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人教版第1课中国画PPT课件(共32张PPT)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6817101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美术人教版第1课中国画PPT课件(共32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美术人教版第1课中国画PPT课件(共32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美术人教版第1课中国画PPT课件(共32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 国画的简介二 国画的工具三 国画的载体四 国画的分类五 水墨画 竹 一 国画的简介 定义 它是汉族传统绘画形式 是用毛笔蘸水 墨 彩作画于绢或纸上 这种画种被称为 中国画 简称 国画 我国传统绘画 区别于 西洋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 墨 国画颜料 宣纸 绢等 题材可分为人物 山水 花鸟等 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它的精神内核是 笔墨 返回 二 国画的工具 国画的工具主要有笔 墨 纸 砚 颜料 笔 毛笔笔头由笔根 笔肚 笔锋三部分组成 笔根是与笔杆相连的部分 笔肚部分用来贮墨 笔锋部分用于书写 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 毛笔又分为小 中 大等型号 有的画家喜欢用秃笔作画 所画的点 线别有苍劲朴拙之美 墨 常用的制墨原料有油烟 松烟两种 制成的墨称油烟墨和松烟墨 油烟墨为桐油烟制成 墨色黑而有光泽 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 宜画山水画 松烟墨黑而无光 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 山水画不宜用 纸 中国画在唐宋时代多用绢 到了元代以后才大量使用纸作画 中国画用的纸是青檀树作主要原料制作的宣纸 砚 砚台我国最有名的砚是歙砚和端砚 歙砚产于安徽歙县 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县 好的砚台 一般书画选择各地产的砚台可以了 选砚台主要择其石料质地细腻 湿润 易于发墨 不吸水 颜料 即中国画颜料 是用来画国画的专用颜料 现在销售的一般为管装和颜料块 也有颜料粉的 返回 二 国画的载体 中国画可画在纸 绢 帛 扇 陶瓷 碗碟等物之上 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绢本 将字画绘制在绢 绫或者丝织物上 称为绢本 古画卷本虽多 但易被虫蛀 亦被损坏 反而纸本更易保存 绢本看起来较名贵 但底色不及纸本洁白 不及纸通行 纸本 中国画所用的宣纸 折扇 古人扇画多较细小 以便携带 但现代人多用巨型扇画做室内装饰物 所以较古人更为实用 圆扇 圆扇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面积不大 但也有绢本 纸本之分 古代宫廷用的大扇或者掌扇 大至高于人齐 现在很少见 陶瓷 花瓶 杯 碟等器皿 亦有字画制作 所用颜料及制法不同 但字画原理及欣赏不变 返回 四 国画的分类 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等画科 返回 五 水墨画 竹 1 竹子的寓意在中国竹子与梅 兰 菊被并称为花中 四君子 它以其中空 有节 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 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谦虚 高洁 有气节 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 2 画家笔下的竹 郑板桥在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题画诗云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 再现 这诗题 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 透过画和诗 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 他身为知县 从衙斋萧萧的竹声 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 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 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 竹石图 中题诗曰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 从石缝中挺然后立 坚韧不拔 遇风不倒 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 豁达的胸臆 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 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 竹子被人格化了 此时 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 3 竹子的颜色人们多画墨竹 但也可用用花青调藤黄加少量的墨画绿色的竹子 4 竹子的画法 竹叶 倒垂的竹叶 竖起的竹叶 竹竿 竹竿 临摹 返回 墨竹画三题松 竹 梅合称 岁寒三友 始见于南宋 林景熙 霁山集 五云梅舍记 在此之前 唐代诗人元结 丐论 曾以山水 松竹 琴酒为三友 宋代苏轼 题文与可画 一诗以松 竹 石为三友 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第三集载 清宫收藏有南宋画家马远 岁寒三友图 绘松竹梅于一画 宋代以后 三友图既是水墨画的重要题材 也是工艺美术中的常见题材 中国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 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 四君子 是梅 兰 竹 菊的合称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迫害文人和画家 