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学》复习纲要.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7802270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社会学》复习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外社会学》复习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外社会学》复习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外社会学复习纲要Cannie & LQF一:名词解释1.实证主义:从作为客观对象的社会事实出发,试图以科学理性解释社会进化的确定性规律(主张将自然法则运用于理解社会现象)。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整体大于互相依赖各个部分之和,社会现实高于个人的现实,因此要从整体上充分认识社会。但为理解这个现实,就要确信社会就像物质现象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用经验调查的方法。2.社会团结: 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连接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情感体验、共有道德情操和共同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3.机械团结: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通过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诸多个体凝结成一个整体。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的经历,生活方式都十分相同,对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个性都淹没在对集体的遵从中,并有一致的宗教和道德倾向。4.有机团结: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社会联结方式近代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联结形式下,由于分工导致的专门化,增强了个体间的相互依赖。5.权威类型:A感召权威魅力型统治(典型的人治)是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为根据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控制形式 a统治的行动基础:情感性行动b统治的合法性来源: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赖c统治的存在范围:追随者拥戴和服从、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领袖人物;打破传统、破坏现存秩序的革命时期;领袖人物具有非凡、超人的特征,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有赖于领袖人物的存在,具有暂时性。B传统权威传统型统治依靠“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者合法地位的牢固的信念”a统治的行动基础:传统性行动b统治的合法性来源:风俗习惯和道德伦理基础上的忠诚关系c统治的存在范围:传统习俗和道德伦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社会秩序,社会秩序凭借一种神秘的力量使这些传统具有合法性,被统治者对统治者产生了忠诚心理。如老人统治、家长制、世袭制、封建制等C法理权威法理型统治(合法权威)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统治者行使权力、被统治者认可权力,都以法律和规则为依据a统治的行动基础:合理性行动(价值+目的)b统治的合法性来源:根据合理性制定出来的正式的规则,如法律等。c统治的存在范围:遵循理性的原则,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家形成了统一基础上的规则,人们的行为不是受情感和传统的统治,而是自愿地按照规则办事。6.结构功能主义:社会系统乃至整个行动系统都面临着一些大致相同的基本功能要求,满足这些要求是系统生存的先决条件,而这些要求是通过系统的内部结构得到满足的,因此结构分析必须同功能分析结合起来。基本任务:识别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分析各种基本结构是如何满足这些功能要求7.显功能:显性功能论是社会行动者共同期望并明显表现出来的功能。潜功能:隐性功能论则是社会行动者预先没有预见并表现不明显的功能。8.功能失调:是指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9.功能代替(功能抉择):发现和促进新的社会功能,以顶替或抵消失调了的社会功能,进而实现有利于社会行动、社会群体和社会系统的功能平衡。10.反功能:是指降低社会系统的适应能力,并能最终导致系统自我瓦解的功能。11剩余物:深层的本能直觉同各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中介,是模糊不定的直觉本能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些非理性层面中的相对稳定因素。