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六校联考10月份独立作业(1.1-2.2)(I)卷.doc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788680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六校联考10月份独立作业(1.1-2.2)(I)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六校联考10月份独立作业(1.1-2.2)(I)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六校联考10月份独立作业(1.1-2.2)(I)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六校联考10月份独立作业(1.1-2.2)(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共15题;共60分)1. (4分)近日有媒体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把二氧化碳变成汽油”的高效转化新途径。即通过设计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首次实现了CO2直接加氢制取汽油。被同行誉为“CO2催化领域的突破性发展”。据此,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新途径可有效缓解全球温室效应B . 此技术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C . 该转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D . 催化剂在这个转化中参与了化学反应2. (4分)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 倾倒液体 B . 测定溶液的pH C . 滴加液体 D . 稀释浓硫酸 3. (4分)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B . bc段发生反应的类型为置换反应C . 根据图中数据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D . d点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为Na+、Cu2+、OH-、S042-4. (4分)用一种试剂一次就能鉴别H2SO4、Ca(OH)2、Na2SO4溶液的是( ) A . 碳酸钠试液B . 酚酞试液C . 稀硫酸D . BaCl2溶液5. (4分)小明为比较 Mg、Fe、Cu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如图乙), 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 ) Mg2+ Mg2+和 Fe2+ Mg2+和 Cu2+ Mg2+、Fe2+和 Cu2+A . B . C . D . 6. (4分)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ABCD实验设计实验目的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探究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A . AB . BC . CD . D7. (4分)现有一包白色粉末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 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 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2)取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一定不含有 CuSO4;一定不含有 NaOH;一定含有 CaCO3;该白色粉末的组成有 5 种可能, 其中正确的是( ) A . 1 个B . 2 个C . 3 个D . 4 个8. (4分)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大约是(空气密度约为129千克米3)( ) A . 30千克B . 30千克C . 300千克D . 3000千克9. (4分)下列除杂所选用的试剂及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 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试剂实验操作ANaOH溶(Na2CO3)氯化钙溶液加入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BCuSO4溶液(HCl)氧化铜加入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CCu(Fe)稀盐酸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D盐酸(H2SO4)硝酸钡溶液加入硝酸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A . AB . BC . CD . D10. (4分)下列关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B . 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初步比较一些金属的活动性C . 各种金属在常温下都能与氧气反应D . 在较高温度下能与氧气反应的金属,在常温下也能与氧气反应11. (4分)某学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将一些可溶性化合物溶于水,配制成的甲、乙两溶液中,共含有H+、Ag+、K+、Ba2+、OH、Cl、NO3、CO328种离子,两种溶液里所含离子各不相同,已知向甲溶液里滴入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则关于乙溶液所含离子的正确说法是( )A . 一定有Ag+、NO3B . 可能有Ba2+、ClC . 可能有H+、NO3D . 一定有K+、CO3212. (4分)在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发生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反应条件相同B . 反应中都有黑色固体生成C . 反应类型都为置换反应D . 反应中一氧化碳和木炭都作还原剂13. (4分)对Ag、Fe、Cu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下列所选试剂不可行的是( )A . Fe、Ag、CuSO4溶液B . Fe、Cu、稀盐酸、AgNO3溶液C . Cu、Ag、FeSO4溶液D . Cu、FeSO4溶液、AgNO3溶液14. (4分)下列物质中能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是( )A . AgB . FeC . NaOH溶液D . HCl溶液15. (4分)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都合理的是( ) 组别需区分的物质所加试剂或方法试剂或方法一试剂或方法二A区分铝合金和银取样,分别加入稀盐酸取样,分别加入硫酸铜溶液B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取样,分别点燃,观察取样,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C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带火星木条澄清石灰水D黄铜粉和黄金粉观察颜色在空气中加热A . AB . BC . CD . D二、 填空题(本题有7小题,共40分) (共7题;共40分)16. (6分)橘子罐头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去除橘络(橘瓣表面白色网状结构) (1)橘络营养丰富但是含有味苦的芦丁。芦丁(C27H30O16)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_。 (2)用氢氧化钠去除橘络时,要添加盐酸来控制过程中的碱性程度,以确保食品安全,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理:_。 (3)要测定去除橘络过程中的碱性程度,可用下列选项中的_(填数字)。 无色酚酞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 pH试纸17. (4分)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 (1)在家庭里,常可以选用厨房用品中的_(选填“黄酒”或“苏打”或“食盐” 或“食醋”)来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锈迹。 (2)久置的铜制品表面常有一些铜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生锈除了与氧气、水有关外,从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推知还与空气中的_有关。 (3)农业上常用于降低土壤酸性的物质是_。 18. (6分)某学生为了测定由两种元素形成的气态化合物X的组成,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把气体X由注射器A缓慢地送入装有CuO的B装置,使之完全反应,得到如下结果: 实验前B管及CuO的质量为21.32g,实验后B管及残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21.16g。