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范文和用语.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744181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课范文和用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评课范文和用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评课范文和用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月13日,我在科技楼一楼听了5节课,分别是朝阳学校的黄春燕老师和茗西学校的石彩余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蒲岐中学的罗海萍老师和中雁中学的高仁洁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乐成一中的郑乐芬老师执教的江城子。作为同课异构,五位执教者都表现出各自的教学风格,可以说是各领风骚,各有千秋。记承天寺夜游执教者:黄春燕老师(朝阳学校)今天上午,我听了黄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给我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下面谈点个人感受和体会:(1)课堂环节“实”, “实”在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 导入课文后学生集体朗读、情感朗读,要求读得流畅无误,读得停顿有序,读得声情并茂。而后指名读,形式多样,黄老师热情鼓励,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接着,黄老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而后出示幻灯片,落实关键词与重点句。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切实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2)教学方法“实”, “实”在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语文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体味古人的情感。黄老师在导入课文后就让学生集体朗读、指名读、示范读、比较读,疏通、翻译课文学生再读,思考: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实文言文的教学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黄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陶行知说:课堂教学就要交给学习的法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3)问题设计“实”, “实”在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我认为黄老师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上设计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1、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2、我从文中哪里,读出了一位什么样心情的苏轼;3、何谓“闲人”你是如何理解“闲人”并对苏轼人生遭际及后人的评价进行引入;4、写一写,面对如此空明的月色,面对如此豁达的苏轼,你想对他说(或对自己说)些什么。问题设计虽少却很有深度,且给学生切实的帮助,切中关键并游刃有余。(4)课堂效果“实”, “实”在时间高效,不面面俱到的,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驾驭不好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黄老师就是通过“一读音准”“二读文意”“三读情感”来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复杂的心境,继而领悟其豁达人生态度。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提出2点思考,与在座的各位同行探讨商榷:1、感觉课堂上教师预设的太多,学生动态生成的太少。学生的思维一直禁锢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之中,对于课堂中学生碰撞出来的思维火化,教师没有及时的把握住,并使之得以充分燃烧。2、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文本的时间不是太充足。 湖心亭看雪执教者:罗海萍老师(蒲岐学校)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的一篇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表现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本节课采取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拍张弛有道,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罗老师的这堂课整体安顿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诵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咀嚼及内容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张岱的“痴”。罗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个要害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展现的爱国心情。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祖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罗老师主要扣住“准、清、活、实”四个字。一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节课,我认为罗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如下三个:1诵读课文,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2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3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罗老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比如,诵读课文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目标一;学生理解课文后,进入课文重点问题的教学阶段,师生共同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标二;在男生读、女生读之后,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从而完成目标三。二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字。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品痴景,近看张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张岱(领悟)还原痴遇,演绎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张岱(触发),最后顺利到达终点。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罗老师先走进去,教学生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再走出来,教学生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再走进去,重点教学生如何理解白描写法;再走出来,在难点处设置疑问,巧妙引导,终于让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三教学方法注重一个“活”字。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那么,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罗老师本节课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教学法等。其中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启发教学法的运用。