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选讲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7023122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选讲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小儿推拿选讲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小儿推拿选讲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拿治疗学 小儿推拿选讲 概述 小儿推拿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独特体系的一门临床医学 又称小儿按摩 是推拿疗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基础上 以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 卫气营血等学说为理论指导 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 通经络 和营卫 行气血 以调整机体的偏盛偏衰 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 达到治疗和防病的目的 本疗法适用于0 12岁的小儿 但以3岁以内小儿推拿效果较好 3个月以内的婴儿效果更好 一 小儿生理 病理特点 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 传变迅速 脏气清灵 易趋康复 二 小儿推拿特点 手法基本特点 轻柔深透 平稳着实 手法的操作特点 小儿推拿特别强调手法的治疗量及补泻 故小儿推拿非常重视手法的次数 时间 疗程 强度 轻重 频率 速度 及方向等因素 一般讲 推拿的时间 疗程及强度可体现治疗量 而强度 频率及方向体现补泻 手法的治疗特点 由于小儿病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外感时邪 内易伤饮食及病易化热 故临床上常用解表 清热和消导等手法 三 手法操作要求 先操作四肢部穴位 胸腹部穴位 腰背部穴位 头面部穴位 先作轻手法 后作重手法 选用上肢部穴位治疗时 只在一侧操作即可 多取左上肢 选用下肢部穴位治疗时 需双侧均操作 头面部常用穴位 攒竹 天门 位置 两眉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 推法 以两手拇指自两眉中点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 称推攒竹 又称开天门 30 50次 功用 疏风解表 止头痛 兼镇静安神 醒脑开窍 主治 外感发热 头痛 精神不振 烦躁哭闹等 临床应用 推攒竹为小儿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 常与其他三法 推眉弓 揉太阳 揉耳后高骨 配合使用 头面部常用穴位 眉弓 坎宫 位置 两眉头至眉梢成两横线 操作方法 分推法 以两拇指面自两眉头向两眉梢分推 称分推眉弓 分推坎宫 30 50次 功用 疏风解表 止头痛 兼醒脑明目 主治 外感发热 头痛 神志异常 目赤痛 近视眼等 临床应用 推眉弓为小儿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 常与其他三法 推攒竹 揉太阳 揉耳后高骨 合用 头面部常用穴位 太阳 位置 两眉后凹陷中 操作方法 揉法 以两中指或拇指端揉 称揉太阳 30 50次 功用 疏风解表 止头痛 兼清热明目 主治 外感发热 头痛 惊风 目赤痛 近视眼等 临床应用 揉太阳为小儿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 常与其余三法 推攒竹 推眉弓 揉耳后高骨 合用 头面部常用穴位 耳后高骨 高骨 位置 两耳后 乳突后缘与后发际交界处 操作方法 揉法 以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称揉耳后高骨 30 50次 功用 疏风解表 止头痛 兼安神除烦 主治 外感发热 头痛 神昏烦躁 惊风等 临床应用 揉耳后高骨为小儿治外感四大手法之一 常与其余三法 推攒竹 推眉弓 揉太阳 合用 腹部常用穴位 腹 位置 腹部 操作方法 1 推法 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 