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矿业办公中心钢结构连廊施工方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7762724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北矿业办公中心钢结构连廊施工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淮北矿业办公中心钢结构连廊施工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淮北矿业办公中心钢结构连廊施工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一 编制说明21.1编制依据21.2编制原则21.3编制目的21.4编制内容3二 工程概况32.1工程简介32.2 工程建设概况32.3建筑设计概况32.4结构设计概况4三 施工准备43.1设备配置原则53.2提升设备53.3设备优点53.4提升原理63.5 设备简介6四 施工部署84.1方案思路84.2施工顺序104.3水平滑移104.4吊模方案134.5 17层操作平台拆除18五 提升方案185.1吊点设置185.2结构整体分析195.3 提升上、下吊点215.4提平台及下吊具225.5悬挑牛腿,加固杆件255.6平面外临时支撑265.7 附加H型钢梁验算265.8混凝土施工荷载验算28六 应急预案306.1事故紧急救援系统306.2事故应急流程326.3应急自救与抢救措施326.4 紧急撤离办法356.5紧急救援工作的一般原则356.6急救知识与技术366.7保护现场366.8事故处理原则36七 安全文明施工37附图 临时支撑布置图38一 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1、“淮北矿业办公中心”大楼工程施工图纸(项目编号:2011-951a);2、工程所涉及的主要的国家与行业规范、标准、规程、法规、图集3、项目施工合同4、地方标准、法规、图集1.2编制原则1、严格遵守现行的技术规范、施工规程和质量评定与验收标准。2、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经济适用性与实事求是相结合。3、统筹组织,超前安排,网络控制,信息施工,确保安全。4、科学合理地安排各施工工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优化劳动组合,重点保证关键路线工序,确保工程施工进度。5、文明施工,保护环境,做到以抓质量为基础,安全生产为前提。6、优化和细化质量安全管理措施,以确保优质工程和施工安全。1.3编制目的本方案体现本工程施工工艺和措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将按照本此方案确定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完善施工操作工艺,确保本工程优质高速地建成。1.4编制内容“淮北矿业办公中心”大楼设计图纸及合同约定的钢结构连廊施工工作内容。二 工程概况2.1工程简介本工程为淮北矿业办公中心主楼工程钢结构连廊,位于十七层到屋面(标高17FL+73.95m到屋面层+89.45m),由四个跨度30米的单片桁架组成,分别位于L,M,P,Q轴在线。原桁架总重约380吨,由于附加型钢及临时支撑加固用钢量较大,起吊总重量约800吨。本工程的主梁、次梁钢构件采用Q345C,钢桁架、钢管柱、型钢柱采用Q345GJC,板厚大多40mm以上。2.2 工程建设概况工程建设概况一览表序号项目内 容1工程名称淮北矿业办公中心楼工程2工程地址淮北市人民路北侧、南湖路东侧3建设单位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4勘测单位淮北矿业集团勘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5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6施工总承包单位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7计划工期750日历天8质量目标合格,确保取得鲁班奖9安全目标确保安徽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10科技目标安徽省科技示范标准工程2.3建筑设计概况建筑设计概况一览表项目内 容建筑功能淮北矿业办公中心建筑特点外立面简洁明快,装修风格具有现代气息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 (m2)88328地下建筑面积(m2)14789地上建筑面积(m2)73539建筑层数地上19地下2层建筑防火建筑耐火等级:淮北矿业办公中心主楼为一类高层建筑,设计耐火等级为一级; 地下室设计耐火等级为一级。2.4结构设计概况淮北矿业办公中心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其它主体结构均为现浇混凝土框架。抗震设防类别机房、动力区为乙类,其它楼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 50年。