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7785448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180 大小:7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学院: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班级:历史1102班姓名:周乃东学号:20112502082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导 言一、课程内容简介与教学目的(一)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广阔的视野阐述了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世界历史进程。主要包括20世纪初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前的国际关系、二战的进程及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等。(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教学,努力使大家掌握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把世界现代史这段历史时期所包含的科学的革命理论与建设理论、丰厚的历史知识和广泛的实际运动等问题讲述清楚,引导学生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二、世界现代史的分期及主要内容1、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2)以1905年为开端(3)以20世纪初年为开端世界现代史以20世纪初年为开端的依据:(1)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面现代化进程。 (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促使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完成了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 (3)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新时期。 2、现代史的分期及基本内容:(1)第一阶段(19001923):是帝国主义战争与革命相交错的时期。(2)第二阶段(19241928):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欧美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苏联由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转入斯大林模式的大规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时期。(3)第三阶段(19291939):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以及二战酝酿的时期。 (4)第四阶段(19391945):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展开时期。 第一章 20世纪初的世界20世纪初世界发展基本状况或特点: (1)欧洲仍保持着世界优势地位,但受到严峻的挑战。 (2)俄国爆发1905年革命,为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从此人类社会又有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3)俄国1905年革命后,民主革命席卷整个亚洲。 (4)世纪之交,世界领土基本被分割完毕;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又不平衡,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爆发一战。一战成为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与此同时,在大战中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这一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节 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一、欧洲保持世界优势地位的表现1、欧洲列强瓜分世界: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欧洲已经称霸全球,是世界政治中心。2、欧洲的经济优势:欧洲不仅是世界的银行家,还是世界的工业工场。3、欧洲的军事优势:军事上,俄、法、德、英是世界上的头等军事大国。二、欧洲能够形成和保持世界优势地位的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观念的变革3、资产阶级革命 4、科学革命、工业革命 第二节 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一、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1、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原因)(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国内市场。(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4)南北战争后政治相对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扫除,大量欧洲资本涌入。(5)重视科技和教育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外政策: 侵略扩张(1)美西战争控制了加勒比海和通向中美地峡的通道,铺平跨越太平洋向远东扩张的道路。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固守西半球的孤立主义传统 美西战争是一次局部的帝国主义战争使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打击了腐朽没落的西班牙 (2)门户开放是指美国在世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提出的侵华政策。1899年9月,美国分别向侵华的英、法、德、俄、日、意六国发出“门户开发”的照会,要求将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各国在华“机会均等”。照会的核心就是“自由贸易”的原则。1900年7月3日,海又发出第二封照会,除重申“平等公平贸易”的原则,还提出要“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 思考:为什么美国提出这项政策?美西战争后,美国迫切的希望扩大海外市场, 加入瓜分中国阵营。19世纪末,各大列强已经在中国有各自的势力范围,美国的市场拓展受阻碍。当时在华主要列强的军事实力远比美国强大,美国无力用军事手段从中国获得势力范围,却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以竞争的方式实现其扩张。如何认识该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新阶段 “门户开放”本质上仍是一种殖民主义政策门户开放是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提出的民族利己性质的政策 门户开放的真实用意并不在于“保全”中国,而是以此为幌子,保持和扩大美国在华权益 关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1、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和思想渊源(1)一般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由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的。(2)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18011872)就已勾勒出“门户开放”政策的雏形。(3)蒲安臣所主张的“合作主义”(其主要内容是“不割让土地”和“贸易开放”)已经具备了20世纪初美国正式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雏形。 (4)“门户开放”作为一种思想,可溯源到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学说。 2、“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及评价(1)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提出尊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在客观上对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起过一定作用。(2)“门户开放”政策是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政策,其目的在于保持和扩大美国对中国的控制和剥削。 (3)不能把“门户开放”政策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抑制和延缓作用绝对化。列强之所以最后“放弃”瓜分中国的企图,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4)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门户开放”政策不仅是针对中国的政策,也不仅仅是旨在打入行将被列强瓜分的中国市场的应急措施,而是美国进行海外扩张的外交总原则和战略总方针。 3、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1)“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享受的特权,美国都要分享;一切对中国的掠夺活动,美国都要分享;这是美国用来与老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打入它们在中国已经占领的阵地的手段,而其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自己在中国的优势。(2)“门户开放”完全是美国的政策,它所体现的只是美国的利益。它的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最大限度地扩大美国在中国的经济势力,二是提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地位。 (3)“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谋求中国市场,其主要动机是出于掠夺商业利益考虑。 (4)“门户开放”照会的主要动机不是出于谋求商业利益,而是美国面临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时,谋求在中国的权势,争取大国地位。 (3)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西奥多罗斯福 :1900年罗斯福提出大棒政策罗斯福还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解释,即“罗斯福推论”。 塔夫脱:1912年塔夫脱提出金元外交,是对大棒政策的一个补充。 二、日本登上世界强国地位1、产业革命的完成及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1)封建性表现: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同时并存,明治维新在农村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垄断资本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政治上: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主阶级和军阀盘踞着政府要职,并与垄断财阀一起实行联合专政 社会关系: 家长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男子至高无上,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等等。 (2)军事性表现在:在拥有无限权力的天皇政权中,出身于好战的封建武士的大军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天皇直接统率军队,由军部辅佐行使统率权,不受内阁干预。在内阁中,陆海军大臣的权力最大,可直接向天皇上奏,军权在日本政权中具有突出地位。日本的垄断资本大多是在政府扶植下靠对外战争发展起来的,因而军事工业占有重要地位。 2、日俄战争原因:(1)日俄两国既定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矛盾(2)日本获得英国、美国的支持(3)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结局:俄国失败,1905年签署朴茨茅斯合约日俄战争的影响:1、对日本的影响使日本获得了更多的侵略特权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日本在远东地区势力大增2、对俄国的影响使俄国丧失了大量海外侵略利益使俄国国内矛盾激化,引发革命使俄国在远东地区的侵略扩张受阻,侵略重心由远东转向近东3、对中国的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进一步丧失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4、对朝鲜的影响给朝鲜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使朝鲜的领土与主权进一步丧失5、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对远东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日俄战争后,日俄、日美、日英分别签订条约,重新划分了远东的势力范围。 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日俄战争后,俄国重又回到近东,与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半岛。 第3节 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1、 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1、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1)与“民粹派”的斗争(2)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3)与“经济派”的斗争及创办火星报2、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列宁主义的诞生 1903.7.17,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制定党纲、党章、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 布尔什维克 孟什维克二、1905年革命1、 革命的原因(1)20世纪初年,俄国成为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2)19001903年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3)日俄战争暴露了沙皇政府的腐朽 2、革命的进程和布尔什维克党的策略(1)“流血星期日”( 1905.1.9彼得堡事件) 革命开始 (2)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和布尔什维克 党的策略路线1905.4伦敦会议确认:这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基本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消灭农奴制残余,建立民主共和国。革命的策略是:无产阶级领导,建立工农联盟,孤立资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将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3)“波将金号”军舰起义这次事件表明沙皇专制制度的支柱军队开始动摇,并公开转向革命。(4)十月总罢工到十二月武装起义(革命达到顶峰)1907年俄历6月3日,沙皇政府宣布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这件事被称为“六三政变”,标志着19051907年革命结束。