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356455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总论 第一章绪言 导言基本框架 绪言 总论 气血 风寒燥火 湿痰饮 六经 卫气营血及各脏腑的病机病证基本概念和治疗原则 各论 中医内科各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 病机 证候 诊断 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 康复 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一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 性质及范围 演变 定义 是临床专业课 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 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其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 性质 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 大方脉 杂医 等内容 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 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 新技术 新进展 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科体系中 占有重要地位 地位 三 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外感病 内伤病 中医内科疾病 外感病 内伤病 伤寒 六经辨证体系 温病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 脏腑病证 气血津液辨证 经络病证 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 内科急症 热病 脑病 肺病 心病 脾胃病 肝胆病 肾病 老年病 肿瘤等 伤寒论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为中医临床基础 演变 为啥要学好中医内科学 能够独立防治内科常见病 多发病提高临床和科研能力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熟练掌握辨证论治的方法虚心学习 博采众长 多读名医医案 注重临床实践合理运用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例 例 例 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习方法 概念 掌握概念 了解别名历史沿革 了解历代对该病证历代的重要学术思想病因 记标题病机 掌握主要的病机及基本病机 病位 涉及脏腑 病理因素 病理性质 演变与转归 可用示意图帮助记忆 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习方法 分型论治 重点掌握主症特点 兼症 舌脉治则 方药 加减转归 主要并发症 结合病机学习预防调护 熟悉 二 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一 萌芽 殷商时代 殷代甲骨文记载 心病 头痛 胃肠痛 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 汤液治病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 疡医 食医 兽医 二 奠基 春秋秦汉 脉法 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附 内经 与 伤寒论 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 黄帝内经 始一部划时代的医学著作 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对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 经络 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 风 寒 暑 湿 燥 火等病因 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加以认识 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下了基础 2 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 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 著成 伤寒杂病论 创立了包括理 法 方 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奠基阶段 三 充实 魏晋金元 1 病因学 症状学 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隋代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寸白虫 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 尸注 癞 沙虱 南宋 陈无择 三因及一病证方论 分内因 外因 不内外因 1 病因学 2 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 记述病侯784条 对胸痹的症状如疼痛 性质 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唐代孙思邈 千金要方 指出消渴病易发疮疡 王焘 外台秘要 指出消渴病 每发则小便至甜 的特征 此时期还对伤寒 温病 疟疾 肺痨等传染病作了描述 心痛 虚劳 脚气 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提高 3 