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 第1部分 考点研究 第10章 简单机械课件.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783953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 第1部分 考点研究 第10章 简单机械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中考物理 第1部分 考点研究 第10章 简单机械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中考物理 第1部分 考点研究 第10章 简单机械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考点研究 第十章简单机械 湖南近4年中考试题精编 命题点1杠杆类型的判断 1 2015怀化13题3分 如下图所示的四种工具在使用过程中 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 解析 使用杠杆时 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则属于费力杠杆 从图中可知 使用食品夹时 动力作用点在支点和阻力作用点的中间 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故它属于费力杠杆 使用瓶盖起子 钳子 核桃夹时 其动力臂都大于阻力臂 它们都属于省力杠杆 2 2013株洲16题2分 室内垃圾桶平时桶盖关闭不使垃圾散发异味 使用时脚踩踏板 桶盖开启 根据室内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 可确定桶中有两个杠杆在起作用 两杠杆支点分别为O1 O2 则对应的杠杆分别是 A 省力杠杆省力杠杆B 省力杠杆费力杠杆C 费力杠杆费力杠杆D 费力杠杆省力杠杆 B 解析 以O1为支点的杠杆中 由于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则属于省力的杠杆 而以O2为支点的杠杆中 由于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故属于费力的杠杆 故选B 命题点2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1 2015湘西14题3分 图中所画的是小李和小华周末在公园玩跷跷板游戏时的情景 当他们两脚都离地时 要跷跷板处于水平平衡 小李应采取合适的方法是 A 适当向前移动B 适当向后移动C 可以不动D 无论怎样都不能平衡 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 小华所在的一边高些 若小华不动 小李应向前移动 故选A A 3 2014怀化28题2分 如图所示 小明正在做俯卧撑 把他的身体看作一个杠杆 O为支点 A为重心 他的体重为550N 地面对手的支持力F的力臂是 m 力F的大小为 1 5 330N 解析 地面对手的支持力F的力臂是支点O到力F作用线的距离 由图可看出此时力臂为0 9m 0 6m 1 5m 由杠杆平衡的条件可得 F 330N 4 2013娄底23题2分 如图是一种起重机的简图 用它把重为4 103N的货物匀速提起 若O为支点 且OA 12m OB 4m 起重机本身重力不计 吊起货物时为使起重机不翻倒 其右边至少要配重为 N的物体 1 2 104 解析 此装置属于杠杆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GA OA GB OB 则GB 1 2 104N 5 2015株洲30题10分 一根金属棒AB置于水平地面上 今通过弹簧测力计竖直地将棒的右端B缓慢拉起 如图甲所示 在此过程中 弹簧测力计对棒所做的功W与B端离开地面的高度x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请根据图像解答下列问题 1 该金属棒的长度l m 2 在B端拉起的过程中 当x1 0 6m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F1 N 当x2 1 6m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F2 N 3 求金属棒的重心到A端的距离d 1 2 3 5 解 1 由图乙可知 B端离开地面1 2m后 W x图像斜率增大 即拉力变大 说明此时A端已经离开了地面 故金属棒的长度l 1 2m 2 由图乙可知 x1 0 6m时 W1 1 8J 则F1 3N A端离开地面的高度h 1 6m 1 2m 0 4m 则克服重力做的功为W2 5 6J 3 6J 2J 则G 5N 即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 金属杆A端离地之前 动力臂和阻力臂按同比例减小 其比值不变 此时 测力计的示数保持3N不变 对水平位置而言有 d G F1 l 则d 0 72m 命题点3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 1 2015娄底9题3分 用如图所示的四种机械提起同一重物 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 最省力的是 D 解析 A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是个费力杠杆 F G B 是个等臂杠杆 F G C 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 物重由两段绳子承担 所以F D 物重由三段绳子承担 所以F 所以最省力的是D 2 2014益阳6题3分 如图所示 用甲 乙两个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提升相同的高度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1与F2大小相等B 甲中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比乙大C F1做总功比F2多D 甲的机械效率比乙高 D 解析 A选项 F1 G F2 G G动 拉力F1和F2大小不相等 错误 B选项 乙省力但费距离 故乙中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比甲大 B错误 C选项 F1要克服摩擦 绳重和钩码重力做功 F2要克服摩擦 绳重 动滑轮重力和钩码重力做功 所以F2做的功较多 C错误 