派生物: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思想观念,包括各种信仰体系、价值判断,以及伦理学、政治学、哲学和其他包含了价值理想要求的理论形式,表现为丰富多彩且动态易变的形式12“社会安全阀”理论:敌对情绪有三种表达方式,即直接指向对立面、指向替代目标与没有对象的情绪发泄。其中将敌对情绪引向替代对象的制度就是“社会安全阀”制度。13.显在利益:是能够被人们所意识到的利益并为之努力奋斗.潜在利益:是人们没有自觉地意识到本群体所具有的客观利益。14.知识社会学:是以人类认识活动同社会存在的关系为对象展开的,涉及认识过程、认识结果和认识方式亦即思维方式等方面同社会行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基本上是在这种意义上建构起来的。 人类认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中开展的,并且认识过程、认识结果和认识取向都离不开人的社会活动。所以,只有把人类认识放到社会活动今去考察,才能得出关于认识的具体而真实的研究。只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是不受社会性因素制约)15.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我们只有在主体间关系中,才能理解他人的行动的主观意义,理解、体会他人的行动的意义构成过程,并尽可能发现其行动所涉及的各种经验的构成。生活世界描绘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主体间性世界:直接经验的同伴世界; 间接经验的同辈人世界; 间接经验的前人世界。16.文化资本: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素质、品味与生活方式。文化资本再生产:是一种社会化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继承他们父辈的文化资本,从而使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代际传递。两个关键的阶段早期社会化+学校教育。17.结构二重性: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及规则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18社会行动:指行动者主观上有目的,并且其行动指向他人,意义为他人所理解的行动二:简答题 1.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的分化与整合)斯宾塞 社会有机体增长的基本形式是机体增大和功能增强。引起增长的原因是物竞天择。社会成员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有效方式是其职能的专门化。 即:物竞天择推动社会成员专业分化和社会结构异质多样化过程,而且还促进了社会整合不断加强。 2.马克思的实践的观点马克思A什么是实践?现存物质的和社会条件的具体关系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B实践的基本特征:感性、总体性、历史性、创造性。C实践的三种形式:1.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2.在社会内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3.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 3.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发展-米德 A嬉戏阶段 玩耍从用手势的简单交谈到能使用有意义符号的转化。 B游戏阶段。 游戏中的参与者能够同时承担好几个其他角色,并能够把这几个不同的角色组织成一个更大的整体。C概化的他人。 当一个人按照一般的非人格的角色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时,他们就处于一种概化的他人的角色中。 4.交换理论的重要命题-霍曼斯 A、成功命题:就人们的全部行动而言,某人的一个行动越是经常得到酬赏,他就会越有可能进行这种行动。2、刺激命题:如果以前某一特定刺激或一系列刺激的出现都使某人得到酬赏,则当目前的刺激与该刺激越是相似,他就越有可能进行这种行动或相似的行动。3、价值命题:对个体来说,其行动的结果越是有价值,他就越有可能从事这种行动。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最近越是经常得到一种特定的酬赏,则对他而言,这种酬赏的增加就越没有价值。5、攻击/赞同命题:A.当一个人的行为没有得到所期待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惩罚,他就会非常愤怒并有可能做出攻击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就更有价值。B.当一个人的行动得到了预期的酬赏,尤其是比预期的酬赏更大,或者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就会很高兴,并更有可能认可他人,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6、理性命题:在对两种行动之间进行选择时,人们会根据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的增强,其结果的总价值也会增大的行为。5.支配社会行为的剩余物与派生物-帕累托 A剩余物以及种类a.强调和表示情感中具有的稳定性和不易变化的部分.b.类别.(1)组合的本能:聪颖的创造力,狡诈的心智和想象力,组合相似或对立物的本能。(2)组合体的持久性:顽强地、持久地维持和捍卫现状和传统的情感。(3)行动的本能:通过外部行动表达感情的需要。(4)社会性:渴望有所归属和被社会接纳、关心社会生活和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情感。