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期末复习版).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738483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期末复习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期末复习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期末复习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许研究方法基础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本章重点: 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概念 2.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4.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人们为了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 特点: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研究对象: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1、程序化 选题与假设 数据、资料的收集 数据、资料的分析做出判断 得出结论2、客观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重视科学事实的搜集。 3、数量化 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收集具有数量特征的资料数据,并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4、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资料的记录、呈现、分析和处理。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理论方法、经验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1.经验方法之文献研究法 有关专业文摘、索引、工具书、光盘及Internet教育信息资源等文献的检索以及鉴别文献真伪、发挥文献价值与创造性地利用文献的方法。 2.经验方法之社会调查法 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社会系统各要素和结构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 3.经验方法之实地观察法 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4.经验方法之实验研究法 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 A 理论方法之数学方法忽略研究对象的其他特征,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化的处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说明,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结果。B理论方法之思维方法 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综合等。 (I)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为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四)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就是以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研究活动的过程和资源为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科学事实、探索规律,建立系统理论,以期能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资源和过程做出科学的解释、控制和预测。 1、 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2、探求科学规律 3、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五)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1、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2、规范教育技术学科研究 3、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内容 4、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 (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本章重点:1.研究假设的建立 2. 研究变量的确定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的撰写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科学研究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选择并确定研究的中心问题。研究课题的选择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整个科研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课题的选择,就是要考查和分析现有的事实和理论之间的矛盾、它们各自内在的矛盾、它们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从已知的科学材料中找出尚未解决的矛盾,由已知向未知进发。 (二)研究课题的选择一般标准1、课题应有价值课题的价值是指课题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包括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理论价值 课题是前人从未研究过的,其成果可开辟新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教育科学理论有所发展、有所发明; 课题运用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其成果除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外,还可以促进科学方法、技术手段的更新。 课题是对前人或别人的研究加以验证、补充和修订,其成果可以使教育理论得以完善、修正、充实和发展;课题的应用价值是指课题满足教育实践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 课题解决了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 课题直接为教育工作原则、内容、方法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人才的健康发展 课题广泛的提高了社会效益。