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一:第一书记观后感雨果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列夫托尔 斯泰也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 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可以这样说:理想和信念是人类生存发展最 基本的动力!电影第一书记根据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优秀村党委书记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沈浩2004年2月从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兢兢业业地发展小岗,作为第一书记,作为省财政厅的处级干部,这已经超出了放下身段的范畴,已是真正与人民群众骨肉相连的境界,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当我看到沈浩同志在吃尽苦头,逐渐赢得民心,三年挂职期满,老百姓争先恐后地摁手指印,村民代表自费驱车去省财政厅上书挽留,为不辜负组织和人民共同的期盼,沈浩同志毅然“抛妻弃子”甘心情愿留在小岗村,干了三年又三年,最后竟积劳成疾,死在第三个三年任上,我的泪水不争气地喷涌出来。这个腐败形势日益严峻,官员丑闻频发,可谓前“腐”后继的官场生态环境下,仍然能催生像沈浩这样的党员干部,说明浩然之气长存,怎能不叫人欢欣鼓舞,激动地热泪盈眶。沈浩就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并坚定地走下去的人。他为了小港奉献出了生命也是为了共产党的事业奉献了他宝贵的生命。从电影中我们必须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党员干部的素质还不够高,也有一部分人已经不合格或者基本不合格,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不坚定,执政意识淡薄还有一部分人问题相当严重甚至腐败变质。这些都是我们不能也不应回避的问题。暴露官场的各种积弊,做事不是凭借任何法律规矩规定,而是靠一个字“跑”,跑钱跑项目跑各种条子,最终累死在路上,众口交赞一个鞠躬尽瘁在陋习积弊之中的人时,有没有发现那一层薄薄的遮掩之后,就是真相的可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人们 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些党员在理想和信念方面却发生了动摇。我们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积极性和消极性。首先,是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即市场经济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搞活经济、 提高生产率、促使人们思想观念更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获得更多 信息等。其次,市场经济也的确具有消极性,它主要体现在,由市场 经济产生的自发性会强化金钱观念、享乐观念、利己观念,并把它们 推向极端,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滋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金钱观念得到强化,这是有积极作用的,因 为没有基本的金钱观念,经济体系就没法运转,但市场经济的自发性 却容易将强化了的金钱观念推向极端, 进而使 “拜金主义” 滋长泛滥, 这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同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享乐观念 也得到了强化, 享乐观念能够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刺激经济的发展, 但是将强化了的享乐观念演变成“享乐主义”就不对了。市场经济也 容易将强化了的个人利益观念推向极端,变成“利己主义” ,在“利 己主义”的驱动下,一些党员逐渐为了谋求私利,不惜损害党、国家 和人民的利益,这就容易导致腐败问题。共产党员的信念是为社会主 义而奋斗,这是“立党为公”中最大的“公” 。而市场经济的消极性 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公”的挑战,因此,造成了对 社会主义的信仰的挑战。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党 员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乃至丧失。理想是崇高的、伟大 的、高尚的,同时理想又是分阶段的。所 以,在强调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时候,要强调立足本职、胸怀全国、 望眼世界、望眼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比较,才能脚踏实地, 从我做起、从现实做起、从每一件具体事做起,才能把崇高的理想、 远大的目标,化为具体的实践,和当前时代结合起来。树立了正确的理想观,共产党人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但是, 仅有端正的态度还是不够的, 而应该将崇高的理想信念落实到每一个 党员的工作和实践中去。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立场就是要站在党 的立场上、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特别要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 是少数人的利益。在制定方针政策、作决策的时候,党员领导干部一 定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这也是马克思主 义最精辟的一点,是共产党员最根本的立场。篇二:第一书记观后感早就听说过了沈浩同志的事迹,所以当我听说电影第一书记上映时,早早地就赶到影院观后这部触动每一个心灵的片子。