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罗老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她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2朗读法的运用。有道是:学文千法,朗读为本。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整个教学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范读、有齐读,有男生读,有女生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次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四教学有效要强调一个“实”字。课堂教学要做到实,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这节课罗老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都认真对待,丝毫不马虎。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无论哪种风格,都应该以认真解读文本为基础,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然而,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个遗憾的艺术。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还有教学时间处理不妥当,前松后紧。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台阶评课稿 主评:萧小敏 感谢戴老师上午给我们上了一节成功的汇报课,我感觉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能根据课标和文章体裁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台阶这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从体裁上说,它属于小说。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因此,戴老师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设定是符合小说鉴赏的要求的: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情节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亲性格特征,体会作者感情3、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热爱父亲;教学重点:1掌握概括情节的方法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二)能从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学情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从教材的安排来看,这篇课文处在八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单元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要求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从而提高叙述描写能力。台阶叙述的是一位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享受着亲人的百般呵护,他们能否理解文中父亲为一幢高台阶的新屋而耗尽了一生?他们又能否理解新屋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变得“烦躁”了,变得“自闭”了,变成了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觉得“不对劲”了?所以,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的写法应是本文的难点。这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走进父亲的心灵世界,思考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所以,昌旺老师为本课设计了两个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究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同时,结合本单元的实际和这篇课文的特点,确定了本文的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三)能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努力打造极富个性的教学课堂课下与戴老师交流的时候,他说,朗读是他的强项。他懂得在这样的课堂,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他首选“品读法” 。在阅读教学中,他实际用了浏览、精读、品读三种读法,并分别注意在“通”“悟”“品”上下功夫。“浏览”中强调一个“通”字通过“浏览”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整体感知,把握情节并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完成了对字词,作者的介绍虽然是浏览,但是因为老师给出了学生很具体的阅读要求,所以这一环节并不拖沓无序,而是紧凑有致并且在这一环节,他还注意了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做到了授之以“渔” 。“精读”中强调一个“悟”字“精读”是让学生有选择的读,台阶是一篇小说,对初二学生来说,篇幅较长,主题又很深,所以靠40分钟的课堂把一节课的精华努力呈现给大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他选择了“从头到脚,打量父亲”这一“精读”方法他自己先精选了“父亲的脚”这一部分做示范,动情地诵读,强调让学生读懂父亲,有了这个示范,学生很容易找到“父亲的眼光”“父亲的头发”“父亲的笑容”“父亲的腰”“父亲的头颅”等,这一系列细节连缀起来品读,父亲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其性格特征也就得到了把握,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亲性格特征,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个目标中的关键字是“指导”,戴老师对这一点把握得很到位阅读是很个性化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首先应该培养的是批判意识”,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解读去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作为对话的首席,应该努力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去鉴赏、评价、允许答案的多元,允许观点的争鸣。“品读”中强调一个“品”字。阅读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读得有情,才能品得有味。戴老师在这一点上,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先在自己的诵读上下功夫,这个环节的功夫到了,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审美体验,就会满含深情地“打量”这个造台阶的父亲。所以,他在精选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品味欣赏,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情景反复体会、玩味,争取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这个“品”字,不仅仅体现在“精选”段落的诵读上,而且体现在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改写的那首诗上,老师通过诵读,让学生对课文再品味,把学生对父亲的感情引向一个新的高潮。通过品味完成了第三个教学目标:“3、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热爱父亲”同时也解决了教学的重点“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这样通过“品”就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这样,通过浏览,精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深化,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拓展,就避免了架空分析,以讲代读的学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得到很好的交融。