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3篇合集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718761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3篇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3篇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3篇合集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环境保护效果持续显现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事业有序发展,污 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生态文明理念逐步确立,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一、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开始确立70 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我国的环境问题逐渐累积显现,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及时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建立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度体系,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完善,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道路。(一)上世纪 70 年代后,环境保护理念初步形成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孕育,上世纪 70 年代正式拉开帷幕。1973 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1978 年,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写入宪法,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随着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规模扩大,我国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愈发重视,国家及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环境保护事业步入有序发展时期。“六五”期间,环境保护首次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3 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七五”期间,我国发布首个五年环境规划“七五”时期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从此环境保护成为国民经济与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五”期间,我国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九五”期间,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快速发展 时期。“十五”期间,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 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2002 年第一部循环经济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出台,标志着我国污染治理模 式由末端治理开始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十一五”期间,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管理,建立了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统计监测及考核体系和相关制度。(三)新世纪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世界文明形态的演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宗旨责任、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野,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战略,推动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概括了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和世界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共 赢全球观,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核,是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 40 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制定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分别简称“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施行, 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党的十九大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着眼未来,进一步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作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状况逐步改善70 年来,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深化,国家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逐步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 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工作,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生态状况显著改善。(一)环境保护投入跨越式增长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状况变化,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长,特别是从“十五”时期开始,国家积极拓宽环境保护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水平,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 设,有力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大幅提升。80 年代初期,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每年为 25-30 亿元,到 80 年代末期年度投资总额超过 100 亿元,“九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 1010 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 1。“十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 2565 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 1.37;“十一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 7612 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 1.84;“十二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 8806 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 1.28。2017 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 9539 亿元,比2001 年增长 7.2 倍,年均增长 14.0。其中,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6086 亿元,增长 8.3 倍,年均增长 14.9;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 682 亿元,增长 2.9 倍,年均增长 8.9;当年完成环境保护验收项目环境保护投资 2772 亿元,增长7.2 倍,年均增长 14.1。(二)林业生态建设效果显著林业投资持续增加。2017 年,全国林业投资完成额为4800 亿元,比 2012 年增长 43.6。其中,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 2016 亿元,增长 25.7;林业支撑与保障投资 614 亿元,增长 175.6;林业产业发展投资 2008 亿元,增长 144.6。植树造林工作成果丰硕。2018 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707 万公顷,比 2000 年增长 38.5 ;其中,人工造林面积 36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 50.9。2019 年 2 月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从 2000 年到 2017 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居全球首位,其中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中国巨大的人工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 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 2.1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 21.6,森林蓄积 151.4 亿立方米。与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73-1976 年)相比,森林面积增加 0.9 亿公顷, 森林覆盖率提高 8.9 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增加 64.8 亿立方米。(三)自然生态保护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迅速增加。2017 年,全国自然保护区达 2750个,比 2000 年增加 1523 个;自然保护区面积 14717 万公顷,比 2000 年增长 49.9。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形成。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小区并存,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2013 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 5360 万公顷,湿地率 5.6。