第一书记的原型就是国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虽然很多人已经看过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迹,但是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所有观影的人们都安静了。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 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与以往的宣传资料不同的是,电影真实客观的记录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从电影的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这是一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为自己曾是一名基层干部而自豪,也为没能用更执着的行动留在需要的农村而深思。第一书记观后感(2):周二下午看了第一书记这部电影。先说好,我不是党员,也不是干部,更不是“积分(fen)”,所以我是带着随便看看的心情去看的。由于观后要帮着写观后感,所以去之前就把观后感写好了,属上某某大名,然后上交党组织,最后应该封存在入党档案里吧。在网上看到有些人说去之前要带纸巾,因为它催人泪下。我觉得我是用不着了,因为是报着写观后感的心态去观影的,关于歌功颂德在影片,我觉得自己应该不会被导演的剧情来牵动感情。电影里无论是主演还是一些配角,都是我们平时熟悉的著名演员,据说是人艺演员鼎力加盟。影片里有许许多多我们熟悉的演员,直到最后,我还真把杨建新当成了沈浩,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徐帆的表演。片中没有过多的词语和行为想博取人们的眼泪,更多的却是引得大家不时发出笑声。渐渐地让我忘记了这是一部“红色电影”了。影片最后以女儿的一段告白为结尾。而这时,我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围,多数人都有抹眼泪的动作,天啊,了不起的导演。不,这或许就是真实的力量。因为真实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当然,看完电影后,也会引发大家更深的思考。这就是导演的魅力所在,我想,这部影片对我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第一书记观后感(3):“第一书记”,一个响亮的名字。我怀着一颗期待的心,走进这个曾经熟悉却又另人感动的艺术创作中。也许是我一直在农村,一直在乡镇,那泥泞的路,那黄色的菊花,那纯朴的脸,那热情的期待,那真诚的心,那倔强的冲动,那愤怒的对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脉,那一条条只有用心才能开启的民心绿色通道,沈浩真实面对了。这是一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为自己曾是一名基层干部而自豪,也为没能用更执着的行动留在需要的农村而深思。第一书记观后感(4):能够提前欣赏该片,是个荣幸。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看完第一书记竟是这种感觉,也许影片真正想表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邻家大哥般的沈浩,因为在老百姓的眼里,这个形象本就应该是如此这般的,如果真是这样,导演无疑是成功的,杨立新也是成功的。在影片中,沈浩的女儿弹了一首的钢琴曲,虽不像结尾主题歌那样旋律鲜明,但正是这首钢琴曲深深打动了我,它是那样的恬淡宁静、动听优美,让我想起另一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钢琴师1900在暴风雨中弹的那首曲子magic waltz一样,1900在暴风雨中看到一位美丽的女孩,在人生的坎坷与平凡中,于是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追求的真谛,不惜为之付出生命。两种环境,两种心情,在沈浩的故事里,也同样殊途同归,沈浩不也是身处改革开放的暴风骤雨,在历练和勤奋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追求的目标吗?更可贵的是,他在这样一个艰苦困难的环境里,仍然能保持一份宁静致远的高尚境界。这是这首钢琴曲所带给我们的东西,但不是全部,因为琴声中还渗透着一种情思,那是一种浓重而悠长的不舍。老百姓不舍这样的好干部,而沈浩,若有在天之灵,也绝对不舍小岗村的每一个村民和每一寸土地。人,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当事业,把自己的岗位当成自己的家,他就能做到勤奋与坚持,就能造福社会。影片的最后,稍微感觉有点拖沓,其实沈浩的事迹大家都基本了解,个人感觉,在影片进行到春节大家聚餐的时候结束反而更好,后面的自白和日记摘录等环节,早先主旋律的痕迹比较明显,觉得多少有点画蛇添足,但总的来说第一书记是部很好的电影,应该看看。第一书记观后感(5):七月一日,北京下起了小雨。在去参加电影第一书记首映式暨图书沈浩日记首发式的路上,我给自己准备了一包纸巾。根据八个月前在小岗村采访的经验,这是有必要的。当时的情景,是媒体同行们集体潸然泪下,不能自已。早就听说这部电影从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员来承担,首映式也果然星光熠熠。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来,观影的人们安静了。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对于在采访过程中听人描述、查看资料而想象的场景,电影的画面、声音等等带来的,是更直观具象的冲击力。比如,影片所呈现的没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岗村,与我所见到现在的小岗村的巨大反差,更让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义,他所付出心血的意义。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突然发现,120分钟的时间里,事先准备的纸巾并没有派上用场。有落泪却没有失声痛哭,某些细节的处理甚至是幽默的,引发观者的会心一笑。总体来说,这个电影并不是一颗“催泪弹”。一位观众说,她之前只是在网上看到沈浩的事迹,而电影让她十分感动。一位从北京市昌平区赶来观看电影的女大学生村官对我说,可能是同在基层的关系,她对沈浩经历的感触就更深,因为了解农村基层工作的不易。“他很值得敬佩。”对于沈浩勇于改变小岗村面貌的精神,大学生村官印象深刻。