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第一单元世界何时铸剑为犁.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7806215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第一单元世界何时铸剑为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第一单元世界何时铸剑为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第一单元世界何时铸剑为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 第一单元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1)【妙解汉字】“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你推断它的字义: 砍杀、攻打 。(1分)(2)【品味文化】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一句相对完整的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并列举一部课外阅读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或一场战役。(2分)_答案于语文书综合性学习处(3)【感悟和平】阅读材料回答:(2分)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坐落在诺曼底登陆战场遗址。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的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望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从摘文中推断“世界和平女神像”造型的意蕴?(不超过20字)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世界和平终将实现。(4)【抒写心灵】活动中同学们自主搜集材料,创办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刊,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些栏目:【栏目一】:浸着血与泪的往事。收录了熟悉的战争故事,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并配有图片。【栏目二】:战争智慧,是杀戮,还是自杀?收录了战争诗词、军事成语、名人名言、兵法谋略等内容。【栏目三】:今天,战争并没有远离。同学们从网络、报刊上摘录了当前某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动态及令人震惊的战争新闻。 【栏目四】: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栏目里同学们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对维护和平的思考。 请你从上列四个栏目中任选一个,为它写上一段80100字的导读文字。示例(一):栏目一。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炮火与屠刀下鲜红的血,感受到的是炮火与炮火对峙的悲壮,印在我们心里更多的是国土和母亲屈辱和伤痛的泪,战争,我们不需要!示例(二):栏目二:战争文化是血泪滋养的文化,兵法谋略究竟是用来杀戮还是用来消除仇恨?人类为什么非要拥有这些智慧?为了厮杀?还是自杀?示例(三):栏目三:当我们正在优美的校园散步的时候,当我们滋滋有味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的时候,我们享受着安宁与幸福,在很远的地方,我们的同龄人正在饱受战火的煎熬,流血流泪,无家可归。示例(四):栏目四: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彼此挚爱着的亲人。我们的心灵应该洋溢着暖暖的春意,我们的脸上应该折射出人生的甜蜜,记住: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陋室铭复习题一、原文、译文【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里。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文学常识积累1、作者刘禹锡(772842),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三、生字读音。馨(xin) 鸿儒(r) 调(tio)素琴案牍(d)四、重点字词解释。1、有仙则名(出名)(名词作动词) 有龙则灵(显灵)(形容词作动词)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惟】只【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鸿儒 【鸿儒(r)】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4、【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5、【调】调弄、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6、【金经】指佛经。7、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8、【案牍(d)】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9、何陋之有?何:什么。五、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无实义)水陆草木之花(的)六、古今异义。1、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可以调素琴(调弄、弹奏)宜乎众矣(应当)七、课文理解 内容梳理 、内容及写法理解一、内容梳理1、【用“/”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答: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一层: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不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三层: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2、文章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以陋室自比,借陋室不寻常的居住环境,来表现主人高洁的情操和不俗的雅趣。文章写陋室时,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运用比喻、衬托、类比等多种艺术手法,使文章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上则大量运用骈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意蕴和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叫绝。二、【写作特色】。(1)夹叙夹议(2)运用类比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概括全文主旨。(3)首尾呼应 (4)运用骈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意蕴和美,双句为主,多是偶句三、【内容分析】: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高雅。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铭复习题 九、内容填空、填空题。理解性默写”(1)一层,点明全文主旨1、本文开头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统领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全文主旨句】(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6、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词语是:德馨)。(2)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1、文章描写陋室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2、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3、写室中人,突出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4、写室中事,突出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5、陋室铭中含蓄表达作者对官僚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7、从反面虚写室中生活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8、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或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拿陋室与古代贤人名人相类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这种(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3)三层: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1、全文画龙点睛之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陋室不陋。”2、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写作特点方面的填空】1、本文对偶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3、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4、文中的“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文章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5、写室中事,注重虚实相应,“可以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照应:“无案牍之劳形”。6、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自然地引出文章主旨-赞扬了(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7、文章有两处使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写法,分别写出语句。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8、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9、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10、作者情感: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1、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用的是ing韵。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在句末做韵脚。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扬子云)。十、理解探究 开放性试题1文章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 什么关系吗? 