实行特务统治 清代大兴文字狱 有骨气的文人常常死于非命 四君子 于是成为明清社会喜闻乐见的题材 由于象征意味抽象 欣赏者见仁见智 因而从来没有被统治者禁止 窗前几竿翠竹 门外池边一株寒梅 月光下 竹影婆娑 叶片飒飒作响 池边疏影斜横 水波粼粼映着点点梅花 阵阵香气袭人 这是江南常见的小景 多么清雅宜人 沁人肺腑 还有春寒未退 万木已经复苏的时节 如有机会进入深山崖壑 闻到一股幽香 看到那碧叶成丛 素蕊吐芳的兰花 或者白露为霜 落叶纷飞的秋天 树木凋零 独有篱边黄菊 金英灿烂 给人们送来秋天里的春天美意 都会使人悦目神怡 这是自然环境中梅兰竹菊给予人们的陶冶 我们的诗人 作家也往往会为这些花木吟咏 正是由于人们的喜爱 自唐宋以来 特别到了元代 在中国画坛上便盛行梅兰竹菊的四君子画 据 梅竹兰菊四谱 小引 载 文房清供 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 无他 则以其幽芳逸致 偏能涤人之秽肠而莹其神骨 所谓君子 是对人的美称 比喻人格高尚 学识高深 举止文雅 文人画家寄寓感情 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 予以人格化 梅花冲寒斗雪 有冰肌玉骨之姿 先众花而报春 兰生群山深谷 不慕荣利 长叶临风潇洒 菊花不与群花争艳 深秋独傲霜枝 而竹子 以其虚心挺直 高风亮节的特性 一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 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 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凌云处亦虚心 这两句诗便是对竹子品性的最好概括 梅兰竹菊高贵的品性引起画家的无限联想 出现了许多专画四君子画的画家 这在世界艺林中是最为独特的 富有中华民族美学思想的内涵 秋去冬来 菊花凋零 经冬不凋 葱绿长青的唯有松和竹 加上傲雪凌霜 冲寒怒放的梅花 松 竹 梅便又成为 岁寒三友 早在唐代 相传李邕在一首题画诗中就写过 醉里呼童展画 笑题松竹梅花 的诗句 宋代画家赵孟坚的 岁寒三图 以墨笔画松竹梅折枝一丛 竹叶一色浓墨涂染 枝叶分处中留白线 此乃宋徽宗赵佶画法 宋代林景熙在 五云梅舍记 中写道 即其居累土为山 种梅百本 与乔松 修篁为岁友 孤本元明杂剧 缺名 渔樵闲话 中也说道 那松柏翠竹 皆比岁寒君子 到深秋之后 百花皆谢 惟有松 竹 梅花 岁寒三友 王辉 墨竹画三题松 竹 梅合称 岁寒三友 始见于南宋 林景熙 霁山集 五云梅舍记 在此之前 唐代诗人元结 丐论 曾以山水 松竹 琴酒为三友 宋代苏轼 题文与可画 一诗以松 竹 石为三友 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第三集载 清宫收藏有南宋画家马远 岁寒三友图 绘松竹梅于一画 宋代以后 三友图既是水墨画的重要题材 也是工艺美术中的常见题材 中国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 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 四君子 是梅 兰 竹 菊的合称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迫害文人和画家 实行特务统治 清代大兴文字狱 有骨气的文人常常死于非命 四君子 于是成为明清社会喜闻乐见的题材 由于象征意味抽象 欣赏者见仁见智 因而从来没有被统治者禁止 窗前几竿翠竹 门外池边一株寒梅 月光下 竹影婆娑 叶片飒飒作响 池边疏影斜横 水波粼粼映着点点梅花 阵阵香气袭人 这是江南常见的小景 多么清雅宜人 沁人肺腑 还有春寒未退 万木已经复苏的时节 如有机会进入深山崖壑 闻到一股幽香 看到那碧叶成丛 素蕊吐芳的兰花 或者白露为霜 落叶纷飞的秋天 树木凋零 独有篱边黄菊 金英灿烂 给人们送来秋天里的春天美意 都会使人悦目神怡 这是自然环境中梅兰竹菊给予人们的陶冶 我们的诗人 作家也往往会为这些花木吟咏 正是由于人们的喜爱 自唐宋以来 特别到了元代 在中国画坛上便盛行梅兰竹菊的四君子画 据 梅竹兰菊四谱 小引 载 文房清供 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 无他 则以其幽芳逸致 偏能涤人之秽肠而莹其神骨 所谓君子 是对人的美称 比喻人格高尚 学识高深 举止文雅 文人画家寄寓感情 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 予以人格化 梅花冲寒斗雪 有冰肌玉骨之姿 先众花而报春 兰生群山深谷 不慕荣利 长叶临风潇洒 菊花不与群花争艳 深秋独傲霜枝 而竹子 以其虚心挺直 高风亮节的特性 一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 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 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凌云处亦虚心 这两句诗便是对竹子品性的最好概括 梅兰竹菊高贵的品性引起画家的无限联想 出现了许多专画四君子画的画家 这在世界艺林中是最为独特的 富有中华民族美学思想的内涵 秋去冬来 菊花凋零 经冬不凋 葱绿长青的唯有松和竹 加上傲雪凌霜 冲寒怒放的梅花 松 竹 梅便又成为 岁寒三友 早在唐代 相传李邕在一首题画诗中就写过 醉里呼童展画 笑题松竹梅花 的诗句 宋代画家赵孟坚的 岁寒三图 以墨笔画松竹梅折枝一丛 竹叶一色浓墨涂染 枝叶分处中留白线 此乃宋徽宗赵佶画法 宋代林景熙在 五云梅舍记 中写道 即其居累土为山 种梅百本 与乔松 修篁为岁友 孤本元明杂剧 缺名 渔樵闲话 中也说道 那松柏翠竹 皆比岁寒君子 到深秋之后 百花皆谢 惟有松 竹 梅花 岁寒三友 一 墨竹画史竹画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专科 历史悠久 在中国画中 竹画有两种方式 一为设色竹子 属花鸟画 一为墨竹画 以墨竹为主 偶尔也点缀一些朱竹 四君子画中的竹画为墨竹画 是典型的文人画 1 墨竹画起源对于中国墨竹画的起源 一直没有定论 唐代白居易在 画竹歌 中说 植物之中竹难写 古今虽画无似者 由此可见 在白居易以前 早就有竹画了 由于那时的竹画没有流传下来 故不知是设色还是墨竹 关于最早的墨竹画 传说有四 一是三国时关羽开始画墨竹 二是唐代王维开始画竹 开元间有石刻 三是唐玄宗开始画竹 四是起源于李夫人 五代十国时 后唐招讨史郭崇韬征蜀 蜀主王衍投降 郭崇韬将蜀中宝货搜括殆尽 并强占李夫人 李夫人擅长书画 不喜欢粗暴的崇韬 悒悒不乐 时常独坐南轩 皓月当空 窗上竹影婆娑 李夫人用墨笔在窗纸上描写竹影 第二天再看 发现所画竹影 生意具足 就产生了墨竹画 