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上传人:H****r 文档编号:724621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0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11.020C05DB4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 45/T XXXXXXXXX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技术规范Operational norms for Heat sensitive moxibustion probe points in Zhuang medicine(本稿完成日期:2019年5月22日)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45/ TXXXXXXXXX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3.1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14适用病种15操作规范15.1器械准备15.2体位选择25.3治疗部位25.4取穴方法25.5艾灸方法25.6针刺方法36治疗疗程37禁忌症48意外处理48.1水泡48.2血肿48.3晕灸晕针48.4过敏4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南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4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技术的术语和定义、适用病种、操作规范、治疗疗程、禁忌症及注意事项、意外处理。本标准适用于壮医热敏探穴诊疗技术的操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医壮医针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实用壮医学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是在遵循壮医对穴位的认识和治疗选穴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壮医药艾施行温和灸探穴确定疾病的热敏点,再运用针刺施以调气治疗的一种疗法。该疗法直接作用于“三道两路”在体表的网结,疏通瘀滞,调节和畅通人体气血,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加速邪毒化解或排出体外,使三气复归同步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壮医特色疗法。4 适用病种壮医热敏探穴适用于气道病、谷道病、水道病、龙路病、火路病、巧坞病、热毒病、血毒病、毒结病、风湿毒病、月经病、带下病、产后病、产后保健等,包括奔唉、得凉、奔墨、钵痨、发塔喃、货咽妈、痧气、胴尹、奔鹿、胴郎、屙泻、屙意咪、屙意卡、沙呃、屙幽唍、咁啱、黄标、瘴病、幽扭、幽卡、奔浮、水蛊、唉勒、幽勒、屙意勒、鹿勒、勒内、阿闷、心头跳、血压嗓、发得、麻抹、巧尹、对呐吒、喏胁吒、核尹、咔吒、发旺、抽筋、哪呷、病呦、邦呷、年闹诺、兰奔、麦蛮、猪头肥、能风、能唅累、奔呗啷、颈部筋伤、笃绥、颈椎病、肩部筋伤、肘部筋伤、核扭相、腰肌劳损、腰椎键盘突出症、顶灸尹、经到惯、经到楞、经乱、经赖厄、经赖、经卡、经尹、病淋勒、得塞嘻尹、得塞巧尹、带下病、耷寸、卟佷裆。5 操作规范5.1 器械准备应配备如下器械:0.25 mm25 mm或0.25 mm40 mm毫针;壮医药艾;酒精灯;75、95酒精;消毒棉球;医用棉签;打火机等。5.2 体位选择5.2.1 选择原则 以有利于探究热敏点又便于针灸操作和较长时间留针而不致患者疲劳为原则。5.2.2 主要体位5.2.2.1 仰卧位 平躺于治疗床上,头面胸腹朝上,四肢自然伸直平放。5.2.2.2 侧卧位 侧卧于治疗床上,四肢自然屈曲。5.2.2.3 俯伏坐位 伏坐在治疗椅上,头自然低俯平靠于椅背。5.2.2.4 侧伏坐位 伏坐在治疗椅上,头侧伏于治疗床或椅背上,同侧上肢当放在头部下。5.2.2.5 俯卧位 俯卧于治疗床上,头面胸腹朝下,上肢可做环保状至于下颌或额头下。5.2.2.6 仰靠坐位 背靠坐在治疗以上,头仰起靠在椅背。5.3 治疗部位主要病痛部位及相应穴位。5.4 取穴方法 5.4.1 原则以环为穴、以应为穴、以痛为穴、以灶为穴、以边为穴、以间为穴、以验为穴。5.4.2 主穴镇寒穴、关常穴、压痛点、手六关穴、外劳宫穴、壮医梅花穴、莲花穴、葵花穴、脐环穴(脐内环穴和脐外环穴)等。 5.4.3 配穴配穴肩关节取肩前、肩中、肩禺;肘关节取肘尖、手三里、曲池、内关、外关、曲泽;腕关节取阳池、阳谷、阳溪、后溪;指关节取八邪;膝关节取膝眼、犊鼻、梁丘;踝关节取申脉、照海、解溪、昆仑、丘墟、太溪;趾关节肢取患处梅花穴或选用大椎、风池穴、肾俞穴、膈俞穴、阳陵泉穴、大杼穴、骨会、足三里、阴陵泉等。5.5 艾灸方法5.5.1 基本要求遵循“先主穴后配穴”的探究方法,使用点燃的壮医药艾在相关穴位大概3cm为半径的区域内,距离高于皮肤上方2cm左右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时(包括以下几种感觉:灸热从探灸部位皮肤表面,直接渗透到深部组织里,甚至可直达脏腑中;灸热以探灸部位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灸热从探灸部位,循线路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探灸部位不热,远离探灸点相应病症反应部位的感觉热;探灸点的皮肤不热,探灸点下深部组织甚至脏腑感觉到热;探灸部位或远离探灸部位产生酸、麻、胀、痛等非热感觉;或者病症随灸感传导而缓解)。