D选项 把相同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 做的有用功相同 而总功等于有用功加上额外功 可知利用动滑轮做的总功多 机械效率 故甲的机械效率比乙大 正确 故选D 命题点4简单机械的作图 1 2015衡阳24题2分 图中 请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出拔钉子时所用最小力F的示意图和它的动力臂L1 F L1 解析 力臂越长越省力 最长的力臂即支点与作用点的连线 然后根据力臂的画法作出垂直于力臂的作用力 2 2014郴州24 2 题3分 如图所示 轻质杠杆可绕O点转动 杠杆上吊一重物G 在力F的作用下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 L为F的力臂 请作出力F的示意图 温馨提示 注意标明力F的方向和作用点 F A 4 2014衡阳21题2分 如图所示 某人站在A处通过一根绳子和两个滑轮匀速提起物体B 所用的拉力F 100N 物体B重300N 不计滑轮重和绳重 不计摩擦力 画出滑轮组的绕线 解析 不计滑轮重和绳重 不计摩擦力 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为n 3 滑轮组由3段绳子承担重物 绕线如图所示 命题点5机械效率的理解和计算 1 2015湘潭13题2分 下图是四种不同的装置 将同一货物匀速提升到同一高度 若每只滑轮质量均相同 不计绳重和摩擦 机械效率最高的是 A 解析 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将同样的重物提升相同的高度时 做的有用功相等 而A属于定滑轮 不需要克服滑轮重 而B C D都属于动滑轮 需要克服动滑轮的重力做额外功 故选A 2 2014长沙24题3分 甲 乙两个滑轮组如图所示 其中每一个滑轮的重量都相同 用它们分别将重物G1 G2提高相同的高度 不计绳重和摩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G1 G2 则拉力做的总功相同B 若G1 G2 则甲的机械效率大于乙的机械效率C 若G1 G2 则拉力做的有用功相同D 用甲 乙中的任何一个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重物 机械效率不变 B 解析 甲滑轮组中有一个动滑轮 乙滑轮组中有两个动滑轮 而每个滑轮的重量相等 所以若把物体提升相同的高度 乙滑轮组做的额外功比甲的多 若G1 G2 把物体提升相同的高度 则根据W Gh可知甲 乙所做的有用功相同 总功 有用功 额外功 故A错误 若G1 G2 甲 乙所做的有用功相同 乙做的总功大于甲做的总功 根据 甲的机械效率大于乙的机械效率 故B正确 若G1 G2 物体提升相同的 高度 则根据W Gh可知甲所做的有用功大于乙所做的有用功 故C错误 用同一个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重物 所做的额外功不变 有用功发生变化 有用功与总功中的比值发生变化 机械效率变化 所以D错误 故选B 3 2014衡阳11题2分 下列做法 不能够改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是 A 改变提升重物的高度B 用体积相等的塑料动滑轮代替铸铁动滑轮C 提升更重的物体D 给定滑轮加润滑油 A 解析 改变提升重物的高度 拉力端移动的距离s nh成倍数的变化 不影响拉力大小 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不变 不能改变机械效率 A符合题意 用体积相等的塑料动滑轮代替铸铁动滑轮 减轻了动滑轮重 减小额外功 在有用功一定时 总功减小 使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增大 机械效率增大 可以改变机械效率 B不符合题意 使用同样的机械提升更重的 物体 增大有用功 在额外功一定时 有用功越大 总功越大 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越大 机械效率越高 可以改变机械效率 C不符合题意 给定滑轮加润滑油 减小额外功 在有用功一定时 总功减小 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增大 机械效率增大 可以改变机械效率 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2013常德19题2分 小明用20N的力拉着重50N的物体沿斜面运动了1m 物体上升的高度为0 2m 则小明做的有用功和斜面的机械效率分别是 A 10J50 B 20J50 C 50J80 D 4J8 A 解析 小明做的有用功 W有用 Gh 50N 0 2m 10J 小明所做的总功 W总 Fs 20N 1m 20J 该斜面的机械效率 50 故选A 命题点6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2015长沙36题6分 小刚和小明等同学一起做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的实验 1 小刚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 当杠杆静止时 发现杠杆的左端上翘 此时 他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 左 或 右 调节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左 解析 1 实验中杠杆静止时左端上翘 按照 左高左调 右高右调 的原则 为了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 应将平衡螺母向左作适当调节 2 如图甲所示 若每个钩码重0 5N 且杠杆上每格相等 小明在杠杆左端图示位置处挂上3个钩码 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他在图中A处施加一个方向向上的力F1 此力大小至少为 N 2 解析 2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3 0 5N 4 F1 3 则F1 2N 3 若撤去力F1 改在杠杆右端B处施加一个方向向下的力F2 如图乙所示 仍使杠杆平衡 请在图乙中画出力F2的力臂 L2 命题点7机械效率实验 1 2015岳阳20题8分 在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的实验中 