用山水成名和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 的原因在于德馨,这 是类比 的手法,用山水比喻陋室,说明陋室也有名和灵的性质。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答: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2、陋室铭从哪三方面写陋室不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室外景环境之雅 (清幽雅致) 室中人交往之雅 (高雅 脱俗) 室中事情趣之雅(雅致恬淡)表现了陋室不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表面写周围 的环境,其实质是在表现什么? 意在表明陋室主人具有不慕荣华、高洁淡雅的情操。“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上”和“入”有何表现力? 这两把苔痕和草色拟人化,“上”生动地写出了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入”生动写出了草色有情,映如帘中的可爱形象,又与绿和青搭配,显得陋室环境生意昂然又与世隔绝,衬托主人情趣高雅和安贫乐道的情操。“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恬静,雅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什么? 表现作者离开官场繁杂的事务后的清闲自在,同时也突出表现其高雅情趣。“调素琴”说明自己喜爱音乐,又说“无丝竹之乱耳”,这是 否矛盾? 不矛盾。前者指悦耳的声音,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后者指不悦耳的官场里灯红酒绿之中的声音。暗示了作者不与官场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不受世俗基板的情怀,言外之意是鄙视功名利禄,批判当时的追逐名利的世风。3、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用是什么? 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居陋室,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安贫乐道,品德高尚。进一步突出“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4、文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含义?(作用)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用孔子的话 的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与“惟吾德馨”呼应,又总结全文,是本文点睛之笔。 内容上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房子虽然是简陋的,但屋子主人的品德高尚,有德者居之,也就不感到简陋了。6、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文章中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7、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答:分三个层面:居室环境、交往对象、日常生活。8、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强调屋主人的品德高尚,“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十一,迁移拓展、谈启示、感想、道理题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2、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3、“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答:提示,只要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回答就可以。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6学完本文的感受是什么? 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高洁的情操。我们要向刘禹锡那样保持一颗淡泊宁静之心,不贪赃枉法,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做一个心胸宽广,节操高尚的人。7、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练习 第五单元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无论魏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D未果 后遂无问津者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4简答。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词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_。 6“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2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自李唐来( ) 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可爱者甚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宜乎众矣(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4简答。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6理解填空。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7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8. 在古诗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 10、“牡丹之爱,宜乎众也”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的世风的鄙弃。11.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有仙则名 ( )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比较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面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 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何陋之有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A、 出淤泥而不染( ) B、亭亭净植 ( )C、有仙则名( ) D、谈笑有鸿儒( )3.甲文中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乙句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简答题。(1)“世人盛爱牡丹”又作“世人甚爱牡丹”,你认为哪一句比较好?请简要说明理由。(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3)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从中可看出两人的处世态度有什么不同?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练习参考答案1桃花源记1.交错相通 更不用说 妻子儿子 隔绝 2. D 3.C 4.甚异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5.不足为外人道也。6.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2爱莲说 1.从 枝蔓 亲近而不庄重 多 认为 应当 2.D 3.C 4. 出淤泥而不染 香远益清 5.托物言志 6(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衬托莲花的高洁(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7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8.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9、我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10、世人甚爱牡丹 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趋炎附势 11、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3陋室铭1出名,著名 品德高尚 大 官府的公文 2D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惟吾德馨 4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 5C 6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7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比较阅读 1.D 2.A沾染(污秽)B.立 C. 著名 D.旧指读书人 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略 5.(1)“盛”比“甚”好,“甚”是“非常”的意思,表示爱的深,爱的强烈。“盛”除了含有“甚”的意思,还有规模大,范围广,有声有势,持续不断等含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效果较好。(2)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答即可得分。若有否定的看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陶渊明爱菊,反映他的隐居避世的消极思想;周敦颐爱莲,表明他不贪图富贵,也不愿孤芳自赏逃避现实,他想做一个对社会有影响的人。 桃花源记(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1 迁移拓展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爱莲说复习题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3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15用原文语句回答。1) 莲象征什么?君子的美好品德。2) 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 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4)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 “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1 迁移拓展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做一个避世的隐士;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莲花。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我们这样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描写了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经历。