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题D卷 附答案.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7102403 上传时间:2020-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题D卷 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题D卷 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题D卷 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题D卷 附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某中学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建国大业等爱国主义影片。该校采用的这种德育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B.情感陶冶法C.说服教育法D.个人修养法2、牛顿由“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鲁班由“茅草划破手”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以上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 )。A思维定势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原型启发3、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主张的“三中心”是指( )。A、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B、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C、管理中心、活动中心和教学中心D、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教学中心4、在教育调查研究中,为获取相关资料而对一所学校或一个学生进行的专门调查属于(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 D.个案调查5、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应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A机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发现学习6、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型教师资格考试B、发散型C、冲动型D、沉思型7、我国先秦时期,主张 “ 有教无类 ” ,倡导 “ 因材施教 ” 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8、陈冬看到自己最好的朋友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收到校长的亲自嘉奖后,也考试加倍努力学 习,力争职得优异成绩。这种强化属于( )。A.直接强化B.间接强化C.自我强化D.内部强化9、在意义学习中,新学习的观点是原有观点的上位观点的学习被称作( )。A.综合学习B.并列学习c.类属学习D.总括学习10、( )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A桑戴克B斯金纳C托尔曼D班杜拉11、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C、教材D、教科书12、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A、马卡连柯B、加里宁C、乌申斯基D、赞可夫13、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课堂管理能够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并促使学生行为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这说明课堂管理具有( )。A.维持功能 B.缓冲功能 C.发展功能 D.解释功能14、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5、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堂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16、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会了端坐在座位上认真做作业,在英语课上学生也做出类似行为。这表明学习行为存在( )。A刺激分化B刺激泛化C刺激类化D刺激消退17、( )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18、按照学习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态度、智慧技能、动作技能和( )五大类。A控制力B组织技能C适应能力D认知策略19、张傅近期经常失眠,食欲不振,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消极 悲现;认为目己-无是处,未来没有希望。他存在的心理问是( )。A.强迫症B.蕉虑症C.抑郁症D.恐怖症20、中学生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渴望自己的行为像成人,不愿意被当孩子看待。这说明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A、平衡性B、独立性C、闭锁性D、动荡性21、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里的积累,又体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代表新质要素的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出现新的年龄特征。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有什么样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3、实施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条件。2、简述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3、简述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4、简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齐白石先生幼年家境贫寒,没有上学的机会,长大后做了木工,四十岁以后才开始自学绘画。他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终于在画坛独树一帜,成为著名的国画犬师。问题: (1)试述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2)在齐白石先生的成才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关键作用?对你有何启示?2、田雨从一所师范大学毕业后,被某中学录用为语文教师,上岗后,她精神饱满,信心十足,相信只要积极学习教师的经验就能够成为一名好教师。在教学中,田雨虚心向老师请教,向同事学习,还经常观看精品课课程,然而,期中教学检查后,她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与同事们的对她的评价都很一般这令田雨十分不解。甚是苦恼,自己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对工作非常敬业,并努力将教师的经验运用到了自己教学中,可为什么就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她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中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田雨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并向田雨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第 5 页 共 5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答案:B2、【答案】D【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3、A4、【答案】D。解析:个案调查法是针对单一个体在某种情境下,采用各种方法,广泛系统地收集有效、完整的资料,从而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方法。5、B6、D7、答案:A8、B9、D10、A11、答案:A12、A13、答案:C发展功能14、B15、答案 :B 16、【答案】B17、B18、D19、C20、B21、C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参考答案】错误。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不一定能形成和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行为,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2、(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学的一般任务包括:总体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佳,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对一项具体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第一,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第三,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3、此说法是正确的。学校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计划是起始环节,实施是中心环节,检查是中继环节,总结是终结环节。4、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点: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参考答案】(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2、参考答案:(1)明确识记任务,提高学习的目的性(2)深度加工材料(3)有效利用记忆术(4)进行组块化編码(5)适当过度学习(6)及时复习3、(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4、答案: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决定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和坚持性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等。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参考答案】(1)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先天素质,也包括后天因素。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第一,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胎儿生活在母体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第二,早期环境的作用。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因此儿童期的发展对后期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第三,教育条件的影响。一个人能朝什么9-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实践活动的影响。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除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2)齐白石勤奋、进取的人格特质及他的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的品质是他成才的关键因素。 在外部环境不利时,要创造条件,勤奋努力,逆流而上,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同样也能取得成功。2、(1)田老师之所以没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从教学规律看,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规律。该规律强调既要利用教师自身的专业经验指导学生,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材料中田老师“师范专业,非常敬业,学习精品课程”,都只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教学原则看,违背了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和量力性)原则。这三个原则,都强调教师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好到的经验运用到具体教学中。材料中田老师“观看精品课程”,向他人请教,但都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班学生的特点,只是简单的模仿。从效能感角度看,没能及时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材料中田老师“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说明其自我的教学效能感很高,但很可能没有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如树立学习榜样,培养良好的情绪。(2)给田老师的教学建议包括:根据课程内容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面包括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等等。田老师应结合每堂课的具体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田老师应采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应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