(5)个人的完整性:物质利益上的个人主义感情,对地位和自我实现的渴望。(6)性本能:满足性欲望的剩遗物。 B派生物及种类a.是指意识形态、信仰和理论之类的东西。强调它们的“衍生性”、第二位性,来源于人类情绪的性质。 b.类别:(1)“简单肯定”即由绝对真理、公理,或定理组成的论点。(2)“权威论据”靠引用权威者的话来证明其正确性的判断。(3)“原则”靠通行的规范和感觉组成的论据。(4)“口头论据”纯粹用语言表达的证言,无任何客观依据的东西,如某些形逻辑的诡辩。6.社会系统模式变量-帕森斯A两层含义所谓行动的模式(类型)+主观取向是变化的因素变量.B模式变量随着主观取向和客观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实质上是五种矛盾关系,是行动者在不同的主观取向、不同的行动情境中而面对的矛盾选择):(1)情感和情感中立 (2)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 (3)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4)先赋与自致 (5)专一性与扩散性 C模式变量的某种组合不是在个体行动者偶然的随意抉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社会系统中价值规范的制度化的结晶。只有符合规范取向的行动,才能保持互动关系的平衡!7.AGIL框架-帕森斯A适应 ,即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功能. G目标达到,即社会系统确立总目标的功能. I整合,即协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使他们达到某种程度的团结而开展有效合作. L潜在的模式维持,即根据某些规范与原则,维持系统行动秩序与活动方式连续性的功能。 8.功能冲突理论-科塞A社会冲突思想的根源社会冲突起源于人们对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的追求,更强调非物质层面的因素。非物质层面因素有:a “不平等社会系统”.b. “下层被剥夺状态”.c. “对群体的忠诚”与“亲密关系” .B.社会冲突的功能a.正功能:整合功能;稳定与平衡功能;创造出新的组织、制度与价值.b.负功能:如果冲突各方在性质上涉及群体的基本价值与核心观念,在内部结构上压制冲突且需要成员投入全部人格,冲突就会发挥瓦解社会结构的反功能。 C.“社会安全阀”理论:敌对情绪有三种表达方式,即直接指向对立面、指向替代目标与没有对象的情绪发泄。其中将敌对情绪引向替代对象的制度就是“社会安全阀”制度。D.社会冲突的基本类型:a.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b.亲密关系的冲突c.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d.意识形态的冲突与个人冲突 9.辩证冲突理论达伦道夫 A社会冲突的形成 (1)社会是由一部分成员对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有效压制而形成的。把社会成员联系在一起的力量不是普遍的认同,而是强制性的力量,也就是拥有权力的统治者对丧失权力的被统治者的统治。(2)社会冲突的形成需要特定的过程与条件,“潜在利益与显在利益”、“准群体和显群体”是达伦道夫说明社会冲突的过程与条件的两个概念。 潜在利益就是人们没有自觉地意识到本群体所具有的客观利益。相应地,具有相同潜在利益的人们,尽管有许多相同的利益,但也不可能自觉地组成一个实际的团体,有计划地将潜在利益转变为显在利益。所以,只能称为准群体。而显在利益则是能够被人们所意识到的利益并为之努力奋斗。相应地为这个显在利益而奋斗的群体则称为显在利益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曾经是潜在利益被明确地阐述出来了,形成了整个群体的斗争纲领或意识形态。于是冲突就形成了。B准群体转化为利益群体、潜在利益转变为显在利益需要4个条件:a技术条件即要有组织者以及意识形态的出现。b政治条件社会允许一定的自由。允许集会、结社以及组成联盟。c社会条件成员之间要能够相互沟通,能够为了实现显在利益而愿意受组织制约。d其他条件如领袖人物等。C社会冲突的结果(社会变迁形式) a引发统治人员的整体性更换。b统治人员的部分替换,导致社会发生变迁。c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者的政策中去,实行政策调整。10.后工业社会的五个特征-贝尔 A.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B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C.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 D.技术的规划.E.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11.后工业社会文化矛盾-贝尔 A.三领域对立说资本主义已形成经济、政治与文化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这三个领域相互独立,分别围绕自身的轴心原则,以不同的节律交错运转,甚至逆向摩擦。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这种价值观念方面的冲突将更加突出,难以遏制.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经济领域起着决定性推进作用的基础部门。经过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其已经发育成一个以严密等级制、精细分工制为特征的自律体系。在前工业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相对弱小,侧重鼓励经济的自由发展。文化领域历来标榜“个性化”、“独创性”以及“反制度化”精神。