结构设计概况一览表项目内 容结 构形 式基础结构桩基+筏形基础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部分钢骨)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框架结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结构耐火等级一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耐久性年限50年抗震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抗震构造措施烈度6度结构抗震等级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等级:框架二级,核心筒二级,剪力墙二级,连体及与连体相连的结构构件在连体高度范围及其上、下层 一级。三 施工准备3.1设备配置原则1、满足提升点荷载要求的同时,尽量使每台提升器受载情况相当;2、尽量保证每台液压站驱动的液压设备数量相等,提高液压泵站的利用率;3、在总体布置时,要认真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工程风险。3.2提升设备配合本工程施工工艺的创新性,主要使用如下关键技术和设备,具体见表3.1。(1)超大型构件液压同步提升施工技术;(2)TLJ2000型液压提升器;(3)TLD-60型液压泵源系统;(4)TLC-01型计算机同步控制及传感检测系统。表3.1设备配置表序号名 称规 格型 号设备单重数 量1液压泵源系统60kWTLD-602t4台2液压提升器200吨TLJ-20001t8台3高压油管31.5MPa标准油管箱4计算机控制系统32通道TL-011套5专用钢绞线17.80mm1860MPa10吨6传感器锚具、行程、油压8套3.3设备优点本工程中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连廊的结构特点,采用了地面拼装、整体提升的施工工艺。采用此提升方案有如下优点:(1)通过提升设备扩展组合,提升重量、跨度、面积不受限制。(2)采用柔性索具承重,只要有合理的承重吊点,提升高度不受限制。 (3)液压提升器锚具具有逆向运动自锁性,使提升过程十分安全,并且构件可以在提升过程中的任意位置长期可靠锁定。(4)液压提升器通过液压回路驱动,动作过程中加速度极小,对被提升构件及提升框架结构的附加动荷载很小。(5)液压提升设备体积小、自重轻、承载能力大,特别适宜于在狭小空间或室内进行大吨位构件提升。(6)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灵活,安全性好,可靠性高,使用面广,通用性强。3.4提升原理“液压同步提升技术”采用液压提升器作为提升机具,柔性钢绞线作为承重索具。液压提升器为穿芯式结构,以钢绞线作为提升索具,有着安全、可靠、承重件自身重量轻、运输安装方便、中间不必镶接等一系列独特优点。液压提升器两端的楔型锚具具有单向自锁作用。当锚具工作(紧)时,会自动锁紧钢绞线;锚具不工作(松)时,放开钢绞线,钢绞线可上下活动。液压提升过程见如下框图所示,一个流程为液压提升器一个行程。当液压提升器周期重复动作时,被提升重物则一步步向前移动。 上伸过程 下落过程图3.2液压提升过程3.5 设备简介3.5.1计算机同步控制及传感检测系统液压同步提升施工技术采用行程及位移传感监测和计算机控制,通过数据回馈和控制指令传递,可全自动实现同步动作、负载均衡、姿态矫正、应力控制、操作闭锁、过程显示和故障报警等多种功能。操作人员可在中央控制室通过液压同步计算机控制系统人机界面进行液压提升过程及相关数据的观察和控制指令的发布。同步控制系统是在总结以往多次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由上海同力公司研发出来的最新一代液压同步控制系统。它采用导电塑料传感器、油压传感器和高精度比例传感器等国内外最先进的传感技术,结合计算机实现了全自动监测和控制。利用导电塑料传感器监测油缸行程,其精度可达到0.1mm,远超过以往四位置触点油缸传感器;油压传感器实时反映提升点的压力(即全程检测各点的受力状况),他具有可靠性高,寿命长,精度高等优点;高精度比例传感器反映构件的提升位移,其精度可到1mm。计算机通过高精度传感器不断采集油缸、构件信号从而有效地控制顶升器各点的位移,特别是高精度比例传感器的使用,实现在液压提升控制技术的大死循环控制体系。计算机同步控制及传感检测系统人机操作接口见图所示。 图3.3液压同步提升计算机控制系统人机界面 图3.4调试接口系统3.5.2 液压提升器以连廊提升为例,连廊提升重量约800吨,要求同步提升,这就需要配置专业提升设备以及精准的液压同步控制提升系统。连廊提升重量约为800吨,设8个提升吊点,配置额定提升能力为2000KN的TLJ2000型提升器。本工程最大点提升力为1070KN,采用TLJ2000型液压提升器。提升设备的提升裕度系数n=2000/1000=2,大于规程允许的1.25值。根据以往工程经验,此种配置是安全可靠的。本工程中液压提升承重设备主要采用穿芯式液压提升器,液压提升器如下图所示。图3.5 TLJ2000型液压提升器3.5.3 液压泵源系统液压泵源系统为液压提升器提供动力,并通过就地控制器对多台或单台液压提升器进行控制和调整,执行液压同步提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指令并回馈数据。