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过关检测试题B卷 含答案.doc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6812520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过关检测试题B卷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过关检测试题B卷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过关检测试题B卷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2019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过关检测试题B卷 含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A.班主任工作B.学科教学C.品德教育D.教学管理2、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A.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B.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C.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D.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3、综合实践活动是( )。A、选修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必修课程4、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落实在课程类型上表现为(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隐性课程5、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问题D.教育规律6、教学是一种交往过程,是( )。A.认知过程B.教师主导学生主体C.教师与学生双主体D.学生主导教师主体7、体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量力性原则8、在思维训练课中,老师让大家列举纽扣的用途,小丽只想到了纽扣可以钉在衣服前面用来扣衣服,却想不到纽扣可以制作成装饰品,点缀衣服等其他用途。这种现象属于( )。A 功能迁移B 功能固定C 功能转换D 功能变通9、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10、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整体性原则B、迁移性原则C、生理适宜原则D、合理性原则11、在归因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尝试 “ 努力归因 ”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在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 )。A.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B.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C.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D.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12、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这说明了(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13、教师或其他人与学习者共同完成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属于( )。A探究学习B支架式教学C情境教学D合作学习14、孔子曰:“上好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是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段话表明孔子施教内容( )。A.责任性 B.脱离社会生产 C.具有全面性 D.结合社会生产15、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的认知结构形式是( )。A动作表象B图像表象C符号表象D形象表象16、“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哪种心理特征?(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17、中学生晓涛时而温和,时而欢乐,时而忧郁。这说明晓涛的情绪具有( )。A.两极付B.适应性C.复合性D.社会性18、学校德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但其中最基本的途径是( )。A、思想政治和其它学科教学B、课外和校外活动C、班主任工作D、共青少先队活动19、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20、在归因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尝试“努力归因”,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在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 )。A.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B.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C.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 D.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21、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 )才能达到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A学习积极性B学习自觉性C要花多少时间D智力水平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3、总的来说,学校课程内容主要是由间接经验构成。4、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怎样促进迁移的教学?2、简述德育过程中疏导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3、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选径。4、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王某是中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经常受到班主任张老师的批评。后来王某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终于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单科第一的好成绩,但是张老师在成绩公布的那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质疑王某的成绩,怀疑其抄袭。 请用相关知识分析该班主任的行为。他应如何对王某这样的学生进行教育?2、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一个l8名学生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于是要求这l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一、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二、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三、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四、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后来,这18名同学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了。请结合以上材料试用动机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第 4 页 共 4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B2、【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3、答案:D4、答案:C5、A6、C7、B8、答案:B 9、D10、答案:D11、答案:A12、答案:B13、B14、答案:B脱离社会生产15、C16、B17、A18、A19、答案:A20、答案:A内部、不稳定、可控21、C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参考答案】错误。工作记忆也称之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要比瞬时记忆长-些,但-般不会超过-分钟。而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信息只有进入到长时记忆时才能持久的保持,保存时间可以到达几天、几年甚至终身难忘。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学的一般任务包括:总体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佳,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对一项具体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第一,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第三,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学校教育中教给学生的经验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所以学校课程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4、此题说法正确。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途径。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2、【答案】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正确答案:(1)材料中的班主任的行为是错误的。学生王某原来属于后进生。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有: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该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质疑王某的成绩,是不尊重学生的体现。 (2)对于后进生的教育,班主任张老师应注意: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2、(1)正确指导结果归因;(2)充分利用反馈信息;(3)创设适合学生难度的问题情境;(4)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