并为世人所效法 图绘宝鉴 李夫人 西蜀名家 未详世胄 善属文 尤工书画 郭崇韬伐蜀得之 夫人以崇韬武弁 常郁悒不乐 月夕独坐南轩 竹影婆娑可喜 即起挥毫濡墨 横写窗纸上 明日视之 生意具足 自是人间往往效之 遂有墨竹 唐代画竹已为独立题材 开始出现专门画竹的名家如箫悦 他工于画竹 一色而有雅趣 这里的 一色 可能是纯用青色或绿色 而非墨竹画的黑色 但已开始对竹进行艺术抽象化 是工笔设色竹画走向墨竹画的关键的一步 萧悦很珍重自己的艺术 有人求他只画一竿一枝 求了一年还未求到 有一次 他却画了十五竿竹 送给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感谢他的厚意 也赞叹他的艺术 写下了上述的 画竹歌 2 一代宗师文同我们现在所能看见的最早的墨竹画是五代时李坡的 焦墨风竹 该画气韵飘举 迎风墨竹神形兼备 颇有生意 然而 李坡墨竹对后世影响并不大 历代墨竹画者 大都视北宋时的文同为鼻祖 文同才是墨竹画的一代宗师 文同 字与可 自号笑笑先生 人称石室先生等 梓州永泰 今四川盐亭东 人 青少年时期用功读书 白天干活 夜晚读书有时通宵达旦 20岁左右就有很高的才学 被人称赞羡慕 他先后出任邛州 洋州等知州 但他 看画亭中默坐 吟诗岸上微行 人谓偷闲太守 自呼窃禄先生 他无心于功名 只是喜爱读书作画 元丰初 61岁的文同被任命为湖州知府 没有到任就在陈州过世了 人称文湖州 文同善诗书 工书画 篆 隶 行 草 飞白无一不精 文同尤其喜爱画墨竹 他在任洋州太守时 发现该县西北山谷中满是高大的筼筜竹 就在筼筜谷中修筑披云亭 从亭里观赏筼筜 使所画墨竹更为精进 他原先不太珍视自己的墨竹画 后来求画者过多 他不耐烦了 把送来的画绢掷在地上 骂道 我要把这些绢做袜子穿 他每到一地 看见别人为他准备了笔砚 就赶紧避开 免得人家强求他画竹 朝中有个叫张潜的小官 为人小心翼翼 文同却主动画纡竹送给他 勉励他要像纡竹那样屈而不挠 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 又是诗文书画方面最要好的朋友 有一次在一丈多长的绢上画设色偃竹送给苏轼 苏轼专门写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文 阐发文同的墨竹画理论 提出了 成竹于胸 的著名论断 文同墨竹画 大大超过了前人 所谓 黄钟一震 瓦釜失声 苏轼形容文同画竹 执笔熟视 乃见其所欲画者 急起从之 振笔直遂 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 少纵则逝矣 似乎文同画竹属写意一派 然而 细察文同流传下来的墨竹画 他的画风还是比较写实的 文同所画的竿 枝 叶 节 都很像真的竹子 文同尤其善于画竹叶 以深墨为面 淡墨为背 米芾指出 画竹叶 以墨深为面 淡为背 自与可始也 的确 文同的一些墨竹画 所画竹叶 正面用浓墨 反面用淡墨 正反浓淡错落有致 不仅如此 文同还把叶梢风翻转折都一丝不苟地画出来 画竹节是勾描渲染而成 类似工笔画法 以尽量求得真实 但综观文同所绘竹子 富于气势 故生动而无呆滞之病 由于文同画竹 把中国书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画中 使墨竹画脱离了工笔设色花鸟画而自成一派 故其墨竹画写实而不繁琐 形神兼备 大受欢迎 同时代的苏轼等人都学习他的画法 其后的追随者就更多了 中国画坛由此形成了 湖州竹派 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师 谈到文同 还得提一下他的画竹知己苏轼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县人 苏轼的一生 历尽坎坷 大半是在贬官和流放中度过的 他生平爱竹 可使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 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 是 湖州竹派 的重要人物 一次坐在公堂上 一时兴起 随手拿起毛笔蘸着朱墨 画了一幅朱竹 有人说 世间只有绿竹 哪来的朱竹 他便反问 人家都用黑墨画竹 世间哪有墨竹 据说由于他的首创 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 苏轼向文同学画竹 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同极大的帮助和影响 文同死后半年 苏轼看了文同画的 筼筜谷偃竹图 睹物思人 对画痛哭 带泪写下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总结文同的画竹理论 提出了画竹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的主张 苏轼画竹 从地一直起至顶 不像常人一节节地画竹竿 米芾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 他回答道 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他针对当时只重形似轻神似的绘画倾向 提出了 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 的见解 苏轼善画竹 更擅长画石 苏轼把自己的作品与文同的比较后指出 吾竹虽不及 而石过之 他送给米芾的 枯木竹石图 是文人墨戏的代表作 充分发挥了中国笔墨的功能 使诗画相结合 富于神韵和艺术趣味 该作品 古木拙而劲 疏竹老而活 笔墨不多 很有生趣 像是他一生的自我写照 不落常套 很别致 耐人寻味 苏轼 米芾等人的文人墨戏 直接影响元代的绘画和明代的徐渭 陈淳的水墨大写意画 吴昌硕 齐白石和现代许多画家都受影响 成为民族传统画绘的一种优秀技法 3 元代墨戏到了元代 画坛上文人墨戏成风 墨竹大家辈出 形成了中国墨竹画的顶盛期 赵孟頫 管道升 柯九思 吴镇 顾安 李息斋父子都是画墨竹的高手 赵孟頫 1254 1322 字子昂 号松雪道人 浙江吴兴 今湖州 人 有人尊称他为赵吴兴 他是书法大家 篆 籀 分 隶 真 行 草书 无不冠绝 而真行尤为当代第一 小楷又为诸书第一 赵孟頫书法既实用又美观 成就了中国实用书法的顶峰 他又是一个全能的画家 人物 山水 花卉 竹石 无所不能 画马尤其有名 赵孟頫画墨竹 能以飞白作石 金错刀作墨竹 所画竹石 虚实结合 相映成趣 赵孟頫夫人管道升 能书善画 始创晴竹新篁 同样用飞白作巨石 管道升所绘巨石层次更为丰富 晴竹竹叶用浓墨绘就 亭亭如生 管夫人还画过悬崖朱竹一枝 杨廉夫题云 网得珊瑚枝 掷向筼筜谷 吴镇 1280 1354 字仲圭 浙江嘉兴人 是元四大家之一 墨竹师文同 吴镇善用墨 淋漓雄厚 为元人之冠 文同以竹掩其画 吴镇以画掩其竹 有人甚至说他的墨竹画不下于文同 吴镇喜欢画新篁 所绘 老干新篁 显出勃勃生机 他画的竹子很有个性 