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7419829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9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及非均质油田的开发对策 主要内容 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基本认识 研究非均质性的方法 储层非均质的表征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目前解决油田非均质的能力 一 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基本认识储层非均质性是指组成储层岩石的各种地质 物理性质及其变化特性 储层的岩石空间不是千孔一律 其中的流体性质和产状也不是一成不变 储层非均质分为岩石非均质和流体非均质由于沉积体形态不同和沉积层内部变化的差异 从而使储层非均质性形成了不同的规模或等级 Scale 加拿大分类1 特大规模非均质性 Megascale 以油田为单位 研究对象是地质体 其规模大小为10km级 目的是从全油田范围出发辨认储层砂体整体形态 了解储层的横向连续性和纵向连通性 进而提供出有关流体的流动状况及划分岩性的水力单元 2 大规模非均质性 Macroscale 研究对象是井间地层连续性 其规模为km级 目的是通过在油田内部分区进行井间地层对比 提供各层段岩性连续性 得出井间地层分布及渗透率各向异性格局 预测流体运动方向 3 中规模非均质性 Mesoscale 研究对象是井筒附近地区 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搞清沉积微相对储层流体流动及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确定该井点周围储层的储集能量和储层流动能力 4 小规模级非均质性 Microscale 主要研究岩石内部的微观特征 颗粒大小 排列分布方式 孔隙结构及其与流体的相互作用 目的是便于能控制对地层的伤害 在注水开发时 能调节注入量 使油田产量达到最佳状态 裘亦楠分类1 微观非均质性 包括孔喉分布 孔隙类型 粘土杂基 基本岩心物性 渗流特征和敏感性等 2 层内非均质性 包括粒度韵律性 层理构造序列 渗透率变异程度和高渗透位置 层内不连续薄泥质夹层分布频率和大小以及其他不渗透隔层 全层规模的水平 垂直渗透率的比值 3 平面非均质性 包括砂体成因单元连通程度 平面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及均质程度 渗透率方向性等 4 层间非均质性 包括层系的旋回性 砂体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 隔层分布 特殊类型层的分布 层组和小层划分等 二 研究非均质性的方法1 地质方法 利用沉积相带研究油层在平面上有利分布区及变化规律 沉积地质单元的研究 沉积韵律的研究 反映储油物性差异2 矿场地球物理方法 研究宏观非均质 试井和地层测试测地层流体样品Pi k 裂缝 各向异性 干扰试井 测井方法 宏观及微观 自然电位 声速 密度 井下电视 3 室内方法 微观 岩心分析 直观认识油层非均性的重要手段 孔隙注模 显微观测 切片分析 常规岩心 特殊岩心 电镜扫描 核磁共振 孔隙 孔道 孔喉 表面作用 4 数学方法 研究非均质的重要动向之一 预测技术 井间参数反演 分形几何 盆地数值模拟等 三 储层非均质的表征1 用统计对比系数法来研究其宏观非均质性 1 有效砂层系数 为油层有效厚度与砂层厚度之比 等于1为均质 越小非均质程度越高 净毛比 2 分布系数 单元含油面积与研究区中最大油层面积之比 数值越大表示油层在平面上分布越均匀 越小表示非均质程度越高 3 连通系数 指两个储层砂体连通面积与开发区段总面积之比 它表示砂体间连通程度的大小 4 分层系数 为每口井中油层数之和与总井数之比 分层系数越大 表示分层性越好 含油越好 2 用粒度参数表征储层非均质性 1 平均值 说明平均颗粒的大小 反映沉积介质的平均动能 是确定岩性粗细的重要依据 2 标准偏差 反映一组数据内的偏离程度 越小越均匀 3 偏态 度量对平均值的偏离延展趋势 4 峰态 度量曲线的尖锐或纯圆的程度 3 以渗透率非均质参数为依据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 变异系数 V 突进系数 N 渗透率级差 洛沦兹系数 四 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1 储层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 层间非均质对划分开发层系的影响 平面非均质对井网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于河流相沉积的油藏 布井时要考虑主渗透率的方向性 2 对于裂缝性油藏 布井时也要考虑裂缝的方位 3 对于油层分布不稳定的油藏在井网密度上要采取密井网方式 在注水方式和井网形态上也要采用灵活的方式 4 对于平面岩性变化较大的油藏 应采用非均匀井网方式布井 2 储层非均质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影响油层内部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渗透率的影响 层理构造类型的影响 层内夹层发育程度的影响 油层厚度的影响 重力分异作用 影响油层层间剩余油分布不均衡的因素影响油层层间剩余油分布不均衡的因素主要就是层间渗透性的差异 温度差异 流体性质差异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渗透性的差异 储层的分布稳定性亦影响剩余油分布另外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还有构造因素和开发开采因素等 五 目前解决油田非均质的能力现有解决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非均质问题的能力是很不相同的 解决或调整层间非均质和平面非均质 主要是层系 井网和采油工艺技术问题 目前 从技术上没有什么大的难度 只要经济上可行就可以采用 调整层内非均质 目前在一定地质条件下 还有些方法 比如调剖堵水 改变液流方向等水动力学方法 但这些措施的成功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解决或调整孔间 孔道或表面非均质问题 现在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封堵大孔道 化学处理及化学驱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