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 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 第2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88 9 解析 1 在第2次实验中 W有 Gh 4N 0 1m 0 4J W总 Fs 1 5N 0 3m 0 45J 88 9 第1题图 2 2 2 第3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未填 由图丙可知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解析 2 该弹簧测力计的每大格表示1N 每小格表示0 2N 由指针所指位置可知 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2 2N 3 分析数据可得结论 是由同一滑轮组 提升的物体越重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选填 高 或 低 高 解析 3 从表格数据可知 当被提升的重物从2 6N时 机械效率由83 3 变为了90 9 可见 同一滑轮组 提升的物体越重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 根据实验结论推测 使用该滑轮组再次将重8N的物体匀速提升10cm 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为 只填序号 A 71 6 B 82 4 C 92 1 C 解析 4 由 3 的结论可以推知 当使用该滑轮组再次将重8N的物体匀速提升10cm 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大于90 9 答案即为C 2 2012张家界25题6分 小华同学对 斜面的机械效率跟什么因素有关 这一课题提出了一些值得探究的猜想 斜面的机械效率跟 A 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B 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C 斜面的长度有关 D 物体的重力有关 他为了证实其中的部分猜想是否正确 自己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并将实验记录在下面表格 小华拉着物体在斜面上每次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序号 斜面倾角 斜面粗糙程度 物重G N 斜面高度h m 沿斜面拉力F N 斜面长度s m 有用功W有 J 总功W总 J 机械效率 1 2 3 4 5 玻璃 木板 毛巾 木板 毛巾 30 15 30 30 20 7 7 7 7 7 0 5 0 5 0 5 0 34 0 26 4 9 1 1 1 1 1 4 9 6 0 6 5 5 1 3 5 4 9 3 5 3 5 2 38 1 82 6 5 4 9 5 1 35 7 48 6 53 8 71 4 1 在第2次实验中 拉力做的总功是 J 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6 58 3 解析 1 第2次实验中 拉力做的总功为 W Fs 6N 1m 6J 机械效率为 58 3 2 通过对比实验1 2 3的数据 可验证猜想 填写字母 B 解析 2 实验1 2 3中 斜面的倾斜角度 物重 斜面高度 斜面长度均相同 但是斜面的粗糙程度不相同 机械效率不相同 故可猜想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即猜想B 3 通过对比实验2 4或3 5的数据 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当斜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 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 斜面的机械效率越 高 解析 3 比较2 4或3 5的数据可得 当斜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 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 斜面的机械效率越高 4 若要验证猜想D 应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和 不改变 斜面的粗糙程度 解析 4 研究斜面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时 应控制斜面倾斜角度和精糙程度不变 改变物体的重力 5 实验还发现 斜面材料相同时 斜面的倾角越小 越 选填 省力 或 费力 省力 解析 5 比较3 5或2 4可得 倾角越小越省力 考点梳理 简单机械 杠杆 机械效率 定义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 有用功和额外功机械效率 滑轮 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其他简单机械 定义 如下图所示 一根硬棒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 转动 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固定点O 五要素 支点 动力 阻力 动力作用线 阻力作用线 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用F1 F2 L1 L2分别表示动力 阻力 动力臂和阻力臂 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写作 F1L1 F2L2 天平 生活中的杠杆 省力费距离 等臂 力的方向 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s h 省力 省力 费距离 s 2h s nh 力的方向 省力 其他简单机械 轮轴和斜面也属于简单机械 并且都可以是 力 若使用轮轴或斜面能 力 则一定要 距离 例 钥匙 盘山公路等 省 省 费 有用功 无论是否使用机械 必须要做的功 叫有用功 用W有表示 额外功 克服动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多做的一些功叫做额外功 用W额表示 总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用W总表示 