这或许就是真实的力量。真实引起了共鸣,引发了思考。回想起在安徽采访结束准备返程的那一天,我们一群媒体同仁抓紧最后的时间,聚在一起交流对沈浩的理解和看法。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做,只是在知道许许多多关于他的真实后,心底里受到了触动。这种触动,已在采访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会带给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做一个纯粹的人准备要写这篇观后感的时候,脑海里不自觉的蹦出了这样的话:“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纯粹的人”是毛泽东对白求恩的评语。1939年12月21日,在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在中国不幸以身殉职之后,毛泽东写下了文章纪念白求恩。在这篇文章里,毛主席写到:“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像70年前的白求恩一样,二十一世纪的共产党员沈浩就是一个纯粹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信仰。看完电影第一书记一个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我们文艺创作理念的进步,这部电影在创作上一改主旋律电影大而全的模式,不再空洞说教,而是用很细腻的手法,用很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以情感人,以事服人,使观者产生强大共鸣。这样优秀的创作也让我们能够更好的走进沈浩,去做一次心灵的净化之旅,去自省我们是不是已经离一个纯粹的人的要求越走越远了。沈浩是一个普通人,但并不平凡,他不甘心碌碌无为,渴望辉煌、追求成功。他出生于农村,对大地和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小岗村,使小岗村摆脱了困境,从温饱走向了富裕。三按红手印留住了沈浩,这是农民最质朴的表达,也是对沈浩的最好肯定。物质的东西早晚都是要消失的,而精神的追求却是永恒的。当然,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能完全的抵制享受物质,但是我想说的是在你享受物质带来的愉悦的同时,还应该理智而清醒的认识到,需要超脱物质的享受,而追求心灵的净化.主旋律电影可以不作“催泪弹”七月一日,北京下起了小雨。在去参加电影第一书记首映式暨图书沈浩日记首发式的路上,我给自己准备了一包纸巾。根据八个月前在小岗村采访的经验,这是有必要的。当时的情景,是媒体同行们集体潸然泪下,不能自已。早就听说这部电影从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员来承担,首映式也果然星光熠熠。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来,观影的人们安静了。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对于在采访过程中听人描述、查看资料而想象的场景,电影的画面、声音等等带来的,是更直观具象的冲击力。比如,影片所呈现的没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岗村,与我所见到现在的小岗村的巨大反差,更让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义,他所付出心血的意义。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突然发现,120分钟的时间里,事先准备的纸巾并没有派上用场。有落泪却没有失声痛哭,某些细节的处理甚至是幽默的,引发观者的会心一笑。总体来说,这个电影并不是一颗“催泪弹”。电影制片人张旸的观点印证了我的这一感受。他说,这个电影从一开始创作,就没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记录一个真实的人生。沈浩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想做实事,并不在乎人们是否知道。他是典范,但不应该被神化。沈浩在小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把这些真实地通过电影呈现出来,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观众能够接受的真实的人。因此,电影没有走苦情的路线,而是一种平实的纪录风格。一位观众说,她之前只是在网上看到沈浩的事迹,而电影让她十分感动。一位从北京市昌平区赶来观看电影的女大学生村官对我说,可能是同在基层的关系,她对沈浩经历的感触就更深,因为了解农村基层工作的不易。“他很值得敬佩。”对于沈浩勇于改变小岗村面貌的精神,大学生村官印象深刻。这或许就是真实的力量。真实引起了共鸣,引发了思考。回想起在安徽采访结束准备返程的那一天,我们一群媒体同仁抓紧最后的时间,聚在一起交流对沈浩的理解和看法。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做,只是在知道许许多多关于他的真实后,心底里受到了触动。这种触动,已在采访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会带给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学习沈浩 奉献人民要把学习沈浩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加速安徽崛起的具体行动。学习沈浩对科学发展的那份坚定,对加快发展的那份追求,扎根基层、奉献人民的那种境界。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强化“不发展最不科学、抓发展必须科学”的理念,聚精会神搞建设,奋发有为促崛起。坚持发展不动摇,把发展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以心无旁骛的执着、咬定青山的坚韧、永不放弃的顽强,加速发展不懈怠,树立强烈的争先进位意识,拓展视野、抬升标杆,坚定信心、奋力赶超,努力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重大战略任务,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敢闯敢试、勇于担当。