2、课题应有创新(科学研究的根本)3、课题要有科学性4、课题能够获得结果(三)研究课题的类型和来源类型:理论研究课题 、应用研究课题 来源:从社会发展需要中选题 、从社会实践中选题 、从教育信息资料中提炼 、从课题指南中选题 (四)研究课题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首要原则+根本方向) 所谓需要性原则,是指选择研究课题必须考虑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教育技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外部需要:教育技术学科外部的由社会生产、经济、生活和其他方面产生的需要 内部需要:教育技术学科内部的知识发展状况的实际需要 2.创造性原则 (本质特征) 所谓创造性原则,包含双重意义。课题内容的先进性、新颖性,也就是该课题是前人没有解决的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独创性保证课题预期结果的独创性、突破性,也就是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能够发现或充实前人没有发现的真理或已经发现但不完全的真理。 3.科学性原则 (内在根据) 研究课题必须具有科学的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4.可行性原则(现实条件)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根据实际的、已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择课题,对预期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尽可能加以周密的、准确的估计。 (五)研究变量的确定所谓变量,就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多因素。 (一)研究变量的种类 1.常量 常量是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都具有的特征。 2.变量 变量是研究中不同研究对象体现出的不同的特征 ,是需要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因素3.自变量 在研究中,具有分类性质的,由研究者主观操纵的,能够导致其他变量产生的变量为自变量。(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 、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 、它的变化受计划安排,是系统性变化的 )自变量必须设计和有效操纵。常见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自变量类型:媒体的特性、对媒体的操作行为、研究对象个体的状态 、团体的状态、教学环境的状态4.因变量 可以观测到的,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发的变量为因变量。 (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 、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 、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对因变量必须进行测量。常见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因变量类型:即时行为反应、持续累积的行为反应、态度倾向、群体状态变化5.无关变量 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常见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无关变量类型:被试的主观态度、习惯、动机、准备状态、目标定势;对被试的诱发启示;研究者本身的倾向、指示语、与实验无关的某些动作、表情、语气等;实验环境因素等。(二)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指将研究变量的特征具体化,使之更为精确,以便科学的控制和测量 。 (六)研究假设的建立(一)什么是研究假设假设是一种对研究结论的推测或对问题答案及情况状态的一种猜测,是正式开展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二)假设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假设是新知识的雏形。2.假设为教育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 研究假设的特点(裴娣娜)科学性;推测性;表述的明确性;可检验性。 (四) 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包括方向性和非方向性)方向性假设具体指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或差异的特点;非方向性假设,往往是研究者对所研究对象的内在关系不甚清楚,只是凭已有的经验感觉研究对象诸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但不能肯定是什么样的相关。(五) 研究假设的陈述1.假设的基本成分要表述一项研究假设,通常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1) 研究课题的限制性条件 (2)研究的自变量 (3)研究的因变量2.假设的表述方式要表述一项研究假设,通常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1)存在式表述 :在条件C下,A具有B的性质。 例如:对于网络教学软件,清晰的导航设计具有帮助学生掌握内容结构的作用。 条件因素:网络教学软件 ;自变量:导航设计 ;因变量:学生掌握内容结构 (2)条件式表述 :在条件C下,如果有A,则有B。 例如:对于小学某年级的学生,在英语课的教学中, 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能增强对单词的记忆和理解,使长期记忆效果(6个月以上)达到* *标准。 条件因素:学生年龄+学科科目 ;自变量:多媒体情境教学 ;因变量:对单词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3)差异式表述 :在条件C下,A和B之间存在差异。 例如:对于多媒体教学软件“桂林山水”的学习,城市和农村中学生对“能帮助理解知识”作用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 条件因素:多媒体教学软件“桂林山水”的学习 ;自变量:学校类型 ;因变量:对“能帮助理解知识”作用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 (4)函数式表述 :在条件C下,随着A的改变,B将做* *方式的变化。 例如:小学生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学习时,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率将逐渐下降。 条件因素:小学生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学习;自变量:学习时间的变化 ;因变量:学生注意力保持率 (七)研究样本的抽取 研究目的明确以后,虽然研究对象的选择范围也大致界定了,但是,还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类对象的一般规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此外,还需要根据统计学的知识估算样本容量的大小。