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 中国地理分区-南方地区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7694440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 中国地理分区-南方地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考地理复习 中国地理分区-南方地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考地理复习 中国地理分区-南方地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分区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区域特征 一 位置与范围 1 自然 本区位于秦岭 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东 南部面临东海和南海 在34 N以南 北回归线穿过本区南部 台粤桂滇 海南省全部位于热带 大部分位于98 E 123 E之间 注意100 E 110 E 120 E三条经线穿过的地区 位于东部季风区南部 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主要的地理单元有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 2 政区 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 鄂 湘 皖 赣 苏 浙 沪 南部沿海地区五省二区 闽 台 粤 桂 琼 港 澳 和西南地区三省一市 川 滇 黔 渝 3 邻国 南方地区陆上相邻的国家自西向东依次为 缅甸 老挝 越南 面积 面积占全国25 二 自然区域特征 1 地形总体特征 以丘陵和平原地形为主 1 主要地形区 有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 东南丘陵 南岭 武夷山 雪峰山 台湾山脉等 2 地形特征 地势东西差异大 主要位于第二 三级阶梯 东部平原 丘陵面积广大A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 水稻土广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含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太湖平原 巢湖平原 长江三角洲等 这些平原地区多人工培育的水稻土 均为商品粮基地 平原地区河湖众多 有 水乡 鱼米之乡 之称 B 东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 包括江南丘陵 两广丘陵 浙闽丘陵三部分组成 这些丘陵多红壤分布 即地带性土壤 旅游资源丰富 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西部以高原 盆地为主A 四川盆地 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 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是四大盆地中唯一的外流盆地 素有 紫色盆地 和 天府之国 之称 紫色土富含磷 钾等养分 是比较肥沃的土壤 B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 地势西高东低 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 岩溶地貌 分布最典型的地区 山间 坝子 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 坝子农业 地形 山地横断山脉 南岭山脉 雪峰山脉 武夷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台湾玉山主峰为我国东南沿海最高峰 此外 大巴山 大别山 巫山等山脉也比较重要 多红壤和黄壤 具有呈酸性 有机质含量少 土质粘重等特点 适宜植树 尤其适合种植茶树 马尾松等 2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1 气候类型 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2 气候特点 以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一月均温在0 以上 年降水量大于800mm 雨热同期 热量条件 或积温 南北差异大 年积温4500 8000 之间为亚热带 年积温8000 以上为热带 四大地区 年降水大于800毫米 降水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和山地迎风坡降水最多 如台湾山脉东坡3000毫米以上 而西部平原及福建沿海处于雨影区只有1000毫米左右 台湾东北部火烧寮年均降水6489毫米 最高记录达8409毫米 为我国 雨极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主要集中在夏半年 多在5 9月 雨季由南向北变短 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 云贵高原为源于太平洋和源于印度洋的两类季风交汇处 冬季昆明准静止锋东侧阴雨冷湿 贵阳 天无三日晴 西侧晴朗温暖 昆明 春城 长江中下游地区 宜昌以东 淮河以南 南岭以北 每年6 7月间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 出现梅雨 7 8月在夏威夷高压脊控制下形成伏旱 夏季高温 重庆 武汉 南京是长江沿岸 三大火炉 冬季寒潮和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四川 广东 海南 贵州 云南受寒潮影响较小 7 9月份活动频繁的台风虽然会给东南沿海带来风灾和水灾 但因这段时间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 常形成伏旱 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起到缓解旱情的作用 3 水文 河湖众多 水资源与水能资源丰富 1 水文特征 水量丰富 汛期长 水位季节变化较小 南部沿海河流有明显台风汛 江南丘陵 南部沿海 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西部河流落差大 水能丰富 长江水系 珠江水系 京杭运河航运价值高 河流含沙量较小 无结冰期 2 主要湖泊 长江流域为我国淡水湖主要分布区 鄱阳湖 我国最大淡水湖 洞庭湖 太湖 洪泽湖 巢湖 日月潭 滇池等 3 主要河流 长江及其支流汉江 洞庭湖水系 鄱阳湖水系 四川盆地向心状水系 岷江 雅垄江 乌江 嘉陵江 珠江及其支流西江 东江 