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版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7637608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教育版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上海教育版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上海教育版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教育版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 现代文阅读 (共16题;共282分)1.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奇妙的白银仙境一位叫罗宾逊的生意人,听说大山深处有一个叫白银仙境的地方,觉得这个名字很奇妙,便来到山中。在镇长陪伴下,罗宾逊观赏了古老的森林。树木和花草随风摇_,散发出浓_的芳香。罗宾逊情不自_地说:“这里太美了,有令人神往的自然环境和吸不尽的新鲜空气。”望着透明的河水,吸着清新的空气,罗宾逊突发奇想:把这里的空气用罐子装起来拿到城里去卖,让那些深受大气污染之害的人们也能吸到来自原始森林的新鲜空气。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镇长,并和镇长签了一个买下白银仙境空气的合同。镇上的人听说自己天天呼吸的空气能卖钱,喜不自胜。罗宾逊回到城里,找专家对白银仙境的空气样品进行了分析。白银仙境的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负氧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它可以有效地抵_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对小孩的智力发育有很大帮助。(1)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字。 在镇长陪伴下,罗宾逊观赏了古老的森林。树木和花草随风摇_,散发出浓_的芳香。罗宾逊情不自_地说:“这里太美了,有令人神往的自然环境和吸不尽的新鲜空气。”负氧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它可以有效地抵_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对小孩的智力发育有很大帮助。(2)请你用简洁的话写一写罗宾逊的突发奇想。 (3)罗宾逊为什么要买白银仙境的空气? (4)现在人们用什么方法来清洁空气?请你举几个例子。 2. (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非走不可的弯路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ru yn ru xin,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_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_我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地看了我好一会儿,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ju jing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候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坐下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她不信。“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_你们都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为什么我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_我喜欢。”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患有“过来人”的“拦路癖”。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怎能炼出gng jn ti g,怎能长大?(1)看朋友,写出正确的汉字。 ru yn ru xinju jinggang jn ti g_(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_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_我喜欢,而且我不怕。_你们都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为什么我不能?_我喜欢。(3)文中所说的“碰壁”“摔跤”指的是什么? (4)写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5)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没有走过弯路?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3. (27分)我爱阅读,还会做后面的练习呢!一分钟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教电话,并与那个渴望成功的青年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当那个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看到班杰明的房_高大宽敞,_房间里却乱七八糟,狼藉一片。这景象令青年人颇感意外。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打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说着,他轻轻关上了房门。很快,一分钟过去了,班杰明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了客厅。青年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出现了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_摆放得井然有序,_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还漾着微波。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干杯。你可以走了。”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既尴尬又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有向您请教呢”“眼前这些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地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眉头紧锁。