(一) 抽样的基本概念 1. 总体、样本、取样 (1)总体 :即研究对象的全体。 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2)样本 :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 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3)取样 :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取样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随机性原则 :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 3.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1)明确规定总体要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明确总体界限。 研究的目的、课题性质决定总体的内涵。 譬如: “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学习指导的研究”。总体就是全国的所有大学生; “弱智儿童智能特点的研究”,总体就是所有的弱智儿童; “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总体是城乡初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当然还必须对“学习困难”的含义加以明确的界定。 (2)取样的随机性要尽可能使每个被抽取的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也就是说使被抽取的任何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在选择上没有联系、这里不存在任何选择的标准,不带有任何有意义的成分,从而尽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3)取样的代表性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 如某市对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全市初中三个年级共42万学生,可以从中抽选840人来说明42万人的情况,因此这840人的代表性就非常重要了。 只有样本具有代表性,那么由样本特征推断的总体特征才有一般性,对总体的研究成果才有推广价值;样本的代表性正是由部分推断整体做法的理论根据。 (4)合理的样本容量要科学地确定样本的大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上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一般来说,样本容量与样本代表性呈现正相关,大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研究结果可能更有一般性。 4.常用取样方法 取样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灵活选用。 简单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分层随机取样、整群随机取样(1)简单随机取样: 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几个单位作为样本。它保证总体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取到的可能性,并要求它们之间都是独立的。 简单随机取样有两种具体方式:抽签: 把总体的每个观测单位依次编上号码并做成签,放进一个器皿加以充分混合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记下号码,然后把抽取的签再放回器皿中,再次摇动和抽取,如此反复,直到取够样本所需数目为止 随机数码表: 随机数码表是一种经严格制作的由许多数目字组成的表,数字随机排列,操作时,首先随机确定一个表上取数的“起点”,然后按表上所示的数号取样。随机取样的优点是: 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简便易行,误差计算方便。在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很好的一种取样方法。 局限是:它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如总体中的个体分布,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向,影响样本的代表性;当已知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时,要想对其加以控制,就不能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法。(2)系统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 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然后求得抽样比率,即相应的抽样间隔,最后从第一个抽样间隔内随机抽取一个单位作为第一个样本单位,并按抽样距离作等距抽样,直到抽取最后一个样本单位为止。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抽样比率;N:总体数;n:样本数)例如,某一研究要从1000名学生中抽取100人作为样本,抽样比率为:k1000/10010。按学生名册或学号,从1至10中选出第一个样本单位,比如这个号码是5,然后作等距抽样,5,15,25,直到选够100个号为止。系统随机取样法比简单随机取样法更简便,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样本更为准确。一般情况下,与简单随机取样相比较,其抽样误差要小一些。如果把其总体的每个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特征的变异度大小或增减程度依次编号,进行系统抽样,其结果常与分层抽样差别不大,但它又有比分层抽样设计更简单的优点。所以在抽样凋查中常被采用。如果总体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或变化,如考试试卷,男生单号,女生双号,那么,系统取样所得的样本就可能出现系统偏差,这是运用系统取样法时应当注意的。(3)分层随机取样: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 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即单位属性特征(变异度的大小)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根据类型或层次单位数与总体总位数之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从各类型或各层次中抽取样本。适用条件及特点: 当己知研究总体由不同性质的几个部分组成,要使抽取的样本能客观反应总体的结构特征,就可以采用类型取样。这种取样方法兼顾了总体的各个层面,不同类型的观测单位,因而获取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分几层,如何分层,要根据已有研究进行。如文理科有差异,与中间学科无差异,则分二层。关键是一定要根据总体情况。因此,分层是以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为依据的。采用分层取样的步骤:了解总体中各特征的差别,按特征差异分组,计算每一类别在总体中占的比例。