称分推腹阴阳 以中脘至脐为中线 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两旁作横向分推 也称分推腹阴阳 2 摩法 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推法 100 300次 摩法 3 5分钟 功用 健脾和中 理气消食 主治 腹胀 腹痛 腹泻 纳少 便秘 疳积 恶心 呕吐等一切消化系统疾病 临床应用 本穴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穴 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 故常与其他三法 揉脐 推上七节骨 揉龟尾 配合治疗腹泻 本穴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为保健四大手法之一 可以单穴使用 亦可以与其他三法 补脾经 捏脊 按揉足三里 合用 腹部常用穴位 脐 神阙 位置 肚脐 操作方法 1 揉法 以中指端或掌根揉脐 或用拇指与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 统称揉脐 2 摩法 以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脐 称摩脐 3 捏挤法 以拇指与食中指抓住肚脐 向里捏挤肚脐 称捏挤脐 揉法 100 300次 抖揉50 100次 摩法 3 5分钟 捏挤法3 5次 功用 健脾和中 理气消食 主治 腹胀 腹痛 腹泻 纳少 便秘 疳积 恶心 呕吐等一切消化系统疾病 临床应用 本穴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穴 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 故常与其他三法 揉脐 推上七节骨 揉龟尾 配合治疗腹泻 本穴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为保健四大手法之一 可以单穴使用 亦可以与其他三法 补脾经 捏脊 按揉足三里 合用 腹部常用穴位 肚角 位置 脐下2寸 旁开2寸处 操作方法 1 拿法 用双手拇指与食 中指对拿本穴 称拿肚角 用拇指放在肚角穴上 其余四指放在背部与穴位相对处 同时对拿肚角穴 称拿肚角 2 按揉法 中指端按揉本穴 称按揉肚角 拿法 3 5次 按揉法 30 50次 功用 止腹痛 通大便 主治 一切腹痛 便秘 腹胀 食积 临床应用 肚角是止腹痛的要穴 拿肚角刺激量较强 不可多拿 本穴常与摩腹 掐揉一窝风合用以治疗腹痛 治疗便秘时 常与推下七节骨 摩腹合用 背部常用穴位 背部常用穴位 天柱骨 位置 颈后 后发际中点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 1 推法 以拇指或食 中二指面自上向下直推 力度可较大些 称推天柱骨 2 擦法 以食 中二指或四指面向下擦 称擦天柱骨 100 300次 功用 降逆止呕 清热解表 主治 恶心 呕吐 呃逆 溢奶 发热 感冒 项强 惊风 咽痛等 临床应用 本穴降逆止呕作用明显 常与揉中脘配合使用 背部常用穴位 七节骨 位置 第四腰椎至尾椎骨末端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 推法 用拇指或食 中二指面自下向上 或自上向下直推 分别称推上七节骨或推下七节骨 100 300次 功用 推上七节骨 温阳固涩止泻 推下七节骨 泻热导滞通便 主治 腹泻 便秘 脱肛 遗尿等 临床应用 推上七节骨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 故常与其他三法 摩腹 揉脐 揉龟尾 合用治疗腹泻 用本法治疗便秘 食积时 常与摩腹 退六腑 按弦走搓摩等合用 背部常用穴位 龟尾 位置 尾椎骨末端 操作方法 1 揉法 以拇指或中指端揉 称揉龟尾 2 旋推法 用拇指面旋推本穴 称旋推龟尾 100 300次 功用 疏调肠腑 司调二便 主治 腹泻 便秘 脱肛 遗尿 痢疾等 临床应用 本穴作用比较平和 重在调和 本法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 故常与其他三法 摩腹 揉脐 推上七节骨 合用治疗腹泻 用本法治疗便秘时 常配以推下七节骨 摩腹 拿肚角等法 上肢部常用穴位 脾经 位置 拇指桡侧缘从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 推法 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 向心方向推称补脾经 离心方向推称清脾经 