(四)能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努力打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通观一节课,老师能很好地把握“导”的尺度,努力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力不论把握情节,还是赏析形象,不论探讨主题,还是写作拓展,都注意了学生的活动就是很小的细节,比如学习目标的朗读,简单的作者介绍也不放过,都给学生以课堂展示的机会。尤其是能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如“本文为什么以台阶为题”这一既有过渡又有深度的问题,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抓住全文关键的一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引导学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本文的主题和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让合作探究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五)能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进行恰当的点评越是开放的课堂,教师的随机点评就越能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功力。教学环节的调控,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目的的实现,无不与老师的点评密切相关;学生活动的热情,学生课堂的气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无不与老师的随机点评密切相关。这一功力,可以凸显一个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能力。这节课戴老师始终都在巧妙使用“点评”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点评,他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利用点评,他与学生一起对精选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对父亲这一典型形象的把握;利用点评,他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主题,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利用点评,他帮助学生完成了对本文作者对父亲的思想感情的把握。点评帮助他实现了与学生的对话,可以说恰到好处的点评“点”亮了他的课堂,让他展示了自己的教学功力与魅力。(六)能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并注意了拓展的有效性当下有些老师上课喜欢拓展,但有些拓展,根本不顾文本,只是为拓展而拓展这节课最难能可贵的是,拓展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离开教材即使一首歌颂父亲的小诗也是老师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提炼和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挖掘。老师以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再回顾之后,马上推出一个既能锻炼能力又能提升感情的写作练习,请你为父亲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对父亲的深情,这就给学生蕴蓄起来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表达的渠道,教学环节至此真可谓水到渠成课堂在学生的情感诵读中结束,真正做到让人回味无穷(七)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多媒体可增加一节课的容量,其图文、色彩及音响常常给人很强的冲击力。戴老师在设计本课的时候,用“愚公移山”这首歌作为导入,很好地展现了本文的主题,尤其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意蕴,总结本文主题时提到“小说通过塑造父亲的形象,歌颂了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发出了时代的呼唤:农民渴望改变落后面貌,结束贫穷的生活” 。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了这样的开头,有了这样的结尾,使整个课堂严谨有序,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并且通过音乐,给这节课渲染了很浓郁的感情氛围。中间插入的几张父亲的图片也很恰当一张父亲的全图,用在了精选片段,“从头到脚打量父亲”这一教学环节;而父亲那首诗的诵读中,一张南方父亲的特写,贯穿了诵读始终,而这些细节都是为了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多媒体的恰当使用,为本课带来了很好的情感效果。(七)能用简洁的板书凸显本课的主题本课题目是“台阶”,板书设计也是台阶式的,每一个台阶都凸显父亲的某一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特征不是随意地罗列在那儿,而是结合父亲奋斗的历程和本文主题,层层呈现的,“谦卑”是骨子里边的,所以在最底层,依次是“辛苦,坚韧、要强”,这一设计,正如文章的题目,它是有深意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即使在多媒体发达的今天,板书的作用,仍不可低估。教学是门令人遗憾的艺术,完美无缺的课几乎是没有的本课也难免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虽然努力寻找最佳切入点,想找准一点,解决一课,让四十分钟的时间做到最合理的利用,但寻找的切入点一直觉得不是太理想这也给老师们留了一个课题,本课到底从哪儿切入就最能构建我们的高效课堂了?有没有比戴老师的设计更合理的设计呢?在以后教学中,我们到底如何找准一节课的切入点来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呢?这一点遗憾,希望能成为我们教学的研究课题,让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二)因为是评优课,处于时间上的担心,老师还是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说,为了确保课程能顺利进行,并节省时间,戴老师设计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品读父亲形象的时候,用了填空的形式:品读第 _段,父亲的_ ,我读懂了父亲的 _这种形式,虽然很好地实现了对课堂的调控,但很显然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放而不开,比如上课时有的学生感兴趣的不是父亲身体的某一部分,而是里边的环境描写或其中的某个句子,可由于老师这一模式的限制,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三)课堂虽然进行了合作探究,但涉及文章主题部分,因担心时间不足,有些浅尝辄止,仓促了事。(四)拓展的意图很好,尤其最后为父亲写小诗,但时间是40分钟,这个环节很难展示。(五)本文很多段落和细节,文笔优美,意蕴深刻,但由于担心时间不足,不敢让学生尽情诵读,虽然用了品读法,但总体感觉,读得还是有些欠充分。总之,评优课不同于常态课常态课,这节课讲不了的下节课还可接着上,可评优课就是有限的40分钟,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解决了,并且还要把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素质和教学才能充分展示出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时间和内容上存在很大的矛盾,但这个矛盾的解决,可以考验老师的多项能力,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也把容量与时间的矛盾考虑进去,并能把这个矛盾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力争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优质高效,那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问题就会逐渐减少,打造高效课堂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以上所言,是我对这节评优课的思考,相信老师们听了这节课一定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若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会后或来信与我交流再次感谢戴老师给我们上了这节评优课的展示课。希望老师们借这次评优课的东风,在课改的路上迈出崭新的一步!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