总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间的关系为W总 W有 W额 有用功和额外功 公式 特点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 有用功总是 总功 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的 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改进结构 使它更合理 更轻巧 在使用中按照技术规程经常保养 使机械处于良好的状态 定义 物理学中 将 跟 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用符号 表示 小于 有用功 总功 机械效率 力臂作图 重难点突破 例1 2015宜昌 如甲图所示 当指甲剪剪指甲时 指甲剪可以看成多个杠杆的组合 请在图中乙中画出剪指甲时其中一个杠杆DBE的动力臂L1和阻力F2 F2 F1 L1 作图步骤 过支点B作动力F1 过E点做F1作用线的垂线段 标出力臂符号L1 指甲的阻力是阻碍了杠杆的转动 过阻力作用点向上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 即为阻力F2 具体如答图所示 例2 图中 杠杆OBA在图示位置静止 请画出作用在A点的力F的力臂L 解析 找出支点 从O作F的垂线段就是F的力臂 L 例3 2015无锡 如图所示为钓鱼竿钓鱼的示意图 O为支点 F1表示手对钓鱼竿的作用力 F2表示鱼线对钓鱼竿的拉力 请在图中画出力F2的力臂L2 解析 找到支点O及F2的作用线 从支点开始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并标出力臂L2 L2 方法指导 1 力臂作图步骤 记忆口诀 找支点 画力的作用线 从点到线引垂线 力臂就是此线段 2 最大动力臂和最小动力的做法 寻找最大动力臂的方法 a 动力的作用点确定了的时候 则支点到动力作用点之间的线段长即为最大动力臂 b 动力的作用点没有确定时 应观察杠杆上哪一点离支点最远 则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即为最大动力臂 作最小动力的方法 a 找出最大动力臂后过动力 作用点作动力臂的垂线 b 根据杠杆平衡的实际情况确定动力的方向 最后标上箭头和字母F或F1 3 作图规范和注意事项 a 作图应该用直尺 铅笔 作出的力臂必须为实线 b 力臂应该是垂直于力的方向的 所以在力臂的垂足位置应标明垂足直角符号 c 在力的作用线上应标上箭头 并加相应的字母 判断滑轮组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例4 如图所示 判断下列滑轮组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A 3 2 3 2B 2 3 3 1C 3 2 4 2C 2 3 4 1 C 解析 有几段绳子通过动滑轮 或者有几条绳子与动滑轮相连 就有几段绳子承担物重 例5 2015广东 如图所示 已知物体A和动滑轮的总重为200N 当物体A匀速上升高度为1m时 绳子移动的距离为 m 人对绳子的拉力为 N 拉力所做的功为 J 绳子与滑轮的摩擦力 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2 100 200 解析 拉力移动距离 s nh 2 1m 2m 人对绳子的拉力F GA G动 200N 100N 所以拉力所做的功 W Fs 100N 2m 200J 机械效率的计算 重点 例6 2015无锡 如图所示 小明用动滑轮把90N的重物匀速提升2m 所用的拉力是60N 则小明做的有用功是 J 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 75 180 解析 W有用 Gh 90N 2m 180J W总 Fs Fnh 60N 2m 2 240J 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75 例7 2015自贡 用如图所示滑轮组匀速提升为200N的物体 人对绳的拉力为125N 不计绳重和摩擦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如果人的体重为550N 拉动过程中绳始终未断裂 他用此滑轮组能提升的最大物重为 N 1050 80 解析 由图可知 s 2h 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80 在不计摩擦与绳重时 F G物 G动 即125N 200N G动 所以G动 50N 因为人站在地面施加的最大拉力不可能大于自身重力 所以最大拉力为F 550N F G物 G动 即 550N G物 50N 最大物重 G物 1050N 例8 2015南充 如图所示 沿斜面向上拉一个重为4 5N的物体到斜面顶端 斜面长1 2m 高0 3拉力做功为2 16J 则这个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N 62 5 0 675 解析 有用功 W有用 Gh 4 5N 0 3m 1 35J 总功 W总 2 16J 斜面的效率 100 62 5 额外功 W额 W总 W有用 2 16J 1 35J 0 81J 因为W额 fs 所以摩擦力大小 f 0 675N 方法指导 不同简单机械相关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简单机械 物理量 实验突破 命题点 1 让支点处于杠杆中央的目的 减小杠杆自身重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2 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 便于精确测量力臂 3 杠杆调平时平衡螺母的调节 左高左调 右高右调 实验一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 测力计从竖直拉杠杆变成倾斜拉杠杆 测力计的示数的变化 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 因为拉力的力臂变小了 5 在杠杆平衡时 两边同时增减砝码后杠杆是否平衡的判断 只需看两边的力和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即可 若不相等 则哪边的乘积大 杠杆就向哪边倾斜 6 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 一次实验数据具有偶然性 多次实验结论才具有普遍性 