来回推法称调脾经 100 300次 功用 补脾经 健脾和胃 补益气血 清脾经 清热利湿 消食导滞 调脾经 调和脾胃 主治 腹泻 疳积 厌食 便秘 呕吐 黄疸 痢疾等 临床应用 补脾经为小儿保健四大手法之一 故常与其他三法 摩腹 捏脊 按揉足三里 合用 用于小儿基础保健 本穴为治疗小儿脾胃功能失调最常用手法之一 常与摩腹 揉中脘 运内八卦 揉板门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肝经 位置 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 推法 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 向心方向推为补肝经 离心方向推为清肝经 100 300次 功用 平肝息风 泻火除烦 主治 烦躁不安 惊风 夜啼 癫痫 发热 口苦 咽干 目赤等 临床应用 在临床上本穴宜清不宜补 若需补时 以补肾经代之 本穴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病及神志异常方面的病 常与清心经 揉百会 捣小天心 清天河水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心经 位置 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 推法 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 向心方向推为补心经 离心方向推为清心经 100 300次 功用 清心退热 镇惊除烦 主治 高热神昏 五心烦热 口舌生疮 小便短赤 惊惕不安 夜啼 失眠等 临床应用 在临床上本穴宜清不宜补 需补时 以补脾经代之 本穴主要用于治疗热性及神志异常病 常与清肝经 清小肠 捣小天心 清天河水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肺经 位置 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 推法 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 向心方向推称补肺经 离心方向推称清肺经 100 300次 功用 宣肺解表 益气固表 主治 感冒发热 咳嗽 气喘 胸闷 虚汗等 临床应用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 常与揉膻中 揉肺俞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肾经 位置 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 推法 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 离心方向推称补肾经 向心方向推称清肾经 100 300次 功用 补肾益脑 温补下元 主治 先天不足 久病体虚 肾虚腹泻 遗尿 尿多 尿频 虚咳 虚喘等 临床应用 本穴宜补不宜泻 需泻时 以清小肠代之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大病 久病及先天不足诸症 常与补脾经 捏脊 揉二人上马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大肠 位置 食指桡侧缘 从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 用拇指桡侧缘 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 向心方向推称补大肠 离心方向推称清大肠 100 500次 功用 补法 温中固脱 涩肠止泻 清法 清热利湿 泻里导滞 主治 腹泻 痢疾 脱肛 便秘等 临床应用 本穴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治疗虚证时 用补法 多与补脾经 揉脐 捏脊等合用 治疗实证时 用清法 常与清脾经 摩腹 推下七节骨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小肠 位置 小指尺侧缘 从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 推法 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 或用食 中二指面在穴位上直推 向心方向直推称补小肠 离心方向直推称清小肠 100 300次 功用 清热利尿 主治 小便短赤 口舌生疮 尿闭 