纳入保护体系的湿地面积 2324 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 43.5。与 2003 年首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同口径相比,湿地面积减少 340 万公顷,减少 8.8;受保护湿地面积增加 526 万公顷,湿地保护率提高 13.0 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持续加大。2017 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2584 万公顷,比 2000 年增加 4488 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590 万公顷,比 2003 年增长 6.5。 荒漠化沙化趋势逐年好转。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截至 2014 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 26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27.2;沙化土地面积 172.1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17.9。与 1999 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 6.2 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 2.2 万平方公里。自2004 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以来,连续三次监测结果均显示荒漠化沙化面积呈持续缩减趋势。三、污染防治强力推进,治理成效日益彰显70 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意识逐步加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陆续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环境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防治成效日益显现,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和明显改善。(一)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不断显现污染减排既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也是改善环境质量、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1986 年国家出台了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明确提出“对流域、区域、城市、地区以及工厂企业 污染物的排放要实行总量控制”,成为我国污染总量控制制度的起源。“九五”期间,首次制定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 制计划,对 12 项污染物指标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并层层分解落实,以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为抓手,大 力推动总量控制计划的全面实施。“十五”期间,污染减排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开始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对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 6 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控制目标。2005 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2549 万吨,比 2000 年增长 27.8。“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 左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的约束性指标,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等治污减排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污水处理收费、脱硫电价等有效政策措施,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0 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2185 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1238 万吨,比 2005 年分别下降 14.3和 12.5,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扩大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 提出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 8、10 、8 、10 的约束性目标。2015 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2224 万吨, 氨氮排放量 230 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 1859 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 1851 万吨,分别比 2010 年下降 12.9、13.0、18.0 和 18.6,均超额完成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十三五”规划纲要继续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列为约束性指 标。2018 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 2017 年下降 3.1 、2.7 、6.7 和 4.9,均完成 2017 年排放总量降低目标。(二)大气污染防治提速发力2013 年,国务院印发“大气十条”,提出了 10 条 35 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行业整治、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机动车污染治理等全面推行。“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 到 2020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 80以上,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累计下降 18。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全面开展,“大气十条” 目标全面完成,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全国空气质量逐年提高。2018 年,全国 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 121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 35.8,比2015 年提高 14.2 个百分点。338 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79.3 ,比 2015 年提高 2.6 个百分点;重污染及以上天数比例为 2.2 ,比 2015 年降低 1.0 个百分点。城市颗粒物浓度逐步下降。2018 年,全国 338 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为 71 微克/立方米,比 2015年下降 18.4;PM2.5 年平均浓度为 39 微克/立方米,比 2015 年下降 22.0;PM2.5 未达标城市(基于 2015 年PM2.5 年平均浓度未达标的 262 个城市)年平均浓度 43 微克/立方米,比 2017 年下降 10.4。重点区域细颗粒物浓度显著下降。2018 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PM2.5 平均浓度分别比 2013 年下降了48 、39 和 32。北京市 PM2.5 大幅下降,从 89.5 微克/立方米下降到 51 微克/立方米,下降 43。温室气体排放大幅降低。2018 年,中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较 2005 年降低 45.8,提前完成 202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4045的目标,为实现中国 2030 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奠定了坚实基础。酸雨区面积明显减少。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 云贵高原以东地区。2018 年,全国酸雨区面积约 53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 5.5,比 2013 年降低 5.1 个百分点, 酸雨区面积呈逐年减小趋势。(三)水污染防治稳步推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一系列法规和标准,制定并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发布“水十条”,出台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 年),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通过水陆统筹、河海兼顾,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良好。地表水水质总体向好。2018 年,全国地表水 1935 个水质断面(点位)中,类比例为 71.0,比 2016 年上升3.2 个百分点;劣类比例为 6.7,比 2016 年下降 1.9 个百分点。河流水质不断改善。2017 年,全国 24.5 万千米的河流水质状况评价结果显示,全年类水质河长占 78.5,类水质河长占 13.2,劣类水河长占 8.3。其中,类水质河长比例比 2016 年上升 2.1 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河长比例下降 1.5 个百分点。湖泊水质有所改善。2017 年,全国 123 个湖泊共 3.3 万平方公里水面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全年总体水质为类的湖泊有 32 个,类湖泊 67 个,劣类湖泊 24 个,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 26.0、54.5和 19.5。其中,类水质湖泊占比较 2016 年上升 0.9 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2018 年,全国近岸海域 417 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 74.6,三类海水占 6.7 ,四类、劣四类海水占 18.7。其中,一、二类海水占比较 2016 年上升 1.2 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比上升 2.4 个百分点。(四)土壤污染防治逐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政策陆续发布。2016 年,国务院印发“土十条”,是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首个纲领性文件,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之后陆续出台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农用地土壤管理办法(试行)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等。