突然,他大声说,“我懂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只要把握住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住了理想的人生。”班杰明舒心地笑了。青年人把杯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向班杰明连连道谢,开心地走了。后来,青年人给班杰明写了一封信,感谢班杰明对他的教育。(1)联系上下文,在短文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当那个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看到班杰明的房_高大宽敞,_房间里却乱七八糟,狼藉一片。青年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出现了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_摆放得井然有序,_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还漾着微波。(2)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在横线上。好像在思考着什么。_形容整齐的样子,有秩序。_(3)再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结合全文判断正误班杰明的生活习惯不好,总是把房间搞得很乱。班杰明故意把房间弄乱,以此教育青年人。因为工作太忙了,班杰明没有时间收拾房间。(4)“只要把握住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住了理想的人生。”请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请你写出珍惜时间的格言或诗句(至少两条) 4. (23分)阅读理解。 兰兰的“新”裤(k)子妈妈给兰兰买了一条漂亮的白裤子,两只裤脚上绣着一些不同颜色的“爱心”,兰兰非常喜欢。有一天,兰兰兴奋地穿上它和妈妈去公园。一路上,兰兰蹦蹦跳跳,一不小心摔倒了。呀!右裤腿的膝(x)盖上破了个洞,兰兰伤心地哭了。妈妈仔细看了看兰兰的裤腿。说:“没关系,只要膝盖没有受伤就好,裤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回到家里,妈妈拿出针线,找了一块小兔子的布贴,用彩色的丝线把布贴缝在裤子的破洞上。“嘿!我的新裤子又回来了,而且更加漂亮了。”兰兰高兴地笑了。兰兰穿上它出门,大家都夸这条裤子好看呢!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与下列词意思相反的词。 开心_ 难看_(2)填一填。 妈妈给兰兰买了一条裤脚上绣有“_”的_色裤子。兰兰摔倒了,_裤腿的膝盖上破了个洞。(3)兰兰的妈妈用什么办法缝好了裤子上的破洞? (4)请你写一件你生活中发生的这种“坏事变好事”的事情。 5. (19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最得意的作品四月的一个夜晚,我的女儿你来了,你把父亲的称号和最温柔的爱心赠给了我。你的摇篮放在爸爸的书房里,你成了这间大屋子的主人。从此爸爸不读书,只读你。你是爸爸妈妈合写的一本奇妙的书。在你问世前,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想象,也想象不出你的模样。现在,我整天坐在摇篮边,怔(zhng)怔地看你,百看不厌。你总是那样恬(tin)静,出奇地恬静,小脸蛋闪着洁净的光辉。你静静地睁着一双乌黑澄澈的大眼睛,一会儿弯成妩媚的月牙,一会儿久久凝视空中某处,不知在想什么,目光显得那样神秘。看你这么可爱,我常常忍不住要抱起你来,和你说话。那时候,你会盯着我看,眼中闪现两朵仿佛会意的小火花,嘴角微微一动似乎在应答。你是爸爸最得意的作品,我读你读得入迷。(1)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_地看你 _的大眼睛久久地_ 目光_(2)按照提示理解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你总是那样恬静。我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知道“恬静”的意思是_。你静静地睁着一双乌黑澄澈的大眼睛。通过偏旁,我猜想“澄澈”的意思是_。(3)读短文第段,填一填。 第段主要写女儿问世前,“我”想象她的_;第段主要写女儿出生后,“我”看着她的_。(4)读短文第段,用“_”画出描写女儿眼睛的句子。 (5)读句子想一想,再填一填。 你是爸爸最得意的作品,我读你读得入迷。“爸爸最得意的作品”是指_,文中“爸爸妈妈合写的一本奇妙的书”也是指_;“得意”是指爸爸_的心情。“我读你读得入迷”,“读你”是指爸爸_,从“入迷”这个词我能体会到爸爸_。6. (15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多谢西风多谢西风!它把后园的桂花一齐吹放了,桐叶的飘零与黄花的憔悴,是诗人的形容词。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庄严纯洁以及一切虫儿的歌唱。我曾徘徊池边:那池中的游鱼,三三两两,交头接耳地过去了;戏水的白鹅,清影在波中浮耀,红掌儿翻向青天,年轻的鱼儿怕羞躲了;绿衣仙女似的翠鸟儿,嘤然一声,仿佛是报道晨妆才了;白鹭有时飞到堤边,静悄悄地站着,恰似一个披蓑的钓叟。我曾小立断桥:天边彩霞,倒映池塘之中,一片红光似火。我小立断桥,消磨了几度黯淡的黄昏,痴等新月的东升,惊醒了栖鸦之梦。垂杨倦了,桂花在隔院送香,黄橙添盖了颜色,青藤横撑了纤腰,天上的星儿摇摇欲坠。我曾慢步登楼:郭外的山光,郊外的村庄,遍野的牛羊,浅水湖中,尚有残荷点点不是残荷,仿佛是落花片片,莫不是荷花又重开了?树叶青青,有如青草之争妍;雁儿阵阵,有如夏云之飞翔;苍烟渺渺,和着轻云袅袅,是谁在那儿吐气如兰?望不断的天边,也有蝶儿成双的飞舞,也有莺儿歌唱,燕子裁衣。在这可爱的诗境中,平铺了一幅绝妙的图画。我变成了画中的诗人,诗中的画家,变成了灿烂的流霞,变成了明月,变成了并蒂的山花(1)本文写的是_季的景色,依据是_。(2)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有近景和远景,文中的第_自然段的景物都属近景,第_自然段的景物都属远景。(3)景物描写有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第自然段中“垂杨”“桂花”“黄橙”“青藤”本是静态景物,作者将它们都写成了动态,体现这些动态的词语有_。(4)文题和第1自然段中的“多谢”一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多谢西风”?7. (19分)课外阅读。野兰父亲喜欢兰草,经常从深山里挖一些回来栽培。几年间,庭院里就有百余种,像个兰草园似的。有一次,父亲又要进山,并决定带我一起去。我们沿着小溪向前走,忽然听到轰隆隆的响声。顺声而去,到了山谷深处,便见飞瀑直泻谷底,潭水幽深。我发现谷底、潭边、山坡,到处长着尺把高的野兰,淡淡的花,香气浓烈,站在谷底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闻得到。我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兰草,不禁连声叫好,而且想动手挖起一株,准备带回家去栽培。不料却被父亲拦住了,说:“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怎么个好法呢?”