图3.6 TLD型液压泵源系统四 施工部署4.1方案思路连廊主梁钢构件XGKL-L,M跨度30m,最重约17T,因现场起重量有限,塔吊不能满足大跨距主梁的吊装。综合考虑质量、工期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宜采用“超大型液压同步提升技术”进行安装。将连廊结构在较低标高处拼装成整体后,因考虑到东西主楼间一层平台不能满足组装需求,所以在主楼北侧空地上先进行整体组装,组装完成后在整体滑移到一层平台上。将其同步提升到位,将大大降低安装施工难度,于质量、安全和工期等均有利。考虑结构5层以下挑檐及5层悬挑牛腿对整体提升的阻挡, 12轴和16轴提升点采用在原十字柱上做牛腿形式,施工平台均采用H型钢梁,钢主梁同钢柱连接,牛腿腹板采用高强螺栓连接、上下翼缘板采用焊接。提升利用端部牛腿部分设置提升支架,作为提升上吊点;提升部分在就位位置正下方较低标高处拼装成整体,对应上吊点,在提升部分局部加固并设置吊具,作为下吊点。提升过程中,上下吊点分别放置液压提升器及提升地锚,两者通过承重钢绞线连接。利用超大型液压同步提升技术,逐步将结构一次性同步提升到位。本工程采用筏板基础,主体为框筒结构,由地下两层地上结构为两栋19层独立塔楼组成,在两塔楼1719层处(73.95m89.45m),1216轴和LQ轴间设有三层高空连廊,连廊采用4榀型钢混凝土桁架。连廊平面尺寸30m33.7m,建筑面积3033平方米。其中17层结构层高5.5m,18层、19层结构层高均为5m。12轴、16轴劲性砼主梁为7001000mm(钢梁H7004001640);L轴、M轴、P轴、Q轴劲性砼主梁7001200mm(钢梁H9004004040)。17层连体结构处主梁梁底标高为72.75m(72.95m),楼面标高73.95m,板厚150mm。X向轴线跨度30m,净跨29m,Y向轴线跨度33.7m,净跨32.7m。连廊结构施工时模板支撑是本工程的难点。本工程17层主梁梁底离地73.05m(73.25m),如此大的高差,采用落地脚手架体系极不合理,故决定采用高空吊支模方法,利用17层19层钢结构桁架体系作为受力载体,在各层钢桁架上布设间距1500mm的600*200*9*14热轧H型钢,利用各层安装的热轧H型钢进行吊模,来安装及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使每层荷载作用在各层钢桁架上,避免上部荷载集中传递到下层结构。17结构施工操作平台与上部钢结构在首层楼面拼装完成后,采用整体同步提升。安装工程及预应力埋管在混凝土施工时同步进行预埋,预应力张拉待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进行,预应力施工由专业厂家进行。连廊部位吊模需预应力施工完毕后方能拆除。4.2施工顺序1)在主楼北侧空地上先进行整体组装。2)组装完成后再整体滑移到首层楼板的连廊投影处,以利于原位提升。3)安装提升吊点及用于提升的结构加固体系。 4)将连体钢结构桁架体系整体提升约2000mm后,暂停提升,进入连廊结构混凝土施工用操作平台安装。5)安装连廊结构混凝土施工用操作平台(利用48*3.5钢管反吊在附加型钢梁上,穿楼层板处加设PVC套管,便于钢管拆除,钢管连接采用标准构件,所有扣件必须用力矩扳手全数检查,螺栓拧紧扭力距不小于40N.m,且不应大于65N.m)。6)安装连廊17层结构混凝土施工用操作平台脚手板。7)整体提升至设计标高。8)桁架与牛腿焊接及高强螺栓连接。9)楼层吊模施工。10)钢筋绑扎,预埋板无粘结预应力筋,浇筑混凝土。11)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张拉板预应力筋。12)砼强度达到100%后拆除范本。4.3水平滑移1)基础回填连廊钢结构构件组装在主楼1216/Q轴北侧空地上进行,须待主楼地下车库顶板施工完毕后进行素土回填,回填时按要求分层回填并逐层夯实。2)承载基础回填土回填完毕后,为满足连廊钢结构整体组装地面承载力的要求及提升用滑移轨道铺设的固定,在1216/Q轴北侧10米外东西向设置两条条形C30砼基础,基础顶标高同主楼一层结构连廊处标高(-0.120m)。基础尺寸35m*0.5m*0.7m,配筋按425;425;8150。3)地面处理在回填土回填完毕及条形基础施工完后,在主楼Q轴北侧、14轴线为中心地面浇筑C25混凝土平台,尺寸为50*50m,厚度为10cm,用以连廊钢构件组装和汽车吊吊装作业。4) 滑移轨道设置本工程连廊钢结构整体滑移,沿淮矿主楼13轴、15轴处各设一条Q100型滑行轨道,轨道长度70米。由于滑移构件(包括连廊钢结构和操作平台钢构件)自重较大、滑移距离长,因此,轨道在条形基础上的焊接在该基础预埋件上,轨道两侧各用侧向挡板卡住; 滑移轨道结构在滑移过程中,主要起到承重、导向作用,要求滑移轨道地面与混凝土地面垫实,因此要求预埋件表面与混凝土表面齐平,局部有间隙的位置应用薄钢板垫实,轨道端部焊接挡板挡住,用来承受滑移过程中的水平反力。滑道的安装要求如下:、本工程单条滑道长为70米,需多条轨道连接在一起,要求轨道连接处焊接后应人工打磨光滑,以减少滚动滑移过程中的阻碍、降低滑动摩擦系数。、滑道在安装时,轨道与地面平台的间隙应尽量减小,可用薄钢板垫实。、滑道两端标高应尽量控制在1cm之内。、滑道中线应与滑移大梁中心线控制在5mm以内。5)推进器配置本工程连廊钢结构总重800t,每根轨道上压力为400t,取摩擦系数0.2,则摩擦阻力为80t,因此每根轨道上配置两台额定推进力为100t的推进器,每根轨道上的总推力200t,远大于所需要的推进力80t。