3、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失败的原因(1)革命缺乏集中统一的领导(2)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3)没有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 (4)沙皇政府得到了国内外资产阶级的支持历史意义(1)这次革命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总演习。(2)这次革命结束了自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资本主义的相对“和平”发展时期,揭开了帝国主义时代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期。 第四节 亚洲的觉醒一、亚洲的觉醒1、什么是亚洲的觉醒?简言之是指20世纪初年亚洲爆发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 2、“亚洲的觉醒”发生的社会条件(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3)外界的影响3、亚洲觉醒的特点及历史意义特点:(1)这次高潮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尤其是资产阶级革命。(2)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建立本阶级的革命团体和政党,提出了自己 的斗争纲领(3)亚洲觉醒时期出现了各被压迫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互相声援和支持的新现象。1907年在东京成立“亚洲和亲会”历史意义:(1)亚洲革命取得不少成果,开辟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期。(2)亚洲觉醒标志着亚洲各国人民已经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把亚洲变成了打击帝国主义势力的重要阵地。(3)亚洲觉醒传播了民主思潮,为后来亚洲各国走向独立的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二、伊朗的立宪革命(19051911)1、伊朗革命的背景(1)英、俄加强对伊朗的掠夺、侵略(2)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3)民族意识的觉醒2、革命的三个阶段(1)初步胜利(1905.12-1907.10)卡扎尔王朝让步:罢免反动首相、批准颁布宪法基本法(2)保卫革命成果,维护宪法(1907.101909.7)革命者建立了一些革命组织“恩楚明”(民选委员会),穆扎希德(争取正义事业的战士),费达伊(敢死队)(3)遭到失败(1909.71911.12)前国王阿里及英、俄侵入伊朗,国内反动势力也在1911年12月在首都发动政变,革命遭到失败 3、 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1)在这次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没有广泛发动农民起来参加革命,使革命力量薄弱。(2)自由派地主及资产阶级本身带有两面性,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脱离并背叛革命,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非常软弱,不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如在他们认为自己的目的达到后,就解散革命武装费达伊,封闭报刊,请美国人担任国库总监,掌管财政等。(3)英、俄帝国主义对伊朗革命的武装干涉是伊朗失败的主要原因。 历史意义:(1)19051911年的伊朗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2)这次革命斗争时间长达7年之久,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在斗争中创造了民主政权形式“恩楚明”(民选委员会),建立了革命武装“费达伊”(敢死队),革命之后,保留了宪法。(3)沉重打击了伊朗的封建统治和英、俄帝国主义,将伊朗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阶级关系的变动 (1)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体表现:本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供应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印度民族工业生产的工业品与英国垄断资本的商品发生激烈竞争;与此同时,印度的民族企业还要依赖英国提供技术设备,依赖英国政府保护原料来源和市场。(2)印度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起来 (3)在民族的灾难中成长起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 2、国大党的成立(1)1885年12月28日,国大党在孟买举行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半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半数是买办商人、高利贷者、地主。它是一个在英国政府策动下成立的地主、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党。(2)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要求民族主权和自治,除了对英国政府表示忠诚外,大会最后通过了九项决议,要求实行行政改革,在参议院中增加民选议员,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等等。(3)19世纪末,国大党内部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一派是以巴纳吉为首的掌握着领导权的温和派,主张和英国殖民者妥协合作;另一派是以提拉克为代表的激进派,主张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4)提拉克:到20世纪初年,成为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代表人物 3、孟加拉分治法令及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1)1905年颁布了孟加拉分治法令,将孟加拉省划分为两个行政管理区,成为全国性、群众性自主、自产运动的导火线。(2)提拉克概括地提出了指导革命的新纲领即:自主(司瓦拉吉)、自产(司德希瓦)、抵制英货、民族教育。(3)自主(自治)是政治目标,建立英、法式的民主共和国。(4)自产和抵制英货是他的经济纲领和斗争手段。(5)民族教育是他的精神文明纲领,着重在于启迪民族意识的复苏。(6)1906年的国大党年会上,这四大纲领被通过,成为印度民族斗争的旗帜。4、国大党的分裂及孟买工人的政治总罢工(1)国大党两派于1908年的苏拉特城举行的年会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温和派要求停止反英斗争,他们操纵会议,不让提拉克发言。激进派则另外组织了“民族主义党”,坚持反英斗争。(2)1908年6月,孟买10万工人为抗议殖民当局对提拉克的迫害,举行了6天政治总罢工,最终遭到镇压。罢工是19051908年印度自主、自产运动发展的最高点。史学界对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存在争议:(1)刘宗绪在其主编的世界近代史中认为:“19051908年的印度反英运动的高潮虽未发展为革命,但它仍然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运动”。(2)林承节认为:“19051908年民族运动高涨是印度民族运动史上的一个光辉转折点,这场斗争和以往的运动相比,在质的方面至少有三大不同。第一,斗争的目标已经不是争取局部的改良,而是要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实现独立或完全自治。第二,斗争已经不是局部的,而是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斗争。第三,斗争的道路虽是以非暴力的消极抵抗为主,但这是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政治斗争,和资产阶级改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19051908年的民族运动已经不属于改良运动的范畴,而属于革命运动的范畴,称之为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较为适宜。 