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五章归因.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7503225 上传时间:2020-03-22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归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归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归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社会心理学导论 陈挺ctsppc 13817056256 第五章 归因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自我的行为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人是寻求有意义的动物 总希望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引导 宿命论听天由命因果律 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佛家的因缘果缘生活中的因果事在人为 人定胜天科学上的因果我们手中拿一颗石头 我们一松手它就自由下落 落到地面某处一定的位置 什么是归因 归因的概念归因是一种对事件因果关系进行解释的社会认知 影响态度和进而行为 因果关系知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 归因是利用信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什么是归因 归因与科学解释的区别科学解释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 运用比较严密的实验和逻辑方法进行 而归因主要是指普通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归因 它无需理论指导 也不甚周密 科学解释力求避免错误 既使出现失误 也往往限于人类的认识能力 与动机因素无关 而归因却容许错误 甚至有意出现错误 并且认为这种错误对个体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如借口 解释主要侧重于自然现象 往往可以客观地进行研究 并作出一个事实判断 而归因对象偏重于社会行为 归因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属于一个价值判断 为何要归因 解释的需要对周围环境作出一致性的理解 解释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控制的需要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力与预测力 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 预言他人如何行动 为何要归因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归因 最初的经验获得机制人类的先民们在无数次尝试中总结经验 他们的逻辑是从经验归纳出一般规律 他们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归因 这样的行为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逐渐的归因 这种总结经验的方式便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看上去与生俱来的习惯 为何要归因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归因的进化意义最根本的意义是人们为了让自己生存得更好 让自己的基因能够更顺畅的保留下去 更为直接的潜意识考虑 第二层面的原因 保持更好的心理状态 有效的防御机制 通用的经验获得方式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 更是人们的基本需要 何时归因 人们并非事事关心 什么情况下才会劳心费神去探究原因呢 当出乎意料的 不寻常的事发生时负性的事件对个体很重要 但又不太了解 不确定的事 内容提要 海德的常识心理学 素朴心理学 归因理论之父 基点 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每个人都会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行为的原因源 人本身 环境 或两者皆有行为结果是由个体和环境因素联合决定的归因推论的恒常原则在行为结果中反复起作用的那些因素是该结果的原因 每个人在归因时都有自己的原则 eg 了解一个人 多听他人评价 兼听则明 海德的常识心理学 素朴心理学 海德 F Heider 的二分法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外在归因 归咎于外在客观环境 如工作条件 机遇 周围环境 他人等 而且认为大多数人在同样情景下都会如此反应 内在归因 归咎于自身的主观因素 如个人才能 态度 情绪 性格 兴趣等 海德的常识心理学 素朴心理学 海德除了研究事件发生的原因之外 也探讨了对事件后果责任的知觉 他认为 在许多情况下 明确谁应该对事情的后果负责比谁引起事情的发生更重要 联想责任因果责任可预知责任故意责任正当责任 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亲身经历过成功和失败的结果 并作出种种的原因推论 三个维度上加以分类原因源 稳定性 控制性四个因素进行归因 努力 能力 任务难度和运气不同的原因维度对情感 期望以及行为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 稳定性角度 1972年的归因模型 外在归因分为两种 归因于机会与运气 归因于客观环境的不利与困难内在归因分为两种 归因于自己的能力 归因于自身努力 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80年代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 可控性角度 积极的归因模式A 成功 能力和努力 自尊 自豪 增强成功期望 趋向成就任务 B 失败 缺少努力 内疚 维持较高的成就期望 增强坚持性 趋向成就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A 成功 运气 不在乎 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缺乏趋向成就任务的倾向 B 失败 缺乏能力 羞愧 沮丧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 缺乏坚持性 回避成就任务 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琼斯 E E Jones 和戴维斯 K E Davis 的相应推断理论通过人的外显行为是 有意图的还是偶然的 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 先了解个体采取某种行为的目的再进行由行动者意图到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 eg 那个图书管理员帮助一个老妇人将杂货送到了马路对面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非共同效应分析行为都是自己选择的 不同行为产生各自的效果将选择的和未被选择的两种效果进行比较若两者效果不同 从效果的差异上找到行动的原因 就不难进一步推断出内部的潜在意向或特征 非共同性因素越少 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 E E Jones 和戴维斯 K E Davis 的相应推断理论其他推断途径选择性行动者在行动中所拥有的自由选择的大小社会要求某一行动的社会要求越少 