6)楼层回顶 主楼首层13轴、14轴、15轴处各设一条滚动滑行轨道,由于桁架总重量达到800T,需对13轴、14轴、15轴滑行轨道下的梁进行回顶,使桁架产生的集中荷载能传递到基础,而不破坏混凝土结构。回顶采用16#工字钢,间距600mm。图4.1滑移平面示意图图4.2 滑移立面示意图图4.3 钢屋盖滑移实例4.4吊模方案本工程17层主梁梁底离地72.75m,如此大的高差,采用落地脚手架体系极不合理,故决定采用高空吊支模方法,利用17层19层钢结构桁架体系作为受力载体,在各层钢桁架上布设间距1500mm的600*200*9*14热轧H型钢,利用各层安装的热轧H型钢进行吊模,来安装及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使每层荷载作用在各层钢桁架上,避免上部荷载集中传递到下层结构。17结构施工操作平台与上部钢结构在首层楼面拼装完成后,采用整体同步提升。图4.1 17层操作平台示意图1、吊模设计1)整个过程中施工的难点是架空平台面板及梁的混凝土施工,首先板面距地面高差大,同时梁之间跨度大,结构设计桁架为空腹桁架结构。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针对面板施工的具体条件,我部拟订了吊模施工方案。利用17层19层钢结构桁架体系作为受力载体,在各层钢桁架上垂直于型钢框架梁布设间距1500mm的600*200*9*14热轧H型钢,利用H型钢作为吊模支点,吊杆采用18钢筋,吊点间距为1000mm*1500mm,吊模主龙骨选用12槽钢间距1000mm,模板背楞选用40mm*90mm木方间距150mm,模板选用17厚覆膜木模板,底模标高通过紧松螺帽调节,拉杆要用F25的PVC管套住,这样拉杆可以重复使用,也便于拆除底模。附加H型钢受力验算在后面章节进行单独验算,在此先不考虑。主龙骨及吊杆验算:吊杆分别进行验算:单根主龙骨所受总重力为: G=1.01.20.725=21KN施工荷载及浇注砼冲击荷载: P=10KN单根吊带总荷载:Q=G+P=31KN均布荷载:q= Q/3=10.3KN/M q A B 500 1000 500NA=NB=Q/2=15.5KN跨中弯距:MAB中=1/8 Ql21/2 qa2=2.588KNWX=MMAX/(FX)=2.588100/(1.053150.1)=7.825CM3而12槽钢WX=62.1377.825故12槽钢按照上述布置能满足使用要求。18拉杆的验算,单根拉杆承重为15.5KN。Ntb=de2/4ftb=3.142de24123=15.5KNde2=149.59de=12.23MM故选用18拉杆能满足使用要求2)连廊混凝土施工工艺钢桁架及附加钢梁整体吊装-吊模安装-钢筋制作及安装-混凝土浇筑及养护-吊模拆除。3)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1)附加型钢梁支撑柱与XGKL节点必须焊接牢固,防止因节点变形影响吊模稳定性。(2)吊杆螺栓口必须设置钢垫块。(3)螺帽必须上紧,且上两颗。1719层附加型钢平面布置图及吊模节点见下图4.2:图4.3吊模设计模型图4.5 17层操作平台拆除1、待17层梁板吊模板拆除后,进行17层反吊操作平台拆除,平台拆除应先拆除脚手板,再进行下层水平钢管拆除,拆除顺序应从平台中间向两侧塔楼逐步后退施工,便于拆除的钢管及脚手板运往两侧楼层内,拆除时应注意操作平台脚手板上不允许堆放材料,拆除的周转料具必须及时运往两侧楼层。2、下层脚手板及水平钢管全部拆除后,再进行竖向钢管拆除。3、操作平台全部拆除后,所有钢管穿楼板预留孔洞进行混凝土吊模施工。五 提升方案本工程钢结构连廊,位于十七层到屋面(标高17FL+73.95m到屋面层+89.45m),L,M,P,Q轴在线的四个跨度30米的单片桁架组成。连廊的安装高度约74m,结构自重较大,若采用常规的分件高空散装方案,需要搭设大量的高空支撑架,不但高空组装、焊接工作量大,技术经济性指标较差,而且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风险。若将钢结构连廊在地面拼装成整体后,利用“超大型液压同步提升施工技术”将其整体提升到位,再进行支座及部分预留部分的安装,将大大降低现场高空的施工量和安装施工难度。5.1吊点设置拟在每个桁架端部各设置一个提升吊点。共计两个提升单元,8个提升吊点,具体布置如下:图5.1 提升吊点平面布置图图5.2 提升立面示意图5.2结构整体分析1)分析软件: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2)支座约束:铰接3)建模:按照甲方提供模型及图纸4)各吊点同步提升,吊点高差为0。5)设计组合:1.2恒荷载+1.4活荷载图5.3 计算模型图图5.4 提升工况下结构应力比图表5.5 提升点反力表吊点提升反力(单位:KN)A1860A21020A31070A4860B1860B21020B31070B4860小结:提升工况作用下结构应力比均在0.5以下,满足要求,最大提升点反力为1070KN,两侧主楼在提升工况下受力需满足要求。5.3 提升上、下吊点根据我司以往成功案例,结合结构提升吊点的布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利用端部牛腿部分设置提升支架,作为提升上吊点,其上布置液压提升器;下吊点均采用在桁架弦杆上焊接下吊具的方式,并在对应位置设置加固杆件,此种吊点形式最为简便,利于施工现场的安拆工作,最大程度减少临时措施的用量,并减小对原结构本体的改变;上下吊点间通过钢绞线连接。