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 用青蒿治疗疟疾 用海藻治疗瘿病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用常山 蜀漆治疟疾 白头翁 苦参治疟疾 槟榔治寸白虫 谷皮治脚气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收载大量方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 2 学术理论的创新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大法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 吐 下三法 李东垣论内伤而重脾胃 朱丹溪滋阴派提倡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金元四大家 脉经 脉学理论与操作方法系统化 诸病源候论 病理专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病因专著金元四大家 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临床经验 内科摘要 首先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景岳全书 对内科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 形成 明清 1 薛己的 内科摘要 首先用内科命名 2 王纶 名医杂著 指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完素 杂病用丹溪 明代 是对当时内科学术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总结 3 王肯堂 证治准绳 4 张介宾 景岳全书 5 秦景明 症因脉治 6 李宗梓 医宗必读 7 景岳全书 的阴阳互补 8 医宗必读 的治泻九法至今仍具重要意义 巨大成就期 温病学说 叶天士 吴鞠通 薛雪 王孟英 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宗金鉴 张氏医通 辨证录 临证指南医案 证治汇补 医学心悟 医林改错 血证论 外感温热篇 湿热病篇 温病条辨 清代 1 中医内科学 2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3 现代中医内科学 现代 中西结合内科医师 西学中或中学西而以西为主 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中西结合以中医为主 三 现代中医内科学队伍构成 传统中医内科医师 老一辈纯中医或懂一些西医基本知识的纯中医 是中医的中坚力量 具深厚 扎实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 有丰富临床经验 现代医学 西医 传统医学 中医 中西结合医 世界医学 中西结合 现代中医 四 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 而以中为主的中西结合医 它既不同于不懂西医的传统中医 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 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 来自中医又超出中医 以 古为今用 与 洋为中用 为指导 按 先中后西 能中不西 与 中西结合 的原则 进行临床 教学与科研的当代中医内科医师 现代中医内科医师之内涵 五 现代中医内科诊治原则 诊断原则 据中医证 分型 西医内科疾病诊断 中医内科 证 的确立 中医理论学术价值的所在 整体观辨证论治注重养生与人的正气 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学术价值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各边缘学科的观点一致与现代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相一致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提倡的个体治疗相一致注重养生与人的正气与现代医学提倡的生态医学 健康医学相一致 治疗原则 1 治病宜早 2 标本缓急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3 扶正祛邪 4 脏腑补泻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泻表安里 开里通表 清里润表 5 异法方宜 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6 先中后西 能中不西 中西结合 先中后西 是指内科范围内的病 一般首先考虑用中医方法处理为主 但不排除中医确实无效后 要改用或加用西药 或由于某些急症因中医制剂未跟上 临时用西医方法处理 能中不西 指对西医疗效不肯定的病 能用中医处理力争使用中医 但对某些急病不排除先用西医方法处理 若先用了西医处理而疗效不佳的 可停用西药改用或加用中医药 中西结合 对某些急症或中西医单独处理目前仍有一定困难的病 可考虑力争以中西互补为前提 在相同或不同阶段发挥中西各自优势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一 辨证原则1 全面分析病情就是说在辨证时 不仅要看到病证 还必须重视病人的整体和不同病人的特点 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 全面考虑问题 分析问题 才能取得比较符合实际的辨证结论 2 掌握病证病机特点中医内科病证 可分为外感时病 包括伤寒温病 和内伤杂病两大类 二者各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和病机变化 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 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 气血津液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应按其寒热虚实 