是与他的孤僻 高傲的性格相一致的 柯九思能取文同画竹 苏轼绘石所长 写墨竹往往点缀巨石古木 颇具奇趣 他在 丹邱题跋 中明确提出 写竹干用篆法 枝用草书法 写叶用八分法 或用鲁公撇笔法 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他的以书法入墨竹画的主张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画竹方面最为用力的是李息斋 即李衎 他少年时代看到别人画竹 就从旁窥看笔法 起初觉得可喜 不久就发觉别人画得不对 不想再看了 李息斋看过几十个庸人画竹 直到遇见黄澹游 才被他不俗的画技所折服 决心向他学习 一段时间学下来 李息斋才知道黄澹游是学他的父亲黄华的 而黄华则学习文同 这时有人提醒他 黄华虽学文同 但常用灯照着竹枝 对影写真 故所画墨竹极有生气 李息斋深受启发 后来得到文同墨竹画多幅 悉心临摹 并追溯至唐代的墨竹画 获益匪浅 李息斋又到东南竹乡为官 对于竹的 族属 支庶 形色 情状 生聚 荣枯 老嫩 优劣 等 作了精细观察 他又出使交趾 即今越南北部 接触到不少热带 亚热带竹类 悉心研究 颇有心得 由于他积累了丰富的墨竹画和竹类知识 加以在用笔 用墨 用色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李息斋遂成为墨竹画的集大成者 李息斋所著 竹谱 一书 对墨竹画和竹类的阐述十分全面精当 现存 竹谱 分四个部分 一是 画竹谱 阐述设色竹画的五个方面 即位置 描墨 承染 设色 笼套 二是 墨竹谱 讲述墨竹画法的四个方面 画竿 画节 画枝 画叶 三是 竹态谱 论述画竹必须先知道竹的种种名目和相应的动态 然后才能研究下笔之法 并传授了其丰富的竹态知识 四是 竹品谱 分为六个子目 全德 异形 异色 神异 似是而非 有名而非 是他考察实物的忠实记录 李息斋用工笔画笔法写竹 颇具匠心 但略逊生趣 他的墨竹画和墨竹画理论 对后世墨竹画入门者大有帮助 顾安 元统中出任泉州路判官 以写竹得名 行笔遒劲 风梢云干 深得萧悦画竹之法 顾安所绘 风竹 竹竿挺拔 枝叶迎风舞动 刚柔相济 洋溢着丝竹的韵味 真可谓 举头忽看不似画 低耳静听疑有声 总而言之 元人墨竹 上承宋代文同的写实遗风 且能师法自然 进一步写出了竹子丰富多彩之态 大家辈出 各有所长 有的格调高古 有的形态逼真 有的笔力雄健 老竿新篁 雨雪风晴无所不备 这一时代的墨竹 进一步溶入了我国源渊流长的书法艺术 在技法上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如在布写竹叶方面 已经总结出了为后世广为运用的各种程式 如个 介 重人 落雁 惊鸿等 在笔墨方面也更加概括了 已经扬弃了文同反正浓淡的画叶法 画枝条已经不再 节节而为之 画竹节的方法大都只用两条横弧线写成 笔法更加简练 4 承前启后的明代墨竹画明代的宋克 王绂 夏昶等人 基本上是继承宋元人的画法 宋克 字仲温 家长洲南宫里 自号南宫生 擅长草书 所画墨竹大都是细竹 擅长画丛篁 寸岗尺堑 布置稠密 而又带雨含烟 意境深远 曾经在试院牍尾 用朱笔扫竹 张伯雨有 偶见一枝红石竹 之句 便是指宋克的朱竹 王绂 字孟端 号友石 又号九龙山人 无锡人 王绂墨竹画深得文同 吴镇遗法 闻名天下 王绂所画墨竹 能于遒劲中见姿媚 纵横外见洒脱 方寸间的画幅 具有潇湘淇澳 透出种种臻妙来 王绂画墨竹 讲究创作灵感 须兴到落笔 喜欢他的画的人 送来金帛强求 他便闭门不纳 有一天 他曾在月下听到悠扬的箫声 一时兴起 写了一幅 竹石图 第二天带了这幅画去寻找昨晚的吹箫人 送上画作 那个吹箫的是个商人 一向仰慕王绂的画名 收到 竹石图 喜出望外 赶紧回赠一张红色地毡 请他再画一幅 好配成一对 王绂笑道 我为了箫声才来寻访你 本想用作箫的竹子回报 想不到你是这样庸俗的人 说罢 王绂要回 竹石图 把它撕了 夏昶 字仲昭 号自在居士 又号玉峰 昆山人 夏昶画墨竹 师法王绂 能得其妙 当时推为第一 他所画的墨竹 偃卧 挺立 浓淡 烟姿 雨色都颇具章法 是一位讲求法则的画家 他的作品还名扬国外 当时就有这样的歌谣 夏卿一个竹 西凉一锭金 鲁得之 钱塘人 侨寓嘉兴 初名参 字鲁山 后以字行 遂名得之 更字孔孙 号千岩 是李日华弟子 书法精妙 善于写墨竹 自称得到吴仲圭笔画 而上承文湖州 晚年右臂得病 改用左手书写字画 风韵尤佳 据说他写兰竹 当初自己并不贵重 人人可乞 但当他写成了最得意的作品 就自己珍藏 并对人说 吾将留以自验少壮生熟进长之不同也 明代开了后世大写意墨竹画之先的是徐渭 徐渭 1521 1593 字文长 号天池 又号青藤 浙江山阴 今绍兴 人 是明代嘉靖 万历时期具有革新思想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他一生坎坷不平 却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 他的诗 书 画 音乐 戏曲甚至剑术 都是第一流的 他继承了宋代苏轼 米芾 牧溪 梁楷等水墨画传统 又受同时代陈淳 谢时臣等的影响 大刀阔斧 笔意纵横 他创水墨大写意画法 加上诗词题跋 融为一体 创文人画的新格 影响所及 促成石涛 八大 郑板桥 李鳝 赵之谦 吴昌硕 齐白石等大家的崛起 郑板桥甚至刻一印 自云 青藤门下走狗 5 走向写意的清代墨竹画明末清初的石涛 1640 约1718 原名朱若极 生于乱世 原是桂林晴靖王的子孙 出家为僧 更名原济 元济 超济 道济 字石涛 号大涤子 清湘老人 清湘陈人 清湘遗人等 晚号瞎尊者 自称苦瓜和尚 石涛画竹 笔意纵恣 脱尽窠臼 开墨竹写意画风气之先 石涛画竹多用生宣纸 用笔奔放 水墨淋漓 浓淡干湿 千枝万叶 一气呵成 纵笔直写 略无滞塞 历代沿袭之宫苑庭园气象 都被他的如椽大笔扫荡殆尽 而骤雨狂风之势 滴露笼烟之态 则一一奔来笔底 人称 野战 石涛天资极高 所画墨竹 不拘泥于形似 以势取胜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扬州八怪 也都是墨竹画的行家里手 尤其是郑板桥 毕生精力专攻兰竹 功力之深 也非他人所能比及 由于他能时时由熟返生 具有艺术感悟的陌生化能力 故能在墨竹画方面永葆旺盛的创作生命力 数十年的墨竹画生生不息 自石涛开创墨竹画的大写意画风后 郑燮又开创了小写意画风 他的墨竹画秀劲简远 透出一股清刚之气 蒲作英和吴昌硕的墨竹 一反常态 以粗枝大叶 笔势纵横为特色 喜欢用生宣纸和羊毫软笔 笔中含水量大 容易取得 泼墨 的效果 而枯笔飞白处又容易厚重 生墨趣味特别强烈 两人的墨竹 乘兴随意 水墨淋漓 自然天成 成为别开生面的新画风 吴昌硕又强调金石入画 以篆书笔法写竹 功力极为深厚 6 当代墨墨竹画当代画家中 卢坤虚也是一个集大成者 卢坤虚像李息斋那样 上承前人画技 精心研究竹子 故能操古法于手中 出新意于笔下 不囿于古人 不媚于时尚 转益多师 自成一家 卢坤虚擅长画巨竿毛竹 肥不臃肿 力能扛鼎 为墨竹画史开了新篇 二 墨竹画法自宋元以来 墨竹画作为 四君子画 之一 