图5.6 提升上下吊点示意图5.4提平台及下吊具提升平台及下吊具示意图如下: 图5.7 提升支架示意图 图5.8 提升支架分析结果(吊点下挠5.9mm,最大应力比0.550)图5.9 下吊具示意图图5.10 吊具应力云图(不计应力集中点,最大应力223MPA)图5.11吊具变形云图(最大变形0.33mm)5.5悬挑牛腿,加固杆件考虑结构5层以下挑檐(砼柱外挑出约1.6m)及5层悬挑牛腿对整体提升的阻挡,建议12轴和16轴十字柱做成牛腿形式,钢梁均采用H型钢梁,主梁同钢柱牛腿腹板采用高强螺栓连接、上下翼缘板采用焊接。各层弦杆预留牛腿长度依次错开(外挑1.7m2.0m,逐层错开100mm),保证整体提升的流畅性。因提升过程改变了原结构四层支座分布支撑的连接型式,下吊点仅设置在顶层弦杆,须对应下吊点位置设计加固杆进行结构补强。结构分段及加固杆布置示意图如下:图5.12 结构分段及加固杆布置示意图5.6平面外临时支撑每两片桁架通过临时支撑连接,临时支撑布置图如下图所示,具体见附图。图5.13 临时支撑布置图5.7 附加H型钢梁验算图5.14 附加H型钢平面布置图取中间18米跨进行验算:图5.15 计算简图图5.16 附加H型钢弯矩图(单位:KN.m)图5.17 附加H型钢跨中最大挠度(单位:cm)图5.18 附加H型钢应力比图小结:由于附加H型钢跨度较大,考虑每隔4.5米加一侧向水平支撑以减小杆件长细比,附加H型钢在施工荷载下跨中最大弯矩为299.4KN.m,跨中最大挠度8cm,最大应力比为0.707。5.8混凝土施工荷载验算1)按照所提供的结构图纸计算,每层梁板混凝土总重约为8000KN(不包括连廊钢骨架及土建用来吊模的钢梁的自重,此部分计算时软件会自动计算),连廊每层面积约为1000m2,即结构面荷载为g=8KN/m2,施工活荷载按q=3KN/m2考虑,按照每根梁的实际负载面积折算为梁上的线荷载,则:Q轴线荷载为:g1=27KN/m,q1=10 KN/m,P轴线荷载为:g2=99KN/m,q2=37 KN/m,M轴线荷载为:g3=108KN/m,q3=40.5 KN/m,L轴线荷载为:g4=36KN/m,q4=13.5 KN/m,2)荷载组合:1.2恒荷载+1.4活荷载3)约束形式:刚接斜撑具体形式见附图:(斜撑用钢约200t)图5.19 计算模型图5.20 应力比均未超限(应力比超限会出现红色杆件)小结:土建用来吊模的附加钢梁用钢约240t,临时斜撑约200t,提升平台约60t,即临时措施用钢约500t。 六 应急预案6.1事故紧急救援系统6.1.1应急组织机构成立项目部连廊施工事故应急准备和响应领导小组组长: 卢士方(项目经理)副组长: 王景(书记)、李艳喜(生产副经理)、陈辉(技术负责人)成员: 周自亮(安全总监)、 唐宗胜(项目安全员)、杨飞(办公室负责人)、 张作华 (现场电工)接车员: 杨飞(办公室负责人)报警员: 杨飞(办公室负责人)应急抢险领导小组职务姓名主要职责联系电话项目经理卢士方主持施工现场全面工作13965085595专案书记王景负责各方联络15905511296项目副经理李艳喜负责组织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15222010557技术管理陈辉参与应急救援实施工作13855176557施工管理廖宗武参与应急救援实施工作13888110294质量管理马超参与应急救援实施工作13618059811材料管理戴银淏参与应急救援实施工作13910692788安全总监周自亮负责应急救援实施工作18657490889安全管理唐宗胜负责应急救援实施工作13856067395办公室杨飞报警员、接车员15055171947电工张作华15605611350常用急救电话:120火警电话:119匪警电话:1106.1.2 紧急设施1、事故报警系统事故发生时,现场用于救助的报警装置。事故报警系统必须与工地的办公区、值班室、门卫等主要岗位相连。2、紧急救援工具主要是用于清除坍塌物的起重和切割机具。如千斤顶、起重葫芦、吊索具和金属切割机等。3、应急照明用于事故现场紧急停电时以及救援时的照明。4、紧急医疗工具用于紧急医疗救护的基本器材,如急救药箱、担架等。5、紧急联络与通讯发生事故需要外部救援时,除起动工地报警系统外,应拨打119报警和医疗救护120。同时按预案规定的通讯方法向有关部门联络。同时项目部配备专门车辆用以接送医治。6.2事故应急流程当工地发生伤害事件,最先发现情况的人员应大声呼叫,呼叫内容要明确,地点或部位发生的情况,并将信息准确传出。听到呼叫的任何人,均有责任将信息报告给与其最近的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抢救小组成员,使消息迅速报告到现场负责人(项目经理)处。项目经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6.3应急自救与抢救措施6.3.1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自救迅速移走周围可能继续产生危险的坠落物、障碍物。为急救医生留通道,使其可以最快速度到达伤员处。高空坠落不仅产生外伤,还产生内伤,不可急速移动或摇动伤员身体。应多人平托住伤员身体,缓慢将其放至于平坦的地面上。发现伤员呼吸障碍,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发现出血,应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可在伤口近心端结扎,但应每半小时松开一次,避免坏死。动脉出血应用指压大腿根部股动脉止血。