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态度与态度变化.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7492027 上传时间:2020-03-22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6.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态度与态度变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态度与态度变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态度与态度变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社会心理学导论 2 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3 内容提要 4 态度的概念 个体对待他人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及反应方式 包括认知 情感 意向三个方面 通常表现在信念 感觉及行为倾向中 Olson Zanna 1993 态度是主体对客体 他人或事物 的一种反应倾向 它对主体即将采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 5 态度的概念 态度的内涵态度与性格的关系性格 character是个体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不是行为 而是行为倾向是人的内部心理结构 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当态度对象出现在面前时 个体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态度说出来就是意见 做出来就是行为 6 态度的三要素C I Hovland M J Rosenberg 态度三要素说可测的独立变量媒介变量情感 对态度对象的内心体验刺激 态度对象 态度认知 规定了态度的对象个人 事件 组织行为倾向 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社会问题 社会群体1 认知和情感是反应中情境规定的主要因素2 动机是态度的内部力量 态度的概念 7 态度的概念 态度的三个因素1认知 Cognition 因素 认知是指态度主体对对象的知觉 理解 信念和评价 2情感 Affection 因素 情感指的是主体对于对象的情感体验 3行为倾向 Behavior 因素 行为倾向是指由认知因素 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于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 8 态度的概念 认知因素是基础 情感因素对态度具有调节作用 意向因素具有外显性 它制约了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行为方向 所以我们可以测量它 并进而推测到认知和情感因素 态度构成要素的关系 9 态度的意向影响行为 由于速溶咖啡滞销 美国心理学家海尔对于速溶咖啡进行了一项研究 10 这张购物单被分别出示给两组主妇去看 评判开出菜单的购物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果看了购物单甲的主妇认为 该购物者是一个懒惰的 生活没有计划的人 48 一个挥霍浪费的人 12 她不是一个好主妇 10 看了购物单乙的主妇没有人将购物者指责为挥霍浪费者和坏主妇 11 态度的主要特征 态度的社会性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后天习得的 态度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还在不同的民族 文化和社会群体中展露不同的特点 形成后影响个体对外界事物和他人的反应 态度的对象性任何态度都是针对某一对象的 或一个人或一种事物 因此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 态度可能会是双向的 并且态度主体和态度客体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12 态度的主要特征 态度的稳定性态度形成之后 会持续较长时间而不会轻易地改变 有些甚至融合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形成一对一的 自然的固定反应 态度发展的初期 导入新经验 新知识 很容易引起态度的变化 形成之后 要改变困难 态度的内在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历程 像其他心理现象如思维 想象一样 是无法直接观察的 虽然态度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但行为本身不等于态度 所以态度是内隐的 是一种内在的结构 13 态度的主要特征 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知 情 意三者有效地达到了协调 但有时候 态度内部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20世纪30年代 拉皮尔实验 态度的系统性一个人的所有态度合起来就称为态度丛在态度丛中许多态度彼此互相联系 紧密相关 形成态度群 在每个态度群中 由于其中的各种态度相互联系较为固定 可进行推导 14 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态度的形成与个人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 一个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只是一个生物体 在与成人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 逐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形成一定的态度 态度形成之后 使个体具有了一定的内在心理结构 从而会对他今后的行为发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态度正确 就会促使个体与社会平衡 如果不正确 就会阻碍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 15 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模仿与服从 依从 自愿的不知不觉的模仿人们对他人的模仿其实是对他人态度的认同与吸收 以模仿形成态度 是人们形成与改变态度最常见的开端 还往往以不知不觉 自觉自愿的方式表现出来 H C 凯尔曼 H C Kelman 1958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 16 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模仿与服从 依从 受外界压力的服从服从又称顺从 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或别人的意愿而做出行动 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 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 如果报酬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 则行为就会马上终止 在外界压力下而产生的行为 刚开始都不是心甘情愿的 但当这种被迫的服从形成习惯后 就会变为自觉的服从 产生相应的态度 H C 