四、青年土耳其革命1、土耳其沦为半殖民地2、新奥斯曼党和1876年宪法(1)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大批爱国知识分子、部分资产者、开明官吏和军官于1865年在首都君士坦丁堡成立秘密组织新奥斯曼党。(2)哈米德二世上台后于1876年12月30日正式公布了宪法。规定:在土耳其建立两院制国会,宪法保证全体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和宪法规定的一切自由;规定土耳其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素丹有权干涉国会事务。 3、“血腥素丹”的统治4、19081909年资产阶级革命(1)1894年,一群立志改革的青年建立新的秘密政治组织“统一与进步委员会”,也称“青年土耳其党”,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下级军官。他们维护帝国领土的完整,反对专制制度,发展民族经济,争取恢复1876年宪法作为斗争的纲领。它是代表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的政党。(2)1908年7月4日,马其顿雷士那城的驻军首先发动起义,革命爆发。 5、历史意义(1)土耳其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把封建专制的奥斯曼帝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2)土耳其革命虽然夭折了,但它与伊朗、印度等国的革命运动相呼应,成为20世纪初年亚洲各国人民反帝反封革命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激发了巴尔干半岛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土耳其人民的新觉醒。(3)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为亚洲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与教训。思考题1评“门户开放”政策? 2试论日俄战争的影响。31905年俄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是什么?4试析亚洲觉醒的原因、特点及历史意义。51905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特点及历史意义?6为什么在一战前,欧洲能形成并保持世界优势?7.名词解释: 美西战争 日俄战争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节 大战的起源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二、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军备竞赛四、20世纪初年的战争危机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1、表现:1870-191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值增加的倍数与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所占比重的变化 1914年前各帝国主义国家所占殖民地数量 2、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部战争(1)美西战争 (1898)(2)英布战争 (18991902)(3)日俄战争(19041905二、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1、三国同盟的形成(德、奥、意)(1)德、法关系的紧张与“三皇同盟 ” 1873年6月,俄、奥两国皇帝在维也纳郊区的兴勃隆签订了两皇协定,规定:两国利益在具体问题上发生分歧时,双方应立即协商,一旦发生第三大国的侵略危险时,两国皇帝应商定“共同的行动方针”,如果需要采取军事行动,则需缔结特别协约予以规定。同年10月23日威廉一世访问维也纳,加入兴勃隆协定,于是形成了“三皇同盟”。(2)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3)东方危机(东方问题、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东方危机是指18751878年巴尔干民族的反土斗争、俄土战争以及列强在巴尔干的角逐。1877年圣斯特法诺和约:俄国迫使土耳其签订的和约。规定:土耳其承认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完全独立;承认保加利亚为自治公国,由俄国实行军事占领2年,并在俄国的监督下“创设和实施新制度”。1878年柏林条约对圣斯特法诺和约做了很大的修改,大大缩小了保加利亚的领土,由俄国占领的时间由2年缩短到9个月;波、黑两省交给奥匈帝国管辖,并由奥匈帝国的军队占领,这两省名义上仍属于土耳其;英国与土耳其单独签订了“防御同盟”条约,迫使土耳其把地中海的战略要地塞浦路斯岛让给英国。 (4)三国同盟的建立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签订了同盟条约,规定:意大利受到法国进攻时,其他两国必须给予全力援助;德国受到法国进攻时,意大利也有这个义务;如果三个盟国中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国攻击时,其他两国保证给予援助。在三国中,德国是主角,因为当时德、法矛盾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奥匈是依附于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动摇的、不可靠的同盟者。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 2、三国协约的形成(英、法、俄)(1)法、俄协定的缔结(1892)1892年两国缔结了法俄军事协定,规定:如法国遭到德国或受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时,俄国将投入七、八十万人对德作战;如俄国遭到德国或受德国支持的奥地利进攻时,法国应使用130万人对德作战。法俄协定的缔结使欧洲初步形成了以德、奥、意为一方,以法、俄为另一方的两大军事集团。(2)英国的“光荣孤立”原因:第一,当时的英国与两大军事集团的主要国家都有矛盾第二,英国认为不加入集团就可以不受条约的限制,同时还可以利用双方的对立使他们互相牵制,互相争斗,自己则获取渔翁之利,乘机在世界各地扩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第三,英国还认为自己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上霸权,又具有海上岛国的优越地理位置,所以它认为不用盟国也能保证自身的安全 (3)英、德矛盾尖锐与英、法协定(1904) 1904年,英、法求同存异,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定:法国同意放弃几十年来对于英国占领埃及所报的敌对态度,正式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另一方面,英国同意法国夺取摩洛哥。这一和约使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斗争暂时得到缓和,两国开始反对共同的敌人德国。 (4)英、俄协定三国协约形成(1907)英、俄互相接近的原因:第一,俄国与德国的矛盾迅速激化 第二,20世纪初年,英、俄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了,主要表现在英国增加了对俄国的贷款 第三,日俄战争中,俄国败给日本,这使得英国认识到俄国不再是它的主要竞争对手 。第四,英国统治者还看到,1905年的俄国革命对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所以,英国认为沙皇俄国是镇压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可靠同盟者 1907年英俄签订协约规定:把伊朗划分为三部分,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中部为中立地带,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协约还确定阿富汗为英国势力范围;关于中国领土西藏,协约规定,英、俄双方彼此承认对方在西藏的既得利益,双方同意维持西藏的现状。英俄对中国领土西藏的规定是他们背着中国政府和人民偷偷瓜分西藏的侵略勾当,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三、战争准备(各国之间的军备竞赛)1、增加军费开支 2、扩充军备 3、研制新式武器四、20世纪初年的战争危机1.