6.3.2坍塌自救发生坍塌后,应先检查坍塌处是否还有可能的坍塌危险,当确认无危险后,方可实施抢救,如还可能造成二次坍塌,则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清理坍塌物品不可使用工具,应人工清除,避免对伤员的二次伤害。受坍塌伤害的人员可能造成内伤、脊椎伤害和骨折,因此也不可急速摇动或移动伤员。应多人平托伤员身体,缓慢将其放至于平坦的地面上。 止血和进行人工呼吸。6.3.3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事故自救 1、防物体打击事故发生,项目部成立义务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其它项目部人员为组员,主要负责紧急事故发生时有条不紊的进行抢救或处理。2、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由项目经理负责现场总指挥,发现事故发生人员首先高声呼喊,通知现场安全员打事故抢救电话“120”,向就近的医院打电话求救,同时通知施工负责人组织紧急应变小组进行可行的应急抢救,现场包扎、止血,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事故发生。预先成立的应急小组人员分工,各负其责,重伤人员由水、电工长协助送外抢救工作,门卫在大门口迎接来救护的车辆,有程序的处理事故、事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3、事故后处理工作1)查明事故原因及责任人。2)以书面形式向上级写出报告,包括发生事故时间、地点、受伤(死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工种、伤害程度、受伤部位。3)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4)组织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5)向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6)向所有人员宣读事故结果,及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6.3.4触电事故应急自救当发生人身触电事故时,首先使触电者脱离电源。迅速急救,关键是“快”。发生触电事故后,由项目经理负责现场总指挥,发现事故发生人员首先高声呼喊,通知现场安全员打事故抢救电话“120”,向就近的医院打电话求救,同时通知施工负责人组织紧急应变小组进行可行的应急抢救。1、脱离电源对症抢救2、对于低压触电事故,采用下列方法使触电者脱离电源(1)如果触电地点附近有电源开关或插销,立即拉开电源开关或拔下电源插头,以切断电源。(2)用带有绝缘手柄的电工钳、干燥木柄的斧头、干燥木把的铁锹等切断电源线。(3)当电线搭在触电者身上或被压在身下时,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绳索、木板、木棒等绝缘物为工具,拉开提高,使触电者脱离电源。3、对于高压触电事故,采用下列方法使触电者脱离电源(1)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2)带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按顺序拉开开关。(3)用高压绝缘杆挑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4、将触电者与电源断开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1)如果触电者伤势不重,神志清醒,但有些心慌,四肢麻木,全身无力或者触电者曾一度昏迷,但已清醒过来,使触电者安静休息,不要走动,严密观察并及时送往附近的医院。(2)如触电者伤势较重,已失去知觉,但心脏跳动和呼吸还存在,将触电者抬至空气畅通处,解开衣服,让触电者平直仰卧,用软衣服垫在身下,使其头部比肩稍低,以免妨碍呼吸,注意保温,并迅速送往附近的医院。若发现触电者呼吸困难,发生痉挛,立即准备对心脏停止跳动或者呼吸停止后的抢救。(3)若触电者伤势较重,呼吸停止或心脏跳动停止或二者都已停止,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及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抢救,并迅速送往附近的医院。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始终保持抢救工作,防止伤者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的。(4)人触电后会出现神经麻痹、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呈现昏迷不醒状态,通常都是假死,不能当作“死人”草率从事。(5)对于触电者,注意搬运方式,防止因摔伤,搬运不当等导致肋骨折断扎入心脏等造成死亡。(6)对于假死的触电者,进行迅速持久的进行抢救。经验表明,有不少的触电者,是经过四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抢救而抢救过来的。有经过六个小时的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挤压法抢救而活过来的实例。