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是极端个人主义。B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根源贝尔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历史根源研究,起步于韦伯和桑巴特。资本主义精神:禁欲苦行主义和贪婪攫取性:“宗教冲动力”与“经济冲动力”(互制约)资本主义经济冲动与现代文化发展一开始就有共同根源,即有关自由和解放的思想。然而它们所导向的领域的无限扩张,危及对方的生存。贝尔则将资本主义制度下反对资产阶级的“现代主义”文化,称为“文化霸权”。 C资本主义社会的信仰危机在宗教冲动衰竭的同时,另一个文化现象是现代主义的兴起。现代主义是对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扰乱,并指出了动乱的三个来源:对艺术与道德分治的坚持;对创新与实验的推崇;把自我奉为鉴定文化的准绳。现代主义思想存在危机。因为这种新的稳定意识本身充满了空幻,而旧的信念又不复存在了。资本主义文化领域中对现代主义的“当代崇拜”,实在是西方人出于本能或潜意识,力图以文艺对人生意义的重新解说,来取代宗教对社会的维系和聚敛功能,填补宗教冲动力耗散之后遗留下来的巨大精神空白。资本主义经济动荡、政治动荡与文化浅薄,导致了失落感和危机感,动摇了个人对社会的信仰。信仰危机在美国的表现是,“人们普遍对政府机构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对国家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贝尔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危机,承认反对资产阶级的文化的存在,是明智的。他试图从消费领域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根源,有一定的意义,但没有找出最本质的根源。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由于阶级分化与阶级利益的对立所引起的。 D.社会文化政策的理论基础(1)限制超越道德规范的文化活动 (2)重新向某些宗教观念回归 (3)“公众家庭”实行公平分配与集中决策 12.如何理解结构二重化-吉登斯A社会生活本身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B一方面,他指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和资源”,因而具有客观性。即,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制度或规则,它们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C另一方面,吉登斯认为,结构的最主要特性却是主观性。因为“社会系统中的结构仅仅是一种人们头脑中的记忆痕迹”亦即结构观点。所以,吉登斯强调,这种结构观念引导着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13.生活世界如何被殖民化-哈贝马斯A社会世界是由系统世界和生活世界组成,系统世界是体制化、制度化和组织化的世界,包括国家机关和市场体系。B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展开的领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开展言谈沟通、追求话语共识、发挥舆论评价作用的公共领域;二是维持私人利益、追求个人自主性的私人领域。C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被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了。 从19世纪开始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导致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异化,资产阶级国家权力通过政党、经济团体入侵公共领域,以其强权和各种政治技术扭曲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交往沟通、舆论监督等功能被压抑或消解了,结果不仅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极度膨胀,而且私人领域也随公共领域的殖民化而发生裂变。三:选择、填空题第一章1,社会学理论的三个阶段:A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a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b理解社会学理论:韦伯、舒茨(现象社会学)、托马斯等c批判理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d其他理论: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研究非逻辑行为的帕累托等B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上世纪80年代的深入发展阶段a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b默顿的中层理论c社会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米尔斯、科塞d符号互动论:库利、米德;e戈夫曼的戏剧理论f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C第三阶段80年代以来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综合、新的特点a新功能主义:亚历山大、卢曼,建立起一个新的具有多维性质的综合性一般理论。