北江 钱塘江 淮河 闽江 横断山区水系澜沧江 怒江 浊水溪 4 生物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季雨林 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季雨林 云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最大的原始热带季雨林区 东南丘陵 东南林区 是我国第三大林区 主要为次生林和人工经济林 用材林主要是杉木和马尾松 松柏 经济林主要是茶树和各种果树 如柑橘 5 土壤 红 黄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地带性土壤为亚热带为红壤或黄壤 热带为砖红壤性红壤 是在高温多雨环境下发育而成的一种低产土壤 有机质少 酸性 粘重 改造措施 增施有机肥料 补充熟石灰和加入泥沙 改造后的水稻土为高产土壤 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是 水稻土 次生 广泛分布于南方众多水稻产区 紫色土 分布在四川盆地 由盆地中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发育而成 富含磷 钾 较为肥沃 南方地区 人文区域特征 1 人口与生活 1 人口 占全国55 本区面积 25 2 民族 汉族占大多数 少数民族有30多个 人数5000多万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 贵 川 渝 湘 琼等省区 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 苗 彝 土家 布依 侗 白 哈尼 傣 黎等族 3 生活 食 大米为主食 住 注意通风散热 重庆 武汉 南京有 三大火炉 之称 行 水陆运输发达 玩 游泳 龙舟竞赛等 2 农业生产 鱼米之乡 1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水热资源丰富 配合好 台湾 海南 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 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 有利于水稻生长 长江中下游平原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 土壤肥沃 河汊纵横 既灌溉便利 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 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 横断山区 森林资源丰富 树种多 人类影响小 利于发展林业生产 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 江淮地区伏旱期 气温高 降水减少 蒸发旺盛 易对水稻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 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 土壤贫瘠 酸性强 土质粘重 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 地表崎岖 土层浅薄 地表水缺乏 不利于农业发展 2 农业活动特点 重要的农耕区之一 以水田为主 长江以北一年两熟 长江以南一年三熟 农耕区畜牧业为主 淡水养殖发展很快 南部 海南 云南西双版纳等 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海洋渔业发达 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主要农作物 产品 种植业 以种植水稻 小麦 油菜 棉花 甘蔗为主 林业 用材林 杉 马尾松 竹 经济林 茶叶 油茶 油桐 漆树 柑橘 香蕉 荔枝 桂圆 龙眼 菠萝 蚕桑 樟树 台湾盛产樟脑 橡胶 剑麻 椰子 渔业 河湖盛产水产品和水生植物 主要农作物分布及其在全国的地位 粮食基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 鱼米之乡 四川盆地素有 天府之国 之美誉 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的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太湖平原 江淮平原 以及南方的珠江三角洲均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棉花基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棉花种植面积仅次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国家级商品棉基地 江汉平原 长江下游滨海及沿江平原 糖料 甘蔗 基地 广东 海南 广西 云南 四川 福建是我甘蔗基地 油料 油菜 基地 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 有 北移南迁 趋势 出口农产品基地 太湖平原 闽南三角地区 珠江三角洲 淡水渔业基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珠江三角洲 河湖众多 淡水鱼产丰富 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区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一种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桑蚕基地 长江三角洲 太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 四川盆地 成都平原 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分布最广 柑橘 南亚热带 香蕉 荔枝 桂圆 菠萝 热带 椰子 海南岛 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海南岛 雷州半岛 西双版纳是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地 林业基地 用材林基地 横断山区 东南林区 经济林基地 茶 油茶 油桐 漆树 毛竹 杉树 樟树等主要分布于广大山地丘陵 农业灾害 主要灾害 水土流失 洪涝原因 水土流失加剧 江河湖海淤积严重 本区农业自然条件较好 但由于人类盲目开发利用 大量毁林开荒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河流淤积 湖泊蓄洪功能减退 在治理 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在坡度较大的地区要退耕还林 在围湖造田的地区要退耕还水 3 