根据各组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配各组中每一类别的人数。最后从总体的不同类别的对象中按规定人数在各组中随机抽取样本。分层抽样是将已知的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特征,如分数、智力等,按不同的水平分层,然后进行类型取样。做好分层随机取样的关键是:分类的标准要科学,要符合实际情况。对于复杂的对象还应该根据多种标准作多种分类或综合分类。分类时应遵循的总原则是:各层内的变异要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变异越大越好,否则就失去分层的意义。分层的结果必须是每一个单位都归属于某一类,而不能既可属于这一类,又可属于那一类,也不能互相交叉或有所遗漏。为此,需要事先了解、确定对象的特征差异,计算每一层对象的数量和在总体中的比例,并按下面公式求出每一层的样本抽取数量:ni=n*(Ni/N)ni第i层中被抽取的样本数量 n整个研究样本的基数量 Ni第i层中对象的数量 N为总体的数量。分层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它适用于总体单位数量较多,并且内部差异较大的研究对象。在样本数量相同时,它比简单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的抽样误差小;而在抽样误差的要求相同时,它则比简单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所需样本单位的数量少。此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各层采取不同的抽取方式和比例,使取样更加灵活。因此,此方法在心理、教育研究中应用十分普遍。分层随机取样法的局限性是: 要求对总体各单位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否则就难以作出科学的分类。而这一点在实际研究前有时难以做到。如果是采用最优分配分层随机取样,还需根据前人资料或以往研究经验或试测占计标准差,因而比较烦琐。4)整群随机取样 :整群随机取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出若干群作为样本。即把一个个整体,如学校或班级编号后用随机、机械或类型取样方法进行抽取,它不是从整体中逐个地抽取对象,而是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群作为样本。在实际的研究中,必须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要求和研究工作的主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以收到最佳的研究效果。抽样的标准、方法以及抽样大小是否适合,关系到研究工作的进程。特别是研究方法的准确性、科学性,是研究工作开始时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还应该根据研究课题性质特点选择不同取样方法。无论何种取样的方法,都会产生一定的抽样误差,研究人员要尽量排除主观因素干扰,保证样本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总体,并能通过一定的计算检验样本的代表性程度。(八)教育技术研究方案的撰写 1.研究问题 (1)问题综述 (2)本研究的重要性 (3)列出所要进行检验的假说或要解答的特殊问题2.研究目的 :本研究要达到的目的和具体的目标。 3.其他有关研究的概述 (1)引述前人的相关研究 (2)本研究与他人研究的关系 (3)研究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 4.研究步骤 (1)总体来源,样本数目,抽样设计 (2)资料搜集途径,资料的类型,搜集的方法 (3)实验设计、模式和采用该方法的理由 (4)资料分析 (5)预期结果 5.研究的日程进度 6.研究人员 主持人及成员 7.研究的设备与器材 8.研究期限 9.其他事项第三章 数据资料的收集本章重点: 1.问卷调查 2.结构化观察 学习难点: 1.问卷与量表的设计 2.结构化观察表格的设计(一)文献检索(一)文献检索概述 1. 概念 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著录总则),即以载体形式传递知识。 文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它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选题,初步调查以及论证课题,制定计划,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到形成研究报告,都离不开有关课题文献的检查和利用。 2.教育技术文献的类型按不同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技术,可分为:手工型、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视听型,等等。按公开程度,可分为:国内外公开文献、国内公开文献、内部文献按编辑出版的不同形式,可分为:书籍:教科书、专著、资料性与参考性工具书等;期刊:专门学术期刊、大学学报、文摘杂志等;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内部资料等等。按对文献内容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3.文献的三种等级 (1)一次文献 : 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它贮存分散,不够系统。 (2)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3)三次文献: 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这类综述性文献全面,浓缩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即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 4.教育技术文献的主要分布 由于创造、记录与传播的方式不同,教育技术文献资料的分布极为广泛且形式多样。 (1)图书 :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如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及科普通俗读物。它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 (2)期刊 :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可分为: 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技术、事业性期刊;普及性期刊。期刊拥有庞大的写作队伍和读者群,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发行量大,常反映有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高水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查阅文献最有效且简便的主要来源。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期刊: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3)教育技术档案类 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材料。