201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认真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并规定每十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面开展。2005 年 4 月至 2013年 12 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 16.1,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大力实施。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2018 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 2263 万吨,较上年减少46.5 ;严厉打击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行为, “清废行动 2018”挂牌督办的 1308 个突出问题中 1304 个完成整改;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和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存在问题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在 2018 年全部完成整改,净土保卫战有序稳步推进。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乡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提升70 年来,我国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从零起步到迅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一)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2017 年,我国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6086 亿元,比 2001 年增长 8.3 倍。其中,燃气投资 567 亿元,增长 5.9 倍;集中供热投资 778 亿元,增长 7.6 倍;排水投资 1728 亿元,增长 6.1 倍;园林绿化投资 2390 亿元,增长 12.2 倍;市容环境卫生投资 623 亿元,增长 9.8 倍。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高。2017 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为 94.5,比 2000 年提高 60.2 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 97.7,提高 39.5 个百分点;用水普及率 98.3,提高 34.4 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 96.3,提高 50.9 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 83.1 亿平方米,增长 6.5 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 40.9,提高 12.7 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 平方米,增长 2.8 倍。(二)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村庄环境整治, 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农村人居环境日益得到改善。2017 年,全国建制镇污水处理率 4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51.2,供水普及率 88.1,燃气普及率 52.1。全国乡污水处理率 17.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3.6,供水普及率 78.8,燃气普及率 25.0。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81.7,比 2000 年提高 36.9 个百分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奋斗下,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和长足进步,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服务业风雨砥砺七十载新时代踏浪潮头领航行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 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一、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新中国成立 70 年, 是服务业快速成长的 70 年。 1952-2018 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从 195 亿元扩大到 469575 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达 8.4,比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高出 0.3 个百分点。(一)改革开放前,服务业在波动中发展成长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服务业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不稳定,服务业与经济运行趋势基本一致,在波动中发展成长。1952-1978 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 195 亿元增长到 905 亿元,年均增长 5.4,比 GDP 年均增速低 0.8 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低 5.6 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偏低,1978 年末,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只有 24.6排在三次产业最末位,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低 3.1 和 23.1 个百分点。(二)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这一时期,服务业各领域改革稳步推进,行业准入门槛不断降低,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 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1978-2012 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 905 亿元增长到 244852 亿元,年均增长 10.8,比1952-1978 年均增速快 1 倍,比 GDP 年均增速高 0.9 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低 0.5 个百分点。1985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2012 年超过第二产业,上升至45.5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 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来培育和促进服务业新经济、新动能的发展壮大,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12-2018 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244852 亿元增长到 469575 亿元,年均增长 7.9,高出GDP年均增速 0.9 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 1.3 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6 年提高了 6.7 个百分点,2015 年超过 50,2018 年达到 52.2,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二、服务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凸显新中国成立 70 年,我国服务业发展实力日益增强,对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经济增长、就业、外 贸、外资等方面发挥着“稳定器”作用。(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改革开放前,我国服务业基础薄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1978 年底,服务业对当年 GDP 贡献率仅为 28.4, 低于第二产业 33.4 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企业、居民、政府等各部门对服务业需求日益旺盛,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1978-2018 年间,服务业对 GDP 的贡献率提升了 31.3 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对 GDP 贡献率呈现出加速上升趋势,6 年提高 14.7 个百分点,接近改革开放 40 年增幅的一半,2018 年达到 59.7,高出第二产业 23.6 个百分点。(二)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改革开放前, 工业、农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 1953-1978 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速虽然达到 3.7,但比重相对较小,1978 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仅为 12.2,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低 58.3 和 5.1 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在城镇化建设带动下,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和新增劳动力进入服务业,服务业就业人员连年增长。1979-2018 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速 5.1,高出第二产业 2.3 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后,服务业继续保持 4.4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增加就业人员 1375 万人。2018 年底,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 35938 万人,比重达到 46.3,成为我国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三)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不断上升改革开放前,除了对外援建项目和少数外国友人来华旅游外,对外服务较少。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开展国际间经济、技术、学术、文化等合作交流,服务贸易规模快速提升。