欧洲是帝国主义各国争夺的战略重点第一,欧洲是英、法、俄、德、奥、意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集中的地区。第二,欧洲是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商业、金融中心,这里资源丰富,经济力量雄厚,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帝国主义必争之地。第三,欧洲是殖民主义的发源地,欧洲几个大国垄断了世界上绝大部分殖民地,在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帝国主义不可缺少的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原料产地,是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 2.巴尔干和地中海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第一,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洲之间,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第二,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这里地势险要,山多林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石油,是帝国主义竞相掠取的战略资源。第三,巴尔干地区与各帝国主义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这里都有大量的投资 第四,巴尔干地区民族复杂,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这就为帝国主义列强利用矛盾,制造战争危机提供了便利条件 3.几次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1)波斯尼亚危机(19081909)(2)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反土同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3)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战争双方:反保同盟: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土耳其、塞尔维亚,得到俄国支持; 保加利亚得到奥匈、德国的支持。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第二节 大战的爆发和性质一、大战的爆发1、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是指1914年6月28日奥匈大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和他的妻子在萨拉热窝遇刺的事件。2、各国宣战和大战的全面爆发1914.7.28.中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正式宣战,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8月1日晚7时,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4日德国进攻比利时,英国以破坏比利时的中立为借口对德宣战。大战全面爆发 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第一,这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时期,是帝国主义制度的产物。 第二,这场战争是由各国资产阶级和王朝统治者发动的,他们代表的是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掠夺别国领土,奴役别的民族,镇压革命运动,转移国内阶级矛盾和打击竞争者,争夺世界霸权,各帝国主义国家确实带着他们各自的目的和要求参加了这一战争。第三,帝国主义各国政府还企图通过这场战争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维护殖民统治。第四,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期间签订的一系列秘密协定,充分证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的、掠夺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斐迪南大公奥匈帝国皇储,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侄子。 1889年他被立为哈布斯堡王朝皇储。1898年他担任奥军副总司令。1908年,斐迪南大公极力主张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深了俄、奥之间的矛盾,导致波斯尼亚危机的出现。1914年,他在塞尔维亚边境参观军事演习后,访问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时被刺死。斐迪南大公被刺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三节 大战的进程一、战争的第一阶段:1914年1、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作战计划2、马恩河战役西线一次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战线转入僵持阶段,德国6周内打败法国的速决战的计划破产3、坦能堡战役东线兴登堡与鲁登道夫指挥的歼灭俄国第二集团军,击败第一集团军,但是奥匈联军被击败。 二、战争的第二阶段:19151916年1、东、西线战局(1915年)东线的果尔利策战役中德奥联军重点攻击,俄军惨败,撤回本国,死伤110万人。2、意大利于1915年5月叛离同盟,宣布参加协约国,对奥匈宣战;1915年9月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作战,攻灭塞尔维亚。3、1916年战况(决战的一年)(1)凡尔登战役:由德军发起,从1916年2月21日开始到12月18日结束,历史10多个月的对于凡尔登的总进攻,此役目的在于一举摧毁法国有生力量,击败法国,最终战线稳定于原地,未达到目的,此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70多万人,被称作“凡尔登绞肉机”,标志着战略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同盟国在西线转入战略防御。(2)索姆河战役:是由英法联军发起的,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压力,突破德军防线,从1916年6月24日到11月中的战役,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双方损失达112万余人,虽然没能突破德军防线,但是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3)勃鲁西洛夫攻势:俄国西南方面军在勃鲁西洛夫指挥下在东线为支援凡尔登和意大利战线而发起的从6月4日到9月的夏季攻势,是一战中俄军赢得的最大的胜利,消灭奥匈联军60余万,但是自己损失100余万,在重创奥匈帝国的同时,也给自己埋下了覆灭的种子。(4)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进行的一次大战中于日德兰进行的最大的一次海战,是役,英军损失14艘军舰,德军11艘,英军损失吨位约为德军2倍,但是制海权依旧在英国手中,德国公海舰队被封锁于港内,双方注意力开始转向潜艇战和反潜战。三、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1、交战双方的“和平攻势”2、德国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3、美国参战原因:第一,战争几年来,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1917年,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美国害怕革命后的俄国退出战争,如果俄国退出战争,有可能使协约国失败,自己也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三,1917年初,交战双方都已遭到严重削弱,这正有利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打败已经成为自己竞争对手的德国;还可以凭借战胜者的资格,参加战后分赃;也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力量,在战后控制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四、战争的结束1、交战国经济的枯竭及人民的反战斗争。