父亲又问。我说:“好像这里的兰草姿态比家里的更美,味儿也更香。”父亲接着说:“是的,那么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处就有不同的姿态和香味呢?这是因为兰草是空谷的植物,得的是大自然的元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人工栽培,便成了_欣赏观赏的盆景,失去了大自然的环境和条件。”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不禁为野兰感到_可惜惋惜: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空谷僻野,叶为谁长,花为谁开?会有几个人知道它而来_欣赏观赏?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拉着我坐在潭边,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正是野兰的不俗之处。它不为别人_欣赏观赏而生长,却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人活在世上,也要像野兰一样,不能失去自己的真性。_以献媚而处世,_会像盆花那样失去了自己的_品质品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_奉献贡献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纵然岁月流逝,我一直没有忘却。(1)选择恰当的词语。欣赏 观赏一经人工栽培,便成了_的盆景,失去了大自然的环境和条件。可惜 惋惜但我不禁为野兰感到_欣赏 观赏会有几个人知道它而来_?欣赏 观赏它不为别人_而生长,却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品质 品格 奉献 贡献会像盆花那样失去了自己的_,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_的。(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_以献媚而处世,_会像盆花那样失去了自己的品格。(3)写出短文中点明主题的句子。(4)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A . 这是一篇以写事为主的短文。B .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C .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短文。(5)请为本篇文章续写一个结尾。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纵然岁月流逝,我一直没有忘却,因为_8. (20分)课外阅读,回答问题。点亮心灯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南青年,没家没业,游手好(ho ho)闲,赌博打牌样样精通。他是那样坏,坏到家人都以他为耻。他没钱赌博,向人家借钱时谎称家里人得了绝症。因为他撒谎家里人从老到小都“死”过几百回了。后来,所有亲友都不再相信他,见了他如避瘟神。他落魄之极,到处混吃混喝,更加惹人厌恶( w)。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在省城还有一个亲戚,而且很有钱,于是他跑到那里去,说家里人得了重病,需要借三万元应急。一般情况下,他借几万块钱,人家只借几千或几百,但这个亲戚二话没说就把三万块钱拿了出来。“给,”她说,“快拿去治病!”那只是一个远房亲戚,与他家联系甚少,这样的信任对于他而言简直是奇迹。况且,从进了门,他就递上水果与热茶,并且说,累了吧,要不要洗个澡?许久以来,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chng)若惊。临走时,亲戚说,他们都说你说谎,说你借钱从来不还,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亲戚还要说下去,他的眼泪已经下来了,原来亲戚什么都知道,可她对他这样信赖,还是借三万块钱给他!她明明知道这三万块有打水漂的危险啊。他没有拿钱。下了楼,他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张车票,来到南方。他从一个搬运工做起,最苦最累的活都做遍了。几年后,他成了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他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妻子孩子。曾经,他以为这一生没有什么指望了三十多岁了还能做什么呢?但是他就是从三十多岁才开始自己的,他终于明白,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这希望,就来自一次信任。那年春节,他专程去了趟省城,带着一份厚礼,拜访那位亲戚。“谢谢你,点亮了我心中已经熄灭的灯,那灯,照亮了我的人生!”他说。(1)给文中的多音字标出正确读音。游手好(ho ho)_闲 厌恶_( w)(2)“宠”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音节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_,再查_画。 (3)文中两个问句不相同。第一个是_句,第二个是_句。 (4)文中“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这句话中“眼光”的意思是_,“那样的人”指_的人。 (5)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6)“他”和“她”是什么关系?“他”是靠什么使自己由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呢? (7)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 9. (8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囚”蚁小时候,我总觉得所有的动物都能饲养,连那不知疲倦的小蚂蚁都能饲养。那时,我们都喜欢唱“小蚂蚁,爱劳动,一天到晚忙做工。”一天,我和妹妹突发奇想,要是能把小蚂蚁饲养起来,那该多好呀!于是,我们找来一个药瓶子,又在蚂蚁洞旁边捉了几只蚂蚁,放在药瓶里。我在药瓶里看到几个蚂蚁烦躁不安,以为是饿了,就往药瓶里放了一些饼干渣。可是蚂蚁看都不看一眼。第二天,我看到蚂蚁全死了。为此,我和妹妹伤心了好几天。我俩为了寻找蚂蚁的“死因”,“研究”了好几天,才得到了一个结论:小蚂蚁是被闷死的。于是,我们又捉了一些蚂蚁。为了不发生上次那一个“悲剧”,我们把一些小稻草放进火柴盒里,又在火柴盒里开了一个小“天窗”,把我们的“蚂蚁先生”请进了这舒适的家里。但没过几天,小蚂蚁全跑走了,我们四处寻找仍然一无所获。从这件事,我懂得了小蚂蚁情愿一天到晚做事,也不愿享受人们给它们的安逸。(1)“囚”字的意思是_。文章题目“囚”蚁的意思是_。 (2)“突发奇想”的意思是_。它的近义词是_。 (3)作者第一次饲养蚂蚁,把蚂蚁放在_,结果蚂蚁_;第二次饲养蚂蚁,把蚂蚁放在_,结果蚂蚁_。 (4)作者通过饲养小蚂蚁明白了什么道理? (5)从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10. (20分)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心想: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1)联系课文说说,“重重困难”是指哪些困难。 (2)为什么首先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3)你认为商鞅的办法好吗?你还有其他办法吗?说一说。 11. (17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节选)王昭君自愿出塞(si si),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chn dn)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dn tn)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选自王昭君传说,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选择恰当的读音。出塞(si si)_单(chn dn)于_弹(dn tn)起_(2)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牛马布野:_万物复苏:_(3)王昭君为什么自愿出塞,远嫁异族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为了到匈奴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B . 为了到匈奴欣赏异域的风光。C . 为了到匈奴播撒和平睦邻的种子。(4)文中写到了关于王昭君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表现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5)如果让你用几个词语来评价王昭君这个人物,你会怎么说呢? 12. (1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十几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深入大别山地区采访“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学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龄最小,最叫他担心,因为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可是,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这位记者十分感动,一天早晨,他随着这个孩子走进教室,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从此,照片中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的热心人,也在小朋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专注。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心。这幅照片发表后,“大眼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这双忧郁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激起了海内外千百万人的爱心,无数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无数同龄的孩子也自愿向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献文具图书,把省下来的零花钱积攒起来援助小伙伴。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希望工程”开展十年后共收到捐款1782亿元人民币。2209万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贫困地区崛起了7549所希望小学。因此,“希望工程”被公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所付出爱心的一块丰碑。直到今天,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还在注视着人们,召唤着更多的人投入到“希望工程”当中,激励着千百万孩子更加努力学习。(1)课文题目中的“大眼睛”加上了引号,其作用是( ) A . 特定称谓B . 着重指出C . 表示引用(2)阅读第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大眼睛”是怎样读书的?记者为什么要拍摄这张照片?(3)课文是怎样描写大眼睛的?从第-自然段中各找出一个关键词语。 第自然段中的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女孩_。第自然段中划线词语“虽然”写出了学习条件的_,“可是”说明了小女孩对_的渴望,以及内心充满_的原因。(4)这双“大眼睛”还“生怕”什么呢?展开想象写一写。 (5)用波浪线从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 (6)“大眼睛”为什么能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7)你了解“希望工程”吗?你曾经为它做过什么呢? 13. (2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芦叶船(节选)河边的芦苇渐渐长高,芦叶也越长越多。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便采芦叶做小船玩儿。从我家到学校约有一里路,要先往西走,过了小木桥,再沿着竖河往北走。这条竖河比一般的小河水面略宽一些,所以,我们常常在这里做芦叶船。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成小舢板;有时,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杆、五桅杆的大船。我们把船做好后,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船往河中央轻轻地一扔,保险翻不了船。船一下水,便顺着风儿开走了。我们就用芦叶卷成喇叭,“呜啦呜啦”地吹奏着,欢送它们远航。(1)短文中,“我们”可以用芦叶做出_种船。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什么? (4)从短文中,你能感受到“我们”怎样的心情? 14. (23分)阅读理解。 登山人三个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攀,就退了下来。他说:“我是知难而退。”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腰,气喘吁吁,望着上面险恶高峻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适可而止吧!”也退了下来。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知难而进,披荆斩棘,无所畏惧,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了顶峰。