隶属脏腑的不同进行辨证 3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证 称为 同病异证 如感冒一病 有风寒证和风热证的不同 不同的病又可以有相同的证 称为 异病同证 如水肿 腰痛 癃闭等不同的病证 均可出现 肾阳虚弱 的相同证候 中医内科学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均以证为名 反映了辨证论治的治疗体系和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的基本精神 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基本指导思想 证在横的方面涉及到许多中医和西医的病 如咳嗽 就是感冒 哮喘 肺痨 肺胀等许多肺系疾病常见的主证 胃脘痛是消化性溃疡 胃炎 胃痉挛 胃下垂等病的主证 通过辨证就能够突出疾病的主要矛盾 给予相应施治 尤其是在辨病较为困难的情况下 有时可通过辨证取得疗效 解决问题 因此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根本手段 辨病是对中医辨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 有利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 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 转归 如肺痨就是一个中医病的概念 虽有肺阴亏虚 阴虚火旺 气阴耗伤等不同病证 但感染痨虫是共同病因 补虚杀虫是治疗肺痨的根本原则 在补虚杀虫的基础上再辨证 分别予以滋阴润肺 滋阴降火 益气养阴诸法 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 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辨证 亦要辨病 其中辨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 辨证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手段 因此辨病与辨证是相辅相成的 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 在辨病的同时辨证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有利于对疾病性质的全面准确认识 二 治疗原则 1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 配合六腑 通过经络系统 联合五体 五官 九窍 四肢百骸而组成的有机联合的整体系统 局部病变是整体病理反应的一部分 因此 立法选方既要注意局部更须重视整体 应通过整体调节以促进局部病变的恢复 使阴阳达到相对平衡 这就是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恢复和建立相对平衡的阴阳关系 不外去其有余 补其不足两个方面 寒盛则寒 阳盛则热 阴盛还可以转化为水湿痰饮 阳盛也可转化为瘀滞燥结 故去其有余 有温 清 利 下等各种具体治法 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 有补阴与补阳之不同 调节整体平衡 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 不可矫枉过正 以防机体出现新的不平衡 如攻邪时要注意勿伤正 补虚时注意不留邪 清热注意不要伤阳 散寒注意不要伤阴 补脾注意不要碍胃等 2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 就是要从整体和动态去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的征象 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病变的机理 证与病机 都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是疾病的主要矛盾 治疗疾病应遵从审证求机论治的原则 从疾病的本质入手 从根本上加以治疗 只要解决了疾病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 一切复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病异治 与 异病同治 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本应用 证同治亦同 证异治亦异 说明 证 是决定治法方药的最可靠依据 同病异治 的应用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 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 或处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 所表现的证候不同 因而治法也不同 例如 同是头痛病 就有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区别 外感头痛又有风寒头痛 风热头痛 风湿头痛的不同 内伤头痛亦有肝阳上亢头痛 痰浊头痛 血瘀头痛之差别 治疗时应分别予以辛温解表 祛风胜湿 平肝潜阳 化痰熄风 活血通窍等不同治法 才会有较好的疗效 反之 若一见头痛 不求其本 不识其 证 不知究其病机 概施川芎 白芷 吴萸 藁本诸止痛药物 则难取得满意疗效 可知 同病异治是同中求异辩证法思想的具体应用 异病同治 的应用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 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 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如癃闭和遗尿虽系两种临床表现截然不同的疾病 但皆可因肾阳亏虚引起 故皆可予金匮肾气丸温肾助阳 癃闭病可用金匮肾气丸恢复膀胱气化功能 遗尿病则可用金匮肾气丸恢复肾气的固摄作用 可知 异病同治是异中求同辩证法思想的具体应用 同时 在同病异治时 不要忘记其毕竟属于同一种病 证虽异但仍有 同 的一面 在异病同治时 不要忘记其毕竟属于不同疾病 