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歌鉴赏辞典.docx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6904020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诗歌鉴赏辞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先秦诗歌鉴赏辞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先秦诗歌鉴赏辞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诗歌鉴赏辞典篇一:先秦诗歌鉴赏辞典常武此诗题目特别,诗经大多是取首句语词为题,有的虽不是首句,但亦是诗中的语词,而“常武”一词不见于该诗,故说诗者议论纷纭。毛诗序谓其意是“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朱熹诗序辨说申此说“盖有二义:有常德以立武则可,以武为常则不可,此所以有美而有戒也”,对此,姚际恒诗经通论驳道:“诗中极美王之武功,无戒其黩武意。毛、郑亦无戒王之说,然则作序者其腐儒之见明矣。”王质诗总闻谓“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常武”是乐名,他说:“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盖诗即乐也。”近人或以为古常、尚通用,“常武”即尚武,与诗旨正合。按:序与朱说明显牵强附会,姚批驳极是。王质误会南仲为文王时人,故有此说,亦不足取。惟后二说较为合理,可供参考。此诗为宣王时之作,有诗中两个人物为证:一是南仲,同见于出车,亦见鄦惠鼎(称“司徒南中”),汉书人物表与后汉书庞参传所载马融上书都认定南仲是宣王时人。同时,王国维观堂集林鬼方昆夷玁狁考据出车说“赫赫南仲,玁狁于襄”,而“周时用兵玁狁事,其见于书器者,大抵在宣王之世,而宣王以后即不见有玁狁事”;又据鄦惠鼎与宣王时召伯虎敦文字相类,断定南仲必为宣王时人。另一是程伯休父,国语楚语下云重黎“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此诗赞美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诗人的叙述基本按照事件的发展:首章写宣王委任将帅并部署战备任务;第二章通过尹氏向程伯休父下达作战计划。这两章着重记述史实,一一交代重要人物,虽然极为简括,但却把形势、任务、目标乃至进军路线都说清楚了。这自然是最高统帅宣王的杰作,诗人以最简洁的笔法,表现了宣王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气魄与指挥才能。第三章写进军。诗人先从“我方”着笔:天子亲征,沉稳从容,战士行军,不紧不慢,充满一种胜券在握的坚定信心。而敌方,在诗人笔下则是另一番景象:徐方阵营骚动、震恐,以致如五雷轰顶,仓皇失措。一镇定,一惊慌,两相对照,显示出王师强大的力量,未战已先声夺人。第四章写王师进击徐夷。诗人以天怒雷震,比喻周王奋发用武;以猛虎怒吼,比喻官兵勇敢,极力突出王师惊天动地的气势。以此击徐,无异泰山压顶,自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看:王师迅疾深入淮河腹地,切断了徐淮的联系,还俘获了大批叛军,进而扎营于此,为剿灭敌人作准备。全章八句,前用比,后用赋,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进军的形势,充分显示出王师的压倒优势。第五章写王师的无比声威。诗人满怀激情,借助精巧选词,串联比喻、排句,饱蘸笔墨,歌唱王师。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朱熹有一段绝好的分析,他说:“如飞如翰,疾也;如江如汉,众也;如山,不可动也;如川,不可御也。绵绵,不可绝也;翼翼,不可乱也。不测,不可知也;不克,不可胜也。”(诗集传)第六章写王师凯旋,归功天子。诗人先颂扬天子计谋允当,再说胜利是“天子之功”,然后写到王下令“还归”,叙述次第井然。“王曰还归”回应篇首“王命卿士”,一反映今日胜利的踌躇满志;一表现昔日大敌当前的凝重心境,前后鲜明对照,首尾相连,结构完善。此章造句颇奇特,双句、单句“徐方”二字交替使用,姚际恒诗经通论评曰:“八句?徐方?二字一上一下,绝奇之调。”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徐方?二字回环互用,奇绝快绝!”诗人反覆提出“徐方”,正见出对这次平徐胜利的特别重视与喜悦。徐为淮夷大国,屡与朝廷抗衡,今已降服来朝,自然极为可喜可贺,要津津乐道;同时又是天子亲征,诗人怎能不张大其功,宣扬徐方“既来”、“既同”、“来庭”、“不回”。可见连用四个“徐方”既是内容使然,又是抒情志感的需要,并非故意造奇。朱熹曾与上篇江汉比较说:“前篇召公帅师以出,归告成功,故备载其褒赏之词;此篇王实亲行,故于卒章反覆其辞,以归功于天子。”(诗集传)他的见解实高于姚、方,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很发达,但如常武一诗,尽管在细节的叙述上精详远不及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却也神完气足,其叙事虚写与实写的巧妙结合,尤为一大特色,从诗歌艺术上说,即使与古希腊罗马史诗相比,似也不遑多让。2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月版,第630-632页 2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月版,第632-633页篇二:先秦两汉南北朝文学思考题及参考书先秦两汉南北朝文学思考题参考书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2古神话选释袁珂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3神话研究,茅盾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1原始歌谣是怎样产生的?2为什么说神话是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对后代文学有哪些影响?参考书1. 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年版2. 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3. 聂石樵主编诗经新注,齐鲁书社2000 年版4.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版5. 赵沛霖兴的源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6. 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年。7.毛诗正义诗经集传毛诗传笺通释(参教材P253)1诗经的风、雅、颂是根据什么划分的?这三部分有什么区别?2诗经中的作品是怎样被编成一部书的?3诗经的作品主要分为哪几类,各举出几篇代表作品。