凯尔曼 H C Kelman 1958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 17 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同化 认同 在这一阶段 态度已不再是表面的改变 而是自愿接受新的观点 行为 使自己的态度与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 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 它不是在外界压力下才形成与转变态度 而是出于自愿 同化能否顺利实现 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 但此时新的态度还没有完全同自己原有的态度体系相融合 H C 凯尔曼 H C Kelman 1958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 18 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 人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 接受了新观点 新行为 并将其纳入自己已有的价值体系之内 成为自己的态度 这时态度比较稳固 不易改变 持久且难以转化 我们要改变人的态度 最好是在服从 同化阶段进行 否则等进入内化阶段再要改变 困难就大得多了 H C 凯尔曼 H C Kelman 1958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 19 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三个阶段的关系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 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 H C 凯尔曼 H C Kelman 1958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 20 经验的情绪后果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需要的满足 一种对象满足自己的需要 知识 知识缺乏 迷信盛行家庭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参照群体 社会地位职业的参照系的影响文化因素 文化背景下的男女职业分工 态度是形成的来源 21 生活中的态度 学习态度工作态度群体态度宗教态度其他态度 22 内容提要 23 量表法 瑟斯顿量表 ThurstonAttitudeScale 由美国学者路易斯 瑟斯顿 LouisThurston 首创 又叫等距测量量表测量方法 用一组对某个问题的简单 直接而混合编排的陈述去询问被试 把结果加以总结制作一张适当的瑟斯顿量表 尽可能准确地确定所要测量的态度 提出大量 50条或更多 关于态度对象的简单明确的陈述 把陈述分给许多审定者 让他们评定每个陈述的量表值 评分后进行复杂的计算 得出每题的量表值 淘汰一些无区别性的题目 成为一份正式的瑟斯顿量表 24 瑟斯顿量表举例 测量人们对电视商业广告的态度你同意下列说法吗 请在相应说法后面的同意格内画 1所有的电视商业广告都应该由法律禁止 同意2看电视广告完全是浪费时间 同意3大部分电视商业广告是非常差的 同意4电视商业广告枯燥乏味 同意5电视商业广告并不过分干扰欣赏电视节目 同意6对大多数电视商业广告我无所谓好恶 同意7我有时喜欢看电视商业广告 同意8大多数电视商业广告是挺有趣的 同意9只要有可能 我喜欢购买在电视上看到过广告的商品 同意10大多数电视商业广告能帮助人们选择更好的商品 同意11电视商业广告比一般的电视节目更有趣 同意注 左边一列数字为各种说法的编号 对应于 同意 的得分分别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5 量表法 总加量表 SumScale 也叫李克特量表 LikertScale 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所创 基本前提 认为构成态度的各个问题价值相等 每个问题所包含意义的大小无本质差别 对问题的回答分为五等 量表中的问题分为正向与负向两种 被试填完量表后 将每题的得分总加即得到他的李克特量表分数 由此可推知他对某一对象的态度 26 总加量表 学生人际关系量表 27 回答栏中的数字是每道题的每种回答的记分 它是根据量表测量的维度确定的 该量表的维度是人际关系好坏 好坏 5分4分3分2分1分回答与维度的方向一致 如果一致就记为 号 它说明若非常同意这一道题就表示人际关系好 可记为5分如果与维度方向相反 就可记为 号 它说明若非常同意就表示人际关系坏 可记为1分 根据正负号所表示的方向 就可按顺序确定每道题的回答是按5 1还是按1 5计分 10道题的总分从10到50分 分越高说明人际关系越好 28 量表法 社会距离量表 SocialDistanceScale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默里 博格达斯 Bogardus 于1925年设计 又称 单维量表 只涉及态度的某种单一的潜在范围 多用来测量人们愿意与其他群体的人保持什么样的态度每项陈述的地位是不同的 它们之间有接近的关系 跟假设每个问题的地位 价值是一样的李克特量表大不相同 29 比如美国 对黑人的态度 如果直接调查可能得不到真实的回答 他可能会由于各种顾虑而不说出真实的想法 于是就可利用量表方式获得必要的信息 你愿意让黑人 请在你愿意问题的括号内打 1 生活在你的国家吗 2 生活在你的社区吗 3 住在你们的那条街吗 4 做你的邻居吗 5 同你的子女结婚吗 30 量表法 语义分析量表社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 Osgood 所创立用于测定态度对象对于个体所具有的隐含意义实验者根据所要测的问题设计一套两极形容词来制定量表 量表中 成对的两极形容词被写在线段的两端 线段上有5或7个刻度 分别代表个体对某对象的几种态度水平 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 在适当的刻度上划圈 然后将每题所得分数相加 可得被试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31 语意差别量表 问题设计示例 请根据您对某商店的评价在适当的空格上打勾 非常比较稍一般稍比较非常态度热情态度冷淡价格便宜价格昂贵环境清洁环境肮脏光线明亮光线灰暗商品新颖陈旧商品 32 其他方法 自由反应法态度量表主要测的是态度的情感因素 而自由反应测的则是其中的认知因素 二者是相互补充的 不向被试提供任何可能的答案 而是及时地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 让被试自由回答 以从中推测被试的态度 开放式态度测量法投射法语句完成法 33 其他方法 情境法根据人们在已知情境中的态度 去预测他们在另一类的情境中的态度 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其态度 由于在使用时可以不让被观察者发觉 故可以准确地收集资料不是直接测定个人的态度 而是从外显行为上加以推断 34 其他方法 生理反应测量法以测定被试者的生理变化 主要是皮肤电反应和瞳孔反应 来测定其态度原理是在态度发生时 特别是在情感活动时 身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 用一些精密的仪器就可以测量出这些变化 从而推断出态度的变化状况 测谎仪就是这种方法的一个实际应用 35 内容提要 36 态度能否预测行为 态度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 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但是 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又并非这样简单 