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出身于乌克兰的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只念过三年书。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积极投身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成为骑兵团的一名战士。后因身负重伤,转业到地方,不久,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得了伤寒和风湿症。二十三岁时,全身瘫痪。瘫痪后,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开始了文学创作。二十四岁,他的健康进一步恶化,双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依然克服种种困难,请人代笔,于1933年写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学们阅读这部小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准确把握小说主题,二是认真品味精彩情节,三是了解重要人物性格。第一板块:把握小说主题要点提炼: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新人成长历程和揭示新人优秀品质的优秀小说。该书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光辉形象,歌颂了他在革命战争时期自强不息、意志刚强、历经磨难、勇斗病魔的精神。书中洋溢着革命的激情和理想主义精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并因此影响了几代人。小说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中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片断精赏: 保尔缓缓地摘下帽子。悲愤,极度的悲愤充满了他的心。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保尔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公墓。 品析:保尔的这段话,不仅是他一生恪守的人生原则,同时也是全书的中心思想所在,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透视中考: 四川绵竹地震灾区一位受伤学生转院来南京治疗,你和小丽打算前去探望。小丽准备送他一本繁星春水,并在书的扉页写下了一段赠言: 这本书会让你看到冰心奶奶所营造的爱的海洋。真爱的伟大、童真的圣洁、自然的美好,会让你微笑着面对未来,快乐生活。 你准备赠送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在扉页写上一段赠言:_ (南京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从示例看,解答这道题目,只要能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那就不会存在障碍。 参考答案:奥斯特洛夫斯基塑造的保尔勇敢坚强,虽然历经战场上的搏杀、生活中的苦难、伤病的折磨,但他从不屈服。愿你像保尔一样选择坚强,战胜困难。 自主训练: 1、初中语文课本“名著导读”目录中常用一句话来概括点评名著的内容,例如“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请用简短而有创意的话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进行点评,20字以内:_ 2、选出下面对名著描述错误的一项。()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忘我的献身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B、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亚米契斯所作,小说采用日记的形式,以一个锷科罗多的孩子为主线,记录了他中学阶段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所见所闻。 C、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108位梁山好汉,分36天罡72地煞。其中第一个出场的是史进,绰号九纹龙。 D、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鲁滨逊出海航行遭遇风暴,流落荒岛。他白手起家开发荒岛,使自己生存下来。 3、在名著推介会上,你所在小组将推介红楼梦、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名著,请你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介绍它的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_ 第二板块:品味精彩情节要点提炼: 小说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而第二部分则是全书主题全面展开的部分,其中。第二节和第九节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第二节是熔铸“钢铁”的过程,这一节表现保尔和四百多修筑铁路的同志在泥泞里。在雪天里,穿着永远也没干过的衣服,住宿露天,顽强工作的场面。那种顽强奋战、不屈不挠、舍生忘死的场面。把保尔柯察金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节形象地反映了苏维埃战后的艰苦创业和苏联人民的伟大奉献精神。第九节是该书的最后篇章。“钢铁”在这里终于炼成,这一节讲述的是彻底丧失工作能力的保尔柯察金到海滨休养,最后完全瘫痪,而且双目失明,但他以顽强的毅力进行文学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终于问世。这一章节中的保尔精神激发了千百万人克服困难的勇气。 片断精赏: 保尔开始工作了。 他计划写一部关于英勇的科托夫斯基骑兵师的中篇小说,书名不假思索就出来了:暴风雨所诞生的。 从这一天起。保尔把整个身心扑在这部书的创作上。他缓慢地,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地写着。他忘却一切,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当中,也初次尝到了创作的艰辛:有时候那些鲜明生动、难忘的景象清晰地重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但他无法用笔墨表达,写出来的字句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缺少生气和激情。 已经写好的部分,他必须逐字逐句全部记住。否则,线索一断,工作就要受到阻碍。母亲忐忑不安地注视着儿子的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他必须凭记忆整页整页,甚至整章整章地背诵,因此母亲有时觉得他疯了。保尔写字的时候,她不敢走近他,只在趁着替他捡起滑落在地上的手稿时,才怯生生地说: “保夫鲁沙,你最好还是做点别的什么事吧。哪里见过像你这样的,老写个没完没了” 保尔见母亲如此不安,不由得笑了起来,并安慰老太太说,他还没到完全“发疯”的地步。 品析:这是一段关于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文学作为继续战斗的武器,靠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的描写,也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精神正是作品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幽默的语言则衬托出保尔乐观豁达的性格,也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透视中考: 请从下面提供的名著情节中,按要求填表。 名著情节: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仍坚持写作 解析:阅读一部小说,记忆住一些重要情节,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准确地去把握人物性格,更为主要的是,在解答与小说情节有关的考题时,往往能信手拈来。譬如此题,如果对保尔柯察金的主要经历了然于胸的话,很容易就能给出答案。 参考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 自主训练: 4、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完成读书卡片。 5、把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在相关的人物后面的横线上。 A、醉打蒋门神侠肝义胆、疾恶如仇水浒传 B、大闹天宫桀骜不驯、敢作敢当西游记 C、病榻上写作意志坚强、奋斗不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武松:_保尔柯察金:_孙悟空:_ 第三板块:了解人物性格要点提炼: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刻画了保尔、阿尔焦姆、谢廖沙、瓦莉娅、达雅等众多人物形象,无不栩栩如生,让人难以忘怀。其中,对保尔的精彩刻画,是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保尔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但无论是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还是工地上的磨炼,都没能使他倒下,反而使他更加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榻上时,他仍然不向命运屈服,而是克服种种困难,拿起笔,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他生命的誓言。可以说,在他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人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部小说中的保尔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片断精赏: 既然他已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呢?用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和呼吸吗?仅仅作为一名无能为力的旁观者,看着同志们战斗前进吗?就这样成为这个队伍的累赘?该不该毁掉这个已经背叛了他的肉体?只是朝心口打一枪,一切难题都解决了!过去能够生活得不错,现在就应当能够及时结束这个生命。一个垂死的战士不愿再痛苦挣扎,有谁能指责他呢?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 “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 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保尔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 “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品析:这里描写的是保尔的一次精神危机。它以内心独白的方式,生动地刻画出保尔在疾病缠身、丧失了战斗能力的严峻时刻,内心的绝望、动摇以及最终战胜软弱战胜自我的全过程。心理刻画细腻感人。 透视中考: 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部作品看,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济宁市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