4诗经中风、雅、颂的内容各有什么特点?5什么是赋、比、兴?举作品中的实例说明它们的特点和作用。6结合作品分析诗经重章叠唱的形式。参考书1.春秋左传注(修订本),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2.左传译文,沈玉成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3.战国策,(汉)刘向集录、高诱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1比较国语与左传之异同。2左传、国语、战国策三者在内容与艺术上各有何特点?3从战国策看战国时代的民族精神。参考书1.老子校释,朱谦之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2.老子注译及评价,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3.论语译注,杨伯俊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4.孟子译注,杨伯俊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5.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6.荀子集解,王先谦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7.韩非子集解,陈奇猷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1具体比较战国策、孟子、庄子、韩非子四书中寓言的不同特征。2谈谈孟子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3谈谈先秦诸子散文的文体发展线索。(从语录体到专题论文)参考书1.楚辞补注,王逸注,洪兴祖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1比较诗经与楚辞之异同。2楚辞香草、美人意象有何意义?3简述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4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何影响?参考书1昭明文选赋部分2全汉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全汉赋评注,龚克昌等评注,花山文艺出版社20*年版。4马积高: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1简述赋的起源和流变。2所谓“汉赋”,主要指哪种体式的赋作?为什么?3总结汉赋的艺术特点。参考书1.史记,中华书局。1在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进行分析:项羽 刘邦 韩信 李广 荆轲2司马迁的“爱奇”表现在哪些方面?3司马迁特别关注人物的悲剧命运,对此,你有何解释?4司马迁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哪些特别的手法?5汉书在思想和表述风格方面与史记有什么不同?参考书1余冠英乐府诗选(汉代部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3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4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1简述汉乐府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比较诗经和汉乐府。2总结汉乐府诗的艺术特征。3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出处、时代、内容、艺术成就以及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地位。4谈谈孔雀东南飞的叙事和抒情特征。 1、 试比较曹操和曹丕的不同。 2、 曹植的诗歌为什么受后人的推崇? 3、 阮籍的诗歌“百代之下,难以情测”的原因是什么? ? 4、 太康诗风的繁缛对文学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1、试总结南朝骈文的发展线索,并举出代表性的文章。 2、试比较南朝乐府和北朝乐府的异同。 3、试分析木兰诗、西洲曲的艺术特点。 4. 试谈魏晋南北朝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影响。篇三: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之。注释: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y):车前(草名),可食。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有:得到。掇(du):摘取、拾取。捋(lu):成把地握取。袺(ji):手持衣角盛物。(*i):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解析一:宣武分院 周京昱【作品语译】(之一)车前子儿呀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余冠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选)(之二)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来采它。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占有它。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拾取它。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捋取它。采呀采呀车前子,翻过衣襟装着它。采呀采呀车前子,插好衣襟藏着它。(周振甫译中华书局诗经译注)(之三)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骆玉明、顾伊译上海辞书出版社先秦诗鉴赏辞典)(之四)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使力地采摘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堆放在一起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吊吊拾起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籽籽捻捋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装进衣襟里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放在腰带内哩!