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 行为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态度 但也不总是表现态度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 威克 人们的表现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 37 态度能否预测行为 为什么会言行不一致关键在于态度只是决定行为的一种倾向性 即一种心理上的可能性 而非必然性 因为态度并非决定行为的全部因素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习惯于将它们先行归类再加以概括 认识往往是对一类事物的认识 行为是受个人 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的函数 社会规范是社会因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当某种态度与原本存在的动机发生冲突时 可能会破坏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关系 38 态度能否预测行为 为什么会言行不一致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我们经常说的 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属于这种情况 当情境压力很强时 态度就不可能再成为一种很强的行为决定因素了 当态度的对象具有很高的价值时 也会使我们做出一些违背自己态度的行为 39 态度能否预测行为 态度何时能有效地预测行为当我们观察个体总体或通常行为 而非单独每一次行为时 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加明显 社会心理学家迈尔斯 Myers 总结了两条态度能够预测行为的条件 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 态度与观察到的行为间存在具体的相关 补充了第三种情况 即强有力的态度能够有效地预测行为 40 如果要克服心中那令人不快的紧张情绪 我们必须 冷血地做出与希望自己培养的性格相悖的行为 威廉詹姆斯 41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行为影响态度的现象角色扮演津巴多 Zimbardo 1971 Haney Zimbardo 1998 模拟监狱实验 42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登门槛现象 承诺 在一般情况下 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 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 相反 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 较易完成的要求 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 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 攻人之恶勿太严 要思其堪受 教人之善勿太高 当使人可从 菜根谭 洪自诚 43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门面效应 面子 44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对行为影响态度的解释自我展示理论假定人们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与行为一致 认知失调理论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相反或者很难做决定时 我们会感到紧张 为了降低这种情绪的激活 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自我知觉理论当我们的态度不很坚定时 我们就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判断我们的态度 45 内容提要 46 态度的改变 社会态度的转变实质上就是一种新态度的形成 转变过程及其机制与态度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 47 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般行为改变认知主义方法 说服说服宣传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 参观访问 看电视 看电影等方式来改变人们的偏见及某些信念 从而改变其态度 提高宣传说服者的可信度 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 既不夸大 也不缩小 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 说服宣传要有针对性 根据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说服宣传要逐步提出要求 48 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般行为改变行为主义方法 积极参加活动引导人们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改变其原来的态度某种实践活动经常进行就会改变当事人的态度行为主义方法 角色扮演法以角色理论为依据 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 49 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般行为改变稀缺人们讨厌他们得不到某种东西的感觉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 人们喜欢获得其他人得不到的东西 示范让人们依从的一种方式就是营造一种信息性影响的情形 人们可以通过示范所期望的行为来促成改变 50 态度改变的方法 强迫行为转变 洗脑 洗脑是用一种经过设计的方式灌输一种观念 并使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无论它是否是一种听来荒谬绝伦的说法 不管这个是对的还是错的 群体规定群体的公约 规则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 20世纪40年代 勒温 Lewin 实验对于起码的 基本的准则 群体规定是必要的 有效的 51 内容提要 52 偏见及其特征 所谓偏见就是个人对某一群体或该群体的成员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 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不符合事实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不易改变 偏见具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人们在了解到一些信息后往往会过早地下结论 我最讨厌两种人 一是搞种族歧视的人 二是黑人 三是不识数的人 53 偏见产生的结果 疏离 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是在世界各地均能见到的一种复杂现象 美国民权委员会曾把种族主义定义为 任何根据一个人的肤色而将其看作是劣等人的态度 行为或制度结构 种族偏见态度可以表现为 情感上的反感 认知上的抱有成见 意向上的疏远排斥 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 