此穴位即为热敏化腧穴(热敏点),反复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所有的热敏腧穴均被探查出。在施灸探穴时,可先对病者进行整体评估,如若病者属久病,体质较差者,可在探穴前先温和灸病者关元、气海、中脘等穴20 min,以调动、激发病者体内正气,更利于探查热敏点。5.5.2 方法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后,利用艾条悬灸,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5.5.3 操作5.5.3.1 单点灸5.5.3.1.1 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但艾条并不固定,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时间约1 min3 min为宜。5.5.3.1.2 雀啄灸施灸时,艾灸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的距离并不固定,如鸟雀啄食一样上下活动,至皮肤红晕为度。时间约1 min3 min为宜。5.5.3.1.3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相应部位,距皮肤2 cm3 cm,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此方法不拘实际操作时间。5.5.3.1.4 循经往返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沿着经络循行往返路线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时间约1 min3 min为宜。5.5.3.2 双点灸即同时对两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双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不拘实际操作时间。5.5.3.3 三点灸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时对三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5.6 针刺方法热敏探穴后,对已选的穴位(热敏点),进行针刺治疗;壮医针刺强调无痛,同时注重观察患者的主观感受。6 治疗疗程治疗组,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第二个疗程开始,可根据病情的变化,重新探查热敏点,按照本标准第5点的规定进行操作。7 禁忌症心脏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精神病、血液病、肝肾功能异常、发热、皮肤感染、高度皮肤过敏、孕妇及产褥期。7.1 施灸时,应向患者详细阐述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操作过程,打消患者对艾灸的恐惧感或紧张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7.2 施灸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7.3 施灸剂量应根据是否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不应拘泥时间长短。7.4 婴幼儿、昏迷患者、感觉障碍、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7.5 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7.6 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7.7 治疗后嘱患者勿暴怒、劳累、饥饿、惊恐,要安静休息,清淡饮食,忌食油腻性、刺激性食品,以促使疾病的康复。8 意外处理8.1 水泡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不大时,可用龙胆紫药水涂搽,保护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从原穿刺孔注入适量庆大霉素注射液,并保留5分钟左右,再吸出药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注意操作室通风,防止艾烟引起病人不适。8.2 血肿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8.3 晕灸晕针晕灸晕针多与过饱、过饥、恐惧疲劳有关,患者在治疗前应休息数分钟;如过饥,应在稍进食后治疗;如过饱,应待食消后治疗;如疲劳,应待解除后治疗;如患者出现恐惧,应在治疗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后治疗。轻度晕灸时立即停止艾灸,使病人处于空气流通处,静卧片刻。轻度晕针应即刻停止治疗,平卧休息,给予温开水或糖水;重度晕艾晕针时,立即平卧,按压人中穴,合谷穴,艾灸百会穴。如必要时,可配合施行心肺复苏,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措施。8.4 过敏过敏性皮疹者,停止艾灸后,一般几天内可自然消退。可服用抗组织胺,维生素C等药物,期间注意多饮水。如若兼见奇痒,发烧,烦燥不安,口干等症时,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