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第一个人说。“登上顶峰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省了许多力气。”第二个人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这是明智的。”登上顶峰的那个人笑了笑,说道:“不过,顶峰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适可而止:_披荆斩棘:_(2)在文中找出反映第三个人勇于攀登的词语。 (3)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 A . 说明登山的困难。B . 赞扬不畏艰险,勇于登攀的精神。C . 说明知难而退,能省力气。登上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D . 赞扬适可而止是明智的。15. (13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蒙蒙的小雨蒙蒙的小雨正落着,陈红骑着自行车悠然于柏油路上。她没有穿雨衣,因为她觉得在这样细雨中骑车很浪漫。她望着路两边来去匆匆的行人,心想:这些人真是的,干嘛要东躲西藏的。忽然,迎面一辆“的士”飞驰而来。她猛地拐向路边,但车把挂在树干上,她摔倒了。“小妹妹,没事吧?”一个小伙子站在她身边温和地问道。陈红白了他一眼,没有理他。心想:谁是你的小妹妹?她一翻身想站起来,可左腿的剧痛却使她不得不重新坐在地上,她接连两次试图站起来,都没成功。最后,只好放弃了努力。小伙子一笑,“别逞强了,还是送你上医院吧。”接着,拉起陈红的车子,又扶陈红坐到车架上,推起车子向医院走去。温柔如丝的春雨淅淅沥沥地落着。陈红已不再潇洒,只感到沉重。她坐在车上,望着前面推车的小伙子,不知该说些什么。她发现小伙子走路不太自然,仔细观察,只见小伙子左腿的袜端与裤腿之间不时地露出一段刺目的棕色。那是什么?啊,他装着一只假腿。陈红想问问他的腿,却不愿张嘴。这时,只听到小伙子自言自语地说:“三年前,我也喜欢在细雨中骑车,那的确很潇洒,可是我却重重地跌倒了,像你一样。不,还不如你。”“噢,你的左腿?”停了一会儿,小伙子说:“就在那次跌倒时被后面的汽车轧断了。”听了这话,陈红陷入了沉思医院到了,小伙子搀着陈红进了急诊室。“我去通知你父母,你知道他们的电话吗?”陈红把号码告诉了他。不一会儿,陈红的父母风风火火地赶来了。见到女儿腿上雪白的绷带,忙问这问那。陈红把经过告诉了他们,又说,“要不是那位大哥哥,我真不知该怎么办好,哎,他呢?”这时,只听护士小姐说:“那个小伙子,看见你爸妈来后,他就离开医院了。”陈红怔住了:“我还不知他叫什么呢!”父亲背起陈红,母亲在旁边扶着,一家人走出医院的时候,他们多么希望在人流中再次寻到那小伙子的身影。(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逞强:_。怔住:_。(2)用“_”画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心理活动的一个句子,你想用_的语气读这个句子。 (3)为什么陈红一家希望在人流中再次寻到那个小伙子?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小伙子? (4)“听了这话,陈红陷入了沉思”陈红会想些什么?请你写出来。 16. (1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泽征尔的判断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在他成名以前,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台下坐满了观众,他们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师。评委会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全神贯注地挥动着指挥棒,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指挥着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曲。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听到乐曲中出现了一处不和谐的地方。他以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是,他仍觉得不自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小泽征尔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刚落,评判台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目的是试探指挥家是否能够坚信自己的正确判断。他们认为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前面的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是在国际音乐大师面前,都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只有小泽征尔不迷信权威,相信自己,果敢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获得了这次大赛的桂冠。(1)大赛的观众和乐队有什么特点?这说明了什么? (2)小泽征尔在指挥演奏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做的? (3)“这种素质”指的是( ) A . 小泽征尔的指挥水平很高。B . 小泽征尔拥有很强的判断力。C . 小泽征尔能够在众多权威评委面前果敢地作出判断,指出乐谱的错误,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4)前面的参赛者与小泽征尔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 A . 前面的指挥家都没有发现错误,只有小泽征尔发现了错误。B . 前面的指挥家也发现了错误,但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只有小泽征尔发现并指出了错误。(5)从小泽征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 25 页 共 25 页参考答案一、 现代文阅读 (共16题;共282分)1-1、1-2、1-3、1-4、2-1、2-2、2-3、2-4、2-5、3-1、3-2、3-3、3-4、3-5、4-1、4-2、4-3、4-4、5-1、5-2、5-3、5-4、5-5、6-1、6-2、6-3、6-4、7-1、7-2、7-3、7-4、7-5、8-1、8-2、8-3、8-4、8-5、8-6、8-7、9-1、9-2、9-3、9-4、9-5、10-1、10-2、10-3、11-1、11-2、11-3、11-4、11-5、12-1、答案:略12-2、12-3、12-4、12-5、12-6、12-7、13-1、13-2、13-3、13-4、14-1、14-2、14-3、15-1、15-2、15-3、15-4、16-1、16-2、16-3、16-4、1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