2、1918年战况,大战结束。(1918年9月,德军败局已定。11月6日,德国派出由外长率领的代表团,前往会见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将军,洽谈停战事项。11月11日家国代表在巴黎东北贡比涅森林边的福煦将军车厢里,签署了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法国把这辆车厢作为战胜的纪念物保存下来。)3、人物介绍:保罗冯兴登堡,(1847年10月2日出生于波兹南,今波兰,1934年8月2日逝世)是一位德国元帅和政治家。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他是第二任总统。军事生涯的开始:兴登堡出生于一个普鲁士军官家庭,因此他从军开始军队生涯。从1859年到1866年进入军事学校,1866年他以中尉的军衔参加普奥战争。在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他也以军官身份参加。1903年他晋升为上将,1911年他64岁退休。鲁登道夫(1865年1937年)德国步兵上将, 军事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1月升任东线德军 参谋长 ,1918年37月,德军在西线连续发动5次突击受挫后,10月被解除职务。1920年和1923年,先后参加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的卡普暴动和希特勒发动的 “啤酒店暴动”。1924 1928年任魏玛共和国纳粹党议员,主张恢复德国军事实力,建立法西 斯专政的国家。鲁登道夫著有总体战和我对 19141918年战争的回忆 等书。总体战是他的代表作,系统阐述了总体战理论。这一理论 要求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平时就应服从战争准备的需要,主张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是极端残暴的手段进行战争,因而适应了德国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第四节:大战的结果和影响1、 大战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双方死伤3000多万,经济损失近3500亿美元,欧洲工业发展倒退8年。二、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欧洲的衰落和美日的兴起。1、罗曼诺夫统治的俄罗斯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德意志德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灭亡,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苏联和德意志、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这几个共和国。2、英帝国改组为英联邦,各自治领寻求独立,经济地位一落千丈,海上霸权一去不复返。3、法国一度是欧洲大陆最强国家,但是随后陷入苟安的和平主义和畏战情绪中。4、美国大发战争财,成为最大的债权国的资本输出国,国际经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5、日本利用大战良机,急速发展,从农业国成功转为工业国,外贸由长期入超转为出超,有债务国转为债权国。三、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一战后使得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在其影响下,先后发生了德国的十一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孙连的政治罢工。4、 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其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得到迅速发展。5、 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1、 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 兴起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两大新兴的政治力量。3、 不公平的战后分赃和对战败国的过分羞辱,埋下了二战的种子。6、 对现代武装力量发展的影响大量新式武器装备投入使用,原有的军事理论被颠覆,装甲部队和空军开始更多的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7、 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第三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革命风暴第一节 俄国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前提1、生产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物质基础 2、俄国国内外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3、一战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4、俄国形成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布尔什维克党5、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二、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1917.3.13.占领冬宫,二月革命在彼得格勒取得胜利。1917.3.15.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三、列宁的四月提纲和群众斗争的兴起 1917.4.17.列宁作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即四月提纲。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提出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1、 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 2、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问题 提出了新建立的国家政权形式应是苏维埃共和国,由全国的工人、雇工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3、战争与和平问题 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的战争仍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要摆脱这场战争,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4、经济政策 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四月提纲制定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策略。 4、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党的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 1、七月事变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2、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和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五、科尔尼洛夫叛乱被粉碎和革命形势成熟1917年9月7日由科尔尼洛夫发起,以“拯救祖国”为名,妄图武力镇压首都革命力量,最终失败,并使得国内的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6、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1917.11.6-7 俄历10月25日,故而又称十月革命。