水泻 发热 烦躁等 临床应用 本穴宜清不宜补 需补时 用补肾经代之 用本法清热时 多与清心经 清肝经 清天河水合用 用本法利尿时 多与揉丹田 推箕门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肾顶 位置 小指顶端 操作方法 揉法 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 称揉肾顶 100 300次 功用 收敛元气 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 盗汗 多汗等一切汗证 临床应用 本穴为治疗汗证效穴 常与补肺经 补肾经 补脾经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肾纹 位置 手掌面 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方法 揉法 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本穴 称揉肾纹 100 300次 功用 清热明目 解瘀散结 主治 目赤肿痛 鹅口疮 热毒内陷 瘀结不散 临床应用 本穴为治目疾要穴 常与清肝经 清天河水 推六腑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四横纹 位置 手掌面 食 中 无名 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方法 1 掐揉法 用拇指甲逐个掐揉本穴 可掐一次揉三次 称掐揉四横纹 2 推法 用拇指面逐个纵向上下来回直推本穴 或使患儿四指并拢 在穴位上横向来回直推 称推四横纹 掐揉法 3 5次 掐一次揉三次为掐揉1次 推法 纵推为30 50次 横推为100 300次 功用 理中行气 化积消胀 退热除烦 主治 疳积 腹胀 厌食 咳喘 慢惊风 口唇破裂 发热 烦躁等 临床应用 本穴是治疗疳积的要穴 可以单穴使用 亦可以与推脾经 捏脊 摩腹配合使用 可用三棱针点刺本穴后用力挤出粘液或血水 称刺积法 亦可用刀割破本穴位皮肤后挤血水 称割积法 无论针刺 或刀割都应严格消毒 上肢部常用穴位 小横纹 位置 手掌面 食 中 无名 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方法 1 掐揉法 用拇指甲逐个掐揉本穴 可掐1次 揉3次 称掐揉小横纹 2 推法 用拇指面逐个纵向上下来回推本穴 或使患儿四指并拢 横向来回推本穴 称推小横纹 掐揉 3 5次 纵推 30 50次 横推 100 300次 功用 退热 消胀 散结 主治 口疮 唇裂 烦躁 腹胀 发热等 临床应用 本穴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热结诸症 常配以退六腑 推脊柱等 上肢部常用穴位 掌小横纹 位置 手掌面 小指根下 尺侧掌纹头 操作方法 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本穴 称按揉掌小横纹 100 300次 功用 清热散结 宽胸宣肺 化痰止咳 主治 痰热咳喘 胸闷气促 口舌生疮 顿咳流涎 临床应用 本穴为治疗肺热咳喘之主穴 治疗百日咳效果较好 常与清肺经 揉膻中 分推肩胛骨 揉肺俞等法配合运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板门 位置 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方法 1 揉法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本穴 称揉板门 2 运法 用拇指或中指端运本穴 称运板门 3 推法 用中指或拇指面推本穴 自指根推向腕横纹 称板门推向横纹 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来回推 称清板门 100 300次 功用 健脾和胃 消食化滞 调理气机 主治 食欲不振 食积不化 腹胀 腹泻 胃痛 呕吐 嗳气 咳嗽 气喘 咽痛 发热等 临床应用 本穴为助消化的效穴 常与捏脊 按弦走搓摩 摩腹 揉中脘等配合运用 板门推向横纹主升 主治腹泻 横纹推向板门主降 主治呕吐 上肢部常用穴位 内劳宫 位置 掌心 屈指时 中指 无名指端之间 操作方法 1 揉法 用中指端揉本穴 称揉内劳宫 2 运法 用中指或拇指端自小指根掐运起 经掌小横纹沿手掌尺侧缘 过小天心至本穴 称运内劳宫 也称水底捞明月 操作时可滴上几滴凉水 并用口吹气 以加强手法作用 揉法 100 300次 运法 10 30次 功用 清热除烦 主治 发热 烦渴 口疮 齿龈糜烂 虚热 多梦 不寐 盗汗等 临床应用 