1982-2018 年,服务进出口总额从 47 亿美元增长到 7919 亿美元,年均增长 15.3,比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高出 1.3 个百分点。2016 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规模在世界排名分别位列第 2 位和第 5 位。2018 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 14.6,较 1982 年提升了 4.5 个百分点,越来越接近世界 20左右的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服务出口额呈现加速增长态势。2017 年、2018 年服务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 8.9和 16.9,高于服务进口额当年增速 5.5 和 4.7 个百分点。(四)服务业吸引外资能力大幅增强改革开放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1983-2018 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从 9.2 亿美元增长到 1383 亿美元,年均增长 15.4。从投资方向看,2001 年以前,外商主要投资于制造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对外资的限制进一 步放开,投资于服务业的外资比例大幅上升。2005 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中,服务业仅占 24.7,2011 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50 ,2018 年达到 68.1,服务业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领域。三、服务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新中国成立 70 年,服务业实现了由门类简单、地区差异低、单一公有制向门类齐全,区域协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转变。服务业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日趋协调优化,发 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一)传统服务业加速升级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服务业部门构成简单,内容及形式比较单一。1952 年服务业各部门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 35.9、14.9和 7.5,总和接近 60,构成服务业主体。经过 70 年建设,服务业门类更加齐全,各部门发展更趋均衡。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不断下降,2018 年分别为17.9 、8.6 和 3.4,总和已不足 30,较新中国成立初期比重下降近一半。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对经济支撑作用逐渐增强,2018 年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4.7 、12.7,较 1952 年上升了 8.7 和 5.6 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影响力越来越大, 2018 年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 6.9和 5.2,按不变价计算,近 3 年年均增速更是高达 23.4和 9.9,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纷纷依托新 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订餐、网上零售等新业务新商业模式。2015-2018 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速分别为 17.8、28.8;2018 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 18.4。(二)服务业区域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前,我国地区间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主要为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基本生活提供服务。改革开放后,各地区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服务业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和阶段性特征。2018 年,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50的地区共有 15 个。其中,北京、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 81.0和 69.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壮大,地域集聚和行业集聚趋势初步显现。从区域上看,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18 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上海服务业增加值绝对额位列全国前 6 位,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45.6;从行业上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度相对较高,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两个门类营业收入排名前 3 位的省份营收之和已经超过全国总量的50 。(三)服务业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改革开放前,服务业一直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在服务业中快速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放宽金融业等行业市场准入和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服务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2018 年底, 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私人控股企业数量占比超过65 ,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占比分别接近 35和 45;港澳台和外商控股企业数量占比虽不足 5,但营业收入占比已超过13 。(四)服务业发展效率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后,一系列助推服务业发展的改革措施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私人办企业难度,财税体制改革减少了服务业企业税收负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掀起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潮,“放管服”改革优化了营商环境。据工商和税务部门数据显示,2018 年,服务业日均新登记注册企业接近 1.5 万家,全年服务业新登记注册企业占工商新登记注册企业的比重接近 80;服务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 10.5,高于第二产业 3.1 个百分点,占到税收收入总量的 56.8。服务业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增强了服务业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服务业生产效率稳步提升。2018 年, 我国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较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 年)和改革开放初期(1978 年)分别提高了 10.7 倍和 7.1 倍。四、服务业新动能加快孕育,新产业新业态亮点纷呈新中国成立 70 年,服务业积极适应时代变化,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新动能茁壮成长,服务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一)生产性服务业步入快速成长期,支撑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党的十八大以来,制造业企业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日趋迫切。而新一轮税改及时打通了二、三产业间税收抵扣链条,有力促进了制造业、服务业的分工细化和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快速成长。2016-2018 年,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 13.3,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年均增速0.5 个百分点。其中,与制造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发展势头较快。2018 年,规模以上工程设计服务、质检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和广告服务企业营业收入较上年分别增长 18.0、10.3、25.1 、20.1、17.5 和 17.5。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为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服务支持,有力促进了我国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加速转变。(二)互联网行业跃入高速增长期,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后,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快速成长。2008 年后,随着智能手机以及 3G、4G 通讯网络的推广普及,互联网开始迅速渗透到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互联网上网人数大幅攀升。2018 年底,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 8.3 亿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 112 部/百人,分别是 2008 年的 2.8 倍和 2.3 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互联网与国民经济各行业融合发展态势正在加速成形,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共享经济、数字经济深刻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加速重构经济发展模式。2012-2018 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从 11929 亿元增长到 32431 亿元。2014-2018 年,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32.8和 21.2,远超规模以上服务业 11.1的年均增速。