矿产资源丰富与发达的交通本区矿产资源种类很多 尤其是 湖南 江西等省 有色金属资源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铁矿资源储量虽不如北方地区丰富 但是在四川攀枝花 湖北大冶等地区也有分布 为攀枝花 武汉 马鞍山 上海的钢铁工业提供了铁矿石来源 1 有色金属 江西钨矿 大余 铜矿 德兴 湖南铅锌矿 水口山 锑矿 锡矿山 广西铝矿 平果 贵州汞矿 同仁 铝矿 修文 云南锡矿 个旧 铜矿 东川 安徽铜矿 铜陵 2 铁矿 四川攀枝花 湖北大冶 安徽马鞍山 海南石碌 富矿 3 煤矿 安徽淮南 贵州六盘水 4 水能 长江 珠江 钱塘江 闽江干支流 5 水 河 运发达 长江 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三分之二 通航里程长达7万多千米 珠江 航道常年通航里程仅次于长江 京杭运河 货运量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6 主要铁路和铁路枢纽 五纵 京沪线 京九线 京广线 焦柳线 宝成线 成昆线三横 沪杭线 浙赣线 湘黔线 贵昆线其它 如南昆线 川黔线 成渝线 襄渝线等 铁路枢纽 株洲 南昌 上海 怀化 主要港口 上海 宁波 北仑 温州 福州 厦门 汕头 香港 湛江 北海 防城 高雄 基隆 4 蓬勃发展的工业经济改革开放以来 本区沿海和中部地区经济得到蓬勃发展 九五 期间 国家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快了本区西部开发和建设步伐 形成了东西互补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前 本区以轻工业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来 沿海和内地工业都蓬勃发展 目前 本区已经形成经济特征明显的三大工业带 I 长江沿江工业地带 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 优越的地理位置 便利的水陆交通 形成我国实力最强 工业部门最齐全的工业区 自东向西有 以沪宁杭为中心的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综合工业区 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 以宜昌 重庆为中心的电力 冶金等工业 以攀枝花 六盘水地区为中心的钢铁 煤炭工业 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 在长江支流湘 赣地区的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目前 自东向西已经形成了几大工业基地 钢铁 石油化工 汽车 轻纺等工业基地沿江分布 构成了我国东西绵延的 工业走廊 的雏形 1 钢铁工业走廊 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 安徽马鞍山 湖北武汉 重庆 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 构成了 钢铁工业走廊 的雏形 2 汽车工业走廊 沿江地带有上海 南京 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 构成了沿江 汽车工业走廊 的雏形 3 沪宁杭工业基地 特点 沪宁杭地区 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主要工业中心与部门 以轻型和精密机械 轻纺 电子 化工等工业最突出 近年还建立了新型材料 汽车 微电子 计算机等新兴工业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在上海的支援下 形成了工业发达的沪宁抗 金三角 地带 南京 无锡 苏州 杭州等地的家用电器 丝绸 服装等工业产品 畅销国内外 发展条件 有利条件 A 工业历史悠久 工业基础雄厚 B 雄厚的技术力量 科技力量强大 C 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D 农业基础好 E 接近消费市场 不利条件 本区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发展方向 继续使结构轻型化 实行内联外引 加强新技术 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开拓国际市场 上海A 交通位置 黄金水道 的龙头 沿海的中央 最大海港 京沪 沪杭线的交点 又是国际航空港 B 地位 最大的城市 最大的工业基地 商贸中心及重要的出口基地 C 工业特点 轻重工业均发达 有轻纺 钢铁 石化 机械 电子等 技术水平最高 高精尖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D 前景 工业继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开发浦东 建成外向型开发区 今后将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经济 贸易和金融中心 II 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 1 经济中心 主要以广州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等沿海开放城市 和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海南等经济特区 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为中心 2 经济特点 大力招商引资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 如家用电器 服装 食品 玩具制造等 3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在本工业带中尤为突出 特点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基地 主要工业中心与部门 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 如家用电器 服装 食品 玩具制造等等 广州 深圳 珠海等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是本区的工业中心 发展条件 交通便捷 珠江三角洲靠近香港和东南亚 很多地方是侨乡 为利用外资发展本区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农产品丰富 发展方向 在引进外资 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优势下 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 