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7683742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纲要求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提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 汉代 1 背景 郡县 封国并存 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 措施 武帝在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的基础上 颁布 推恩令 3 结果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 唐朝 1 背景 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 名为朝廷藩镇 实为割据势力 2 问题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思考应用 朱子语类 记载 本朝 宋 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 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 虏骑所过 莫不溃败 宋代为何 收权 如何认识朱熹 州郡遂日久困弱 的论断 提示 吸收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 宋朝以分化 并置的方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结果导致地方缺乏自主性 削弱了行政效率 致使地方陷入困弱境地 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 汉代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 秘书等担任尚书令 侍中等 以削弱相权 2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 隋唐 三省六部制 4 宋代 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和财权 5 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思考应用 某文献记载 元大政委于中书省 今冀 晋 鲁 内蒙古及河南的黄河以北称为 腹里 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作 省 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 又兼辖腹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元朝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的主要区别 提示 1 从地位看 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唐朝中书省是唐中央机构之一 2 从职能看 元朝中书省是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 又兼管 腹里 唐朝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令 知识点三选官 用官制度的变化1 汉代 实行察举制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 魏晋南北朝 采取九品中正制 选用官吏注重门第 3 隋唐 科举制 1 形成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2 完善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思考应用 学者韩国磐认为 由中正决定人才高下 中正又是本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担任 因而所定上品者 无非世族名门 材料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什么 结果如何 提示 世家门第为标准 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把持选举 操纵政治的工具 形成了门阀政治 考向一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史料二唐初规定 凡军国大事 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 杂署其名 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 中书令省审之 给事中 黄门侍郎驳正之 唐太宗贞观三年 史料三每议政之际 是非蜂起 上不能决也 资治通鉴 1 史料一反映了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 三省之间分工明确 相互牵制 有利于加强皇权 2 史料二中的 中书舍人 隶属中书省 掌制诰 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 给事中 黄门侍郎 隶属门下省官 黄门侍郎掌出纳帝命 相礼仪 给事中职掌读署奏抄 驳正违失 3 史料三反映了唐代宰相名称过多 原来独立的相权分属三个部门 容易造成相互掣肘 职责混淆 1 根据史料一 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 提示 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 尚书省负责执行 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 处理日常事务 2 根据上述史料 我们该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 提示 1 积极性 分工明确 提高了办事效率 分散相权 加强了皇权 2 消极性 三省分职 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 影响行政效率 摘自2014年江苏高考T21 或诬告 宰相 祎之 武 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 审问 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 祎之曰 不经凤阁 中书省 鸾台 门下省 何名为敕 旧唐书 刘祎之传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 敕书 提示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议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 特点 1 相权三分 中书省制定政令 门下省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这样既能互相制衡 也能分工合作 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 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 一切政令从起草 中书省 审核 门下省 至执行 尚书省 都经由三省处理 3 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 互相牵制 同时 将尚书省权分六部 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 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 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 未经政事堂通过 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 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史论归纳 1 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决策失误 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 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 三省的分工 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这就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 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3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 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 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2 评价 方法1从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角度命题 三省之间分工明确 既有合作 又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同时也体现了 皇权下的民主 解题时需理清三省的职责及运作程序 方法2从官僚体系演变的角度命题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它源于魏晋 形成于隋唐 基本为后世王朝所沿袭 解题时注意结合三省六部下长官的变迁及职权的变化来分析 命题分析 方法3从逆向思维角度命题 三省六部制设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 但是按照三省的运转程序 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 命题人往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命题 解题时务必摆脱惯性思维 根据材料现象来分析 1 2015 北京文综 13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 并下诏 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 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 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B 宋朝的枢密院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皇帝下诏让王锷兼任宰相 被给事中李藩驳回 可见 给事中具有谏议和封驳皇帝诏书的权力 联系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 门下省不仅有权对宰相的决策提出异议 也可以对皇帝的诏令进行封驳 故选A项 答案A 2 2015 广东文综 25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 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 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 该朝臣 A 反对中央集权B 主张建立内阁C 主张加强相权D 反对三省六部制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 事不出中书 是为乱政 可知该朝臣反对皇帝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 希望利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 从侧面强调了中书省的地位和相权的作用 因此C项正确 A B 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排除 答案C 3 2012 山东文综 10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 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 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名义行宰相权 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 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 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 抑制朋党之争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 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 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 这些措施都达到了分割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故选B项 A C D三项与题干不符 答案B 考向二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公元前134年 武帝初令郡国举孝 廉各一人 从此建立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 光武帝时期 增加举茂才 秀才 孝廉郡举 茂才州举 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定成为制度 后汉书 史料二故太平君子 唯门调户选 征文射策 以取禄位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 四方观听 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 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韩国磐 隋唐五代史论集 史料三从理论上说 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 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 这并不意味着 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 相反 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 即文人学士集团 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 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 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1 史料一信息 郡国岁举孝廉 举茂才 说明才学 道德 品行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孝廉郡举 茂才州举 说明通过自下而上的地方推举的方式选拔人才 2 史料二说明唐代实行科举制 以学识 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 具有公平 公正的一面 3 史料三关键信息 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 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遏制了创造力 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了科举制 1 根据史料一 二 结合所学知识 从选拔标准和方式的角度说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提示 1 选拔标准 经历了由以家世 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 2 选拔方式 由汉代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隋唐以后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 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体现了公开 公平 客观 2 根据史料三 概括作者对科举制的评价 提示 一方面提供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遏制了创造力 培育了顺从性 摘自2015年安徽高考T13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 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 多有贵戚书信相命 又不好违背 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 你助我求之 上述史料论述了哪一选官制度 有何弊端 提示 察举制 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和控制察举制的弊端 客观看待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1 就地位而言 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 就作用而言 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但在执行后期 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3 就选官标准和方式而言 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 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 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形势趋向公开 公平 客观 史论归纳 4 就选拔程序而言 汉代主要是由地方选拔人才为官 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 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 方法1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世袭制 察举制 科举制三个阶段 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都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解题时注意从文明史观角度理解不同选官制度的内涵 方法2从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角度命题 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由家世 门第 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 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趋向公平 公正 解题时需注意区分不同阶段的特征 命题分析 方法3从社会阶层的变动角度命题 科举制的开创 是社会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它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 也为普通百姓提供了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 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如 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解题时需根据材料获取关键信息来解答 方法4从社会主流思想角度命题 科举考试在选拔官员时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这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人才选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解题时可联系当前高考制度改革和公务员考试等热点问题分析 1 2013 福建文综 17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 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 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 九十高龄之后 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 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解析传教士明恩溥记述的中国学子热衷于科举考试的现象 是由于追求功名利禄的价值取向决定的 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故C项正确 九十高龄之后 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只是对高龄考中价值的怀疑 而非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排除A项 B D两项材料无从反映 答案C 2 2011 山东文综 9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 它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B 察举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 解析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同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C项 A D两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但不符合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B容易任人唯亲 荐举人和推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不符合材料意图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