七、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1917年11月7日晚,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式开幕。11月8日,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八、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1开创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2开创了新的现代化模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开创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4.鼓舞了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向各国人民指出了一条崭新的追求解放的道路。第二节 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一、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内外政策1、摧毁旧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2、镇压反革命叛乱和建立全俄肃反委员会3、颁布宪法性文献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4、剥夺剥夺者,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5、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打击富农的破坏活动6、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年夏开始推行,1919年初逐步形成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1920年发展到高峰。主要内容如下:实行余粮收集制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的弊病:(1)政策本身的过分 (2)政策执行的过度 (3)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三、白卫军叛乱及外国武装干涉的被粉碎1、协约国的第一次武装进攻是在1919年3月初 2、第二次是在1919年夏到1920年初 3、第三次是在1920年411月 苏维埃政府于1918年3月同德国政府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退出战争。第三节 德国十一月革命一、十一月革命1、十一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一战使德国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德国无产阶级的斗争(3)德国工人阶级此时还没有自己的革命政党2、十一月革命及霍亨索伦王朝被推翻3、艾伯特政府及其政策德国社会民主党分裂为左中右三派:(1)右派以艾伯特、谢德曼为首,他们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议会道路和社会改良,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2)中派以考茨基、哈阿兹为首,主张和平,反对世界大战,但拒绝用革命手段结束战争,更反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3)左派是以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为首的斯巴达克派,公开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提出“不是国内和平,而是国内战争”的口号,号召人民利用战争引起的政治经济危机进行推翻君主专制的革命。 二、德国共产党和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1、德国共产党的建立:1918.12.30-1919.1.12、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十一月革命结束3、德国十一月革命总结(1)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革命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半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3)革命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成为一战后世界革命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斗争,对刚刚诞生的苏维埃俄国也是一种援助 4、十一月革命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没有完成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为国际无产阶级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1)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有一个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政党的领导。 (2)无产阶级只有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战胜反动势力,夺取革命的胜利。 (3)在打击帝国主义的同时,必须坚决反对机会主义。 (4)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三、魏玛共和国的建立1、1919年7月31日,国民会议通过共和国新宪法,即魏玛宪法,8月14日公布生效。2、魏玛宪法全文共181条,它宣布废除帝制,成立联邦制共和国 ,最高立法机关由参议院和国会组成 ,规定了德国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魏玛宪法较原有的帝国宪法有较大的进步,将1918年十一月革命的成果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德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魏玛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德国历史由德意志帝国进入到魏玛共和国时期。四、名次解释:德国十一月革命:19181919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水兵起义为起始,并于9日柏林起义推翻德意志德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此次革命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制定了魏玛宪法,基本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虽然无产阶级力量最终被镇压,但是促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诞生和锻炼了德国共产党,同时在南部巴伐利亚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说明德国无产阶级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在局部地区曾取得胜利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它也促使了民族主义纳粹党的产生。第四节 匈牙利革命一、奥匈帝国的解体和匈牙利共和国的建立1、“秋玫瑰革命”是指1918年10月底发生的以布达佩斯工兵起义为标志的一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2、1918年11月16日,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正式被推翻,匈牙利正式宣布为共和国。