教育技术档案类包括教育技术年鉴、教育技术法令集、教育技术统计、教育技术调查报告、教育技术学术会议文件、教育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教育技术学位论文、资料汇编等。 (4)网络文献资源 网络文献资源是近几年随着国内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信息资源。 教育资料分布是极其广泛的,搜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要会找资料、会贮存资料、会用资料。除充分利用图书馆、情报资料中心外,还要很好利用其它途径,还要有自己丰富的藏书供自己研究之用。检阅时应主要搜集一级文献,特别是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本学科领域中有一定的权威性,信息量大,使用率高,被公认为必备的或常用的书籍。 (二)常用文献检索工具 (三)文献搜集的原则 1.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先查最近的文献,后查过去的文献。 采用倒查法搜集文献时,应注意文献在时序上的连续性。否则搜集的文献就可能残缺不全,无法反映研究课题的发展演变情况。2、在范围、数量上应有所限制搜集研究文献时,在时间范围、来源范围和渠道范围等方面应有所限制。应当以一些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学术杂志作为主要查阅对象,紧紧围绕研究课题进行搜集,并认真阅读、理解、整理自己所拥有的资料。3、从资料的性质看,应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 对于研究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直接收集、阅读第一手资料,有助于研究者全面、正确地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而经过他人转述的资料,由于他人在介绍它们时已有所取舍,并加入了自己的主观理解,因而常常难以判定其可靠,准确性。4、从资料的代表性看,应注意搜集代表各种各样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结论的研究文献。 选择研究课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注意已有研究结果的矛盾、不一致之处。另外,研究者在搜集研究文献时,也应注意搜集与自己观点不同、不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而不应仅仅搜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材料。(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属于经验性方法,是在搜集科学事实,获取经验材料基础上进行研究。 第一,它着重研究的是现实情况。 第二,它搜集的是自然状态下反映实际情况的材料,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调查研究的价值取决于问题的选择以及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一) 调查研究的定义分类1.调查研究的定义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2.调查研究的特点(1)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认识活动,具有一定的结构与程序,从选择调查题目开始,到以调查报告形式结束。整个过程经历题目选定、计划制定、抽取样本、问卷设计及访谈程序编制,数据收集与整理,资料分析与总结,调查报告撰写等步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2)教育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与访谈两种方式进行;(3)采取抽样调查方式,通过部分样本资料来了解总体 ;(4)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研究方式,既要调查,又要研究;既要收集资料,又要分析资料。3、教育调查研究的作用(1)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既定研究课题的一手材料和数据 ;(2)为研究决策提供参考 ;(3)为教育实践服务 。4.调查研究的分类 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按调查的内容、按调查采用的方式方法、综合性的分类1) 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分为: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专家调查(也叫德尔菲法)(2) 按调查的内容,可分为:学科性的典型调查、反馈性的普遍调查、预测性的抽样调查3)按调查采用的方式方法,分为 调查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主要是通过被调查者自我报告方式搜集资料。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是由研究者经过自己的感官等方式搜集资料。调查的测验方法,是通过一定的测试题来搜集有关资料。总结经验法。(3) 按综合性的分类,分为:学校调查、社会调查及公意调查的一般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因果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的溯因调查研究;儿童发展研究、趋势研究的发展调查研究。 (二) 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调查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观察、访谈、测验等不同的具体方法,程序上虽各有所侧重,但都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准备阶段:、确定课题 的性原则 开展调查研究不仅费事而且费力,因此,在调查研究之前,研究者对调查研究的目的,通过调查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明确的规定,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价值性原则 任何调查研究课题应以是否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是否能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原则。量力性原则要求调查课题和调查范围的大小,要视参加调查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而定,注意解决需要和可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制定计划 (1)调查课题和目的;(2) 调查对象和范围;(3)调查地点及时间;(4)调查的方式、方法;(5)调查步骤及日程安排;(6)调查的组织实施及人员分工;(7) 调查报告完成的日期。3、设计问卷(1)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和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2)问卷设计具体要求如下:问卷内容要简明扼要。答题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以3040分钟为宜。 