逐渐被总结成为中国画基本功训练的重要课程内容 墨竹画谱层出不穷 综观众多墨竹画谱 墨竹画法主要涉及六个方面 1 位置元代李息斋在 竹谱 中指出 然画家自来位置为最难 盖凡人情尚好才品 各各不同 所以虽父子至亲 亦不能授受 况笔舌之间 岂能尽之 惟画法所忌 不可不知 所谓冲天撞地 偏重偏轻 对节排竿 鼓架胜眼 前枝后叶 此为十病 断不可犯 余当各从己意 冲天撞地者 谓梢至绢头 根至绢末 厄塞填满者 偏轻偏重者谓左右枝叶一边偏多 一边偏少 不停趁者 对节者谓各竿匀排如窗棂 鼓架者谓中一竿直 左右两竿交叉如鼓架者 胜眼者谓四竿左右相差匀停 中间如方胜眼者 前枝后叶者谓枝在前 叶却在后 或枝叶俱生在前 俱生在后者 上文所讲是指画设色竹的位置 但同样适用于写墨竹 故李息斋又在 墨竹谱 中补充道 墨竹位置一如画竹法 但干节枝叶四者 若不由规矩 徒费工夫 终不能成画矣 凡濡墨有深浅 下笔如重轻 逆顺往来 须知去就浓淡粗细 便见荣枯 乃要叶叶着枝 枝枝着节 山谷云 生枝不应节 乱叶无所归 须一笔笔有生意 一面面得自然 四面团栾 枝叶活动 方为成竹 位置又称布局 构图 是指画家根据表现意境气韵的需要 并从纸或绢的大小实际出发 来进行总体构图的艺术创作过程 尽管写墨竹构图各各不同 但综观前人作品 大致有全景式 仰枝式 垂枝式 折枝式 横断式和小景式等六种位置 全景式是画竹子的全竿 一般有三竿以上竹子组成 且以山石 流泉 草木等配景相点缀 数竿竹子往往前后浓淡虚实相生 忌冲天撞地 仰枝式又可分为枝仰叶偃 枝仰叶仰两种 叶偃者为老竿 叶仰者为新篁 仰枝式往往竹梢具有指日拂云 临风摇影之势 使观者以小枝而窥全竿 如辅以坡石 也只是简笔勾勒 以免喧宾夺主 垂枝式一般用来写沐浴雨露之竹 如一味垂枝 显得垂头丧气 为画竹者所忌 如果让垂枝临风 叶叶活动 有四面之势 则就满枝玲珑 富于生气了 仰枝式天头要空阔 垂枝式下部须多留空白 以造成 下临无地 的开阔意境 折枝式构图简洁明快 突出表现摇曳多姿的竹梢 剪取一枝春带雨 玲珑可爱 横断式只截取一段竹子主干 上不见梢 下不见根 以枝叶穿插其间 或以流水坡石相映 以造成曲折幽远 回味无穷的浩阔意境 横断式切忌对节排竿 架鼓胜眼 小景式也有两类 一是以小笔画竹林全景 类似山水写意画 二是以简笔表现竹子的某一局部 有时甚至只画寥寥几片竹叶 2 立竿画家一旦设计好位置 接下来就得先画竹竿 即立竿 只有主干画好了 全画的神韵也就有了一半 故历代画家都十分重视立竿 元代李息斋在 墨竹谱 中指出 若只画一二竿 则墨色且得从便 若三竿之上 前者色浓 后者渐淡 若一色则不能分前后矣 然后梢至根 虽一节节画下 要笔意贯串 梢头节短 渐渐放长 比至节根 渐渐放短 每竿须要墨色匀停 行笔平直 两边如界 自然圆正 若臃肿偏邪 墨色不匀 间粗间细 间枯间浓 及节空匀长匀短 皆文法所忌 断不可犯 清代 芥子园画传 则以歌谣的形式表达了立竿的要诀 竹竿中长上下短 只须弯节不弯竿 竿竿点节休排比 浓淡阴阳细审观 元代柯九思认为 写竹干用篆法 指写竹干时运笔须凝重遒劲 从而使竹干苍劲有力 古人立竿往往自梢至根 现代人一般由根至梢逐节写出 笔断而气连 节的长短仍如李息斋所言 按竹子的生长规律 中间节长 根部和梢头节短 两竿以上竹子 应有层次感 竹干应有高低 大小 浓淡 疏密 斜正之别 主次 长幼虚实相生 在画粗竹竿方面 当代卢坤峰在 墨竹要述 中提出了一种拼笔法 画粗竹竿必须光洁挺拔而有真实感才好看 所以用笔的方法和画细竿不同 虽仍要悬腕和悬肘 但手握笔杆在下半部分 这样才能稳定 提笔吸水后 以笔锋蘸浓墨 至根部渐淡 笔锋及纸时向左 用力按笔到底 用侧锋由上而下 一节接着一节的画下去 以一口气画到底为佳 然后添节 其法与画细竹同 这是第一种画法 若一笔所画的竹竿还不够粗 可以用笔左右拼起来画 这就是第二种方法 先画左边 方法用第一种 只是在未添节之前 再将笔锋上的浓墨洗去 笔锋入纸仍在左边 压住第一笔所画竹竿的约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位置 由上而下 和画左边一样 一节对着一节的画下去 然后一次添节 使左右连接得更好 这样便有圆浑的感觉 立体感比较强 有时还可以达到西洋画中 三面五调子 的效果 有时在竹子的根部还须点上根须 宜用侧锋 在竹节两边点上线状根须 或饰以黑点 便是根须 有时画竹时辅以竹笋 竹笋鲜嫩 故宜用淡墨湿笔 由笋尖下笔 左右鳞次而下 相接而不相叉 行笔迅捷有力 以显示嫩笋蓬勃的生气 3 点节竹子以 高风亮节 著称 故要体现竹子的品性 写墨竹时点节十分重要 历代文人中除了苏轼不点节以外 其他几乎人人都十分注重点节 为了突出竹子的 亮节 画家往往用浓笔重墨来点节 元代柯九思认为点节应用隶书笔意 大概也由于隶书显得厚重的缘故 点节用墨 宁浓勿淡 淡了缺少精神 竹节由竿环和箨环两部分组成 箨环是竹笋箨片脱落处留下的痕迹 它围绕竹竿一周 为竹节的下面部分 竿环在箨环上面 更加突出 宋元文人写竹注重写实 故往往用上下两条横弧线来点节 即后人所谓 圈节法 具体画法 元代李息斋在 墨竹谱 中写得十分清楚 立竿既定 画节为最难 上一节要覆盖下一节 下一节要承接上一节 中间虽是断离 却要有连属意 上一笔两头放起中间落下 如月少弯 则便见一竿圆浑 下一笔看上笔意趣 承接不差 自然有连属意 不可齐大 不可齐小 齐大则如旋环 齐小则如墨板 不可太弯 不可太远 太弯则如骨节 太远则不相连属 无复生意矣 清代 芥子园画传 则以歌谣表达了点节枝法 竿成先点节 浓墨要分明 偃仰须圆活 枝从节上生 自清代写意墨竹兴起后 点节也就从两条横弧线简化为一条横弧线了 一般用 乙 字形的横弧线 由左向右画 或用 八 字形 螳螂眼 形的两点 笔法顿挫 生动自然 由于自然界的竹子往往越大竹节越不明显 越小竹节越大 故写墨竹时也是细竹大节 郑板桥就喜欢画大节的细竹 4 分枝竹子的荣盛生机往往从枝叶上体现 竹枝依附于竹竿 从竹节处生发出来 最常见的刚竹属一节并生二枝 前后左右互生 写竹分枝从竹子的生长规律出发 元代李息斋在 墨竹谱 中指出 各有名目 生叶处谓之丁香头 相合处谓之雀爪 直枝谓之钗股 从外画入谓之垛叠 从里画出谓之迸跳 下笔须要遒健圆劲 生意连绵 行笔疾速 不可迟缓 老枝则挺然而起 节大而枯瘦 嫩枝则和柔而婉顺 节小而肥滑 叶多则枝覆 叶少而枝昂 风枝雨枝独类而长 亦在临时转变 不可拘于一律也 柯九思认为分枝应用草书笔意 运笔疾速 富于变化 清代 芥子园画传 指出 安枝分左右 切莫一边偏 鹊爪添枝抄 全形见笔端 每节生发两枝 尽管有前后左右变化 但仍显得单调 可添些横逸而出的细枝 使画面更显生机 分枝时就应考虑布叶 以避免前枝后叶 只有竿节生枝 枝生竹叶 所写墨竹才能意气连贯 生意盎然 5 布叶布叶是画墨竹最后一道工序 需画竹子往往较多 且要注重浓淡虚实变化 显出全画气势 故布叶也是最难的一道关 元代柯九思主张布叶用楷书笔意 所画竹叶端庄中透出生机 后代有些写意画采用草书笔意 苍苍茫茫的竹叶 极有气势 元代李息斋 墨竹谱 中指出 下笔要劲利 实按而虚起 一抹便过 少迟留则钝厚不钅舌利矣 然写竹者此为最难 亏此一功 则不复为墨矣 法有所忌 学者当知 粗忌似桃 细忌似柳 一忌孤生 二忌并立 三忌如义 