揉内劳宫善清心经实热 常配以清心经 清天河水 推脊柱等 水底捞明月善清阴虚内热 常配以清天河水 揉二人上马等 上肢部常用穴位 内八卦 内八方 位置 手掌面 以掌心为圆心 以圆心至中指根2 3长为半径 所作的圆周即为本穴 在此圆周上从小鱼际开始分布成八个卦位 依次为乾 坎 艮 震 巽 离 坤 兑 操作方法 运法 用拇指或中指面自乾位开始运起 坎 艮 震 巽 离 坤 兑 运时医者左手大拇指应压在离卦位上面 而右手拇指运至离位时 需从该穴位上的拇指上运过 100 300次 功用 调理气机 消食化痰 主治 咳嗽痰喘 胸闷纳呆 腹胀呕吐等 临床应用 该穴善长调理中上焦气机 虚实证均可选用本穴 该穴常作为配穴使用 在作为配穴用于手法处方中时 其穴除发挥调理气机的作用之外 还能起到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鱼际交 小天心 位置 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方法 1 揉法 用中指或拇指端揉本穴 称揉鱼际交 2 掐法 用拇指甲掐本穴 称掐鱼际交 3 捣法 用中指端或屈曲的食指指间关节捣本穴 称捣鱼际交 揉法 100 300次 掐法 3 5次 捣法 100 300次 功用 镇静安神 醒脑开窍 清热除烦 主治 惊风 抽搐 烦躁不安 夜啼 嗜睡 精神萎靡 小便短赤 斜视 目肿痛 发热等 临床应用 捣小天心有双向调节作用 用快而重的捣法有兴奋作用 用慢而轻的捣法有抑制作用 常与清心经 清肝经 摩百会 掐老龙等配合使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脾肾 位置 手掌面 拇指根至小指根 沿手掌边缘成一弧形曲线 操作方法 运法 用拇指或中指端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 经板门 鱼际交运至小指根 称运土入水 反向运称运水入土 100 300次 功用 运土入水 清热化湿 利尿止泻 运水入土 健脾助运 润燥通便 主治 纳呆 呕吐 腹胀 腹泻 便秘 痢疾 小便赤涩等 临床应用 运土入水属清泻法 可治疗新病 实证 运水入土属调补法 可治疗久病 虚证 上肢部常用穴位 总筋 总位 总心 内窝风 位置 手掌面 掌后腕横纹中点 操作方法 1 揉法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本穴 称揉总筋 2 掐法 用拇指甲掐本穴 称掐总筋 揉法 100 300次 掐法 3 5次 功用 清心泻热 散结止痉 主治 惊风 抽搐 夜啼 口舌生疮 发热烦躁 潮热 牙痛等 临床应用 用本穴治疗热性病时 多用揉法 可配以清心经 清天河水 清小肠等 用之治疗神志异常时 多用掐法 可配以掐十宣 揉百会 捣鱼际交等 上肢部常用穴位 大横纹 横门 位置 手掌面 掌后横纹处 近拇指端为阳池 近小指端为阴池 操作方法 推法 用两手拇指面自总筋向两旁分推 称分推大横纹 又称分手阴阳 自两旁向总筋合推 称合手阴阳 100 300次 功用 平衡阴阳 调理气血 行滞消食 化痰散结 主治 寒热往来 久病不愈 发病有定时 腹泻 腹胀 痢疾 呕吐 食积 烦躁不安 痰涎壅盛等 临床应用 治疗实热证时 阴池宜重分 或独取阴池 治疗虚寒证时 阳池宜重分 或独取阳池 合阴阳能化痰散结 多用于治疗咳喘诸证 上肢部常用穴位 十宣 十王 位置 十指尖指甲内赤白肉际处 操作方法 掐法 用拇指甲掐本穴 称掐十宣 3 5次 功用 醒神开窍 主治 惊风 高热 昏厥等 临床应用 本穴主要用于急救 常治疗神志病的重证 多与掐老龙 掐鱼际交 揉百会等合用 遇高热惊厥时 可用三棱针刺破本穴放血 上肢部常用穴位 老龙 位置 中指甲根正中点后1分处 操作方法 掐法 用拇指甲掐本穴 称掐老龙 3 5次 功用 醒神开窍 主治 惊风 昏厥 抽搐 临床应用 本穴主要用于急救 常治疗神志方面的急 重证 多与掐十宣 掐左右端正 按百会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端正 左 右端正 位置 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 桡侧称左端正 尺侧称右端正 操作方法 1 掐法 用拇指甲掐本穴 称掐端正 2 揉法 用拇指端揉本穴 称揉端正 掐法 3 5次 揉法 30 50次 上肢部常用穴位 五指节 位置 手背 第一至第五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方法 1 掐或掐揉法 用拇指甲逐个掐本穴 或掐后继以揉 可掐1揉3次 称揉或掐揉五指节 2 揉搓法 拇指放在穴位上 食指放在掌面与穴位相对处 两指面逐个相对揉搓本穴 称揉搓五指节 掐 掐揉 法 3 5次 揉搓法 30 50次 功用 