证虽同但仍有 异 的一面 唯有如此 方不失中医辨证论治之要求 3 明辨标本缓急原则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极其复杂 常常有邪正盛衰 病因病证缓急 旧病未愈新病又起 表证里证同在等等问题 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 主次 轻重缓急 而采取 甚者独行 间者并行 也就是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和 标本同治 的方法进行治疗 这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 影响到病人的安危时 就必须先行解决 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 如鼓胀病人 重度腹水 致呼吸急促 难以平卧 二便不利 若正气可支 就应攻水利水 以治其标 待水消病缓 再予补脾养肝 以图其本 缓则治其本 是指再病情缓和的情况下 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因为标病产生于本病 本病解决了 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如阴虚咯血 则咯血为标 阴虚为本 在咯血量不多 标症不急的情况时 当滋阴润燥以从根本上治疗咯血 阴虚之本得治 则咯血之标自除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 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如水肿见咳喘 胸满 腰痛 小便不利 一身尽肿 恶寒等症 其本为肾虚水泛 标为风寒束肺 乃标本均急之候 必须用温肾助阳 发汗 利小便的治法 温里解表 4 把握动态变化原则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 此消彼长 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 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 分阶段进行治疗 例如癌症 病之初起 其积未坚 治宜消散之 进入中期 所积渐坚 治宜软化之 转入后期 正气已虚 则宜攻补兼施 审其主次处理 1 顺应异法方宜原则疾病的发生 发展受多方面的影响 如时令气候 地理环境等 尤其是患者的个体体质因素对疾病影响更大 因此 在治疗疾病时 必须根据季节 气候 地区 病人体质 年龄等不同特点而选用适宜治疗方法 这就是顺应异法方宜原则 具体包括因时治宜 因地治宜 因人治宜三个方面 因时治宜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 不同时辰的特点 考虑用药的原则 称为 因时治宜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均会产生一定影响 中医内科学基础第一节病因学 三因学说 一 六淫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是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当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时 感受六淫之邪即能发病 二 七情即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过激可使人体气机紊乱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 饮食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 若饮食不节或不洁 偏嗜等常能使脾胃纳化失调而致病 四 内生五邪即内风 内寒 内湿 内燥 内火 内热 的统称 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 同时又是致病因素 五 痰饮主要是肺 脾 肾功能失调 水液代谢障碍所变生 痰粘稠而饮清稀 痰无处不到 症状多端 而饮则易停留空腔或组织疏松之处 六 瘀血血脉中血液流行不畅 停滞 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 称之瘀血 气滞 气虚 血热 阴血不足 阳气不振以及外伤等产生 七 劳逸太过劳指劳累 逸指安逸 劳包括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逸包括长期既不劳动 也不运动 致使人体气血不畅 脾胃功能减弱 内经 所说 久卧伤气 就是此意 八 外伤枪弹伤 金刃伤 跌打损伤 持重努伤 烧烫伤 冻伤 虫兽伤 食物中毒 药物中毒等 这些因素不仅能引起外科病证 而且能使脏腑功能失调 导致内科病症 第二节病机学 六经辨伤寒 脏腑辨杂病 的方法 开创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先导 温病学说的发展 提出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 一 脏腑病机 病证的基本概念脏腑病机 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活动病理变化的机制 脏腑病证 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候 心之病理机制如下图示意 禀赋不足心气虚弱心阳虚心神不足虚证病因病后失养心血亏虚心阴虚劳心过度脾虚湿困停痰留饮阻遏心阳思则气结化火生痰痰火上扰 蒙蔽心包实证痹证日久血淤血脉淤阻内舍于心病证范围 主要有心悸 心痛 健忘 失眠 癫狂 昏迷 舌疮 等 附 小肠 小肠之病 多因饮食失节 损伤脾胃下传而引起 小肠与心互为表里 故心亦移热于小肠 一旦小肠为病 其病理表现主要为浊清不分 转输障碍 症见小便不利 大便泄泻 临床上可分为虚寒 实热 气痛三证 肝病的病机如下图示意 肝火上炎化火上冲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肝阳妄动实证血行不畅血脉淤阻病因寒邪侵袭寒滞肝脉经气失宣肝阴不足肾阴亏虚肝失濡养虚症虚阳上扰病证范围 肝与胆的病理变化 反映于临床上 主要有中风 眩晕 头痛 痉 痫 昏厥 积聚 耳鸣 惊恐 不寐 麻木 震颤等病证 附 胆 胆因寄附于肝 禀春生之气 其性刚直 