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湘教版.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7687378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9.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湘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湘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湘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知识整合 1 内力作用 1 能源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地震 高低不平 褶皱山 断块山 地震 3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 图中A 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 形成褶皱 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 叫 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 叫 2 断层 图中C处岩层发生 并沿断裂而产生显著的位移 称为断层构造 其中E处叫 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 D处叫 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背斜 向斜 断裂 地垒 地堑 为什么我们开采油气时一般选择背斜 开采煤 铁等矿产时往往选择向斜 提示油气一般保存在背斜构造的顶部 背斜顶部易被侵蚀 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 搬运掉 而向斜中的矿石则容易被保留下来 如下图所示 4 火山 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 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 等火山地貌 2 地震往往造成地壳和错动 火山口 断裂 深度解读 1 主要地质构造的分析及应用 1 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 断层的判断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 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例如 下图中A B 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 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所以A B C三处都是断层 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 故不是断层 2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 找水 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3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区别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 它是地壳运动的 足迹 它主要有褶皱 向斜 背斜 断层 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 与地表形态无关 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 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 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 谷地 平原 盆地 陡崖等 回答构造地貌时 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 特别注意向斜谷 向斜山 背斜山 背斜谷 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一内力作用与地貌1 2013 广东文综 下图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搬运作用B 地壳运动C 变质作用D 风化作用 审题突破 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 答案B 命题角度二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2 2015 浙江文综 5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 图中 为岩层编号 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下题 图中甲 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甲 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 甲 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 乙 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 乙 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审题突破 1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由材料 图中 为岩层编号 其年代由老到新 说明具有层理构造 此地为 岩 另一方面也知道各岩层的新老 沉积 2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答案C 3 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老翼新为背斜 核新翼老为向斜 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 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 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 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如图中岩体运动方向和断裂带 均为断裂 3 2015 福建文综 9 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 从a河谷到b 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 背斜谷B 背斜山C 向斜谷D 向斜山 解析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分析 X地的岩层是中部老两翼新 为背斜 从X地的河流分布及等高线弯曲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山谷 故A项正确 答案A 4 2011 广东文综 1 读 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 下图 图中甲 乙 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 断层 向斜 背斜B 断层 背斜 向斜C 向斜 断层 背斜D 背斜 向斜 断层解析由图中岩层形态可知 甲处岩层明显断裂 错位 为断层构造 乙处岩层向上拱起 为背斜 丙处岩层向下弯曲 为向斜 答案B 5 2014 山东文综 12 下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 为观测点编号 下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完成下题 上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A B C D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 向斜东翼 将向斜地貌补充完整 如下图 向斜中心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上面后来覆盖上的岩层最新 故选B 答案B 命题角度三断块山地形的形成6 2012 四川文综 1 右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 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 属山地针叶林带 读图回答下题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 断裂上升B 褶皱弯曲C 冰川堆积D 风力侵蚀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地壳运动产生的 与内力作用有关 C D项错误 结合图片可知该山为块状山地 岩层并未产生弯曲变形 所以A项正确 B项错误 答案A 考点二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整合 1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1 地球表层的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其中A为板块 B为太平洋板块 C为板块 D为美洲板块 E为板块 F为南极洲板块 岩石圈 亚欧 印度洋 非洲 2 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内部比较稳定 边界比较活跃 多火山 地震 山脉 海沟 裂谷 安第斯山脉是由哪两个板块挤压碰撞而成的 提示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碰撞而成的 深度解读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 板块特点与两种边界 1 板块漂浮在 软流层 之上 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 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 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 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 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 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 逐渐熔化而消亡 形成消亡边界 具体如下图所示 2 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拓展延伸 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 地震带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软流层物质的循环对流 这些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的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 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因此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也大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比如 环太平洋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冰岛多火山活动等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板块分布的判断及应用1 2014 大纲文综 6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 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 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 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岛处于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审题突破 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 答案C 2014 上海地理 10 形态各异 丰富多彩的坚硬岩石是地球固体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产生高压环境 能够形成某些种类的变质岩 下列能够广泛出露这类变质岩的区域是 A 喜马拉雅山区B 日本太平洋岩区C 新西兰南北岛屿D 冰岛火山带 解析题干 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 只有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而印度洋板块不是纯粹的大洋板块 只有太平洋板块是纯大洋板块 而日本 新西兰都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故排除B C 选A 而冰岛位于板块张裂带不符合 答案A 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知识整合 1 风化作用 易错提示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 在温度 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 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 