b结构化理论:吉登斯c沟通行动理论:哈贝马斯d理性选择理论:科尔曼。e实践理论:布迪厄 2,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A实证社会学(古典):从作为客观对象的社会事实出发,试图以科学理性解释社会进化的确定性规律(主张将自然法则运用于理解社会现象)B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人本主义社会学):从作为主观存在的个体的人出发,试图通过意义阐释解释社会行动的主观根据和意义(主张理解社会行动背后的动机、思想、意义、理念/信念、价值观、主观性但强调价值中立,提倡科层制,表现出一定的反人本主义倾向)。C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把社会现象看作实践过程,以实践为基础,在社会实践的运动变化中观察、理解社会。3,现代化、后现代化和重建现代化社会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工业化(内容)=现代化(形式)A社会学的诞生就是为了探索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及其所带来的后果。B社会学作为研究现代社会及其变迁的一门学科,是对现代社会特征的一种反思性分析,其关注的核心就是“现代性”的形成和命运。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当作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C现代性就其内在的特征而言,本身就具有社会学的性质。作为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特征的体现,社会学自身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性内涵之中的。伴随着对社会学知识特征与地位的哲学与方法论之上的争议,现代性问题自然也成为社会学理论话语中的核心主题。D现代性与社会学理论的结合直接导致了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现代性研究范式”的诞生,由此也开创社会学理论的新时代。前工业社会(采集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社会(现代化):人通过机器与自然的关系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人与人的关系 贝尔后工业社会来临:一切都在离异、分化和扩延的可能性重建现代化:哈贝马斯的新理性/交往理性/理性的理性第二章1.概况:事实上培根和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才是实证主义最早的经验主义思想来源。2.社会发展三阶段:1)神学阶段/虚构阶段13世纪以前的人类史或精神史,人类坚信超自然的力量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具体分为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三个不同时期。2)形而上学/抽象阶段13-18世纪,人类强调诸如大自然这样的抽象的力量为万事万物的根源,自然规律的某些基本真理,对人的理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标志是相信通过推理能发现自然的基本法则。(新教、自然神主义、独立宣言)3)科学阶段/实证阶段18世纪后,人们放弃了寻求宇宙起源等终极现象的探求,代而以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观察,并希望通过这种实证方法获得支配各种现象的内在规律。 实证阶段的特征是把经验资料当作知识最根本的来源。3.秩序与进步:社会静力学社会如何维持稳定秩序的学说,所涉及的是社会秩序、组织以及和谐等问题;孔德坚持将家庭作为基本的社会单位,在对社会的论述中,找到使社会结成一体的精神纽带语言、分工和宗教。社会动力学社会如何才能发展进步的学说,社会发展三阶段是动力学的主要内容;社会动力学从属于社会静力学,并为后者作论证,只有通过人类社会的秩序,才能了解什么社会历史。进步在秩序中进行,秩序在进步中展开;秩序是进步的条件,进步是秩序的实现。第三章1.什么是社会有机体:社会同生物有机体一样,社会有机体增长的基本形式是机体增大和功能增强。其成长与进化是通过分化与整合过程来完成的。2.社会有机体的进化类型:A从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来划分:简单社会复合社会二重/多重复合社会B从社会成员居住状况划分:军事社会半游牧社会定居社会;C从社会管理调控方式划分:军事社会/尚武社会工业社会第四章1,什么是社会事实?(物质性和非物质性)A是指通过人们的集体行为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且这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的规定性,或外在的物,而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外在的物的实质是制度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B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分为两种主要类型:a.物质性社会事实(社会形态学):社会 社会的结构性组成(如教会、国家) 社会的形态成分(人口密度、沟通渠道、住宅布置)b.非物质性社会事实(社会生理学) 道德 +集体意识 +集体表象 +社会潮流 第六章1,齐美尔学术背景:1)早期,深受法国和英国实证主义思想影响,是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论的信徒2)中期,当撰写自己最为重要的社会学著作时,偶像则转向了他的同胞康德.3)晚年,转向哲学,想凭借尼采和伯格森的思想建立一门活力论哲学。 