积极的看法会导致积极的效果 消极的看法也会导致消极的效果 性别主义是一种与种族主义极为相似的偏见和歧视现象 不同的地方只是它的基础是性别而不是种族 54 偏见产生的原因 群体间的利害冲突资源是有限的 群体之间就会为利益产生竞争和冲突 这是造成偏见的基础 谢里夫 Chlef 实验社会分类 主观上 当时局艰难 资源匮乏时 对外团体的偏见 歧视和暴力事件会增加中国威胁论 55 偏见产生的原因 社会化的影响后天学习所得的偏见 Elliot 直接学习 模仿学习 环境气氛的感染 群体间缺乏了解与沟通 56 偏见持续的原因 文化因素一群人所共有的态度可以成为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而此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又会反过来支持个人的态度和观念 奥尔波特研究了历史上各种偏见的发展与持续过程 发现在同一文化内 那些支持偏见态度的意识形态 主要是那些有权有势的集团和群体为使自己对无权无势的集团和群体的剥削统治合理化而制造出来的 类似与 认知失调理论 中的合理化 责怪受害者 57 偏见持续的原因 社会因素人们对社会规范的从众性对黑人最有偏见的白人是群体中最服从社会规范的人统治集团的支持或默认只要对它的统治有利 它也会采取一种不管不问的态度 使偏见得以滋长传播 环境的支持偏见往往造成了两个群体分开而居 不相往来 58 偏见持续的原因 个人因素与个人的专制人格有关 固守传统的等级观念 排斥违反传统价值的人 极端倾慕权威 以权威和地位为行事的依据 敌视其他群体的人 喜欢严厉的惩罚 对周围事物喜欢作两分法的简单判断 一个人之所以具有这种人格特征 与其小时候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 59 偏见的消除 消除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偏见的认知成分 一般人常对某些群体的成员存有一定的刻板印象 社会化父母要从小培养子女公正客观地对待其他人 学校应该教育学生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 从认知上消除偏见 大众传媒应该注意宣传内容 不要给人们以有偏见的宣传 注意时常讨论 消除现存的各种偏见 60 偏见的消除 增加交往和接触平等地位的接触两个人地位不等时 接触后反应多是形式化 表面化的 易根据对方的一些外在表现做出刻板判断 且对地位低下者的判断基本上都是不好的 地位不平等的接触还使双方的差异更为明显 追求共同目标在群体活动中 在不同的群体间建立共同的目标 追求共同的目标可以使敌对的群体走向合作 加强群体交往的社会规范制定一些与原有偏见相抵触的社会规范 并加入一定的强制力 61 ThankYou 62 登门槛现象 登门槛现象在销售中的应用 63 登门槛现象 登门槛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登门槛与目标分解法 64 模拟监狱实验 65 认知失调理论 66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 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 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 这里所说的认知包括思想 态度 信念以及人们认知上所感知到的行为 由费斯汀格 Festinger 于1957年提出人的认知是由许许多多的认知元素构成的 在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 即协调关系 不相关联关系和不协调关系 例如 认知不相关 吸烟危及健康 今天上课 认知协调 吸烟危及健康 我不吸烟 认知不协调 吸烟危及健康 我吸烟 67 认知失调理论 当个体发觉自己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时 便出现了不协调状态 认知失调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 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意见 态度 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 即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 产生认知不协调后 人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愉快及紧张的感觉 就会产生解除不协调的动机 态度也会随之而改变 68 认知失调理论 不协调状态程度的高低 取决于两个因素 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即那些处于不协调的认知元素对人是不是很重要不协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消除不协调的方法 改变某一认知元素 使之与其他认知元素趋于协调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改变认知不协调的状况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eg 为什么戒不成烟 69 戒烟的问题 认知元素A 我喜欢吸烟认知元素B 抽烟容易患癌症1 改变认知元素 改变A 我不喜欢吸烟改变B 抽烟患癌症是不足信的2 增加新的认知增加新的认知C 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 有利于我的健康 世界上抽烟且长寿的很多 70 戒烟的问题 3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程度 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 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加强A 抽烟让我快乐 当下的快乐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得多 加强B 自己的健康是最重要的 为此可以少抽 71 认知失调理论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辛劳观 justificationofeffort 认知失调论的一种解释 如果个体视辛苦是有价值的事 那么 他在行为选择方面 即或对某一工作的报酬不满意 但也会自行调整想法 认为辛苦工作是值得的 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 仰不愧於天 俯不怍於人 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孟子 尽心上 72 说服 传播者的特性社会身份专家身份相似性可信赖性信息的传播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信息传播的渠道 73 说服的两种途径 中心途径和外周途径 74 说服 被劝说者的因素原有态度人格特点当被试的立场与宣传的内容一致时 单一比全面好被试文化水平低时 单一好 反之则全面好被劝说者的信息加工情境的因素信息繁多的情境令人分心的情境信息重复的情境 75 谢里夫 Chlef 实验 引发偏见老鹰队和响尾蛇队分开营区 各自开展分工合作活动 内部凝聚盖房子 准备团体餐开展竞争性活动 引发紧张情绪足球赛 棒球赛 拔河赛获胜给予奖赏营区派对 激化矛盾取消竞争性活动 76 谢里夫 Chlef 实验 减少偏见取消竞争性活动 采用中性活动看电影相互依赖的情境车抛锚供水系统降低敌意增加友谊的方式 相互依赖与追求共同目标传统教室与拼图教室 77 自我实现预言 自证预言 78 79 80 81 相关理论研究 平衡理论由海德 Heider 提出我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上的各种人 事物和概念 