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积极研究新情况,敢于解决新问题,努力在解放思想中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在更新观念中理清发展思路、激活发展动力。切实做好“结合”文章,把中央精神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所需与群众所求紧密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寻求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崛起之路。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蓬勃朝气,把心思放到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利和谐、促崛起的实事,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实绩。始篇三:第一书记观后感村民好支书为民谋发展-第一书记观后感4月15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收看了电影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迹震撼着大家的心灵,是新时期干部学习的榜样。沈浩同志出生于安徽省萧县圣泉乡孙秦庄村,为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任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04年到小岗村工作以来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他的事迹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走进了每个人的心中,令人感动,让人难忘。沈浩同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在小岗村任职6年来,他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舍小家、顾大家,尽职尽责,辛勤耕耘,生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充分彰显了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大爱。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奉献才干,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沈浩同志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令人敬仰。他始终与小岗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赤诚的心捧给群众,把无限的爱献给百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以模范行动践行了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生命代价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真谛所在。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视群众为亲人,把自己当公仆,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学习沈浩同志就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强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聚精会神搞建设,奋发有为促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把为民办实事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以心无旁骛的执着、咬定青山的坚韧、永不放弃的顽强,加速发展不懈怠,树立强烈的为民意识,拓展视野、抬升标杆,坚定信心,高举“为民、务实、清廉”旗帜,紧紧围绕市委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的战略部署,着力推动市域经济和谐发展。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敢闯敢试、勇于担当。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积极研究新情况,敢于解决新问题,努力在解放思想中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在更新观念中理清发展思路、激活发展动力。切实做好“结合”文章,把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所需与群众所求紧密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寻求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的阔步发展之路。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蓬勃朝气,把心思放到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利和谐、促发展的实事,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实绩。始终保持知难而进的昂扬锐气,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不惧风险,不畏困难,有效化解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积极应对前进中的各种挑战。“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尽管跨越道路上还存在困难和风险,尽管还面临着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挑战和压力,以沈浩事迹为榜样,以沈浩精神为动力,我们就能始终保持一股迎难而上的勇气,始终保持一股敢为人先的锐气,始终保持一股干不上去誓不罢休的志气,就能振奋跨越精神、凝聚发展合力,不断创造推进科学发展、加速跨越发展的新业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