第七章1.社会行动的概念:行动者以他主观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社会行动是以过去的、现在的或者将来所期望的他人的行动为取向的行动。2.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的提出:A工具理性/目的理性行动:包括对行为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的自觉思考和行动B价值理性行动:手段才是自觉思考的对象,目的被赋予了终极的价值,个人无需考虑。C情感行动:其特点是受感情或情绪的支配,没有经过有意识的考虑 和反省。D传统行动:从事某一活动不是经过有意识的理解和思考,而是根据习惯和传统行动3.科层制基本特点:(最系统、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 a.由受规则制约的行政功能/职务的持续组织化组成;b.每个职务都有一特定的职权范围,这个特定的职务担负着一整套行驶各种功能的职责,执行这种功能的权威,以及做这些工作所必须的强制手段;c.各种职务组成一个层级体系;d.职务可能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资格,它要求参与者获得相应的训练;e.占据这些职位的职员并不占有与此相关的生产手段,他们只是被允许使用其工作所必需的物质条件;f.不容许任职者抬高自己的职位,职位只是组织的组成部分g.行政活动、决策和规则是通过文本形式表述和记载。弊端:A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形式化,非人格化 B对人性的漠视、对个人自由的抹煞 第十章1.社会交换: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2.社会交换的基本概念报酬与成本(报酬分为内部报酬、外部报酬、混合型的) A内部交换带有非功利色彩的情感方面的交换道德原则B外部交换功利性的物质利益交换经济原则C混合型名利双收。获取内部报酬为根本目的的社会交换最初也是外部交换。3.促成有效交换的另一个环节是提高对交换对方的吸引力,吸引的实质都是向对方显示:对方在交换中能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报酬。(内部吸引、外部吸引)。当吸引力太强时,往往产生消极作用。 4.接受帮助与回报感谢之间的时间距离对促进交换关系的意义。 十四章1.社会冲突理论的思想源流:(选择)A冲突理论的萌生a马克思的冲突思想:1)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不平等;2)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存在着冲突;3)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4)阶级斗争广泛存在,表现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b.齐美尔的冲突思想:1)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2)冲突是人的本能;3)冲突具有积极功能;4)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冲突群体各方的团结紧密程度、情感投入程度及对冲突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5)冲突越是作为一种达到明确目标的手段,冲突激烈的可能性就越小;6)群体间的冲突越激烈、越频繁,群体间的界限越明显、越牢固,各群体内部的团结也越紧密;7)群体之间的冲突愈是不激烈,冲突对群体的整合作用就有可能发生。c.韦伯的冲突思想:1)社会冲突起源于三个条件:权力、财富与声望;2)若权力、财富和声望高相关时,下层人员会质疑现存社会系统的合法性,易采取冲突的途径改变现状。3)当报酬分配被垄断时,社会易产生紧张和愤恨。4)社会流动机会对冲突具有关键影响。5)领袖人物的感召力是引起社会冲突的关键力量。6)冲突成功解决之后还会产生新的冲突。7)当新的社会等级系统是建立在法律和条例的平等基础上,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变小。 B冲突理论的发展a.米尔斯“权力精英”理论b.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c.科塞冲突功能理论d.特纳冲突过程模型C.冲突理论的当代发展a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b.比较历史社会学 c.新马克思主义d.性别分层理论 第十五章1.曼海姆知识社会学逻辑起点:意识形态2.曼海姆知识社会学发展历程(填)A思想与社会一体化主张1)维柯在新科学提出思想与社会一体化的主张。2)民族发展经历三时代,对应三种自然本性神的时代诗性的或创造性英雄的时代自然的高贵性人的时代自然本性, 即理智、谦恭和善;3)三种自然本性中产生出三种习俗,即虔诚的习俗、暴躁的习俗和有责任感的习俗;4)三习俗对应三种部落自然法,三法创建三种政权,对应三种语言,相应的理性:a神的法神权心头语言神的理性b英雄的或宗教的法国家政权象征语言国家政权的理性c人道的法民权书写的语言(发音的语言)自然理性B.决定论与关联论 (1)知识决定社会论孔德a社会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和工业时期。人类在不同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类型也有三种,即神学的或虚构的知识、形而上学的或抽象的知识和实证的或科学的知识。 b知识类型的变化决定了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根本特性。