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五 中国现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十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7249156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5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五 中国现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十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五 中国现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十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模块五 中国现代篇 第一步 专题优化 专题十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模块五中国现代篇 最新考纲 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模块五中国现代篇 主线导引 1 改革开放以前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也遭受了重大挫折 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 既取得了重大成就 也有曲折和失误 3 第三阶段是 文化大革命 时期 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 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模块五中国现代篇 2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 20世纪80年代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 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 20世纪90年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模块五中国现代篇 考点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 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 过渡时期总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一五 计划 1 结果 到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 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社会主义工业化 2 意义 一五 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 三大改造 1 过程 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 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 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56 1976年 1 1956年 的发表 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 中共八大 正确方针 1 内容 一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二是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2 评价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 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论十大关系 主要矛盾 先进的工业国 3 左 倾泛滥 1 表现 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 原因 急于求成 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 没有经济建设经验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 左 倾冒进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 结果 经济比例失调 环境破坏 农民的积极性受挫 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4 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 1962年底 经济形势好转 5 文化大革命 浩劫 1 实质 左 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2 影响 国民经济基本瘫痪 面临崩溃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八字方针 细微点拨 八字方针 中的调整 指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并不是系统纠正 左 倾错误 文化大革命 时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质是系统纠正 文化大革命 的 左 倾错误 考向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表现 特征及影响 利用历史数据从联系的角度考查 一五 计划的特点 2015 高考全国卷 T31 4分 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 美国 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题思路定位知识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 计划 工业化 关键点拨 表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 美国 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的信息 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由图示信息可知 中国的钢 生铁 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 英快 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 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 故选A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 故B D两项说法错误 1958年中国在 左 的思想指导下掀起 大跃进 运动 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排除C项 2015 高考广东卷 1961年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 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 有的地方出现了 父子队 兄弟队 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作为例证 可用于说明 A 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 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创设新情境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探索 D 解题思路定位知识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关键点拨 解读题干中 1961年 变相恢复单干 父子队 兄弟队 式家庭作业 等信息 解析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 我国的土地公有制的性质一直未变 A项错误 农业合作化运动于1956年已经完成 所以1961年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成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B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无法体现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的信息 C项排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底在安徽 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的 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材料中的信息 变相恢复单干 父子队 兄弟队 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相似之处 因此D项符合题意 从历史反思角度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 左 倾错误 2014 高考山东卷 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 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A 对 大跃进 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 拨乱反正 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 C 左 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题思路定位知识 大跃进 运动 关键点拨 紧扣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 1978年12月 大跃进 的解释 解析 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 1978年12月 当时拨乱反正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故排除B项 大跃进 运动忽视客观规律 属于 左 倾错误 而1978年出版的 现代汉语词典 中关于 大跃进 运动的解释却给予充分肯定 说明当时 左 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由此排除A D两项 答案为C 1 2015 高考福建卷 下图为中国1952 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 过渡时期 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 三大改造 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D C 一五 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 大跃进 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示以及抓住 1952 1960年 的时间信息 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时间段 A项 始终 说法不符合图示信息 三大改造 发生于1953 1956年 B项 均高于 说法不符合图示信息 1957年 一五 计划完成 一五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此工业产值得到大幅提高 但是农业产值并未得到大幅提高 其产值呈下降趋势 故C项说法不符合图示信息 1958年开始 大跃进 运动 大炼钢铁 使工农业产值呈现背离状态 D项符合图示的信息 故选D项 2 2014 高考全国卷 T31 4分 一五 计划期间 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 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 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题干材料反映了 一五 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 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 排除A项 一五 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 排除C项 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 排除D项 B 3 高考山东卷 20世纪50年代 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 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20 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 但 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 是指 A 土地改革B 一五 计划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 人民公社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含义 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是指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 人民公社就体现了这种愿望 其后果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世纪20 30年代的苏联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故选D D 深化必备1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特点和三大改造的意义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特点 1953年 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开始了工业化的历程 其经济建设目标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 三大改造的意义 从革命任务看 新中国成立后 需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然后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直到1956年底才基本完成这种过渡 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看 三大改造消灭了私有制 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立 从经济基础看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统治地位 实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2 社会主义探索中失误的主要特点 1 1958年总路线 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况的愿望 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忽视了基本国情 2 大跃进 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左 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特点是 一大二公 犯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错误 4 文革 以阶级斗争为纲 严重偏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 是 左 倾错误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1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 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A 土地改革已经完成B 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 A C 人民公社普遍建立D 包产到户 广泛实施解析 材料显示1950年到1954年间贫农 中农人口比重上升 占有土地比重大大增加 富农 地主人口比重减少 土地占有比重大大减少 主要原因为1950年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 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 故选A项 农业合作化是1953年开始 1956年底结束 与此题时间不符 故B项错误 人民公社建立是1958年 与此题时间不符 故C项错误 包产到户的广泛实施是1978年之后 与此题时间不符 故D项错误 2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宣传画 大豆过江 图中的题诗为 叶作风帆荚作船 长江飞渡若云烟 出自豆类成大器 家在东吴试验田 它反映了 A 当时南方大豆高产丰收B 经济建设出现 左 倾错误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D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高涨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 叶作风帆荚作船 长江飞渡若云烟 出自豆类成大器 家在东吴试验田 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50年代 大跃进 时期经济建设出现 左 倾错误 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当时南方大豆高产丰收 