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和预防PPT课件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7039582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和预防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和预防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和预防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和预防 2 医院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出现而发生的 本世纪40年代以前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是指医院中发生的传染病 40年代后 随着抗生素的问世和很多先进的医疗手段的不断出现 人们对医院感染的性质 特点有了新的认识 尤其是近30年来世界各国对此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医院感染学 见表1 传染病院与医院感染学了区别 3 表1传染病学与医院感染学的区别 传染病学 Lemology 医院感染学 Nosocomiology 病原学病原体典型致病菌条件致病菌为主病原学诊断易于判定不易判定流行病学传染源外源性内源性 外源性传播方式常见途径 如空气 水 食物 常为特殊方式 如插入性操作等 感染对象健康人群病人 尤其免疫低下人群暴发频率多而明显少而不明显传染性高低隔离意义病源性隔离 保护外界易感人群 保护性隔离 保护病人本人 临床疾病学临床表现单纯和典型复杂和不典型诊断临床和流行病学分析可确诊需要微生物学定性 定量 定位分析治疗较易较难 摘自 新编实用医院感染学 朱士俊主编 4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加强了对医院感染的研究 1986年在卫生部医政司领导下建立了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 加强了对医院感染的监控 并将医院感染列为医院分级管理评价的指标 至今各省市都已开展了医院感染监测 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合理应用抗生素 降低住院费用 减少非原发病死亡以及加强医院管理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使我国在医院感染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有了长足的进步 5 一 定义医院内感染 NosomialInfection 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 HospitalAcqairedInfection HAI 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新出现的或出院后不久就立即发病的感染 不包括病人在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6 几个不同名词的含义 交叉感染 CrossInfection 是指在医院内从他人 病人和工作人员 处获得而引起的微生物感染 自身感染 SelfInfection 或称内源性 EndogenousInfection 是指感染的来源来自病人自身 即病人本身已是病原体携带者 当病人抵抗力下降 长期使用抗生素 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之后 可引起自身感染 7 环境感染 EnviromentalInfection 是指接触污染环境中的物品或器械 包括微生物气溶胶在内而获得的感染 医源性疾病与医源性感染 为了预防 诊断 治疗的目的 采取的多种措施而产生的疾病称为医源性疾病 包括化学的 物理的以及心理等多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是微生物感染 8 国外报道医院感染的发病率3 17 99年 美国5 英国7 5 比利时10 3 瑞典17 国内自1983年以来报道医院感染发病率5 18 2001年全国医院感染监测中心报告 医院感染现患率中人次感染率为5 22 例次感染率为5 58 医院感染部位前五位为 呼吸道感染12 8 手术部位11 9 胃肠道感染10 9 皮肤软组织6 7 血液系统感染2 1 二 流行病学 9 表2北京儿童医院医院感染情况 2000 2001 年份 感染部位 占总感染率 感染率 例次感染率 上呼吸道 下呼吸道 胃肠道 泌尿道 手术伤口 皮肤软组织 血液 其它 2000年5 355 6464 0817 1512 171 040 702 092 345 18 2001年5 065 3366 3615 9912 460 730 311 662 285 61 抽样漏报率 2000年14 43 实查占98 49 实查病例大于出月数的95 以上 2001年13 70 实查占97 98 10 3 国内儿科医院感染的历史和现状50 60年代在儿科病房院内感染伴随麻疹和腺病毒肺炎流行 主要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珠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 70年代以来 G 菌感染取代G 菌 已占医院内感染60 70 如各类产毒大肠杆菌 沙门氏杆菌 假单胞菌 变形杆菌等 这类菌对抗生素均有高度耐药性 11 80年代以来卫生部通报几次重大院内感染几乎全发生在儿科 如内蒙某医院婴儿室鼠伤寒暴发流行 云南某医院婴儿室柯萨基病毒暴发流行 国内几个医院血液 肾脏科报告长氏肺囊虫感染院内感染 以及97年在深圳妇幼医院由于消毒液配制错误导致全院性黾形分枝杆菌暴发流行等 12 三 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学特点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可以是典型的致病性微生物 