问卷中所有题目应和各调查课题及研究目的相符,问卷要提出主题,题目顺序安排应合理,由一般性问题到特殊性问题,以引导答题者准正确作答。问卷的文字表达,要通俗易懂、容易回答。 问卷最好不用署名。在卷首要编写指导语、说明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对回答者的具体要求,以消除被调查者顾虑,规范答案。从而获得可靠的资料和易整理、汇总的数据,切忌使用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问卷用纸要统一,纸张考究,不能太薄,字体不能太小。4、编制访谈程序访谈:又叫访问或谈话,是指研究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了解情况,搜集资料,从而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访谈是调查研究广泛使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向儿童或文化程度低的人进行调查。通过访谈可以搜集到通过问卷调查无法搜集到的有价值的材料。()确定访谈题目和目的。()制定训练访谈人员计划。()安排访谈准备工作。(所需设备,问卷表格,访谈任务分配,访谈须知,访谈进度表的绘制等。) 实施调查抽取样本,选择被调查对象;分发问卷,开展访谈 ;收回问卷,汇总访谈资料 实施调查就是将调查计划付诸实施从而获得调查资料的过程。调查资料一般有两大类:一是回收的问卷、访谈记录。 二是有关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 搜集调查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资料要完整、系统而不零散、孤立, 资料从头到尾、从形式到内容应是一个有机整体。第二,资料要科学。资料来源应是真实的,不 虚假,无拼凑的材料,搜集的材料应符合调查要求和客观实际。第三,资料要准确。及时去除无效问卷及错误信息,做到内容、地点、时间、人数及具体数据都准确无误。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审核整理资料、资料的统计分析、对资料展开理论研究 报告调查研究结果任务有三个: 1、撰写调查报告是整个教育调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2、总结调查研究工作 3、评估调查研究成果 (学术成果评估和社会效果评估)(三)问卷调查1、问题的种类问题是构成问卷的基本单位 问题类型内容 事实问题性别、年龄、年级、爱好、家庭人口与排行、父母职业、家庭住址等 意见与态度问题 感情、信仰、意见、价值等心理深层内容 信息认识问题是否知道有关信息,知道程度、知道准确性以及获得信息的渠道 行为问题有无某种行为,某种行为发生频率及完成某种行为的程度如何 (1) 事实问题 一般出现在调查研究基本资料部分,主要用于以后的统计整理与资料分析。 其项目主要有:性别、年龄、年级、爱好、家庭人口与排行、父母职业、家庭住址等。(2) 意见与态度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涉及人的感情、信仰、意见、价值等心理深层内容。 例如: 您如何看待多媒体辅助教学? ()1、 非常赞成()2、 赞成()3、 无意见()4、 反对 ()5、 非常反对(3)信息认识问题其目的在于了解被调查者是否知道有关信息,知道程度、知道准确性以及获得信息的渠道。(4) 行为问题了解被调查者有无某种行为,某种行为发生频率及完成某种行为的程度如何。2、 问卷题目形式:结构式、非结构式(1) 结构型题目 有固定的答案,研究者事先把问题的答案加以限制,为被调查者提供若干个选项,只允许他们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 是否式 选择式评价式:又称编序式或排列式,每个问题后列有多个答案。要求答者按重要性顺序进行排序,用数字表达答案的排列顺序。划记式(或) 结构式的题目答案有所限定,又称封闭式问题,特点是:答案集中、材料规范、易于进行统计处理,但不利于被调查者自由、深入地回答问题 。(2)非结构型题目由自由作答的问题组成,是非固定应答题。研究者只列出问题,并不提供选项,答题者可以自由表达意见,不受选项内容限制。这种题目可以是填空式的,也可以是问答式的。 非结构式题目,又称开放式问题,其特点是:能细致如实反映被调查者认知、态度及行为倾向,可以获得具体翔实的材料,但答案多样,不易整理归类,不宜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定量分析。 (3)综合性题目以结构型为主,根据需要加上若干开放性问题。 3、 问卷编制的程序(1)根据课题性质、研究目的和样本选取的实际情况,列出问卷调查所需研究问题的纲要,确立所要搜集的信息和问卷类型,明确问题、选择问卷题目形式。(2)围绕主题草拟问题,列出标题和各部分具体项目; (3)正式编制问卷前要经过小组讨论,以便优中选优,淘汰不合格题目,还要征求有关人员及专家的意见,对问题、题目进行修订;(4)预试 ;(5)根据预试结果,对问卷的指导语、问卷题目、项目内容、排列方式加以改进与修订,最后打印成表,按计划发放问卷,进行正式调查。4、问卷的格式 (1)前言部分:即说明语或指导语,这部分内容涉及对调查目的、意义及填答问卷的有关事项的说明,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致词”,一是“填答说明”。(2)主体部分: 问卷的核心组成部分 (3)基本资料:指答卷人的基本情况和社会背景资料,它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职业等。(4)结尾部分 5、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1)问卷发放 问卷类型 优 点缺 点 邮寄式 简单易行,节省时间和费用,有利于控制发卷的范围和对象,提高被调查者的代表性 难于控制被试回答的过程,难于判断影响回答的因素,问卷回收效率较低 送 发 式 发放迅速,回收率高,便于汇集与整理,有助于提高回答质量和回收率 必须有组织的分配,发送问卷 访问式 利于选择调查对象,控制访问过程,回收率高,效率高 数量有限费时费力,对访问者素质要求较高 (2)问卷回收回收率30%左右,仅作参考; 50%以上,可以采纳建议; 70%以上,作研究结论的依据因此,问卷回收率应不少于70%。(三) 访谈调查 1.访谈及其类型按问题结构分:封闭型,开放型,半开放型 按正式程序分:非正式访谈和正式访谈(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根据交谈者人数分: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2.访谈的功能(1) 不仅可以观察到被访者的外显行为,而且可以深入到对方的心理世界,认识其价值观念、情感感受和行为规范。(2)解释被访者关于某一主题的认知倾向、态度指向及行为特征,为研究结论提供有意义的解释。(3)为研究者提供多维的视角,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3.访谈的艺术与技巧了解访谈的目的与方法,把握访谈的标准程序;了解被调查者背景材料 ;提问题要简单明白,容易回答;提问方式、用词选择、问题范围要符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建立和谐友善的谈话气氛,掌握发问、追问的技巧。4、 进行访谈时应注意的事项不要暗示对方答同意或不同意 ;不要改变对方回答的语句及次序; 不要催促对方快点回答;不要在访谈过程中,对每次的回答报以微笑、点头及同意或不同意等暗示;不要在访谈过程中,对每次的回答报以微笑、点头及同意或不同意等暗示; 不要随意变更访谈现场,访谈过程中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出;若对方不理解你所提问题时,请再解释一遍 ;5.