7 分析数据 总结平衡条件8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即F1L1 F2L2 例1 2015连云港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 如图甲所示 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 左 2 如图乙所示 调节平衡后 左侧挂上钩码 在右侧用弹簧测力计 图中未画出 拉杠杆 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便于测量力臂 应使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 3 操作过程中 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仍不能使杠杆水平平衡 你认为接下来合理的操作是 写出一条即可 竖直向下 测力计拉力的位置向右移 换用较大量程的测力计 减 少左侧钩码的数量 左侧钩码的位置向右移 不使用测 力计在右端直接挂钩码等 4 甲同学测出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的结论 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 理由是 一组实验数据太少 具有偶然性 不便找出普遍规律 解析 1 平衡螺母的调节应遵循 左高左调 右高右调 的原则 如图所示 杠杆左侧翘起 故平衡螺母向左调 2 为便于测量力臂 应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故应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 3 操作过程中 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仍不能使杠杆水平平衡 原因可能是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力臂较小或钩码的力臂较大或钩码的质量较大或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等 故应将测力计拉力的位置向右移或左侧 钩码的位置向右移或减少左侧钩码的数量或换用较大量程的测力计等 4 要得出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的结论应多次测量 原因是一组实验数据太少 具有偶然性 不便找出普遍规律 1 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动力F1 钩码重力为阻力F2 多次调整力和力臂的大小进行测量 发现F1L1总是大于F2L2 其原因主要是受 作用的影响 杠杆自身重力 2 甲同学将如图所示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作用点从C点移动到E点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则弹簧测力计的方向应为 若C点拉力等于6N 则此时E点的拉力大小为 N 竖直向下 4 3 如图所示 实验时若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 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 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 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 变大 变小 或 不变 其原因是 拉力的力臂变小 变大 实验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命题点 1 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绳子2 滑轮组的绕线方法3 滑轮组特点的应用4 滑轮组有用功的计算 W有用 Gh 5 滑轮组总功的计算 W总 Fs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6 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 7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 动滑轮的重力有关 8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 控制滑轮组的重力或数量相同 通过改变所吊钩码的数量 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吊重物的大小关系 2 控制滑轮组所吊起钩码数量相同 通过改变滑轮组的重力或数量 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滑轮的重力的关系 9 数据分析与处理10 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滑轮越重 机械效率越低 在绳子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所吊物体越重 机械效率越高 例2 2015黔南州 某班同学在 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时 他们猜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与动滑轮的个数 物重和物体上升的高度等因素有关 各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 杨阳那组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 1 比较第1 2次实验数据得出 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物体 动滑轮个数越多 比较第2 3次实验数据得出 同一个滑轮组 提升的物体越重 比较第1 4次实验数据得出 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 其机械效率越低 机械效率越高 无关 解析 1 比较第1 2次实验数据得出 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物体 动滑轮个数越多 其机械效率越低 比较第2 3次实验数据得出 同一个滑轮组 