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考试试题A卷.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7175110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下半年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考试试题A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年下半年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考试试题A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年下半年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考试试题A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绝密启用前2019年下半年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考试试题A卷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关于儿童地攻击性行为,下列说法错误地是( )。A惩罚是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地有效手段B电视上地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地攻击性行为C挫折是幼儿产生攻击行为地直接原因D幼儿更多地依靠身体地攻击而不是言语地攻击 2、个体认识到他人的心理状态,并由此对其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推测和解释的能力称为( )。A.元认知B.道德认知C.心理理论D.认知理论3、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观察幼儿能否主动协商处理玩伴关系,主要考察的是( )。A、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 B、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C、幼儿的规则意识 D、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4、评价幼儿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指标是( )。A体重和头围 B头围和胸围C身高和胸围 D身高和体重5、青青的妈妈说:“那孩子的最真甜!”这主要反映了( )。A. 思维的片面性B. 思维的拟人性C. 思维的生动性D .思维的表面性6、教师拟定教育活动目标时,以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与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距离为依据,这种做法体现的是( ) 。A.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B.班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D.布鲁纳的发展教学法7、保教人员应该要求幼儿按照哪种顺序穿衣服?( )A.袜子一上衣一裤子一鞋B.裤子一上衣一袜子一鞋C.上衣一裤子一袜子一鞋D.上衣一袜子一裤子一鞋8、儿童注意开始受到表象影响的年龄是( )。A.1岁以前B.1.5-3岁C.3-4.5岁D.4.5-6岁9、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要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老师交往,友好相处,这属于( )方面的适应能力。A.主动性B.独立性C.人际交往D.规则意识10、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是( )。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影响再园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2、简述幼儿园教学目标?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1、儿童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遵循这些规律?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材料分析: 在开展“烧烤店”游戏前,大一班的李老师加班加点为幼儿准备了烧烤架、烧烤夹,以及各种逼真的“鱼丸”“香肠”等食材:大二班王老师没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与幼儿商量,并支持他们自己去寻找、搜集所需材料,幼儿游戏情景分别见图1(大一班)和图2(大二班)。问题: (1)哪位教师的做法更恰当? (2)请分别对两位教师的做法进行评析。2、材料分析: 明明是一个6岁的男孩。他妈妈是个有心人,把明明在四岁半至五岁半一年中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记录,共有4000多个问题,而且涉及面非常广泛。他妈妈也是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对孩子的提问总是很认真对待,并鼓励孩子提问。老师评价说,明明知识面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这些都是与他妈妈正确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根据材料分析明明的心理发展的突出年龄特点是什么?并提出正确的教育措施。 五、活动设计(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活动设计: 喜欢小动物似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请以“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设计一个幼儿园中班的活动方案。第 4 页 共 4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答案】A【解析】对攻击型儿童来讲,惩罚会加重其攻击行为,因此惩罚对于攻击型儿童来说不是有效地手段,反而会加重其攻击行为.2、C3、B 协商处理玩伴关系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体现,同伴交往属于社会交往的一种。 4、D5、D6、A7、答案:D8、B9、C10、A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答案如下:(1) 儿童自身因素。 (2) 家长的因素。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 (3) 教师的因素。受欢迎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亲密的,教师常对幼儿积极的评价。 (4) 社会的因素。作为幼儿生活的大背景-社会,对幼儿的人际关系、同伴交往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2、答案如下:1、搞好卫生保健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2、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肌体的功能,增强体质,以保护、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3、在幼儿学习周围生活中的粗浅只是与技能,侧重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初步的动手能力。学习运用感官和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4、使幼儿萌发爱家乡、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实诚、自行、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务、客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5培养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1、答案如下:儿童身心发展主要遵循以下四个规律:(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首先,儿童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人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其次,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的一生,都要经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等几个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 不同特征。以思维为例,童年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事物不易理解;少年期则以抽象思维为主,能进行理论逻辑推断。