越能反映行动者的真实意图社会角色个体的行为是否属于其社会角色相应要求的那部分先前期望与期望相悖的行为会使人们对先前的倾向性归因进行反思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在吸收海德的基础上提出的共变原则尽管人们活动的结果有众多的原因 其原因作用的方式也极为复杂 但特定的行为结果与原因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 固定不变的关系 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结果自始至终与其原因共变 研究了人们解释由相对稳定的环境的特定部分所引起的事件的过程 凯利 H H Kelley 的三维归因理论 三个因素行为者自身行为所指对象行为产生时的环境因素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三方面的信息 行为是否与大众相同 大众性或一致性 行为是否始终一贯 一贯性 行为是否与其他刺激引起的反应有所区别 区别性 凯利 H H Kelley 的三维归因理论 一贯性 人们对一贯性的偏爱超过了区别性 而一致性则是人们最少注意的 某学生为什么上高数课睡觉 归因原则 打折扣原则扩大原则利害关系原则共变原则 内容提要 归因偏差 归因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 归因是一个合理的有逻辑的过程 其结论应该是可信的 然而 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发现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武断地 不合实际的偏见 即归因偏差 游戏 她是怎么看我的 基本归因偏差 一致性偏见 社会环境对行为有很强大的影响基本归因偏差 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起因 而低估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象 他人 基本归因偏差 一致性偏见 产生的原因 知觉显著性的影响我们所注意到的 似乎就是被观察行为的合理的和符合逻辑性的原因 heider 1958 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 更易引起注意 操纵知觉显著性 基本归因偏差 一致性偏见 产生的原因 心理捷径归因的两阶段先内部归因 迅速且自发 再试着调整 做外部归因使之适合情境 但往往忽略 需要更多努力和有意识的注意 锚定与调整判断法则注意焦点成为判断的参考点但没有做出充分调整就下判断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基本归因偏差的变异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 指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 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他们的内在特质 而解释自身时倾向于使用情景因素 对象 自我与他人原因对自己和他人行为所拥有的信息量不同知觉显著性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看到一个乞丐你觉得他为什么流落街头 防卫性归因 自利性归因偏差 防卫性归因 自利性归因偏差 人们往往为了维护自己而做出有偏差的归因 习惯把功劳归于自己 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 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平衡 可以避免对自信心与自尊心的打击由于归因者主观因素的介入 归因者自己有意识的动机性歪曲给归因带来了一定的偏误 另一种表现 如果要归因的事件与自己未来的情境有关系时 归因过程就会出现偏向 对象 自己 防卫性归因 自利性归因偏差 防卫性归因 自利性归因偏差 的原因不切实际的乐观减少各类困扰的影响 获得安全感 公平世界 的信念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认为自己能够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社会认知者需要把事件归结于人的具体特点和行为 因为如果事件发生是由于人的原因的话 那我们就可以通过控制自身行为来避免不幸事件的发生 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 归因偏差的总结 归因者的局限性 背离归因标准模式的共同点归因者更倾向做出稳定的归因 特别是对他人做出归因时 把原因归于个人的稳定素质 归因者在推断过程中总是把自己作为中心参考系 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来进行信息处理和逻辑判断 社会认知主体本身的利益 需要和动机会影响不带感情的无偏见的归因分析 使他们以有利于自我的方式去做出主观推断 部分理性 归因偏差的一种解释 经验获得角度经验的总结是从结果来追溯原因 不是数学公式推导 外界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出现错误的概率还是很高的 理性人假设角度人的非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归因的偏差 人们的归因不完全是理性的 所得出的原因或总结出的经验不一定是真理 他们是我们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思考的产物 我们对待归因应该抱以一种更加超脱的心态 认识归因偏差的意义 明晰人类如何思考自我与他人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唤起人们对于环境因素对行为影响的重视人们不应该总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而受到责备对他人宽容 更为弹性化发展自我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自我更加理性 更贴近现实 内容提要 归因理论的实际应用 归因疗法任何心理疾病都和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的不良知觉有关 所以心理治疗的最基本的原则 就是采取可能的方法和手段 将患者的不良归因置换为某种中性的 无害的归因 将一个事件作外向归因虽然可以降低威胁性 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导致的心理障碍 如果人们总把失败归结于外在环境的话 虽然有助于减轻对自尊的打击 但也可能会使人们产生一种对外部环境的无能为力感 在心理治疗中 如果引导患者把问题归因于可控的内部因素 如努力程度 的话 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 归因理论的局限 一个好理论的三个特点可检验性各种观点间存在着内在一致 彼此相互联结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归因理论最为欠缺的是上述第二个特点 归因理论并不是内部一致 相互联系的可验证的一组理论观点和实验结果的集合 它只是一组只有少量的基本共同点的知识体 归因理论的局限 缺乏一个共同的理论焦点是归因理论的最大缺陷归因理论缺乏共同的概念和假设 归因理论由于缺乏理论观点的总指导可能导致理论缺乏统一性 如果各个研究者独自提出一套理论 而没有已有的一致公认的观点作参考 即使是同样的概念 不同的心理学家也会有不同的解释 没有一个共同的理论核心 大量的实验研究只能产生表面上相似的各种观点 归因方式研究存在的问题 仅从归因维度来揭示个体的归因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而忽视了特定归因的作用 仅探讨归因方式与某种特定的心理疾病 如抑郁等 的关系 并未从整体上系统地考察两者间更为广泛的内在联系 生活事件性质的好坏都是由研究者事先主观确定的 忽视了被试对生活事件的好坏性质评价上存在的个体差异 仅从原因源 稳定性 整体性 控制性来度量个体的归因方式 原因的其它维度 如特殊性 有意性 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Thank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