所用死亡经过医生诊断确定,停止抢救。5、人工呼吸是在触电者停止呼吸后应用的急救方法。各种人工呼吸方法中以口对口呼吸法效果最好(1)实行人工呼吸前,迅速将触电者身上妨碍呼吸的衣领、上衣等解开,取出口腔内妨碍呼吸的食物,脱落的断齿、血块,粘液等,以免堵塞呼吸道。使触电者仰卧,并使其头部充分扣仰(用一只手拖触电者颈后),鼻孔朝上以利呼吸道畅通。(2)救护人员用手使触电者鼻孔紧闭,深吸一口气后紧贴触电者的口向内吹气,耗时约2秒中。吹气大小,根据不同的触电人的情况定,每次呼气使触电者胸部微微鼓起为宜。(3)吹气后,立即离开触电者的口,并放松触电者的鼻子,使空气呼山,耗时约3秒中。然后再重复吹气动作。吹气要均匀,每分钟吹气呼气约12次。触电者开始恢复自由呼吸后,仔细观察呼吸是否会再度停止。若再度停止,再继续进行人工呼吸,这时人工呼吸与触电者微弱的自由呼吸规律保持一致。(4)触电者的口张开无法张开时,改用口对鼻人工呼吸法,即捏紧嘴巴紧贴鼻孔吹气。6、胸外心脏挤压法是触电者心脏停止跳动后的急救方法(1)做胸外挤压时使触电者仰卧在比较坚实的地方,姿势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相同,救护者跪在触电者一侧或跪在腰部两侧,两手相迭,手掌根部放在心窝上方,胸骨下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掌根用力向下(脊背的方向)挤压压出心脏里面的血液。成人挤压35厘米,每秒钟挤压一次,每分钟挤压60次为宜。挤压后掌根迅速全部放松,让触电者胸廓自动恢复,血液充满心脏。(2)应当指出,心脏跳动和呼吸是联系的。心脏停止跳动了,呼吸很快会停止。呼吸停止了,心脏跳动也维持不了多久。一旦呼吸和心脏跳动都停止了,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7、事故后处理工作(1)查明事故原因及责任人。(2)以书面形式向上级写出报告,包括发生事故时间、地点、受伤(死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工种、伤害程度、受伤部位。(3)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4)组织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5)向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6)向所有人员宣读事故结果,及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6.4 紧急撤离办法事故发生,作业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在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后,撤离危险区域。撤离时以人员安全为主,不要急于抢救财物,并针对现场具体情况有序的向安全区域撤离。6.5紧急救援工作的一般原则以确保人员的安全为第一,其次是控制材料的损失。紧急救援最关键是速度,因为大多数坍塌死亡者是窒息死亡,因此,救援时间就是生命。此外是要培养施工人员正确的处理险情意识,凡发现险情要立刻使用事故报警系统进行通报,紧急救援响应者必须是紧急工作组成员,其它人员应该撤离至安全区域,并服从紧急工作组成员的指挥。6.6急救知识与技术鉴于模板支撑架坍塌事故所造成的伤害主要是机械性窒息引起呼吸功能衰竭和颅脑损伤所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因此紧急工作组成员必须熟练掌握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及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与技术。6.7保护现场现场负责人(项目经理)在组织自救的同时,应派人保护现场,防止事情扩大,为今后的事故调查提供真实依据。项目部及施工管理人员应立即在现场维持秩序,在现场周围设置警戒范围,劝阻无关人员离开现场,防止其它相关事件的发生。在医护人员来到后,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应协助救治伤员并派专人随救护车前往医院(提供受困人员方位、协助抢救),项目经理及其它施工管理人员应保护好现场(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散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对象的应当由专人负责,做出标志、绘出现场简图并写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并按规定移交有关人员处理)。在现场抢救的同时,项目经理在报警的同时,应将事故情况立即向分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并写出事故报告。