四忌如井 五忌如手指及似蜻蜒 翻正向背 转侧低昂 雨打风翻 各有态度 不可一例抹去 如染皂绢无异也 清代 芥子园画传 写得更加清楚 画竹之诀 惟叶最难 出于笔底 发之指端 老嫩须别 阴阳宜参 枝先承叶 记必掩竿 叶叶相加 势须飞舞 孤一迸二 攒三聚五 春则嫩篁而上承 夏则浓阴以下俯 秋冬须具霜雪之姿 始堪与松梅为伍 天带晴兮偃叶而偃枝 云带雨兮坠枝而坠叶 顺风不一字之排 带雨无人字之列 所宜掩映以交加 最忌比联而重叠 欲分前后之枝 宜施浓淡其墨 叶有四忌 兼忌排偶 尖不似芦 细不似柳 三不似川 五不似手 叶由一笔 以至二三 重分叠个 还须细安 间以侧叶 细笔相攒 使比者破而断者连 布叶还须考虑春夏秋冬 风霜雨雪之中不同的形态 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只有细心体会 才能掌握要领 随着竹谱的大量出现 布叶的各种程式也被总结了出来 最基本的便是 个字 形和 人字 形 清代蒋和 写竹杂记 中写道 写竹人人知写个字 但不知叠法之穿插 人人知个字要破 但不知个字一破即成重人 以个字人字能一而二 二而一之杂不乱 便是能手 除了最基本的 个字 人字 还有 介字 分字 重人 鱼尾 惊鸿 落雁 手掌 蜻蜓 女字 这一组一组不同形状的竹叶翻飞变化 就能化合出千叶万叶各具神态的竹叶来 6 竹态竹子生长于大自然之中 老竿新篁 春夏秋冬 风霜雨雪 各具神态 历代画家画竹 十分注重不同情境下竹子不同的形态 元代张退公指出 春夏长于柔和 秋冬生于劈刊 天带晴兮 偃叶而偃枝 云带雨兮 坠枝而坠叶 顺风不一字之铺 带雨无人字之排 这段文字 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画竹时如何表现不同的竹态 春夏之竹 枝稠叶茂 竹叶青翠发亮 显得柔和 秋冬之竹 傲霜斗雪 竹叶苍青有力 如刀似戟 晴天的竹子 枝叶斜生逸出 如果是新篁 则枝叶向上 充满勃勃生机 雨天的竹子 枝叶下垂 雨越大 下的时间越长 叶子下垂程度越大 为了不使雨竹显得垂头丧气 画家往往喜欢表现风雨之竹 清风徐来 竹叶轻摇 生气自来 也有写狂风暴雨中的竹子 狂风往往会旋 枝叶 不一字之辅 使风势雨势反衬得竹势更劲 竹态中最难表现的是雪竹 画雪竹应注重虚实相生 使空白处充分雪意 明代李日华之子李肇亨的观点十分精妙 孔孙写雪竹以渴笔就势取之而不用氵翁晕 使人望之空白处皆雪也 古来未见此法 殆出心巧 然予尝见白阳山人以米家法写雪图 亦用此意 此无他 向背明 取其妙 则有笔墨处与无笔墨处皆其画矣 古人云 义理在无字句中 即此之谓欤 孔孙写雪竹 处理好了 空 的技法 徐文长画雪竹 则在此基础上又处理好了 染 的问题 清代郑板桥指出 徐文长先生画雪竹 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 绝不类竹 然后以淡墨水钩染而出 枝间叶上 罔非雪积 竹之全体在隐跃间矣 所谓 空 就是以渴笔 瘦笔 破笔 燥笔 断笔等笔法 来画竿 节 枝 叶 使有些地方断开 留下空白 所谓 染 就是用淡墨钩染渲染 从而使没被渲染处的空白显出积雪效果 此外 写墨竹往往要点缀石头 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 写墨竹 根据需要点缀一些各式石头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技法 对此 清蒋和 写竹杂记 中指出 布景 有雨 有风 有烟雾 有晴 有云 配以石 有倚 有斜 有悬崖 有叠石 有园林湖石 有卵石 有危石 立石 有碎石 水石 雪石 文石 皆如飞白字体 又有泼墨石 即点缀石头有虚实两法 虚则用飞白 实则用泼墨 可根据画面需要而定 三 墨竹画论除了上述的墨竹画法外 中国文人在众多诗文中留下了许多墨竹画理论 这些墨竹画论 是中国画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下面就从四个方面分而述之 1 师法自然中国文人爱竹 世说新语 中就记载了魏晋文人爱竹的故事 由于爱竹 才能对竹子进行审美观照 才能充分体会到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美 汉代许慎 说文解字 对 笑 字的解释是 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 可见古人在创造 笑 字时就由人笑弯了腰联想到风中摇曳的竹子 早在远古时期 竹子的自然美就已进入中华民族的审美视野 五代时李夫人月夜南轩描写竹影的传说 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墨竹画起源于师法自然 对于写竹必先师法自然之竹 郑燮在 板桥题画兰竹 中说得十分详尽 余家有茅屋二间 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初放 绿荫照人 置一小榻其中 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 取围屏骨子 断去两头 横安以为窗棂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 冻蝇触窗纸上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 岂非天然图乎 凡吾画竹 无所师承 多得于红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由此可见 郑板桥能成为清代墨竹画的大家 跟他四季以竹为伴 细察日光月影 风霜雨雪中的竹子不无关系 历代墨竹画家师法自然的传说故事不胜牧举 一代宗师文同 在洋州时 因为喜爱山谷中的筼筜竹 专门在筼筜谷中修筑披云亭 常常在亭中悉心观赏筼筜 墨竹画水平由此日益精进 文同弟子程堂喜在向文同学习墨竹画技艺的同时 并没有忘了师法自然 他来到四川峨眉山 看见菩萨竹 想来就是如今的佛肚竹 枝上结花 茸密如裘 便在中峰乾明寺僧堂的壁上 画出菩萨竹的形态 栩栩如生 他又云游到离峨眉山不远的象耳山 观赏到苦竹 紫竹以及风中 雪中的竹子 画兴勃然而起 一一画下来 他在成都笮桥观音院画竹 还题绝句一首 无姓无名逼夜来 院僧根问苦相猜 携灯笑指屏间竹 记得当年手自栽 李息斋向黄澹游学习画竹时 有人提醒他 黄澹游只是一味临摹他的父亲黄华 不临自然之竹 墨竹画缺乏生气 黄华虽学文同 但常用灯照着竹枝 对影写真 墨竹画生气盎然 李息斋深受启发 日后学画 转益多师 且深入吴越竹乡 师法自然 当然 从自然美的竹子 到艺术美的墨竹画 必须经过画家的艺术加工和创造 才能使墨竹画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就道出了其画竹甘苦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由此可见 郑板桥画竹 尽管师法自然 但并没有停留在一味描摹自然之竹上 而是将自然之竹 冗繁削尽 