阶段性还表现为各 个阶段是互相衔接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又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由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所以决定了教育工作也要有 顺序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则要求教育 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切忌搞“一刀切”。(2)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相同。例如,身高体重出生后一年发展 最快,以后缓慢,到青春期又高速发展。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些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例如感觉、知觉在少年 期之前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而逻辑思维要到青年期才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启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善于抓住儿童身心发展 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这样能够事半功倍,取得最佳效果。(3)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等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儿童身心发展还具 有可变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在社会条件或教育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身心发展的水平可能不一样。一方面教师要看到 儿童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另一方面教师同时还要看到儿童身心发展的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 更快更好地发展。(4)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即使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每个儿童的遗传素质不同,环境影响和教育不同,所以他们的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也会因人而异,表现出个别差异性。儿童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看待每个儿童的特点或差异,其次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答案如下:(1)大二班王老师的做法更恰当。理由如下:材料中“烧烤店”的游戏属于角色游戏,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选择并有计划的游戏。材料中大一班的老师虽然用心准备了游戏材料,但是没有考虑到幼儿的自主性,限制了幼儿在游戏中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是不恰当的。大二班王老师没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与幼儿商量、支持他们去寻找和收集材料的做法更符合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因此王老师的做法更恰当。(2)李老师的做法不恰当。首先,游戏是幼儿在假象的情景下反映现实生活,具体表现为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大一班的李老师在游戏时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太逼真,不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其次,游戏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游戏中的材料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来提供。大一班的李老师没有了解幼儿的想法而是直接为幼儿来提供材料符合幼儿游戏自主性的特点的要求。最后,李老师投放的材料过于逼真,缺少了可探索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王老师的做法恰当,符合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有利于幼儿游戏的开展。首先,王老师的做法有利于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材料中,王老师与幼儿商量、支持他们自己去寻找,收集所需材料的做法能够使幼儿更主动积极的参与游戏中,同时通过自己寻找材料的方式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其次,王老师的做法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同时激发幼儿在游戏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材料中王老师并没有直接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材料,而是让幼儿自己寻找,能够使幼儿大胆的结合生活经验并且展开想象,从生活中挖掘和发现合适的材料进行游戏。最后,王老师的做法符合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启发性、操作性、探索性的要求。材料中王老师让幼儿自行寻找的材料,如树叶、签子等均来自于生活中,有趣、可变、可操作,不仅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也能够让幼儿自主地进行设计制作。2、答案如下:(1)根据对案例进行分析,明明的心理发展的突出年龄特点是好奇、好学,具体分析如下。45岁儿童的心理发展发生了较大的飞跃,而56岁则是新的特点继续巩固和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活动概括性和有意性的表现更为明显,都很好奇,但5岁以后儿童的好奇心有所不同。他们不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而要追根问底,其活跃性主要不是停留在身体的活动上,而是表现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同时,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该年龄阶段的儿童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喜欢学习,愿意上课,学到一些新的知识或技巧以后就会感到满足,而且喜欢对别人讲。他们已经能够坚持稍长一些时间的智力活动。在课堂上,他们喜欢各种新事物,喜欢一些动脑筋的活动,如做计算活动、编故事或做其他的创造性活动。在课外,不少儿童热衷于下棋、猜谜,或做各种智力游戏。此时儿童的淘气,有时是求知欲的表现。但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性,他们常常闯祸后还自以为有理。(2)正确的教育措施。针对该阶段儿童好问好学的特点,教师要为幼儿多提供能产生问题的情境和条件,并对幼儿的问题高度关注,尽可能做出科学的解答,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讨厌孩子提问或对孩子提问加以指责,则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五、活动设计(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参考答案:可爱的小动物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小动物的外貌特征与生活习性。2.情感目标:引导幼儿要有爱心,学会爱护动物,珍惜生命,3.行动技能目标:学画各种小动物,并学会与小伙伴合作。活动准备1.制作介绍小动物的PPT。2.准备色卡纸、剪刀、彩笔若干。3.准备关于小动物的谜语。活动方法1.实战法,2.观察法。活动内容1.回忆教师引导幼儿回想生活中见过的小动物。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让幼儿畅所欲言。2.提问教师提问:如果让你变成一个小动物,小朋友们,你们想变成什么动物呢?(让幼儿回答)3.播放PPT带着幼儿不同的愿望,教师播放PPT,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特征,从而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认出它们。4.抢答开启课堂抢答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说小动物的名字让幼儿描述小动物的特征;也可以通 过说一些以前学过的小动物的谜语,让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5.画画当幼儿熟悉了小动物的这些特征后,教师指导幼儿拿笔画出小动物。6.手工将画出来的小动物剪下来。7.讲爱心教师让幼儿拿着自己画的小动物,问幼儿:你们觉得小动物可爱吗?然后通过讲一些动物救人或者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引导幼儿要有爱心,学会爱护动物,珍惜生命活动建议注意幼儿的反应,如果遇到不同的回答,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