提升的物体越重 它的机械效率越高 比较第1 4次实验数据可知 两次实验的机械效率相同 因此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无关 2 在测拉力时 某同学觉得很难使测力计做匀速直线运动 不便于读数 就让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时才读数 该同学的读数与实际相比 选填 偏大 偏小 或 不变 测得机械效率 选填 偏高 偏低 或 不变 说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与 有关 偏小 偏高 运动状态 解析 2 要正确测量拉力 所以弹簧测力计需要做匀速运动 而当弹簧测力计静止读数时 便不会存在摩擦力对拉力的影响 所以所测拉力偏小 机械效率偏高 说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3 有两个组所用的动滑轮重量相同 提升的物体也相同 测的机械效率却不同 原因可能是绳子与滑轮或滑轮轴之间的 不同 影响了测量结果 所以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给各种机械加润滑油 是为了 它的机械效率 摩擦 提高 解析 3 两个小组所用的动滑轮重量相同 提升的物体也相同 测得的机械效率却不同 原因可能是绳子与滑轮或滑轮轴之间的摩擦不同 影响了测量结果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给各种机械加润滑油 是为了减小摩擦 提高机械效率 1 实验中 在测拉力时 应沿 拉动测力计 原因是 2 试验中要分别记下钩码和测力计的起始位置 是为了 3 实验结论应用 通过实验 请你提出提升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两种方法 竖直方向匀速 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方便记录物体上升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动滑轮的重力 减小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力 增加重物的重力 减轻 实验三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命题点 1 测量器材 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 2 在该实验中 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应与斜面平行 且测力计匀速运动 且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大小等于物体与斜面的摩擦力3 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1 控制斜面的粗糙程度与物体的重力相同 改变斜面 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的倾斜程度来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大小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2 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与物体的重力相同 改变斜面的粗糙程度来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大小与斜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 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与粗糙程度相同 改变物体的重力来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关系 4 有用功的计算 W有用 Gh 5 总功的计算 W总 Fs 6 机械效率的计算 7 分析数据总结结论8 知道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斜面倾斜角度越大 机械效率越大 斜面越粗糙 机械效率越小 物体的重力越大 机械效率越低 例3 2011柳州 在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实验中 小明猜想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小聪猜想可能跟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如图是他们设计的实验装置 下表是其中一位同学在其他条件一定时的实验数据 1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该实验是探究 选填 小明 或 小聪 的猜想 结论是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 斜面 机械效率越高 2 另一位同学为探究自己的猜想 设计了如下步骤 把一块长木板的一端垫高 构成一个斜面 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把一木块 拉上去 进行相关测量 计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 保持斜面的 不变 改变斜面的 再进行相关测量 并计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 比较两次 的大小 即可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匀速 小聪 越倾斜 倾斜程度 粗糙程度 机械效率 1 实验时要使倾斜角度变大 应该把斜面下面的木块向 移动 选填 左 或 右 2 实验假设 斜面的机械效率除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外 请你猜想斜面的机械效率还可能与 有关 3 斜面的应用 斜面在生产 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请你举出一个应用斜面的实例 左 面的长度 斜面的光滑程度等合理即可 物重 斜 盘山公路 各种路面上的坡道 向汽车上装载物体时斜搭的木板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