创出其墨竹画 清瘦 的艺术风格 郑板桥不默守陈规 四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对竹子进行 陌生化 的艺术感悟能力 故笔下的墨竹才能常画常新 达到 画到生时是熟时 的炉火纯青的化境 从自然之竹 到画家笔下的艺术化的墨竹 画家必须将自己的主观情感熔铸进去 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还得用独具匠心的画笔来绘就墨竹 诚如白居易 画竹歌 所云 不根而生从意生 不笋而成由笔成 2 成竹于胸胸有成竹 如今已演化成一个成语 喻作事先有成算 其实 原先 成竹于胸 一语 是宋代文同授予苏轼的画竹经验谈 苏轼在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文中说道 竹之始生 一寸之萌耳 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付 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叶叶而累之 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 乃见其所欲画者 急起从之 振笔直遂 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 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 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 内外不一 心手不相应 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 而操之不熟者 平居自视了然 而临事忽焉丧之 岂独竹乎 苏轼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 首先 在文同和苏轼看来 当时那些画竹的工匠们 一节一节 一枝一叶细细描摹竹子 画出来的仍然只是竹子的竿节枝叶 缺乏竹子的整体美感 更谈不上诗意盎然的气势 故形不成艺术化的竹子 要画出富于艺术美感的竹子 画家进行艺术构思时 头脑中必须构思出具有艺术化了的竹子 画家起了画兴 即有了创作墨竹的冲动 构思好了作品 就得乘兴将它迅速画下来 否则画兴失去 也就画不出富于灵气的墨竹来了 其次 苏轼从自己的画竹经验中领悟到 要画出胸中之竹 画家还得有娴熟的画竹技艺 否则 便会 内外不一 心手不相应 胸中尽管有成竹 但就是画不出来 造成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的原因 正如苏轼所说 是 不学之过 画家要将胸中成竹 恰到好处地形诸笔墨 必须勤学苦练 使自己的画竹技艺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对此 李息斋在 竹谱 中说得十分明白 人徒知画竹者不在节节而为 叶叶而累 抑不思胸中成竹 从何而来 故当一节一叶 措意于法度之中 时习不倦 真积力久 至于无学 自信胸中真有成竹 而后可以振笔直遂 以追其所见也 不然徒执笔熟视 将何所见而追之耶 其实 胸有成竹 只是画竹这一艺术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郑板桥看来 画竹应有三个环节 即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郑燮在 板桥题画兰竹 中指出 江馆清秋 晨起看竹 烟光 日影 露气 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 胸中勃勃 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 落笔倏作变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由此可见 郑板桥画竹 首先是以艺术家的眼光去观赏自然之竹 去发现自然之竹的美感 经过对自然之竹的观察体验 自然之竹被画家主观的思想情感所同化 从而激起画家画竹的创作欲望 胸中勃勃 遂有画意 经过画家的加工提炼 艺术构思 眼中之竹 就被加工成 胸中之竹 接下来 画家濡毫展纸 将 胸中之竹 形诸笔墨 使 胸中之竹 成为物化了的墨竹 即 手中之竹 总之 创作墨竹画 是画家一步步把主观的思想情感 艺术功力对象化的过程 从而使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在 手中之竹 中得到 感性显现 因此 画家在创作墨竹画的过程中 其人格力量得到了对象化 苏轼在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一诗就阐明了这一道理 与可画竹时 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 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 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 谁知此凝神 不过在郑板桥看来 画墨竹画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时 似乎可以 随心所欲不逾矩 也就无所谓胸中是否成竹 只要随手画去便是 故他又在 板桥题画兰竹 中写道 文可画竹 胸中成竹 郑板桥胸无成竹 浓淡疏密 短长肥瘦 随手写去 自尔成局 其神理具足也 藐兹后学 何敢妄拟前贤 然有成竹无成竹 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元代吴镇自题画竹的一首绝句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趣 始由笔墨成 渐次忘笔墨 心手两相忘 融化同造物 3 书画同源余秋雨在 文化苦旅 笔墨祭 中写道 中国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通点 他们都操作着一副笔墨 写着一种在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 笔是竹杆毛笔 墨由烟胶炼成 浓浓地磨好一砚 用笔一舔 便簌簌地写出满纸黑生生的象形文字 余秋雨称这种中国传统文人共有的文化现象为 毛笔文化 操这副笔墨书写中国的象形文字 难度很大 而中国传统文人不仅把这副笔墨操作得十分娴熟 而且还在实用写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 中国传统文人操着这副笔墨写字 也操着这同一副笔墨写墨竹 同样的物态载体 同样的传统文人 加上艺术通感 即书法与绘画之间的触类旁通 形成了书画同源的画论 