如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肝炎病毒等 但最多是由条件致病菌引起 如表皮葡萄球菌 白色念珠菌 绿脓杆菌等 其特点有 1 条件致病菌占比例较大 2 常具有耐药性 3 某些细菌可在体外生长 污染环境 物品 继而又可将微生物传播给易感病人 13 四 医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大部分是内源性 感染源是病人自己 但也可是间接引起 如 医护人员手 空气 引流物 排泄物 也可小部分是外源性 即通过空气中飞沫传播 菌尘传播 其中要特别警惕是共同媒介传播 指医院内的水 食物 血液和血液制品 多种制剂以及一些医疗设备等 常可造成全院或某科暴发流行 引起严重后果 14 五 常见医院内感染类型伤口感染 无菌伤口感染或术后其它部位继发感染 一般占医院内感染25 影响因素有 切口大小 手术时间 手术室消毒措施 医务人员带菌状态 呼吸道感染占医院内感染15 20 在儿科占首位 多为内源性感染或危重病人或长期用抗生素 抗肿瘤药或免疫低下病人 原发或继发 Goldman报告在Nicu主要致病菌有 1 铜绿假单胞菌2 肺炎杆菌3 大肠杆菌4 肠杆菌属5 金葡菌影响因素有 空气消毒 通风 呼吸道管理 机械通气管道消毒 15 肠道感染 主要是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我院90年代初统计 大便培养 沙门氏菌占42 2 其中鼠伤寒16 6 婴儿沙门氏菌14 3 曼哈顿沙门氏菌6 2 为主要菌 其次是肠球菌25 7 粪酵母菌16 2 痢疾11 6 福氏 大肠杆菌4 3 鼠伤寒已成为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病房内最危险的医院内感染菌 尿路感染 在院内占医院感染的首位 国内占第6位 约11 影响因素 女婴 不洁尿布 腹泻患儿 导尿 感染病原菌主要有 1 大肠杆菌2 变形杆菌3 粪链球菌以上三者共占70 左右 16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包括皮肤 粘膜 眼结膜 皮下组织等 国内统计约占12 久病卧床及新生儿病房高达30 内科5 10 主要病原体有 1 金葡菌26 2 表葡菌25 3 粪链球菌13 其它尚有肺炎杆菌 大肠 变形 铜绿 霉菌和疱疹病毒感染也常有报导 影响因素 1 局部压迫 血液循环不佳2 出汗3 褥疮4 肌肉注射等其它还有菌血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骨 关节系统等 这些都和原发病 手术或治疗有关 17 六 医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1 新生儿病房 包括婴儿室 2 Icu 包括Nica Picu ccu Sicu Ncu 3 手术室 4 烧伤病房 5 心血管外科 6 骨外科 7 骨髓和器官移植部门 8 血液透析 18 七 医院内感染的监测1 各系统感染的监测 1 原发感染 2 症状体征 3 实验室 4 分析及诊断标准 2 各病房的院内感染率 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率 3 医院内感染细菌学分析及药物敏感试验 4 医院内感染细菌学分析及药物敏感试验 5 医院感染率的统计 包括发病率 例次发病 现患率 漏报率 估计发病率 及实际发病率 见计算方法 6 医院内感染发生原因及影响结果 见表2 7 19 医院感染率的计算 一 发病率 同一时期内 新发生医院感染例数 同一时期内 住院 或出院 病人数 100 例次发病率 同一时期内 新发生医院感染例次数 同一时期内 住院 或出院 病人数 100 同一时期内 实际 发生和治愈 医院感染病人数 同一时期内 住院 或出院 病人数 100 现患率 20 医院感染率的计算 二 21 表3不同科别住院死亡病例医院感染情况 科别死亡人数感染人数感染率 构成比 内科2419238 259 7外科332163 613 6传染科22731 84 6中医科39820 55 2ICU672638 816 9总计40215438 3100 0 摘自 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94 2 222 22 表4死亡病例中院内感染率 疾病分类 死亡感染感染率构成比 例数例数 新生儿疾病1805329 434 4呼吸系统602541 716 2消化系统151173 37 1血液系统332575 816 2内分泌 营养代谢免疫11100 00 7泌尿系统4375 02 0传染病 寄生虫病461532 69 7循环系统311238 77 8神经系统24625 03 9肿瘤6350 02 0中毒2000总计40215438 3100 0 摘自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94 2 222 23 表5109名医护人员手带菌的监测结果 类别 监测合格不合格合格率份数份数份数 医师46222447 83护士1721145866 28 摘自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5 5 47页 24 表6各科室空气含菌情况 科别 含菌量 CFU m3 科别 含菌量 CFU m3 小儿内科2947 8呼吸内科1286 4婴儿室1367中医科2338 3腹部外科1557理疗科690骨科2882 5检验科493神经外科1997 9门诊部1956 9烧伤科1403 9供应室123 3肾病神经内科2976 9机关1064 1 摘自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94 4 39页 25 表7抗生素应用情况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抗生素使用感染例数未感染例数OR 无2159 一种161637 80二种3920615 05三种及以上186123 45 X2 15 09P 0 01摘自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4 4 247页 26 表8插管器械检出细菌的菌种分布 物品 标本数 铜绿假葡萄 肺炎克雷G氏阳枯草奈瑟肠杆菌嗜麦芽假 单胞菌球菌伯氏菌性杆菌杆菌氏菌科细菌单胞菌 氧气湿化瓶52104742吸氧管14621吸痰瓶843吸痰管1843 1 112各种引流管142胃管106 2 