(三)“幸福产业”迈入蓬勃发展期,助推公共服务量 质齐升新中国成立 70 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幅改善。2018 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51.9 万所,其中普通高校 2663 所,是 1949 年的 13倍;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99.7 万个、床位 840 万张,分别是1949 年的 272 倍和 98.9 倍;公共图书馆 3176 个、文化馆(站)44464 个,分别是 1949 年的 57.7 倍和 49.7 倍;社会服务床位 782 万张,是 1978 年的 48 倍。2017 年全国体育场地已超过 195 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1.66 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08 年全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十二五”时期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18 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 9.4 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 13.4 亿人,建成世界上最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服务领域建设,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蓬勃发展。2017 年,旅游及相关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体育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 37210 亿元、34722 亿元、781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8(未扣除价格因素,后同)、12.8 、20.6,占当年GDP 比重分别达到4.53、4.23 、0.95 。2016-2018 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13.3和 28.1,我国公共服务规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回首新中国成立 70 年,服务业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实力稳步提升,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服务业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综合实力会大幅增强,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作出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科技发展大跨越 创新引领谱新篇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70 年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跨越新世纪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中国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 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一、奠定基础,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从零开始起步。1956 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方针指引下,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 系,打破封锁,发奋图强,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自强的灵魂。(一)科技体系初步布局新中国诞生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科技基础更是极为薄弱,亟待改善。1949 年,以中国科学院成立为代表,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开始布局建立一批科学研究机构。1956 年,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制定了国家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1967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专题研究部署科技发展问题,拟定了多项当时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务,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至“文革”以前,全国科研机构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 30 多个增加到 1700 多个,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从不足 500 人增加到 12 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和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学技术体系。(二)拼搏精神影响深远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以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等为代表的海外专家学者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怀抱对祖国的浓浓感情,纷纷归国效力,为新中 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到 1957 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 3000 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中大多数人成为了新中国各个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 代,带领着全国科研人员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创造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奇迹,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三)首创成果举国振奋这一时期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下,迅速涌现出了一批追赶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 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随后,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相继研制成功;1959 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 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65 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 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 年代初期, 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砥砺前行,科技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壮大“文革”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受到了极大冲击,发展陷入停滞。改革开放犹如一场及时雨,涤云荡雾,我国科技事业由乱到治,由衰到兴,迎来了新的春天。在 1978 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使全国上下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此后一系列科技规划、计划相继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大幕开启,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一)科技规划相继出台改革开放后,为尽快改变科学技术落后状况,中央审时 度势,对科技发展进行全面系统规划。1978 年,国家制定了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 8 个发展领域和 108 个重点研究项目,为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1986-2000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首次强调了科技 发展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促进了技术成果在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上世纪 80 和 90 年代,国家又相继研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1991-2000 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等,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前景和方向。这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改革开放后直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向前发展的驱动器。(二)重大计划顺利实施为保证各项科技规划落地生根,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管理和引导,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技计划。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 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集中解决重大问题的科 技攻关(支撑)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 农村的星火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国家累计向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 投入资金超过 310 亿元,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投入近 7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累计安排资金约 350 亿元。各项计划顺利实施,成为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标签,也为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逐步确立,原有的科技体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1985 年,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中国科技体 制改革的大幕。