故A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 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高涨 且该说法与材料时代不符 故D项错误 1 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 背景 文化大革命 结束 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 内容 拨乱反正 工作重心转移 改革开放 3 意义 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考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真理标准问题 2 经济体制改革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 阻碍生产力发展 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意义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经济获得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 国有企业改革 内容 中心环节是 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意义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国有资产大幅增长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人民公社体制 增强企业活力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发展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与国际接轨 参与国际竞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非公有制经济 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 过程 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 珠海 汕头 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大连 天津 秦皇岛 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 闽东南地区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国家作出开发 开放上海 的决定 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深圳 浦东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加入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特点 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 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世界贸易组织 细微点拨我国的经济体制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1956 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1979 1992年实行计划为主 市场为辅的管理体制 1992年以后则是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民主与法制关系的视角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考向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015 高考重庆卷 1982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 在县以下设立乡 民族乡 镇一级人民政府 作为一级行政机关 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C 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A 解题思路定位知识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关键点拨 紧扣题干中 1982年 乡 民族乡 镇一级人民政府 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背景 等信息 解析 B项实现于21世纪初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 所以B D两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要求 实行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 故排除C项 1982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全面推行 原来体现 大锅饭 性质的人民公社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党和政府对基层政府进行了改革 A项符合题意 运用图片材料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 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 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 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 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C 解题思路定位知识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关键点拨 紧扣甲线段所示时间信息 1990 1995年 解析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不是经济理论 排除D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开始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 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排除A B两项 1992年初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做了深刻阐发 1992年10月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 1990 1995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经济理论 1 2014 高考江苏卷 有学者指出 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 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 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 反道而行 的 对应 行为 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 修正 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 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 大跃进 运动的掀起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 四川农民于1978年底至1979年初率先实行的 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下 这一制度迅速推广到全国农村 使农民告别了人民公社制度 符合材料 他们一直有着 反道而行 的 对应 行为 故D项正确 A B C三项都是政府行为 不符合题意 D 2 2014 高考浙江卷 20世纪80年代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 公社体制改革后 农工分了手 农业经营承包到户 企业家感慨 现在不同了 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 B C D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信息 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从材料 公社体制改革后 农业经营承包到户 可知 正确 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说明 正确 而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可能起主导作用 故排除 A 3 2014 高考天津卷 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 经济特区的 特 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它主要包括 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独立的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市场调节为主A B C D 解析 根据史实可知 经济特区 的 特 主要在于国家给予这些地区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但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前提是要坚持中央的领导 故 独立的管理体制不符合史实 应排除 表述正确 C 深化必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阶段特征及作用1 1949 1952年底 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 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 1956 1978年 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有效地集中了人力 物力 财力 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3 1978年以后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 1985年1月 中央一号文件规定 除个别品种外 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 按照不同情况 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其主要目的在于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C 推动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解析 依据材料中 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 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信息可知 国家推动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 故C项正确 1978年安徽 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不久全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A项错误 直到2006年农业税才取消 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B项错误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 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D项错误 2 下图为 市场 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 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C 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解析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所以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市场 一词出现频率比较高 故B项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故A项错误 当时 我国只能说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并不能说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故C项错误 2001年中国才加入世贸组织 故D项错误 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当然 不可否认 建国初期在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时确实存在着一些人为因素 如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存在着教条主义 错误地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对立的两种社会基本制度 照搬照套前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和 左 倾错误思想 等等 然而 如果深入分析研究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和国内外政治 经济环境 不难看出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 主要还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内外客观环境所决定的 尽管我们的专家学者可以在事后作出诸多的历史假设 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选择 仍然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 既不能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去替代现代的市场机制 也不能以今天的市场经济成效去否认昨天的计划经济作用 蔡天新 对建国以来我国两次经济体制选择的历史原因再认识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一五 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史实及评价等 2 从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历程 对比分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原因 历程及特点等 3 解读材料中信息 注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 过程及影响 如材料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是基于当时中国的生产力状况 经济发展目标和国内外政治 经济等历史条件 同时也不否认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一些人为的因素 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问题 1 2014 高考全国卷 T31 4分 1953年10月 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 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C 解析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对于A项 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项 农村的政权建设 D项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不会起到促进作用 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 据此判断C项正确 2 2016 湖北武昌高三调研 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 是以公私兼顾 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 内外交流的政策 达到发展生产 繁荣经济之目的 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 分工合作 各得其所 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确立这一方针的历史文献是 A 论联合政府 B 论十大关系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解析 提取材料信息 公私兼顾 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 内外交流 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 其中规定对私有制经济采取发展的政策 可见该历史文献应颁布于1949年至1953年三大改造之前 论联合政府 发表于1945年 故A项错误 论十大关系 发表于1956年 故B项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于1954年 故C项错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通过于1949年9月 规定了建国后过渡时期的一些政策方针 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