安神镇惊 化痰通窍 降逆止咳 主治 惊风 惊惕不安 喉中痰鸣 抽搐 夜啼 不寐 烦躁哭闹 吐涎 咳嗽痰多等 临床应用 掐五指节主要用于神志异常时的重症急救 多与掐老龙 掐十宣 揉百会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二扇门 位置 手背 中指掌指关节两侧凹陷中 操作方法 1 掐法 用两拇指甲掐本穴 称掐二扇门 2 揉法 用单手食 中两指端 或两拇指桡侧偏峰按揉本穴 宜重而快 称揉二扇门 掐法 3 5次 揉法 30 50次 功用 发汗解表 定惊安神 主治 身热无汗 受寒身痛 惊风抽搐 昏厥等 临床应用 本穴为发汗的特效穴 可与拿风池 推三关合用 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等证时 可与掐五指节 掐老龙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二人上马 位置 手背 无名与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中 操作方法 揉法 用食指面放在掌面与穴位相对处 用拇指端揉本穴 称揉二人上马 100 300次 功用 滋阴补肾 顺气散结 利水通淋 主治 阴虚内热 烦躁不安 小便赤涩 小便淋漓 吐泻伤津 久热伤阴 喘咳 牙痛 遗尿等 临床应用 本穴为滋阴的要穴 可治疗一切阴虚证 可与补肾经 水底捞明月等合用 用本穴治疗久喘久咳证时 常与揉膻中 揉小横纹 揉肺俞 补肾经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外劳宫 位置 手背正中央 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方法 揉法 用中指或拇指端揉本穴 称揉外劳宫 100 300次 功用 温阳散寒 发汗解表 升阳举陷 主治 风寒感冒 发热无汗 身痛畏寒 咳嗽白痰 鼻塞清涕 肠鸣腹泻 腹痛腹胀 脱肛遗尿 疝气 痢疾等 临床应用 本穴性温 内达外散 温通之中又有收敛之功 温散而不过 为温举之佳穴 主治一切寒证 治疗外感实寒证时 多与头面部四大手法 拿风池等合用 治疗虚寒里证时 多与推三关 揉脐 摩丹田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威灵 位置 手背 第二 三掌骨交接凹陷处 操作方法 掐法 用拇指甲掐本穴 称掐威灵 3 5次 功用 醒神开窍 主治 惊风 昏厥 抽搐等 临床应用 本穴主要用于神志异常时的重症急救 多与掐五指节 掐十宣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精宁 位置 手背 第四 五掌骨交接凹陷处 操作方法 1 掐法 用拇指甲掐本穴 称掐精宁 2 揉法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本穴 称揉精宁 掐法 3 5次 揉法 30 50次 功用 醒神开窍 行气化痰 主治 惊风 昏厥 抽搐 痰喘 气吼 干呕 疳积 口眼歪斜等 临床应用 本穴在用于急救时 多作为配穴使用 多与掐威灵 掐老龙等合用 用本穴治疗痰喘及消化系统病时 多与补脾经 捏脊 摩腹 揉肺俞 揉膻中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外八卦 外八方 位置 手背 外劳宫周围 与内八卦相对的圆周 操作方法 运法 用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运法 称运外八卦 100 300次 功用 宽胸理气 通滞散结 主治 胸闷 腹胀 便秘 咳喘等 临床应用 本穴多与摩腹 推膻中 按弦走搓摩合用以治疗气机不畅诸症 本穴多作为配穴使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一窝风 乙窝风 位置 手背 腕横纹正中凹陷中 操作方法 1 揉法 用中指或拇指端重揉本穴 称揉一窝风 2 掐法 用拇指甲掐本穴 称掐一窝风 揉法 100 300次 掐法 3 5次 功用 温中行气 止痛散寒 安神镇静 主治 腹痛 肠鸣 关节痹痛 伤风感冒 无汗身痛 惊风 昏厥 抽搐等 临床应用 本穴为止腹痛要穴 可与拿肚角 摩腹合用 治疗神志方面疾病时 多作为配穴使用 可与掐十宣 掐老龙 揉百会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膊阳池 位置 手背 一窝风后3寸处 操作方法 1 掐法 用拇指甲掐本穴 称掐膊阳池 2 揉法 用中指或拇指端揉 称揉膊阳池 掐法 3 5次 揉法 100 300次 功用 止头痛 通大便 利小便 主治 头痛 便秘 小便短赤等 临床应用 用本穴治疗便秘时 宜用揉法 