此后相继推出了科技拨款制度改革、科研机构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制度改革举措;制定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探索形 成了科学基金制、科研课题制以及技术合同制等先进科研管理机制。创建了科技园区,开辟了技术市场,优化了科研资源布局,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加速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时至今日,科技体制改革仍在不断深化和完善,改革为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四)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彰显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我国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的同时,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大幅提升。这一时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新兴产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科技能力持续增强,重大产品、 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科学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以及系统成套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举国盛事,“中国制造”走遍世界。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专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在应对和处置传染病疫情、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国防 安全等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三、创新引领,迈向科技强国新征程进入新世纪以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 涌,我国科技发展再次面临重大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 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作为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发展再次提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实现了从过去的追踪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踏上了从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不断 壮大;改进项目管理评价机制、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2018 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 419 万人年,是1991 年的 6.2 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 2013 年超过美国,已连续 6 年稳居世界第一位。研发经费规模和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随着经济实力跃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 年达19657 亿元,是1991 年的138 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长 20.0,远超同时期按现价计算的 GDP 年均增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更是屡创新高,2014 年首次突破 2,2018年提升至 2.18,超过欧盟 15 国平均水平。按汇率折算,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7 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为8383.6 亿元,是 1980 年的 130 倍,1981-2017 年年均增长14.1 。一系列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实施效果凸显。2017 年,规模以上工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的企业分别达到 2.44 万家和 2.42 万家,分别是 2009 年的 3.3 倍和 3.5 倍,减免金额分别达到 570 亿元和 1062 亿元,对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研发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二)科技产出量质齐升科学论文成果丰硕。2018 年,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 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 41.8 万篇、26.6 万篇和 5.9 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质量大幅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论文被引 用情况,2018 年我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位。专利发明量大幅提升。2018 年,我国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 432.3 万件和 244.8 万件,分别是 1991 年的 86 倍和 98 倍。专利质量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体现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为例,2018 年,发明专利申请数达 154.2 万件,占专利申请数比重为 35.7,比 1991 年提高 12.9 个百分点;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 70 件,比 1991年提高 19 件,专利产出效益得到明显提高。知识产权产出取得长足进步。经过多年的深耕厚植,我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 8 年居世界首位;当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二位。2018 年,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达 737.1 万件,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我国申请人提交马德里体系商标申请量排名世界第三;全年著作权登记量突破 345.7 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到 235.2 万件和 110.5 万件。(三)重大成果举世瞩目原始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我国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2018 年基础研究经费为 1118 亿元,是 1995 年的62 倍,1996-2018 年年均增长 19.6。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支持下,我国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 干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 2015 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高技术领域捷报频传。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等的支持下,我国高技术领域硕果 频传。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交会翱翔;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科创基地和平台建设如火如荼。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 善,新建了中国散裂中子源、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学”号海洋科考船、JF12 激波风洞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规范管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截至 2018 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 501 个,已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32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217 个。(四)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极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 展。2018 年,我国日均新设企业 1.8 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日均新增 5.9 万户。截至 2018 年底,全国各类市场主体已达 1.1 亿户,越来越多的创客、爱好者以及普通民众参与到创业创新的大潮中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增强。各类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投入和产业化活动的主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7 年, 我国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达到 1.35 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 76.5。据对 74.9 万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调查,有 29.8 万家当年开展了创新活动,占比达 39.9。截至 2018年底,我国已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 1480 家。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类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区域创新梯次联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创 新发展的主阵地。高新区数量已由 1990 年的 27 个发展到2018 年的 168 个,区内企业数由 1600 家增加到 11.7 万家,实现了与国家创新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互动互补、互联互 通。此外,上海、北京两个全国科创中心建设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