(蓝菊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诗经国风今译)(之五)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采呀采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收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捡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抹下来。颜色灿灿车前子,提起衣襟装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扎起衣襟兜回来。(唐莫尧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诗经新注全译)【文本解读】芣苢这首4言12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得来”的歌声,现出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可谓一路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情绪饱满,歌诗高昂。由“薄言袺之”到“薄言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提起衣襟装起来”“扎起衣襟兜回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芣苢”,情绪达到高潮。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响,飘散到四方。综观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解析二:101中学 钟晓晨三小节,每小节四句,每句四言,重章叠唱,反复吟咏,寻常人事中品味出的是欢乐的韵致。正如清人所云:“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本人小时长于农村,采野菜是常事,不仅仅用来喂猪喂兔,更多时候是人食用,“春日采嫩叶聚粮,久贫而食野菜也”芣苢记录的极可能就是这样一回事,“草叶以代粮”,在生计艰难时,百姓也只能如此。但,其生也艰,其乐也然。虽苦犹乐,勤而不怨。生活是清贫的,劳作是单调的,可其中的乐趣又是无限深远的,“从容涵咏,自然生其气象”。细细品味,乐在其中。就像我小的时候,打草采野菜过程中的几多乐趣至今难忘。诗经中有许多这一类的生活的诗。我喜欢。我也喜欢教给学生。这届学生高二时,我同以往一样,给他们介绍了十几首诗经中的作品:关雎静女氓不必说,教材中有的;桃夭谷风相鼠木瓜黍离无衣采薇七月生民伐檀硕鼠(伐檀硕鼠实验版教材中没有)等。当时有学生问我:“老师,高考考诗经吗?”我说:“诗经的时候没有高考,可这些诗都可以作为高考题出现。”我当然没有选这首,但在一部分学生中曾掀起过一小阵诗经热,甚而至于在以“背后”为题作文时,我的科代表写岳飞,用的题目就是“背后的灼灼”,有同学问“灼灼”何意,曰“灼灼其华”。介绍诗经,不能不介绍“风、雅、颂、赋、比、兴”,而将这些知识融入到作品中去,学生会记得更为清晰,掌握得更为牢固。“功夫在诗外”,不仅仅用于写诗作文。我想,我们也许曾猜想过高考会从诗经里出题,但我们也许更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唐诗宋词元曲上,我们甚至曾机械的将诗词分成若干种类别,若干种题型,若干种解题方法,乃至若干种答题“诀窍”当然,我不是在否定我们在高考诗歌复习过程中的付出,而是想说明,语文教学,夯实基础非常必要,引导学生博学博览非常必要,培养学生得知识迁移能力非常必要。解析三:景山学校 李巧梅较之往年,20*年的高考鉴赏题,在选材和题型上有些出人意料:平时在复习备考中被忽略的诗经的短诗成为命题材料,让我们的围绕“意象”、“托物言志”等等而进行的诗歌鉴赏复习几“无用武之地”;取消了客观性选择题,代之以主观简答题,学生不再能够从选择题中获取蛛丝马迹,然后顺蔓摸瓜,最后豁然开朗。好在文本短小,且注释详细,命题难度不算太大,因而考生尽管可能对材料和题型感到不适应,但仍然能够较为轻松地作答。本次高考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古典诗歌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诗歌鉴赏基础、落实诗歌鉴赏常识,从而使高层次的诗歌鉴赏有了依托,成为可能。另外,在高三复习中加强训练学生答题的清晰化和准确性。扩大选材范围是必要的,不仅要注意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而且要关注诗经、楚辞这样的作为诗歌源头的作品。如此才能化“意料之外”的高考题于“情理之中”。解析四:31中学 张建京鉴赏评价是在熟练掌握了诗歌的写作内容、意境、语言、技巧、思想感情等之后所具有的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是高考中考查学生的最高层级要求。而鉴赏是源于知识,高于知识的。学生不光要对诗歌题材把握准确,还要对作家、时代背景有所了解,甚至要加入自己的人生体验。长期以来,高考考生对诗歌鉴赏的感觉,恰似“雾里看花”,懵懵懂懂。学生喜欢读诗,却看不懂诗,只会对诗歌文辞的华美和结构的精巧啧啧称奇,殊不知“文以载道”,诗中所蕴含的深意也是奇文震惊世人的原因。鉴于这种情况,高考命题的难度也愈来愈大。怎样利用好高考指挥棒,为教师教学、学生积累指明方向成为当务之急。本人就07高考北京卷第12题作了如下的理解:试题小中见大试卷中三道小题,第一小题考察诗经的写作手法;第二小题考察诗歌中的炼动词,前两道考点落在知识点上,答案明确唯一。第三小题是对全诗内容的整体把握,三题均属高考考点要求,是高考对考生诗鉴能力的基本要求。但高考命题中一直兼顾小语文观和大语文观,从此题来看,诗经的选取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嚖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孔子对诗经亦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成语是一个民族的语汇珍品,承载着千百年来浓缩了的历史文化。而现今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皆出自诗经。诗经中的风作为反映民情民风的民歌,流传下来的成语也皆如此,如:“信誓旦旦”出自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日三秋”出自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窈窕淑女”出自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风雨凄凄”“风雨如晦”出自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试问,如此优秀的文化又引起教师和学生多少关注呢?