23导尿管651q謠12218201285442 20株葡萄球菌中有1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5株为表皮葡萄球菌 1 全部为表皮葡萄球菌 2 2株为表皮葡萄球菌摘自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94 2 85 27 表9不同科室医院感染的经济损失 科别病例 X 对照 Y 差 Z 比值TP 内科10819440464152 463 8491 0 001外科14213734668671 935 6918 0 001妇科215513208351 634 7715 0 001儿科2077100910682 063 7389 0 001普外12478723852401 725 4353 0 001合计10488540350851 943 6493 0 001 摘自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6 6 84页 28 表10不同感染部位的费用 科别病例 X 对照 Y 差 Z 比值TP 伤口11721655551661 793 71 0 001皮肤软组织13042603670062 162 12 0 001胃肠道6848288739612 373 85 0 001腹腔151151111340021 363 53 0 001下呼吸道13293486484292 744 60 0 001泌尿系统16014658094342 422 72 0 001血液系统110445772104721 912 34 0 001上呼吸道8998529637021 703 24 0 001其它199612217751 632 75 0 001 摘自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6 6 84页 29 成立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成立医院内感染管理科或消毒科 由医生 护士长及卫生学护士组成掌握判定医院感染的标准和技术建立医院内感染监测网及制定各项监测内容加强医院内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加强对易感病儿保护性措施合理应用抗生素经常性的宣传教育 培训 诊断及分析 指导改进措施等 八 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措施 30 九 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是医院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主要措施 根据消毒隔离原则 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达到消灭或控制传染病源 切断传染途径的目的 以防止院内感染 保障病人安全和工作人员的健康 31 九 消毒隔离制度 1 医务人员上班时要穿工作服 戴工作帽 护士穿工作鞋 并保持清洁 2 诊疗 处置及护理病儿前后均应洗手 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3 病房分清洁区 半清洁区和污染区 每月大扫除 病室应通风换气 每日两次用消毒液擦地 床旁桌 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 要求一桌一擦布 一床一套湿扫 擦布应专用 用后消毒备用 32 九 消毒隔离制度 4 治疗室与换药室每天上下午两次通风换气 用消毒液擦拭陈设物品及窗台 每日早晨 中午两次用紫外线作空气消毒 每日用消毒液擦地两次 每周大扫除两次 刷地擦油墙 每月作空气监测 无菌操作时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 无菌器械 容器 持物钳 敷料罐等应每周灭菌两次 消毒液定期更换 消毒物要标明消毒日期 凡注射 取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用后经消毒液浸泡后 再送供应室 6 精密贵重仪器 不同种类采取不同消毒方法 如侵入性导管类 动脉短导管 输液泵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 等用环氧乙烷消毒 喉镜开口器等用熏蒸消毒方法 33 九 消毒隔离制度 7 各种医疗用具如血压表 熏蒸消毒 体温计 用75 酒精 等均须定期消毒 药杯餐具类蒸气消毒后备用 8 病人的衣服 被褥单 枕套等应定期更换 必要时随时更换 在换大的被服应直接放入污衣袋内 不得随地乱扔 不在病房内清点 9 脸盆 便器每次用后清洗消毒 每周大消毒一次 10 病人住院期间如发现或疑有传染病 应按病情 病种进行床边或房间隔离 需要转入传染科的病人要及时与传染科联系转入传染科治疗 34 九 消毒隔离制度 11 传染科病人执行隔离常规 按病种分病室并挂隔离标志 密切接触病人时 应穿隔离衣 用消毒液浸泡手 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用过的物品和分泌物 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处理 病儿到其他科室诊疗时做好隔离工作 病历 护士记录等污染文件须经熏蒸消毒处理后才能送出 病儿出院 转出或死亡等须经严格终末消毒 床 桌 椅及墙壁须消毒擦洗 床垫 被褥洗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 房间进行通风和空气消毒 12 凡病儿的分泌物及各种异常排泄物 均应经过消毒处理后再排入下水道 13 医院的手术室 ICU病房 新生儿病房 传染科病房 供应室 制剂室 检验科均应有结合本单位特点的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35 表11手消毒效果比较 洗手前501927 50 n 69 肥皂洗手3次92270 97 n 31 0 1 新洁尔灭233100 00 n 33 0 2 过氧乙酸129100 00 n 29 种类带菌数合格数 摘自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94 4 4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