由于竹子的生长形态和特点 很适合中国画的笔墨表现 而且运用书法的笔意来挥写 更能得到竹子的潇洒之姿和内在的骨格 各种枝干 叶子的穿插点染 颇具风姿 中国书法中字的结构和笔法也可以从墨竹画中得到启发 从而使中国书法与墨竹画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在墨竹画技巧方面 最早提出书画同源主张的是元代的赵孟頫 他在 松雪论画竹 中写道 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在赵孟頫看来 写竹还应石木相衬 石头不能画成漆黑一团 而应采用书法中的飞白艺术 使石头既有立体感 又具有一种虚实相生的气势 画树木应采用大篆笔法 使树木像石鼓文那样 显得苍劲古朴 八法是指永字八法 是以 永 字八笔为例 阐述正楷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 称点为 侧 须侧锋峻落 铺毫行笔 势足收锋 横画为 勒 须逆锋落纸 缓去急回 不应面锋平过 直笔为 努 不宜太直 须直中见曲势 钩为 翟 须驻锋提笔 突然翟起 其力才集中在笔尖 仰横为 策 用力在发笔 得力在画末 长撇为 掠 起笔同直画 出锋要稍肥 力要送到 短撇为 啄 落笔左出 要快而峻利 捺笔为 磔 要逆锋轻落笔 折锋铺毫缓行 至末收锋 重在含蓄 赵孟頫将书法中的金错刀笔法用来画竹 使墨竹工整中透出飘逸之气 相传金错刀为南唐后主李煜所创 他作书运用颤笔 笔画遒劲如寒松霜竹 比赵孟頫稍后的柯九思 将更多的书法笔法引入墨竹画中 他在 丹邱题跋 指出 写竹干用篆法 节用隶书法 枝用草书法 写叶用八分法 或用鲁公撇笔法 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写竹竿用篆书 古朴苍劲 画节用隶书 厚重有力 枝用草书法 生机勃勃 叶用楷书 刚柔相济 加上木石变化 柯九思画竹 极尽中国书法艺术之能事 他的墨竹画 耐心寻味 尽管柯九思对写竹笔法规定得十分具体 但后人仍不断推陈出新 提出新的笔法 明代徐沁在 墨竹 中写道 顾文人写竹 原通书法 枝节宜学篆隶 布叶宜学草书 苍苍茫茫 别具一种思致 若不通六书 谬托气胜 正如屠儿舞剑 徒资温噱耳 徐沁主张布叶用草书 使竹叶 苍苍茫茫 形成一种写意画的气势 为明末清初的写意墨竹开了先河 在论述书画相通方面 历代文人往往具体规定不同的笔意 是微观的 清代郑板桥则能从宏观着眼 指出书法与墨竹在总体神韵上也是相通的 郑燮在 板桥题画兰竹 中说 与可画竹 鲁直不画竹 然观其书法 罔非竹也 瘦而腴 秀而拔 欹则而有准绳 折转而多断续 吾师乎 吾师乎 其吾竹之清癯雅脱乎 书法有行款 竹更要行款 书法有浓淡 竹更要浓淡 书法有疏密 竹更要疏密 此幅奉赠常君酉北 酉北善画不画而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 燮又以书之关纽透入画 吾两人当相视而笑也 与可山谷亦当首肯 在郑板桥看来 书法与墨竹 在浓淡 疏密 布局 风骨等方面都是相统的 有的文人画竹 有的文人写字 表现形态不同 但其艺术神韵则是相通的 然而 墨竹与书法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说书画同源 也则是相通而已 画墨竹的竿 枝 节 叶 乃至作为陪衬的木 石 用某某笔法 也只是取某种笔意罢了 将书法艺术导入墨竹画中 还得根据墨竹画的艺术规律 对书法艺术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创出具有书法艺术神韵的墨竹画笔法来 4 竹画神气中国文人讲究养气 早在先秦时 孟子就说 吾善养浩然之气 在画墨竹时 文人将墨竹人格化 在文人与墨竹相化过程中 也便将自身的 浩然之气 形诸笔墨 使所写墨竹气韵生动 元代倪瓒在给张以中所画的 疏竹图 上题道 以中每爱余画竹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 岂复较其似与非 叶之繁与疏 枝之斜与直哉 倪瓒作为画坛上的 元四家 创立了简中寓繁 似嫩实苍的画风 他认为自己画画 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倪瓒所写墨竹 粗看清秀隽逸 细察苍劲有力 倪瓒的 胸中逸气 外化为墨竹 气韵生动 飘逸中透出风骨 耐人寻味 因此 要领悟倪瓒的 胸中逸气 还得从他的墨竹中细细体会 墨竹往往刚柔而济 故墨竹的气势也就摇曳多姿 明代鲁得之在 鲁氏墨君题语 中指出 眉公尝谓余曰 写梅取骨 写兰取姿 写竹直以气胜 余复曰 无骨不劲 无姿不秀 无气不生 惟写竹兼之 能者自得 无一成法 眉老亦深然之 在鲁得之看来 写墨竹 应取写梅的风骨 写兰的丰姿 并突出竹子的气势 所写墨竹就会既苍劲有力 秀丽多姿又气韵生动 这是鲁得之的经验之谈 他作为墨竹画的胜手 晚年右手不幸得了疾病 改用左手写竹 风韵尤佳 当然 梅 兰 竹毕竟具有不同的气势 由于梅 兰 竹态势不一 即使同一个文人 所写出来的梅 兰 竹 其气势也就各具特色 明代李日华 六砚斋笔记 中写道 元僧觉隐曰 吾尝以喜气写兰 怒气写竹 盖谓叶势飘举 花蕊叶舒 得喜之神 竹枝纵横 如矛刃错出 有饰怒之象耳 兰花 叶势飘举 花蕊叶舒 显得喜气洋洋 竹枝纵横 如茅刃错出 怒气冲天 因此 在李日华和觉隐看来 画家满心欢喜时 宜写兰 画家怒火中烧中 可以写出竹子的怒气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 竹子既有怒气 也不乏喜气 微风轻拂 竹子枝叶摇曳 犹如美女笑弯了腰 不就洋溢着喜气吗 因此 怒气写竹 应是画家个性化的举动 由于画家个性不同 画竹时的神气各异 写出来的墨竹也就各具风格了 李景黄在 似山竹谱 指出 画竹三昧 神气二字尽之 有气斯苍 有神乃润 文之檀栾飘举 其神超也 苏之下笔风雨 其气足也 由此可见 文同的 胸中成竹 主要是指胸中具有竹子的神气 文人画竹 如果胸中没有竹子的神气 也就 节节而为之 叶叶而累之 画不出气韵生动的竹子了 米芾曾讲到苏轼画竹 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 曰 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运思清拔 出于文同与可 自谓与文拈一瓣香 明末清初的石涛则说 东坡画竹不作节 此达者之解 其实天下之不可废者无如节 风霜凌厉 苍翠俨然 披对长吟 请为苏公下一转语 石涛作为明朝遗民 归顺清朝后 文人的名节问题一直令其苦恼 故尽管自己的名节很成问题 但画起墨竹来 不像苏轼那样放达 再怎么写意 也不能废了竹节 这也是画如其人的明证 荷花 芙蓉君子 灼灼香远 婷婷溢清乎 尘垢之外 灵犀中通 洁无俗累 荷花表现出清逸 淡远的诗性世界和文人画审美理想中含蓄 淡远 空灵 洒脱美使笔墨间洋溢着性情的 神 与仪态的 韵 刘清华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