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7478502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9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 李贽的离经叛道 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 1 生平简介 2 性格特征 离经叛道 的不羁性格 1 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2 李贽的代表作 焚书 续焚书 藏书 续藏书 等 藏书 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 颠倒千万世之是非 只能 藏之后世 的缘故 材料一 夫私者 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 而后其心乃见 若无私 则无心矣 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 而后治田必力 居家者私积仓之获 而后治家必力 为学者私进取之获 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 材料二 人人皆可以为圣 圣人不曾高 众人不曾低 焚书 概括李贽的观点 材料1认为人皆有私 追求物质利益是 自然之性 反对 存天理 灭人欲 的理论 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 强调个性发展 材料2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鞭挞程朱理学 反对绝对权威 3 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1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2 批判 存天理 灭人欲 提出 穿衣吃饭 即是人伦物理 的主张 追求物质利益是 自然之性 3 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 强调个性发展 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高度评价改革家 肯定农民起义 4 对李贽思想的评价 他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1 共同的生活背景 明清民主思想产生的背景 政治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使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 人们竞相逐利 思想 理学空谈义理 八股取士 因循死板 西学东渐中 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经历 都参加了抗清斗争 后隐居著书立说 根源 二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 1610 1695 字太冲 号南雷 又号梨洲 浙江余姚人 曾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 鲁王政权失败以后 他带着老母东奔西跑 险些被清政府捕去 后来长期在故乡隐居 黄宗羲的著作很多 最著名的有 明夷待访录 南雷文集 宋元学案 和 明儒学案 等 明夷待访录 是在1663年写成的一本字数不很多的著作 但是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 因此被清政府长期列为禁书 人物生平简介 人物生平简介 顾炎武 1613 1682 号亭林 江苏昆山人 年轻时参加 复社 反宦官斗争 清军南下 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 抗清失败后 遍游华北 载书自随 所至垦田度地 访问风俗 搜集材料 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 顾炎武学问广博 对经史子集 音韵训诂 典章制度 兵农经济 郡邑掌故 都有深入的研究 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 专志经学的研究 著有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 等数十种著作 王夫之 1619 1692 字而农 号姜斋 湖南衡阳人 1644年 清兵入关 不断往南推进 王夫之和友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 兵败 逃到广东肇庆 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 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满 不久 他见大势已去 辞职还乡 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 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 努力著述 人称船山先生 著作现存 船山遗书 288卷 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了 代表作有 张子正蒙注 周易外传 尚书引义 读四书大全说 思问录 黄书 噩梦 和 读通鉴论 等 人物生平简介 材料一 其 君主 既得之 天下 也 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 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 原君 材料二 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 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1 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什么政治思想 除此之外 黄宗羲还有什么政治主张 2 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什么经济思想 这种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思潮 2 黄宗羲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 1 批判君主专制 提倡 人民为主 天下为主 君为客 提出新的治乱标准 提出法治和限制君权的主张 2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认为工商皆本 影响 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黄宗羲思想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你对此如何评价 统治者采取什么经济政策 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商鞅变法时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政府必然重视 而抑商的目的则有二 一是避免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二是束缚农民于土地上 便于统治 黄宗羲则处在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时期 这时仍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就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而且抑商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土地兼并 所以 两个人的观点在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都起着积极作用 材料一有亡国 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 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 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结合材料 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 3 顾炎武的思想 亡国 亡天下 各指什么 体现了顾炎武何种精神境界 亡国 改朝换代 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 民族 文化的沦亡 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精神境界 体现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材料二以天下之权 寄天下之人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 一命之官 莫不分天子之权 以各治其事 寓封建 允许官位世袭 于郡县之中 而天下治之 宗法立而刑清 天下之宗子 各治其族 以辅人君之治 顾炎武 日知录 根据以上材料 结合时代背景 归纳 评价顾炎武的观点 观点 众治 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 以削减君主权力 评价 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 这些具有民主色彩 但是这些思想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顾炎武主要思想 经世致用 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 经济等实际问题 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 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顾炎武提出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 当世之务者 一切不为 评价 经世致用不仅是学术思想的方法和学风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而且还含有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 如它提倡将国家和个人融合在一起的高尚情操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博大胸怀 及不畏强暴的求实精神等 1 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2 提出了 众治 的主张 3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 4 主张 经世致用 2001上海 18世纪以前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 然而 此后的百余年间 知识界却出现了逃避现实 万马齐喑的局面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请指出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后果 原因 文字狱 专制统治的加强 后果 禁锢了思想 阻碍了学术的发展 使社会闭塞 影响了社会进步 中西文化隔绝 乾嘉考据学大盛 以天下论者 必循天下之公 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 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 私也 而生民之生死 公也 国祚之不长 为一姓言也 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 私已而已矣 斥秦之私 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 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根据材料归纳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 4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1 政治思想 主旨是 循天下之公 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2 哲学思想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天下为器 唯物论思想 认为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 认识论 认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唯物主义认识论 评价 王夫之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共同思想 1 