对访谈调查的评价1)优点 有弹性是访谈的最大优点较高的回收率 研究者可以控制情境因素 研究者可以控制情境因素 可以观察到受访者的非语言行为,提高对受访者正确反应的评估能力可以控制问题的呈现顺序,可以提出比较复杂的深层问题 可以设法提高受访者回答问题的动机与兴趣,鼓励对方诚实回答,并回答全部的题目。2、 缺点需要时间较长,不适合大样本研究研究者的访谈技术及自身素质会影响访谈结果较少保密性,被调查者对敏感性问题反应较为谨慎缺乏标准化 第四章 观察法本章重点:1观察法的概念 2.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3.观察法的类型 4.观察者的角色 5.科学观察的主要步骤和准备工作 6.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一) 观察法的概念观察法所指的是科学的观察方法。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说的观察含义不同。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二) 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首先,科学的观察是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观察所直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是理性方法所赖以进行的基础与依据。第二,观察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观察法有助于及时了解教与学双方的思想、行为变化情况,及时地获得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及时地了解教师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地验证假说,使教育技术研究水平不断地获得发展。(三) 观察法的类型在教育技术研究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四) 观察者的角色观察者在观察活动中,根据他是否透露身份和观察者的参与程度,观察者扮演着四种不同的类型的角色:即完全参与者,观察的参与者,参与的观察者和完全观察者。不暴露身份暴露身份完全参与者完全观察者参与的观察者观察的参与者完全参与者指观察者不向被观察者透露自己是研究者的身份,却积极参与观察对象活动并进行观察的观察者。由于观察对象不了解观察者的真实身份,观察者可能获得非常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完全观察者指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无关,对于被观察对象的行为与事件的发展不施加任何影响,也不参与任何活动。能获得非常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但被观察对象的行为或事件发展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可能会处于观察者的视线之外。 3.参与观察者指观察者向被观察者透露自己的身份,以参与活动为重心,在参与活动以及在互相交往活动中进行观察。由于被观察者了解观察者的身份和目的,这样会影响到被观察者使其在整个过程中可能掩藏起某些方面,而力图展现另一些方面。4.观察的参与者指观察者向被观察者透露自己是研究者的身份,并以观察者为重心通过参加活动过程进行观察。例如支持某项教育改革实验的专家。这时被观察者可能为了迎合研究者的需要,而把过程从原本的自然的状态转移到你所作的研究上去,结果观察到的事物就可能不够典型了。(五) 科学观察的主要步骤和准备工作一次完整的观察,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确定观察的目的和选定观察的对象(2)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如准备观察工具,设计、印制观察记录表等;(3)进入观察场所,获得被观察对象的信赖;(4)进行观察并作记录;(5)整理观察结果;(6)分析资料并撰写观察报告。 (六)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1.观察法的优点:(1)直接性由于观察者与被观察的客观事物直接接触,中间不需要其他中间环节,观察到的结果,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具有真实可靠性,是第一手资料。(2)情境性: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实施的,对被观察者不产生作用与影响(3)及时性:观察及时,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因此所获信息资料及时(4)纵贯性:对被观察对象可以作较长时间的反复观察与跟踪观察,对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动态演变可以进行分析。(5)普适性:观察适用范围较为普遍,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适用2.观察法的局限性:(1)受观察对象的限制观察法适宜于对外部现象及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研究,而不适宜于对内部核心问题及事物内部联系的研究。另外,对有些较为隐蔽的事物也不大好用观察法。如研究青少年的网上不良活动问题就不好用观察法。(2)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人的感觉器官本身有不精确性 人的观察受主观意识的影响(3)受观察范围的限制观察涉及对象的有限性,特别是在同一时期内观察的对象是不多的,这种小样本,不适用于大面积研究。(4)受无关变量的干扰,缺乏控制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由于缺乏控制,因变量混杂在无关变量之中,没有纯化和凸现,从而使观察结果缺乏科学性。第五章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第一节教育实验概述(一)、教育实验的历史发展思辨性质的研究 、自然科学实验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二)、教育实验的内涵及其特征 教育实验是实验者在科学假设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控制无关变量,有计划操纵自变量,并观测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进而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也就是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的特点是:以科学的假设为前提 、有目的的控制变量、主动性 (三)、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类型分类方法实验类型 按目的分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按场所分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按范围分单项实验、综合实验、整体实验 按组织形式分单组法、等组法和轮组法实验 按控制程度分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按教育实验的目的分 (1)确认性实验 :通过实验收集事实材料,来确认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基本特征,从而在丰富事实的基础上概括总结经验性规律,以此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 。