C试管中收集到的物质经过电解可得H2和O2。在D注射器中收集到的是N2。经分析知道,X中两元素的质量比为143。回答下列问题:(1)B管中的现象为_。 (2)写出化合物X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19. (6分)将一定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相混合,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经过滤后,再在滤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无现象产生,继续向该溶液中加入碳酸钾溶液,过滤后蒸干所得晶体的成分的可能组成是_;_。(写出两种可能的组成即可) 20. (8.0分)如图是用铜丝绕成的锥形螺旋罩,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随着铜丝罩的垂直下移,可观察到酒精灯火焰越来越小,最终完全熄灭。 (1)铜丝在空气中受热,表面会产生黑色的 _(填化学式)。 (2)表面变黑的铜丝下移过程中遇到酒精蒸气,又会变光亮的红色,这是因为黑色物质发生了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21. (4分)碱的化学性质是(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1)碱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_试液变蓝,使_试液变红(2)碱+非金属氧化物_+_例: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_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_(3)碱+酸_+_例: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_氢氧化钙和稀硫酸反应_,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_22. (6分)我国自行研发的大型客机C919于今年5月成功试飞,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选用铝合金做飞机机身而不选用纯铝,主要原因是铝合金硬度和强度_(填“大于”或“小于”)纯铝。 (2)飞机上的镀铬铁制品能防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阻止了铁与_接触。 (3)若要验证飞机材料中的Fe、Cu和Al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只需一种试剂直接与上述三种金属反应就能达到目的,该试剂是 (填序号)。 A . 硫酸铝溶液B . 硫酸亚铁溶液C . 硫酸铜溶液三、 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共45分) (共4题;共45分)23. (12分)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氢氧化钠固体猜想】猜想:该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变质;猜想:该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猜想:该氢氧化钠固体全部变质。【实验和推断】小华同学取一定量该氢氧化钠固体样品加入适量水配成2mL溶液,然后向其中投入0.2g的熟石灰粉末,振荡,观察到有白色不溶物,于是小华就得出猜想不成立的结论。小明认为小华的实验不严密,其理由是_。经过同学们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只要取一定量该氢氧化钠固体样品加入适量水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加入两种试剂就能验证三种猜想。其实验过程: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静置后,在上层清液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若实验证明猜想成立,则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Na2CO3含量的测定】同学们经过实验发现该氢氧化钠固体已部分变质,该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该氢氧化钠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取10.0g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进行实验。操作步骤: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打开弹簧夹C,在A处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称量G的质量;关闭弹簧夹C,慢慢滴加浓盐酸至过量,直至D中无气泡冒出;打开弹簧夹C,再次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再次称量G的质量,得前后两次质量差为4.4g数据计算:该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_。反思与评价:请你仔细分析此次实验并结合所求出的该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对此次实验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_。(选填“合理”或者“不合理”,如果此次实验合理,改进方法不填)24. (9.0分)探究活动: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已知:试管内的镁条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洁净,且形状、大小均相同;同时加入两支试管中的稀盐酸的质量和质量分数均相等。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两支长颈漏斗中产生的现象的不同之处是_。 (2)若实验所用的金属均过量,则甲装置中产生的H2比乙装置中产生的H2质量_(填“多”、“少”或“相等”)。 25. (9分)高锰酸钾是一种典型的强氧化剂,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化工生产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高锰酸钾和浓盐酸,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 (2)装置B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可能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_.(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I、II、III依次放入_(选a或b或c) abcI干燥的有色布条湿润的有色布条湿润的有色布条II碱石灰浓硫酸无水氯化钙III湿润的有色布条干燥的有色布条干燥的有色布条26. (1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对反应后反应器中剩余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分析推断】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可以确定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但其中是否含有氯化氢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若剩余溶液显酸性(含有H+),说明含有氯化氢。【查阅资料】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氯化钙溶液显中性。【实验过程】将剩余溶液倒入烧杯中,微热后冷却至室温。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同学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现象:溶液变红色溶液显酸性(含有H+),溶质中有氯化氢乙同学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锌粒现象:_丙同学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石灰石现象_【拓展提高】若要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纯净氯化钙固体,同学们认为可以向剩余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_(填化学式),经过滤、蒸发等操作后即可完成。四、 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共55分) (共7题;共57分)27. (9.0分)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 , 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F(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错误的步骤是_,改正后的步骤是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 。 