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提倡 人民为主 2 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 提倡 经世致用 3 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三人不同的思想特点 1 黄宗羲 继承先秦民本思想 提出 天下为主 君为客 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称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2 顾炎武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 近代梁启超在此基础上概括出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特别倡导实学 积极求真并实践 3 王夫之 哲学贡献大 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认为 气 物质 在先 理 精神 在后 认识来源于实践 什么思想属于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进步意义 是指顺应时代潮流 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否定传统的专制权威 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对世界本原的探讨 有利于推动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强调个性发展 有利于人们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主张学以致用 关注社会现实 有利于求实 务实的学风和社会风气的形成 批判君主专制 主张限制君权 同情下层民众 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 为后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准备了条件 主张 工商皆本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顺应了时代潮流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的思想 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1 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 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 重视手工业 商业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它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 开实事求是 博学考据之风 3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明清时期的思想批判并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对那个时代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它的影响主要是在后世 5 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明清文化具有新时代特征 主要表现为 A 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B 统治者对教育的控制进一步加强C 出现了总结性的类书和丛书D 出现了介绍外来先进科技的科学巨著 A 君为臣纲 顾炎武批 承 提倡 王夫之批 建立 黄宗羲批 承 提出 以天下为主 君为客 脱离实际 到实践中求真知 孔子的 博学于文 行已有耻 先秦民本思想 天命论 生知论 唯物主义体系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思考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 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 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 3 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李贽提出 更不言一 亦不言理 顾炎武呼吁 明学术 正人心 拨乱世 以兴太平之事 黄宗羲则说 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 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请就此概括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 并分析上述言论反映的时代特点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1 主要内容 批判程朱理学 死读经书 重农抑商 君主专制 或回答 倡导个性自由 经世致用 工商皆本 民主思想 2 时代特点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君主专制日益腐败 3 影响 启迪近代民主革命 归纳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出现的背景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规律性认识 政治 专制统治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尖锐 经济 土地高度集中 赋役沉重 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 程朱理学 西学东渐 认识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反映在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的抗清 反专制 反映在 从黄宗羲重商 反映在 经世致用 王夫之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回顾专题一 儒学简史 1 创立 2 继承 3 重创 4 正统 5 冲击 6 融合 7 理学 8 批判继承 春秋时期 孔子提出 仁 礼 的学说 战国时期 孟子 发展 仁政 学说 提出 民贵君轻 思想 荀子 对 礼 深入讨论 蔚然大宗 秦朝 焚书坑儒 西汉 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 三教并立 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 道教的冲击 唐宋时期 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宋明 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逐渐吸纳其思想 形成了以 理 和 天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 明清时期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典例 展示 请你依据上面四个历史遗存之照片 用一句话概括每幅图片所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 并简要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时期 儒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 历史地位 1 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教育理论 有教无类 学思结合 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 孝 仁义 诚信等 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 仁 德治 民本思想等 取消农业税 维护国家统一 大一统思想 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 正身自省 修己安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 八坚持 反对 2 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 以德治国 以民为本 和谐社会 的思想 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深化 提高 儒家思想复兴 整理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内容 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调查了解家乡风俗中还有哪些传统礼制的遗存 成果展示 论文 演讲 实践 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 现在与未来 1 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 抗清斗争的高涨B 对文字狱的抗争C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D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2 明清时代进步思想家李贽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思想的共同点是 反传统 反教条 反封建专制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A B C D 3 王夫之说 以天下论者 必循天下之公 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 反对君主专制B 反对封建私有制C 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D 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D B A 4 明夷待访录 中记载 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这体现出 A 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B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C 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D 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5 工商皆民生之本 思想提出的根本原因是A 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B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C 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D 是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B C 6 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 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 是因为程朱理学 A 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摧残人性B 破坏传统文化C 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D 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A 7 属于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共同思想的是A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主张 人民为主 B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C 反对重农抑商D 主张经世致用8 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以民为本的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B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的结果C 思想家个人思想意识水平提高的结果D 社会制度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A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