(2)探索性实验:有科学的假设作为前提,通过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进而发展教育规律,试图建构理论,这类实验条件控制严格,程序比较规范,方法的科学性相对比较高。 (3)推广验证性实验:这类实验是对已取得的实验成果进行检验、修订和完善,关注实验结果的普遍性,对实验条件有明确分析,实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教育实验进行的场所分 ()实验室实验:在专门特设的实验室内或模拟生活环境,高度控制的实验场地进行的实验,对实验变量和各种条件的控制都相当严格,能够较为精确的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准实验: 对被试未能进行随机分配,是自然分配组织。第二节 教育实验设计(一)基本原则全面性原则、控制性原则、操作性原则。 (二)确定实验变量、因变量的确立与分解()制定实验目标,定位好研究的着眼点。()分解实验目标。()对目标要素做操作性定义。2、自变量的选择与操纵1)确定实验自变量的数目(一个或多个)2)确定每一个自变量的水平数目(至少个)3)自变量各水平的具体化 把实验中每一个自变量的每一种水平的操作规范、程序、实施步骤等具体明确的规定出来,以便于操作。(三)实验被试的选择与分配1、实验被试的选择 2、被试的配组 单组法;等组法(随机分派、设置对手组、对偶被试分组);轮组法(1)单组法:向一组实验对象施加一个或数个实验因子,然后测量其发生的变化,借以确定实验因子的效果。(2)等组实验:是指在甲、乙两组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对之施行不同的实验处理的实验方法。 (3)轮组法:是将各实验因子轮换施行于各组,然后根据每一因子所产生的变化之总和确定实验效果。(四)实验设计模式M-实验处理;N-表示一次测试或观察 1 、单因素实验 :在教育实验中只有一个自变量,其它因素都控制不变,从而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单组法单组前、后测实验 格式: N M N 前、后测的差数作为实验处理的效应 单组单因素两个层次的实验 M1 NM2 N单组法的优点:、避免了被试的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简便易行,单组法只需要一组被试,省去了分组的麻烦。单组法的缺点:、同一组被试先后接受实验处理,会带来疲劳误差;、前一水平的效果会影响后第二水平的效果,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性;、难以保证各次测量的单位具有等值性,影响实验效果的比较。 (2)等组法:把自变量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水平分别施于两个或多组情况相等同或基本相等同的被试,然后测试和计算出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在各组所产生的变化,比较这些变 化从而确定哪一个水平的实验效果较好。 非随机分派一组控制仅后测实验和随机分派一组控制仅后测实验 实验组 M N 控制组 N 非随机分派一组控制前、后测实验和随机分派一组控制前、后测实验实验组 N M 控制组 N N等组法有以下优点:、可避免单组比较中的学习误差和疲劳误差;、外界情况等其他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相抵消;、测验量表不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等组法的缺点:、很难找到几组完全相同的被试; 、分组工作比较麻烦。(3)轮组法:把自变量的两个或多个水平,轮换施于两组或多组被试,根据每个水平在各组产生的变化总和来决定实验的结果。所有组接受自变量各种水平的处理,但是有一个不同的顺序。被试1 N M1 N N M2 N 被试2 N M2 N N M1 N2、多因素实验: 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以揭示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对因变量的综合影响。 (五)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影响效度的因素()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有:内在效度:表示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源与自变量,也就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即实验结果的真实程度。 然事件、成熟、测试、工具、统计回归()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有:外在效度:实验结果可推广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论对所研究领域的事实的概括程度。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被试没有代表性) 实验安排的副效应 (霍桑效应 期望效应 )多重处理干扰 被试知道他们要参与实验,受到关注,就会无意中提高活动积极性,有较之平时更佳的表现或发挥,叫霍桑效应。实验主试因把实验目的、期望结果无意中暗示给了被试,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叫期望效应 。 、提高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控制无关变量:无关变量是指那些不是该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它不是与实验无关,而只是不是实验的研究对象。 () 随机化(最佳最有力的方法):在实验的各个环节,如主试被试的选择、实验处理的安排顺序等方面排除实验人员主观意图的影响,根据机遇进行决定的控制方法。随机化是将变量的影响平均地分配到被试的各个组去。 () 消除法:在实验之前,由于预料到某些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就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这些无关变量,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控制方法。 () 恒定法:是指有些无关变量不能或不适合用消除法,就在实验过程中使这些无关变量保持不变,使之恒定地作用于实验的一种控制方法。 () 均衡法: 在教育实验中,有些无关变量既不能消除,又无法恒定,那么就使无关变量在实验组和控制组中产生相同的影响,从而使无关变量的影响抵消。 () 统计控制: 指对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事先没有意识到,或者在实验过程中意外的发生,或者在实验过程中根本无法控制,而在实验结束后采取统计技术加以控制,把那些不是由自变量带来的差异予以排除的方法。 第六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一)研究先驱与轨迹安布朗(Ann Brown) 加州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阿伦柯林斯(Allan Collins) 西北大学的知名认知科学家1、 实验室情境中的学习研究 2、 真实情境中学习、互惠式教、促进学生的阅读 、能力的发展 3、 促进学习者共同体-FCL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定义 基于设计的研究可定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