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古诗《赠刘景文》教学教案(三篇)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722626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古诗《赠刘景文》教学教案(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年级上册古诗《赠刘景文》教学教案(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年级上册古诗《赠刘景文》教学教案(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古诗赠刘景文教学教案(三篇)小学三年级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重、难点1、重点是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2、难点是通过反复朗读,能领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学案导案课前预习:1把古诗读熟。2圈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识记生字并组词。第一课时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1出示苏东坡画像,了解苏东坡: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2师: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读古诗赠刘景文,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熟。不会认的字借助课文下面的生字注音认读,并多读几遍。2、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三、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检测读文和识字1出示生字卡片,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2点名认读词语,并用喜欢的词语说话。3、指名读古诗。三、我是智多星小组合作,理解内容1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3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词义。4小组质疑:通过读诗,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之处?四、智慧大舞台全班交流,深入读文(一)研读: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2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3小组汇报:诗歌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色?4看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5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6多种方式朗读。(二)诵读: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2学生自由练读。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五、我是写字小能手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3、教师范写: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改成“点”。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首:下半部是“自”。4、学生练习:5、小组展示,欣赏评价。六、智慧冒险岛拓展学习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第一课时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智慧总动员小组合作学习,检测生字学习和读文情况:四、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检测读文和识字:五、我是写字小能手指导写字:检测案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2课堂练习册。课堂小结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要下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才有效果。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施教时间:9.8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个人创意增减: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宋代有位诗人偏爱秋天,曾有诗说 2、教师朗读赠刘景文,学生如会背可跟背。 3、今天,我们就一起认真学习苏轼的这首赠刘景文。 二、审题、简介诗人 1、理解诗题。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人的相关资料。3、教师补充 三、精读古诗,解决疑难 四、释词连句,理解诗意 1、学生试根据词意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连起来试着整首诗的意思。 五、探究古诗,想像感悟。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深秋时节?(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2、诗中所描绘的春天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感情? 六、感情朗读,品味诗境。(1)讨论:朗读处理 (2)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3)学生质疑。 七、师生归纳学生本课的学生方法。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练习与拓展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个人创意增减: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回忆学习方法。 二、学习山行 1、审题,简介作者 “山行”意即在山中行走。 交流预习情况。 教师补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着有诗文集攀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在晚唐时期成就颇高,因此后人称杜甫“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初读读准音:“斜”、“霜” 3、再读知大意 4、精读明诗意。 5、研读悟诗境 6、品读表诗情 讨论朗读处理 师范读,生仿读 指名读,互评互学 边读边想象画面。 熟读成诵。7、学生质疑。 三。我会背 把今天学的两首诗背给家里人听,听他(她)评价评价。赠刘景文的教案设计一、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2、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3、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4、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5、引出生字教学: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指读。刘菊残君橙橘(1)教师正音后学生齐读(“君”读JUN,不读Jin。“橙”是后鼻音。“菊,橘”读音相同。(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后生字卡片抽读。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三、细读品味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荷、菊、橙、橘)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A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B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荷尽:荷花凋谢; 擎雨盖:指荷叶。(结合图片理解)C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D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2)菊残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傲霜枝:指荷花的花枝厅里在寒风中)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3)橙黄橘绿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5、学生试着说诗意,悟诗情。6、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四、熟读背诵、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熟读背诵。五、书写指导、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边认读边观察。、说说识记方法、重点指导书写“首”字4、学生书写,师巡回指导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山行一、复习导入1、背诵赠刘景文。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二、归纳学法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三、学习山行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山行:在山中行走.3、读诗句。(1)指名读,小组读、齐读。(2)教师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4、明诗意。(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山中白云飘起的地方 坐:因为晚:指深秋霜叶:指枫叶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5、悟诗情。(1)生边看图边朗读,从图中感悟诗意(2)听录音,生边听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3)师描绘诗意,生边听边想象抬头远望,有一条石头小路盘旋而上,顺着这条路再一直往上看去,还能看见一缕缕白云后面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的景色,我不由得停下车来,仔细地欣赏。啊,经过霜打的枫树叶,红得比早春二月的花儿还要鲜艳。(4)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四、学习生字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2、范写。3、学生描红,临写。五、拓展活动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板书设计:山行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