既然诗经是中国文化源头,那么用高考指挥棒指给我们的就应是“回归文化本源”,树立学生的大语文观,从点滴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及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设题稳中求新纵观06、07北京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在不断地摸索中,诗鉴命题充分的总结了前几年命题的经验教训,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考点有据可依,知识点可从课内所学入手,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回归教材,有的放矢;试题难度降低,扫除学生学习诗鉴的畏难情绪;在诗鉴试题中突出学生个体、个性。注重选拔高层次人才,坚决反对用惯有思维答题,不研读品味诗句。但本次命题并没有囿于窠臼,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做新的尝试与改革:1.选材新:一改以往选择唐诗宋词作材料,而选用生僻的诗经。诗经艺术特点突出,行文结构清晰,学生易于把握。再者,诗经创作年代久远,对其内容语句理解费力,因此注解详细,为考生正确快速解题助一臂之力。2.题型新:改变原先主、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均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学生。三道小题相互配合,从诗歌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进行赏鉴。3.观念新:虽是赏鉴题,命题观念却大胆创新:为考生提供诗歌及注释,让考生在准备充分下作答,考查学生读书自学能力。不以怪题、偏题为新,真正回归语文教学的本原,让高考成为检验教师教学结果和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尺。有尝试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能谋发展。高考亦是如此。答案美中不足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阅卷过程中,本人认为第三小题的答案有待完善。本题4分,“劳作”“唱歌”“快乐”3点4分。这样一来,评分标准的区分度就不够明显。如,学生答案:妇女们聚集在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拾野菜。妇女们高兴的采完野菜,唱着歌准备回家给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做饭去。工人们愉快的工作,还唱着歌。三个答案均符合评分要点,均为满分。但比较之下,考生水平良莠不齐,例3更是错得离谱。所以,我粗浅地认为可改为三个要点各一分,另外一分作为优秀加分,鼓励优秀考生,体现选拔梯度。高考工作任重而道远,庆幸的是前方总有一个睿智而顽强的团队,在不断地摸索与探求中日臻完善。很快,学生们将不再望“诗”兴叹。拨开云雾,徜徉花海指日可待!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周京昱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侧重在知识方面。关于“赋”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周礼注)挚虞:“赋者,敷陈之称也。”(文章流别论)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钟嵘:“直书其事,尽言写物,赋也。”(诗品)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诗集传)综上所述,归纳来说:赋,即铺写叙述客观事物以抒发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对话,或议政,或兼而有之。关于“比”郑玄:“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周礼注)挚虞:“比者,喻类之言也。”(文章流别论)刘勰:“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文心雕龙比兴)钟嵘:“因物喻志,比也。”(诗品)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综上所述,归纳来说:比,是借助某些客观事物的形象作比喻,以比附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一般称前者为喻体,后者为本体。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三:明喻,如“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隐喻,如“哀今之人,胡为虺蜴?”(小雅正月);借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关于“兴”郑玄引郑司农语:“兴者,托事于物。”(周礼注)挚虞:“兴者,有感之词也。”(文章流别论)刘勰:“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文心雕龙比兴)郑樵:“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理义求也。”(六经奥论)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姚际恒:“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相关也。”(诗经通论)综上所述,归纳来说:兴,亦是一种创作手法,即借助其它事物开头,通过联想,触景生情,再转到本题。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三: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无关,如“扬之水,不流束楚”(郑风扬之水);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有关,如“有兔爰爰,雉离于罗”(王风兔爰);以描写自然景物起兴,渲染气氛,寄寓情思,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作品中,赋、比、兴三者并非彼此毫不相关,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互运用、综合表现的,故有“赋而兴”“兴而比”“赋而兴又比”等较为复杂的情况,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首写情人不期而会(一说君主与贤臣之遇)之作,起首的“蔓草”“零露”既可实指二人相遇之所的景况,又可引发读者对下文美人、美丽情事的怀想。这是朱熹所说的“赋而兴也”的一例。基于以上的这些认识,我们再来看芣苢这首作品。芣苢用明白如话的一副笔墨将采摘过程描绘叙写的清清楚楚,不但有形亦有情。因此,说本诗运用了“赋”的写法,毫无问题。但,只有“赋”吗?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涉及对“采采芣苢”中“采采”二字的理解。诗经中叠字用得颇多:周南葛覃中“维叶萋萋”、周南桃夭中“桃之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