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 搬运 堆积等作用 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 侵蚀作用与地貌 风蚀蘑菇 沟壑纵横 喀斯特 冰蚀 3 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 流水 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 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 沉积作用与地貌 冰碛 冲积扇 冲积平原 沙丘 深度解读 1 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 1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以我国为例 2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 中游搬运 下游沉积 因此 上游为高山峡谷 中游河道变宽 下游为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冲积岛等 如图所示 冰川作用 高山上部侵蚀 冰斗 角峰等 山下堆积 冰碛丘陵 冰碛湖等 风力作用 在风的源地附近 以侵蚀作用为主 形成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 在风力搬运途中 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 黄土堆积地貌等 2 外力地貌的应用 1 风向的判定 2 河流流向的判定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一内 外力作用及形成地貌1 2013 北京文综 读图 回答 1 2 题 1 甲地为峰林 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苏 湘 滇 新 桂 内蒙古A B C D 2 图中 A 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B 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C 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D 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审题突破 1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从第 1 题设问中获取 甲处为 地貌的峰林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和两广丘陵地区 2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喀斯特 云贵高原 答案 1 C 2 C 命题角度二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2 2015 安徽文综 28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完成下题 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 风力堆积B 风力侵蚀C 流水堆积D 流水侵蚀解析本题考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 图中甲地位于湄公河河口三角洲 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故选C 答案C 3 2014 安徽文综 32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 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 湖面辽阔 枯水期水位下降 水流归槽成为 赣江 下图 图中的沙岭沙山 29 5 N附近 形成于2万年前 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 脊 槽 谷 相间的地形 读图 完成下题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 风力堆积 流水侵蚀B 流水堆积 风力侵蚀C 风力堆积 风力侵蚀D 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解析该地全年以偏北风特别是东北风为主 而沙山位于临湖西南一侧 且由松散沙粒组成 故沙山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作用 其沙源来自于枯水期露出的湖滩 沙山上的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 冬季风势力强且经过湖面时摩擦力较小 风力侵蚀作用强 形成垄槽相间的地形 答案C 命题角度三外力作用对地理环境影响4 2015 北京文综 4 5 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 读图 回答 1 2 题 1 图中 A 甲地陡峻 喀斯特地貌典型B 乙地低平 泥石流灾害频发C 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 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2 图示地区 A 地势西高东低 南高北低B 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C 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 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解析第 1 题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 自然灾害及地下水 读图可知 甲地为花岗岩 不会发育喀斯特地貌 A项错误 乙地低平 而泥石流发生于山区 B项错误 丙村位于冲积扇边缘 沉积作用显著 土层厚 丁村位于冲积扇顶部 土层薄 C项正确 结合图中地下水水位分析 丁村地势较高 地下水埋藏深 丙村地下水埋藏较浅 D项错误 第 2 题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 水循环等 通过山地与山前平原分布的位置 地表水流向及指向标可知 该地地势西高东低 北高南低 A项错误 山前平原受外力沉积作用明显 B项错误 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地形 岩石性质 植被覆盖程度等 C项错误 渠水不易下渗 主要通过蒸发 径流等环节参与水循环 D项正确 答案 1 C 2 D 命题角度四沙源来源分析5 2014 新课标 36 1 6分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 冬春季盛行西风 年平均大风 8级 日数157天 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 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 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分 解析抓住材料中 就地起沙 的关键信息分析可得 沙源应该是来自错那湖东北部 铁路附近 沿岸地区 包括河流入湖处的河滩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滩 再结合题干中 冬春季 这个时间点 可知此时间河 湖水位低 河滩和湖滩出露泥沙面积大 成为沙源 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 泥沙沉积 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 河滩泥沙裸露 错那湖水位低 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 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主观题常考的15题型之三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 题型解读 1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的类型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 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 流水 风力 冰川 海浪 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因 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 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 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2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成因的答题思路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 其答题思路为 答题模板 典题示例 2013 山东文综 26 1 6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 因黄河贯穿 湖泊众多 加之贺兰山的 守护 盛产稻米 枸杞等名特优产品 有着 塞上江南 的美誉 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 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图1图2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 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6分 思维流程 答案冲积扇 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 流速减缓 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模板应用 2013 课标 36 1 3 14分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 河边和海滨 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 多风 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 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 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 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 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 2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 为其提供论据 8分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解析第 1 题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 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会带来大量泥沙 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 风出风口后 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 第 2 题 先表明观点 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则要根据材料中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 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 河床裸露 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 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 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 答案 1 M处附近的 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 在河边 河床沉积 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 枯水季节河床裸露 风沙在此沉积 2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 北临内蒙古高原 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 河流持续搬运泥沙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 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风出风口后 在M地速度降低 风沙在此沉积 论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 位于半湿润区 降水较丰富 风沙发生季节短 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 面积较小 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 位于山区 附近有水库 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 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 否则不得分 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 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