常与推下七节骨 摩腹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三关 位置 前臂桡侧 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 推法 用拇指桡侧面 或食 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 称推三关 100 300次 功用 温阳散寒 发汗解表 补益气血 主治 一切寒证 风寒感冒 腹泻 腹痛 斑疹白 疹出不畅 病后体弱 阳虚肢冷 痿证等 临床应用 用本穴治疗虚寒诸证效果较好 可配以补脾经 揉丹田 捏脊等 用本穴透疹时 宜久久推之 推本穴时 可连及脾经一起操作 可以加强补益作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天河水 位置 前臂正中 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 1 推法 用食 中二指面自腕推至肘 称清天河水 如自内劳宫开始推至肘 称大清天河水 2 弹打法 用食 中二指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直至曲泽 同时可口吹气随之 称打马过天河水 推法100 300次 弹打法 3 7次 功用 清热解表 泻火除烦 主治 一切热证 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 阴虚潮热 烦躁不安 口渴 弄舌 重舌 惊风 口舌生疮等 临床应用 打马过天河水的清热作用大于大清天河水 大清天河水的清热作用大于清天河水 清天河水清热而不伤正 不伤阴 故可治疗一切虚实之热证 大清天河水及打马过天河水主要用于治疗实热证 常与退六腑 推脊柱等配合使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六腑 位置 前臂尺侧缘 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 推法 用拇指或食 中二指面自肘推至腕 称退六腑 100 300次 功用 清热 凉血 解毒 主治 一切实热证 高热 烦渴 惊风 鹅口疮 重舌 木舌 咽痛 肿毒 热痢 便秘 痄腮等 临床应用 本穴善治实热证 常与推脊柱 清肝经等配合使用 退六腑与补脾经 或推三关合用 一凉一热 有调和阴阳及气血的作用 下肢常用穴位 箕门 位置 大腿内侧 髌骨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 推法 用食 中二指面自髌骨上缘推至腹股沟 称推箕门 100 500次 功用 利尿 主治 小便赤涩不利 尿闭 水泻等 临床应用 本穴有较明显的利尿作用 治疗尿闭时 多与揉关元 揉三阴交等配合使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百虫 位置 髌骨内上缘2 5寸处 操作方法 1 按揉法 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 称按揉百虫 2 拿法 用拇指放在本穴上 中指或四指放于大腿外侧 对拿本穴 同时拿双侧穴位 称拿百虫 按揉法 30 50次 拿法 3 5次 功用 通经络 止抽搐 主治 惊风抽搐 昏迷不醒 下肢瘫痪 痹痛等 临床应用 用本穴治疗下肢瘫痪 痹痛时 多用按揉法 常与按揉足三里 拿委中 揉膝眼等相互配合使用 用于急救时 宜用重强度的拿法 多与掐十宣 掐老龙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前承山 位置 胫骨前缘外侧膝下8寸处 操作方法 1 揉法 用中指或拇指端揉本穴 称揉前承山 2 掐法 用拇指甲掐本穴 称掐前承山 3 拿法 用拇指放在穴位上 余四指放在后承山上 相对用力拿本穴 称拿前承山 揉法 50 100次 拿及掐法 3 5次 功用 镇惊止抽 主治 惊风 抽搐 角弓反张 昏迷不醒等 临床应用 本穴主要用于神志病重证的急救 常与掐十宣 掐威灵 掐二扇门等合用 上肢部常用穴位 后承山 位置 腓肠肌腹下凹陷中 操作方法 1 拿法 用拇指放在穴位上 四指放在胫前与本穴相对处 用力对拿本穴 称拿后承山 2 推法 用拇指面在小腿肌腹上向上或向下直推 向上直推称推上承山 向下直推称推下承山 拿法 3 5次 推法 30 50次 功用 止抽搐 通经络 止腹泻 通大便 主治 腿痛痉挛 下肢痿软 泄泻 便秘等 临床应用 用本穴止抽时 用拿法 常与拿委中 掐十宣等合用 推上承山可治腹泻 多与摩腹 揉脐 推上七节骨等合用 推下承山可治便秘 多与拿肚角 推下七节骨 揉龟尾等合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