突出外向型经济 4 核电工业 大亚湾 秦山 岭澳等 III 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区 带 1 资源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不平 但是水能 矿产 农林牧资源丰富 目前 该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 该区借西部大开发之风 经济将会更加迅速地发展 2 主工部门与中心 钢铁 有色金属冶炼 机械 煤炭 纺织 电力等工业发展迅速 重庆 攀枝花 成都是本区的重要工业中心 3 著名的工业 贵阳炼铝工业 六盘水煤炭工业 重庆与攀枝花钢铁工业 成都纺织工业等 4 西电东送 中 南通道 水电站 珠江 红水河 天生桥 龙滩 岩滩等 长江 三峡 二滩 溪洛渡 向家坝 龚嘴 铜街子 宝珠寺 安康 乌江渡等 澜沧江 漫湾 大潮山等 5 国土整治重点长江中下游平原 淮河流域等地区是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 长江水灾治理 水灾及成因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使湖北 湖南 江西等省的受灾面积达2000多万公顷 经济损失上千亿元人民币 长江流域由于 上游山区长期以来滥伐森林 陡坡开荒 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植被大量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 江河湖泊淤积严重 中游围湖造田 使得湖泊蓄洪能力下降 加之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 造成特大洪灾 治理措施 第一生物措施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工程 计划在长江中上游11个省区造林2000万公顷 建设成一道保护长江的绿色屏障 第二工程措施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三峡工程保障长江防洪安全 是合理开发利用长江水能资源的中枢 有利于改善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和航运条件 建成后将减轻荆江地区承受毁灭性灾害的风险 大大减少因防洪 分洪产生的环境问题 对洪 枯水的调节有利于改善湖泊的生态环境 主要土壤及整治南方地区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 紫色土和水稻土 它们的形成条件不相同 利用和改造它们 使之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5 国土整治重点 土地整治 石漠化 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除黄土高原外 我国还有许多地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 在云贵高原和广西的西北部 石灰岩山地广泛分布 石灰岩的成土速度很慢 土层瘠薄 石灰岩地区溶洞和裂隙发育 丰富的降水流入地下 地表缺乏蓄水能力 使生产 生活面临缺水问题 这些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人均耕地少 经济落后 农民生活贫困 陡坡开荒 乱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 植被一旦被破坏 土壤极易流失 石灰岩裸露 成为寸草不生的 白色岩漠 也叫 石漠化 6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合理开发 1 主要丘陵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全国大约2 3的县位于山区 南方低山丘陵区 包括 浙闽丘陵 江南丘陵 两广丘陵 合称东南丘陵 是我国最为低矮的大面积连片山区 山区的垂直地带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2 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 南方山区由于能源短缺 乱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经济损失巨大 具体表现为 这里人多地少 单位土地的产值高 因此 单位面积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社会影响都比较大 山区土层较薄 一旦造成水土流失 容易形成石质裸露 要想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区江河下游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水土流失会使河流变得更不稳定 加重水旱灾害 水土保持工程在南方低山丘陵区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3 开发价值评价 南方低山丘陵在开发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4 综合利用 走立体农业的道路 丘陵 山地面积大 人口密度大 人均耕地少 生态系统脆弱 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生态建设 封山育林 推广生活用煤 炉灶技术革新 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例1 下图是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 单位 百万焦耳 平方米 年 图 据此回答1 3题 1 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R可能是A 2900 R 3000B 3400 R 3500C 3900 R 4000D 4400 R 4500 2 导致 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副热带高压B 纬度位置C 地形地势D 西南季风 3 所在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是A 黄壤B 紫色土C 棕壤D 水稻土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紫色土和红壤均为有利于农业的肥沃土壤B 四川盆地农业生产依赖的水稻土是自然形成的C 云贵高原干旱严重主要和喀斯特地貌有关D 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植物有茶树 水稻 杉木 小麦等 B C A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