故在病理情况下 多现阳亢火旺之证 火热可灼津成痰 故胆病又多兼痰证 痰火郁遏 常扰心脾 故辨证施治时 既要泻胆化痰 又要清心安神 脾脏发病机制如下图示意 饮食不节湿热内蕴湿浊困脾实证病因外感寒湿寒湿内停素体虚弱中气不足病后失调运化无权虚证思虑劳倦脾阳虚衰病证范围 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有泄泻 霍乱 黄疸 胃脘痛 呕吐 呃逆 水肿 鼓胀 痰饮 吐血 便血等 附 胃 胃为水谷之海 凡饮食不节 饥饱失常 或冷热不适 都能影响胃的功能 发生病变 胃为燥土 故性喜润恶燥 所以一般以食结郁热 口渴便秘等燥热之证皆属于胃 胃主受纳 所以临床常以呕吐为胃病之主证 肺病病机如下图示意 劳伤过度肺气亏虚虚证病因痨虫侵袭阴津亏耗外感寒邪肺气不宣风热上受肺失清肃实证感受外邪肺不布津痰浊阻肺肺系的疾病 临床上常见者有感冒 咳嗽 哮喘 肺痈 肺痨 咳血 失音 衄血 胸痛等 附 大肠 大肠为 传导之官 所以大肠的病理主要表现在大便异常方面 特别是大便秘结 一切热证 均可灼伤津液而便秘 肺脏清肃之气不能下降 也能发生便秘 肾水不足 肠中津液缺乏 所以造成大便秘结 脾胃虚弱 运化失健 也可影响大肠 而致传导功能失常 肾病病机如下图示意 禀赋虚弱肾气不固久病失养肾气亏损肾不纳气阳虚病因肾阳不足肾虚水泛劳倦过度肾阴不足淫欲不节肾阴亏虚阴虚火旺肾脏疾病常见症状 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咳喘遗精 阴虚 附 膀胱 膀胱既有化气行水功能 故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化无权 癃闭 小便不利 频数 失禁等 肾主水液 与膀胱互为表里 肾气不化必影响膀胱气化 此为膀胱虚证的主要病机 至于膀胱实热证 系由他脏移热或本腑湿热壅结而成 二 气血病机 病证基本概念 气 素问 所谓 百病皆生于气 气来源于脾肾 升降出入治节于肺 升发疏泄于肝 统血贯脉而周行于心 外感疾病 风寒外束 肺气失宣 而为咳嗽 风热内炽 肺失肃降 见咳黄痰 热扰心包 心气逆乱 神昏惊厥 湿浊阻遏 在肺则气机壅塞而喘逆吐涎 在脾则清气不升而见泄泻 内伤之病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 见劳倦 饮食和情志所伤亦与气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病因 气病证候 1 气虚 劳伤过度 久病失养 表现 少气懒言 语声低微 自汗 心悸怔忡 头晕耳鸣 倦怠乏力 食少 小便清或频 脉虚弱或虚大等 气虚易下陷 久病阳亦虚 故脱肛及子宫脱出等 亦属气虚范畴 2 气实 痰火 食滞 湿热 郁结 外感治疗不当表现 胸闷脘痞 痰多喘满 气粗 腹胀 大便秘结 脉弦滑或弦数等 气实易化火 故有 气有余便是火 之说 二 血 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 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 注之于脉 化而为血 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精血互生 故有 肾为水脏 主藏精而化血 之说 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 目之视 足之步 掌之握 指之摄 皮肤的感觉 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 无不赖血之营养 血液所以能循行脉中 气的功能亦密切相关 因血属阴 赖阳气以运行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 气脱则血失 故有 血随气行 气为血帅 之说 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 血瘀 血虚 三 风火湿疫病机 病证的基本概念 风 风有内外之分 外风为六淫病毒之一 内风阳气所化 火热炽盛 肝阳偏亢 阴血亏虚 外风 病起急骤 身热而渴 或兼咳嗽 肢体酸痛 或骨节红肿 游走不定 或皮肤出现风疹作痒 或口歪舌强等 风 寒 湿 风为阳邪 其性善行数变 故侵犯经络骨节 其痛多游走流窜而无定处 内风 多系肝阳肝火 阴血亏虚所产生 或因情志 起居 饮食失节而诱发 根据病情轻重不同 多有头目眩晕 抽搐震颤 癫狂 或卒中 口眼喁斜 语言謇涩 半身不遂等 肝风内动 热极生风 血虚生风 二 火 在生理状态下 人体脏腑活动赖水谷之气以营养 从而生火生热以为用 反过来 人体又赖此火热之能以腐熟水谷 化生精气而维持生命 这种火称之为 少火 病理状态下 精血耗伤 脏腑功能失常 阴阳失其相对平衡 因脏腑阳偏亢所生之火称为 壮火 是反常之邪火 能伤人正气而致病 即 内经 所谓 壮火食气 少火生气 言少火为正常之火 物赖以生 壮火为反常之火 物因以耗 实火感受火热 或它邪化火而成 虚火则是脏腑病理变化病症 多由气血失调 精血亏耗而生 三 湿 湿为阴邪 得温则化 得阳则宣 但湿邪性粘腻而滞 故不易速去 常反复经久不已 外湿 与气候环境有关 如阴雨连绵 或久处雾露潮湿 均易发生湿病 脾胃素弱 也容易感受外湿 临床表现多有身重体酸 关节疼痛 甚者屈伸不利 难以转侧 其痛常限于一处不移 苔白微腻 脉濡缓等 内湿 内湿之证 皆与脾胃有关 脾胃症状为主 口淡乏味而腻 食欲不振 或食而不多 胸脘痞闷 嗳气泄泻 肢软无力 头痛身重 苔白厚雨腻 脉濡弱等 四 痰 痰和饮病理变化的产物 积水成饮 饮凝成痰 水 饮 痰三者的区别即稠浊者为痰 清稀者为饮 更清者为水 痰饮之产生 与脾 肺 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从发病部位而言 饮多见于胸腹四肢 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 痰之为病 全身各处均可出现 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 张景岳说 饮惟停积肠胃 而痰则无处不到 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 其病全由脾胃 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 凡五脏之伤 皆能致之 六经病机 病证 一般规律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太阳经证 中风证 伤寒证 太阳腑证 蓄血证 蓄水证 少阴病证 少阴虚寒证 少阴虚热证 少阴水泛证 