A . 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B . 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C . 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D . 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28. (6分)最强大脑:我们知道氢氧化钠溶液有较强的腐蚀性。现有一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平底浅盘,盘底上有一块硬币浸在溶液中。要求手不接触溶液、不得倾斜浅盘, 不改变浅盘的位置和形状,将硬币用手拿出(硬币表面少量的残液可忽略)。于是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器材(烧杯、蜡烛)进行挑战,结果挑战成功。请你用科学知识解释小科用这套装置挑战成功的原理。 29. (6分)家庭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 , 为测定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取40g食用碱,平均分为四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CaC12溶液,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该食用碱中不含难溶性杂质且杂质均不与CaCl2溶液产生沉淀):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食用碱的质量/g10101010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g20406080生成沉淀的质量/g3m88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并计算:(1)m=_。 (2)实验一结束后的滤液中一定存在阴离子有_(用离子符号表示)。 (3)计算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及加入C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0. (8分)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候氏制碱法”,促进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其生产原理是在氢氧化饱和溶液中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以沉淀的形式析出:NaCl+NH3+CO2+H2ONH4+NaHCO3过滤出碳酸钠晶体,再受热分解得到产品:2NaHCO3 Na2CO3+H2O+CO2(1)“候氏制碱法”制得的“碱”是_(写化学式);(2)“候氏制碱法”制得的“碱”是_(写化学式);(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5.85吨NaCl可制得8.4吨NaHCO3 , 实际上从反应后的混合物溶液中析出NaHCO3晶体的质量_8.4吨;(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5.85吨NaCl可制得8.4吨NaHCO3 , 实际上从反应后的混合物溶液中析出NaHCO3晶体的质量_8.4吨;(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与“候氏制碱法”不同的是,比利时科学家苏尔维在制碱过程中,向滤出NaHCO3晶体后的混合溶液中加熟石灰以回收氨气: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请计算:NH4Cl质量分数为20%的混合溶液5.35吨,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获得NH3多少吨?(6)与“候氏制碱法”不同的是,比利时科学家苏尔维在制碱过程中,向滤出NaHCO3晶体后的混合溶液中加熟石灰以回收氨气: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请计算:NH4Cl质量分数为20%的混合溶液5.35吨,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获得NH3多少吨?31. (9.0分)几位同学想比较大理石和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它们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 (1)小敏测量大理石样品的方案有 2 种,根据以下 2 种方案的数据你认为哪一种测量方案设计更合理:_(选填:“方案 1”,“方案 2”。)理由是:_(2)小华取10克石灰石样品,用如图乙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加入足量的盐酸反应结束后,测得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体积换算为质量后是2.2克,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石灰石样品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对图乙,小华的实验方案的评价合理的是 : A . 稀盐酸换成稀硫酸也可以完成本实验B . 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不用浓硫酸干燥C . A 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对实验测量结果没影响D . 装置 C 在开始收集气体前必须装满液体,不能留有空气32. (10.0分)某同学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7.3%的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加入的稀盐酸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同学能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该同学把制取气体后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10.6%的Na2CO3溶液,测得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数据如下: Na2CO3溶液质量/g10203040506070沉淀质量/g01n345m求m值。(写出计算过程)加入10gNa2CO3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3. (9.0分)现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为了测定CuSO4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取混合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铁片至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有关数据如下。烧杯原混合溶液加入的铁片反应后烧杯和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剩余铁片析出铜质量(克)8010020199.83.212.8(1)实验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为_克。(2)除铁外,加入_也可以看到类似现象(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3)请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原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4)某同学用加入足量BaCl2溶液,通过生成BaSO4沉淀的质量来计算原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请分析是否合理。第 21 页 共 21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共15题;共6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二、 填空题(本题有7小题,共40分) (共7题;共40分)16-1、16-2、16-3、17-1、17-2、17-3、18-1、18-2、19-1、20-1、20-2、21-1、21-2、21-3、22-1、22-2、22-3、三、 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共45分) (共4题;共45分)23-1、24-1、24-2、25-1、25-2、25-3、26-1、四、 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共55分) (共7题;共57分)27-1、27-2、27-3、28-1、29-1、29-2、29-3、30-1、30-2、30-3、30-4、30-5、30-6、31-1、31-2、31-3、32-1、32-2、33-1、33-2、33-3、3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