6.8事故处理原则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1)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2)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3)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4)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是要求对安全生产工伤事故必须进行严重认真的调查处理,接受教训,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四不放过”原则的第一层含义是要求在调查处理伤亡事故时,首先要把事故原因分析清楚,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在尚未找到事故主要原因时就轻易下结论,也不能把次要原因当成真正原因,未找到真正原因决不轻易放过,直至找到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并搞清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才算达到事故原因分析的目的。“四不放过”原则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求在调查处理工伤事故时,不能认为原因分析清楚了,有关人员也处理了就算完成任务了,还必须使事故责任者和广大群众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并深刻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使大家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在今后工作中更加重视安全工作。“四不放过”原则的第三层含义是要求在对工伤事故进行调查特大安全事故的法律责任与预防控制处理时,必须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止相同或类似事故发生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督促事故发生单位加以实施。只有这样,才算达到了事故调查和处理的最终目的。“四不放过”原则的第四层含义也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的具体体现,对事故责任者要严格按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七 安全文明施工必须坚决落实公司“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实行“预控管理”,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控制和减少伤亡事故发生。1、要在职工中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思想,认识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重要性。2、所有施工人员要对施工方案及工艺进行了解、熟悉,在施工前必须逐级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底内容针对性强,并做好记录,明确安全责任,班后总结。3、现场安全设施齐备,设置牢靠,施工中加强安全信息回馈,不断消除施工过程中的事故隐患,使安全信息及时得到回馈。4、在施工区域拉好红白带,专人看管,严禁非施工人员进入。吊装时,施工人员不得在起重构件、起重臂下或受力索具附近停留。5、设备高空安装时,应铺设操作临时平台,地面应划定安全区,应避免重物坠落,造成人员伤亡;提升前,应进行全面清场,在提升过程中,应指定专人观察提升器、提升平台、液压泵站等的工作情况,若有异常现象,直接通知现场指挥。6、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按施工方案的作业要求进行施工。如有特殊情况进行调整,则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以保证整个施工过程安全。7、高空作业人员经医生检查合格,才能进行高空作业。高空作业人员必须带好安全带,安全带应高挂低用。8、大风、大雨雪天不得从事露天高空作业,施工人员应注意防滑、防雨、防水及用电防护。不允许雨天进行焊接作业,如必须,需设置卡靠的挡雨、挡风蓬,防护后方可作业。禁止在风速五级以上进行牵引工作。9、重视安全宣传,加强安全管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10、吊运设备和结构要充分做好准备,有专人指挥操作,遵守吊运安全规定。11、易燃、易爆有毒物品一定要隔离加强保管,禁止随意摆放。施工现场焊接或切割等动火操作时要事先注意周围上下环境有无危险,清除易燃物,并派专人监护。12、施工用电、照明用电按规定分线路接线,非电器人员不得私自动电,现场要配备标准配电盘,现场用电要设专职电工。电缆的敷设要符合有关标准规定。13、夜间施工必须有足够照明,周边孔洞处设置防护栏和警示灯。14、各工种人员要持证上岗,严格遵守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在安装中不要报侥幸心理,而忽视安全规定。附图 临时支撑布置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