神学阶段决定这时期人的行动、尤其是军事行动是在神的旗帜下进行的。形而上学观念支配的过渡时期极端肯定理性的普遍原则,进而法律作为理性原则变成社会规范,发挥控制社会的作用。在实证科学知识的支配下,社会进入工业时期科学技术推进了社会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和思想情感,从人与人的战争转向对自然的开发与攫取。c据此说来,社会发展是与知识发展一致的。(2)社会决定知识论马克思.所有知识都是社会性的,充分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继承性。 (3)知识与社会关联论曼海姆.认为社会是分层的,其中,存在一种知识阶层,属于某一社会集团,致力于思想活动,是社会集团和思想观点的中介。而思想观点包含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认识世界和理解现实的思维方式或方法。(4) 知识与社会符合论迪尔凯姆.从关于原始分类系统的人类学和人种志学第二手材料的分析中得出,思想范畴反映群体组织的特征, 进而提出知识的符合论。 C亲和论与互动论(1)知识与社会亲和论马克斯韦伯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思想对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产生了长远的影响。韦伯站在人本主义立场指出,在社会生活领域没有脱离个人行动的社会现象,社会包含主观意义。(2)知识与社会双向互动论舍勒a强调知识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社会领域分为理想因素领域和现实因素领域b现实因素指存在于自然界或社会现实中有影响的变化因素;理想因素是观念性的,指向观念和价值领域。c其中存在相对自然的世界观。在世界观的基础上建立“人为色彩”的知识形式。 d知识与社会既影响和限制着对方,又从对方获得某些动力。 D范式论与建构论(1)知识与社会的范式论默顿知识社会学关注 “精神生产的现有基础”,a首先, 需要分析精神生产的存在基础是什么。b接着,要分析精神产品,主要是文化的产物。进而考察精神生产与存在基础之间的关系,一般可归纳为因果关系或功能关系和符号关系、有机关系或意义关系等c最后,要分析这些受存在基础制约的精神产品的功能 (2) 知识的社会建构论伯格和拉克曼 a社会是思想建构出来的,相应地思想、知识也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二者是相互建构的。b知识的社会建构论指出,知识,即使是科学知识,都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科学知识如同其他知识一样,都负载利益、负载实践、负载文化和负载情境。 第十六章1.现象学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与理论渊源:A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门格尔、维塞尔、柏姆巴维克 B韦伯的解释社会学C胡塞尔的现象学D.美国的实用主义代表人物为皮尔士、詹姆斯、杜威 第十七章1.常人方法学的代表人物与理论渊源:A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B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C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日常语言学D符号互动理论E经典社会学 第二十二章1.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类型(1)广场型公共领域。(2)代表型公共领域(3)资产阶级公共领域2.交往行动与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A.交往行动和生活世界问题哈贝马斯学术研究的中心线索。a哈贝马斯承诺的理论使命是,从马克思的早期观点出发,重新建构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交往行动理论。b忽视对社会交往问题的研究,是用物理学的眼光分析社会现象导致的机械决定论。c哈贝马斯认为必须对科技知识在整个社会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作出明确限定,而不能无限度地抽象夸大。d社会实践或社会行动区分为两大类: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不同的规范结构)B.哈贝马斯重视交往行动理性化a目的在于建立理想的交往行动理性模式去改变不合理的交往现实。b交往现实过程的不合理化,一方面表现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在交往行动中往往违背交往行动的规范原则,导致交往障碍重叠,交往言路断裂,人们的交往关系呈现为扭曲的病态;另一方面表现在交往行动的空间范围不断缩小,生产领域、科学领域和政治领域等主题化的领域,亦即有明确功利目标的专业化世界,以不断加快的速度吞噬着交往行动展开的领域生活世界。c哈贝马斯对社会行动不同类型的分析,划分出面向外物、面向他人和面向自我的三种世界。C.“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填空题1、孔德,第一节 ,社会实证论概况2、齐美尔,第二节,社会互动形式3、曼海姆,第四节,知识社会学(发展历程,产生起点)4、舒茨,第一节理论渊源,第二节理论概要5、加芬贝尔,第一节理论渊源,第二节理论概要选择题1、齐美尔,第二节,社会互动形式2、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3、科塞等人的社会冲突论4、舒茨,第一节理论渊源,第二节理论概要5、加芬贝尔,第一节理论渊源,第二节理论概要论述题1、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