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 有的连成一体被我们认知将连成一体的两对象间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 个体对单元两个对象的态度通常是一个方向的个体对单元内两对象的认知和评价一致 其认知体系也就呈平衡状态 反之 当评价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不平衡状态 这种状态将引起不快和紧张 个体会设法解除 82 一 海德的平衡理论 海德 F Heider 于1958年提出了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 海德认为 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 和谐的需要 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 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 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 显然 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 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83 Heider 海德的P O X模式 个人 Person 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 Other 建立的关系是通过第三者的人或物或事 X 形成的 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适应 P O X体系就呈平衡状态 P和O的态度就无须改变 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适应 P或O就会感到不和谐 P O X体系就呈不平衡状态 P或O就会改变认知状态 从而改变态度 84 P O X的关系图解 上述的P O 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 以符号 表示正的关系 以符号 表示负的关系 那么 共有8种模式 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 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 见下图 85 举例说明 现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 今有认知主体P 女青年 态度对象为O 男青年 为P的男朋友 X 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 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 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第二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 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第三 P对O持赞成态度 对X持不赞成态度 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86 解决办法 在第三种情况下 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第一 P劝说O 不要去做清洁工 第二 P改变对X的看法 认为X 清洁工 也是工作的需要 由上可见 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 所以 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87 1 根据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不包括 改变认知 消除认知 增加认知 改变行为 人们具有一种使自己已有的认知关系结构保持相对平衡不变的倾向 这种倾向被称为 认知完形倾向 认知失调倾向 认知强化倾向 认知统合倾向 根据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 当一种新的观点处于哪个区域时 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明显变化 接受区域 态度不明朗区域 拒绝的区域 潜意识区域 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 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轻视劳动 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 劝说宣传法 角色扮演法 团体影响法 活动参与法 思考题 88 1 下列理论 不是由费斯汀格提出的有 A 认知失调理论B 挫折 侵犯理论C 社会交换理论D 社会比较过程理论E 认知社会化理论2 下列有关费斯汀格 L Festinger 对认知失调理论的阐述中 错误的有 A 将个体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协调 不相干 不协调三种可能性B 个体可以通过削减认知 改变行为 增加新的认知三种方式消除认知失调状态C 认为认知不协调的状态受到个体自由选择度和外在压力的影响D 与平衡理论相比 认知理论失调理论将认知失调视为人的认知系统的一种非正常状态E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衡理论重社会认知 轻社会行为的缺陷 思考题 89 3 紧张减缓理论是社会态度研究中一种代表性的认知论观点 下列理论属于紧张减缓理论范畴的有 贝姆的自觉理论 科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 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4 态度的功能理论认为 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 是因为这种态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 根据卡茨的功能理论 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 工具性 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 认知平衡的功能 自我防御的功能 认识的功能 价值表达的功能 思考题 90 社会距离调查表 愿意和他作为知己愿意请他参加自己所属团体的社团活动愿意和他做邻居愿意和他做同事愿意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愿意和他少来往愿意和他绝交要求被调查者在以上七个项目上选陪同团符合自己的一项并打上记号 91 社会距离调查表 92 语义分析量表 93 虚拟世界中的个人关联性 被虚拟世界中的信息说服部分取决于虚构情景中的个人关联性 研究者给一部分来自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看一个发生在普林斯顿的故事 另一部分大学生看一个与前面的内容相同但发生在耶鲁大学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讨论现实世界里的问题 研究人员推测被试们看到一个自己学校发生的故事时 更可能把它视为同个人相关的信息 结果证实了这一推测 94 0 4耶鲁版的故事普林斯顿的故事 0 2 0 0 2 0 4 0 6 0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