2、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及其失败1、共产党的建立1918年11月20日宣告成立 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及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关于夺取政权的方式:第一种观点认为:无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无产阶级是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1)政治方面:立即解除了资产阶级武装,建立了红军 制定新的新选举法 通过了匈牙利宪法 (2)经济方面: 金融、企业、商店收归国有通过土地国有化法令 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3)外交方面: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和苏俄建立了联系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被颠覆的原因:从客观上讲,主要是国外干涉军和国内反革命联合力量太大,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国内反革命势力非常猖獗,到处发动武装叛乱,在法国的支持下,反动分子还成立反革命政府等。从主观上讲,匈牙利政府、匈牙利共产党犯了一系列错误:匈牙利共产党轻率地与社会民主党合并,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使革命失去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匈牙利共产党对革命同盟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削弱了苏维埃共和国专政的群众基础 匈牙利政府轻信协约国的诺言并且任用军官不当,这也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最终被颠覆的重要原因 第五节 共产国际的建立一、共产国际的建立1、促使共产国际建立的几种因素(1)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2)列宁为建立新的共产国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组织工作(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国际的成立(4)一些反面的因素(巴黎和会的召开、社会民主党右翼恢复第二国际的活动等)加速国际的建立2、共产国际的建立 1919年3月2日 二、共产国际的初期活动1、与机会主义的斗争机会主义:(1) 含义:一开始用来形容十九世纪法国政治舞台上那些没有定见而随机应变的政党和政客。后来指工人运动中或无产阶级政党内出现的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原则,只图眼前暂时的利益和一时的成就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政治思潮。它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2) 表现:一种是左倾机会主义-急于求成,夸大主观力量和群众的觉悟,贬低、轻视敌人的力量和客观的困难,采取冒险主义的行动;或者夸大党内的敌情,在党内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等等。另一种是右倾机会主义,思想落后于当前实际情况,不能随着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前进,甚至企图开倒车,在阶级斗争或党内斗争中,放弃原则,不敢斗争。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都以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共同特征。2、第二次代表大会3、工人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第四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一节 凡尔赛体系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1、一战后帝国主义各国实力的新对比(1)德意志帝国垮台并成为被宰割的战败国(2)奥匈帝国崩溃 (3)沙皇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4)法国是一战的主要参战国和主战场,损失大,但战后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具有争霸实力的帝国主义强国。(5)英国也遭到严重削弱,但拥有比法国更强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优势 (6)意大利争霸的实力要比英、法差得多 (7)美国是一战最大的暴发户 (8)日本也是一战的暴发户 2、战胜国之间达成的四点共识:(1)战胜国都指责战败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 (2)战胜国都认为苏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致命威胁 (3)民族自决权问题 (4)建立一个超国家的常设国际组织3、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计划(1)美国:争霸世界(“世界和平纲领”;亦称“14点计划”) 主张公开缔结和平条约,反对秘密的国际谅解主张无论平时或战时,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主张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主张对殖民地问题要作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 主张在解决有关俄国的问题时,世界上其他国家须保证最自由的合作主张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2)英国:争夺世界霸权,重点在欧洲(3)法国:企图争夺欧洲领导权(4)意大利:独占亚得里亚海,建立在东地中海的霸权(5)日本:称霸远东和太平洋地区4、各国的争霸计划(1)英国:扶植德国,抑制法国,制约苏俄,保持和加强海上霸主地位(2)法国:雪耻,收复失地,削弱和肢解德国(3)美国:维护德国,抗衡英法,对付苏俄,建立国联,逐步统治世界思考:如何评价十四点计划“十四点”表面上标榜“民族自决”,反对“秘密外交”,倡导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实际上是美国企图利用战争中增长的实力,削弱竞争对手英、法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也反映其敌视苏联、反对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立场。威尔逊为了反对英、法、俄撇开美国秘密分割世界,提出反对秘密外交;为了取代英国的海上霸权,主张海上自由;为了确立美国的商业霸权,要求废除经济壁垒;在欢迎俄国进入“自由”国家社会的招牌下,反对苏维埃政权,在注解中明确表示要承认并援助若干临时政府,与苏俄政府对抗;以同等重视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要求来否认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独立,以“自治”为名反对前奥斯曼帝国内的阿拉伯民族的独立;为了使美国成为世界盟主,建议创立国际联合机构。二、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巴黎和会的召开及列强争论的主要问题(1)会议程序问题是先建立国际联盟还是先解决德、土殖民地还是先制裁德国的问题。(2)对德和约问题整个和会的重心问题。 (3)阜姆问题意大利想要获得但是最终被否决的问题。(4)中国山东问题围绕着中国收回山东还是日本接管山东问题。 (5)俄罗斯问题对苏俄实行经济制裁,批准了反苏的武装干涉计划。(6)波兰问题由于英美的坚决反对,法国建立“大波兰”的意图破产。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1)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新任外长赫尔曼米勒与战胜国代表分别在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上签了字。(2)它共有440个条文,包含两大部分:国际联盟盟约、对德和约(3)对德和约的主要内容: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重划德国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