协同管理系统,并且许多信息需要存储在中央数据库进行集中,如果允许每个子系统可以自主进行修改,则未来将会很难进行统一和集中,对整个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的发展都不利。5.4.4 软/硬件需求业务协同软硬件要求和系统的总体设计密切相关,特别是各个业务子系统的部署、数据库的并发访问要求以及内、外网数据交换等统一考虑。 软件方面要求架构:采用J2EE架构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企业版及以上。Web应用服务器:Weblogic 9及以上数据库:Oracle11g标准版及以上。Web浏览器:IE6.0及以上GIS服务:ArcGIS 9.3及以上 硬件要求硬件方面主要考虑整个“数字环保”的部署,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存储等以及系统间通过内外网数据交换的需要。5.4.5 网络需求各系统向数据中心提交数据或者查询数据中心的数据时的效率,从目前市局的情况看基本满足需要。另外重点要考虑以下内容: 内外网数据交换的需求对于业务数据需要在网上进行公示,以及企业在网上申报的系统及时与业务系统数据进行交换,这些必需考虑内外网的数据交换。 网络的安全要求 必须考虑网络的安全,以确保数据安全。 网络的性能要求考虑网络的性能要求,如果条件许可,应该考虑1000M网络到桌面。5.5 主要任务5.5.1 理顺管理体制,建设信息化专业队伍“数字环保”建设期间,全局建设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和运行维护体系;实现XX市环境信息化从立项决策到项目建设再到运行维护管理的全方位、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从管理模式、制度、流程、日常管理等内容进行建设,为业务管理提供稳定、可靠、高效的信息化环境,保障信息化系统建设、运行、管理、控制和维护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靠性和高效性,以降低信息化建设风险、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与效益。XX市环境信息化工作由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管理,局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境信息中心,成员由各科室(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主要进行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决策和风险控制,办公室和信息中心具体负责执行和管理所有信息化项目,各业务部门负责配合,从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入手,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素质的、符合现代环保信息化工作需要的、能够从事科研开发和应用的信息专业队伍。5.5.2 巩固现有基础设施,紧跟信息技术前沿坚持建设、整合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建立起结构合理、覆盖面广、安全可靠、支持全局环境信息网络体系和网管系统。建立健全网络基础设施的运维管理机制,保证网络系统稳定、高效、安全运行。扩展3G无线网络的应用,促进移动网与现有链路网络的融合,充分利用方便灵活的移动终端,建立环境管理现场和后台中心控制处理系统互动工作平台。与时俱进,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用高性能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支撑信息化工作。5.5.3 加强环境数据管理,加速信息开发利用对环境数据实行科学、规范、统一的管理,加强环境统计和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传输和管理,实现其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建立面向环境监管、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环境数据中心,健全全市的环境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环境统计数据库、环境质量数据库、环境法规标准库、环境科技情报库、核环境信息库、环保产业信息库、社会经济数据库以及环境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