少阴兼证 厥阴病证 寒热错杂证 厥阴寒证 厥阴热证 三 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 以病因命名的中风 中暑 虫证等以病机命名的郁证 痹证 厥证等以病理产物命名的痰饮等以病位命名的胸痹 肝着 肾着 肺痈等以主症命名的咳嗽 喘证 呕吐 泄泻 眩晕等以主要体征命名的黄疸 积聚 水肿 鼓胀等 第三节分类学 内科常见分类如下 1 外感病证 感冒 霍乱 疟疾 2 内伤病证肺系 咳嗽 喘证 哮证 肺痈 肺痿 肺胀 肺痨 脾胃 胃痛 附吐酸 嘈杂 呕吐 呃逆 噎膈 腹痛 泄泻 痢疾 便秘 虫证 肝系 眩晕 中风 胁痛 黄疸 鼓胀 痉证心系 心悸 胸痛 失眠 多寐 癫狂 痫证 肾系 水肿 淋证 癃闭 遗精 阳痿 腰痛 耳鸣 耳聋 经络 痹证 痿证 头痛 气血津液 汗证 消渴 痰饮 积聚 内伤发热 虚劳 瘿气 血证 厥证 郁证 第四节治疗学 一 治疗原则治疗原则 即治疗疾病的法则 其内容可概括为整体论治 治病求本 动中施治 医护结合和八法运用等 一 整体论治由于人体的脏腑 经络以及形体诸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同时又与自然界保持密切联系 从调理整体达到治疗局部病变的目的 治疗中采取因时 因地 因人制宜的方法 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二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 是指对发病的根本原因予以治疗 本 和 标 是相对而言的 就正邪而言 正气是本 邪气是标 就疾病先后而育 旧病 原发病是本 新病 续发病是标 正治 是逆其证候形之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又称为逆治 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又称从治 如 热因热用 治疗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 治疗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 治疗真与假实证 通因通用 治疗真实假虚证等 治标与治本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及标本并重或标本同治的原则 扶正 即是扶助正气 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此法则适用于疾病发展过程中 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的虚证 祛邪 即是用泻实之法祛除病邪 从而达到邪祛正安 此法则适用于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而正气不衰的实证 预防为主 预防 是指采用一定的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动中施治动中施治疾病发生以后 则有好转或加重的变化 因此 必须用发展的观点 动态的观点进行观察和处理 在临证过程中 不仅需要掌握常法 主方 而且应该随病情的变化进行治法乃至方药的加减增损 不应于在治疗中用一法一方守到底 医护结合疾病的治疗效果与调护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 加强精神 饮食起居 服药等方面的护理 至关重要 在临床上 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 在辨证施治的同时 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可以提高疗效 五 八法运用八法 指汗 吐 下 和 温 清 补 消汗法是开泄肌腠 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范围 汗法除适用于一般外感初期外 还适用于水肿和疮疡的初期以及斑疹将透的阶段吐法是病邪或有毒物 是指从口涌吐而出治法 适用范围 吐法适用于痰涎壅盛 食积胃脘不化 恶心欲呕 或误食毒物尚留胃中等疾病 下法是攻逐体内积滞 通泄大便治法 适用范围 常用于邪在肠胃 燥屎内结 热结于丧 以及水结 蓄血 痰滞 虫积等疾 和法祛邪而扶正 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和解治法 适用范围 此法运用范围很广 如少阳证 太阳少阳及少阳阳明合病 肝胃不和 肝郁所致的月经不调 肝木乘土的腹痛泄泻等 温法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治法 作用回阳救逆 温中散寒 从而达到补益阳气而祛邪治病的目的 温法适用于寒邡留滞或由热证转变为寒证的疾病 清法退热降火 保津除烦止渴适用范围热有在气分 在营血的不同 故具体治法包括 辛凉清热 苦寒清热 清营透热 咸寒清热 养阴清热和清热开窍等 补法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 或补益脏腑虚损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正气不足 体力虚弱的病人 如气虚 血虚 阴虚 阳虚以及正气虚弱而无力逐邪者 二 治疗方法 内治法汤 散 丸 膏 丹 酒 注射液 二 外治法贴 涂 敷 熨 熏 浸 洗 蒸 扑法 填法 导法以上 就内科临床常用的内治法和外治法作一简要介绍 正确使用 积极推广这些方法 定会提高治疗的效果 中医内科临证方法及病历书写 门诊病历年月日科别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主诉 病史 主证发生的时间 病情的发展变化 诊治经过及重要的既往病史 个人史和过敏史等 体格检查 记录生命体征 中西医检查阳性体征以及具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 舌象 脉象 实验室检查 记录就诊时已获得的有关检查结果 诊断 中医诊断 包括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 西医诊断 处理 1 中医论治 记录治则 方剂和用法等 2 西医治疗 记录具体用药 剂量和用法等 3 进一步的检查项目 4 饮食起居宜忌 随诊要求和注意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