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707858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电影黄土地拍摄于1984年,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同时,黄土地也是张艺谋与陈凯歌首次合作的作品。影片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同年获第七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第三十八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二十九届英国伦敦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萨特兰杯导演奖,美国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电影奖和柯达最佳摄影奖。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特技效果,没有什么大批资金投入。黄土地如何能屡次赢得各大国际奖项并受到观众的欢迎?原因其实很简单,当你看完黄土地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部电影是十分具有艺术性的,绝对比那些用钱堆出的一堆貌似电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黄土地讲述的是发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段故事:下乡采集民歌的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来到这里。此时,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婚礼。他见到的新娘,竟是个十二、三岁的女娃。然而,贫困、愚昧的庄稼人都沉浸在难得的欢乐之中。突然,眼前一件红衣一闪,顾青在一片黑棉袄的缝隙中,发现了一双注满了哀伤与愤懑泪水的眼睛。后来顾青才知道,她是当地出色的民歌手翠巧。翠巧妈早年亡故,姐姐也已嫁人。现在,她和饱经风霜的爹爹及年幼的弟弟憨憨住在单家独户的窑洞里。当晚,顾青被引到翠巧家落脚。顾青从白天所见的童婚,谈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生活。虽然这些话在老汉身上没有什么积极的反响,却使翠巧心中漾起了波澜。由于顾青在土地上熟练地耕作,翠巧一家才开始把他当作自己人。然而,善良、忠厚又贫穷、愚昧的翠巧爹,却要因袭世世代代“庄稼人的规矩”,让女儿在四月里出嫁完婚。但翠巧心里却对这种指腹为婚很是反感。顾青要走了,翠巧想让顾青带她一起走,可是顾青还得回去请示上级才能带翠巧离开。按照千百年来的规矩,翠巧终于要出嫁了。完婚之日,憨憨挑起了姐姐用过的水桶来到黄河边,不料遇到了逃婚出来的翠巧。翠巧给爹留下了一丝长发并给爹挑了最后一担水,把为顾大哥做的鞋垫交给弟弟,便连夜东渡黄河而去。六月里,顾青又来到这里。在庄稼人求雨的队伍中,他找到了憨憨,憨憨发疯一样地奔向顾青。远处的背景依旧是滚滚的黄土和蓝蓝的天。仅从黄土地的故事性上说,这是一部情节简单的影片。但能在简单的情节下仍能运用出神入化的电影技巧,将大主题蕴于小故事中,更能看出实力来。最值得称道的是影片中的光的运用。在这部电影里光的运用是很具代表性的。影片大部分场景运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调光,背景暗而深。如在顾青走的前晚,翠巧爹唱歌的场景,窑洞内油灯的火光十分微弱,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脸,这样就看清了他脸上如枯树藤蔓的皱纹一张典型的黄土地人的脸。在布光上也多常采用非标准布光技巧如窑洞内的阴暗对比布光,翠巧坐在门前做鞋子,顾青回来的画面就用了剪影布光,主体黑暗而背景明亮。当然影片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进行平调布光,营造影片的真实感和自然化。同时,也是影片中的人物更加立体化。另外,影片中色彩的运用也极具特色。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够传递感情和表达情绪。在电影黄土地中,运用最普遍的色彩主要是黄、红、黑三色。这三种色彩各有其独特的代表意义。黄色,代表着黄土地和黄土地养育着的人们,黄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比如早晨的橘黄色,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有着低能量色彩的表现,如傍晚时分的灰黑色,给人沉重压抑的窒息感。影片中所运用的黄色正是体现出这一点,展现出了黄土地上独特的韵味。红色,一方面是表现封闭落后买卖性质婚姻的悲剧色彩,如新娘的小红鞋;一方面也是年轻一代蓬勃的生机及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决心,如憨憨的红肚兜。而黑色在这里则表意相对单一,主要表现痛苦、恐惧与绝望,如翠巧新房内粗糙灰黑的手。这三种色彩在影片中有机结合,一方面使影片画面产生油画般的效果,另一方面则凸显出主题,使影片极富表现力。 再来说说,影片中镜头的使用和拍摄的手法。影片善于运用广角镜头,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视线开阔。如开头及片中几个转换场景都始终使用尽可能大的景深来映现景物,表现了黄土地的空旷与辽远。而这片黄土地正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它养育出了中国厚重、封闭、隐忍的中国内陆文明,充满了人情味但以其传统固守的本性对人产生巨大束缚力。空镜头的使用也很频繁,主要为黄河、土地与太阳,没有人物的参与,只有景物。此外影片中的甩镜头也为其注入了极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如耍腰鼓的镜头,凝聚力量,通过摄影机的摇甩推拉来表现画面,用广角镜头来夸张地表现当地人粗犷豪放的形象,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精神力度,冲击观众的感官与灵魂,反映了从贫瘠的黄土地中生发出来的荡气回肠的生命之声。从拍摄角度来说,片中用了大量的俯拍和仰拍,也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如片头顾青的出场和求雨时他的再次出场都用了仰拍。在空旷的地平线上渐渐出现顾青的身影,向屏幕前运动,然后镜头上移,以一个大仰拍,照出一片蔚蓝的天空。这是在形象塑造上对顾青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暗含着顾青代表的公家人对于黄土地人摆脱困境的希望的可能。对于广袤的黄土地的仰拍,则表现人们对于这片“母亲地”的深沉的热爱和敬畏。俯拍可让观众通过摄像机镜头概览全景,展示了黄土地上因风沙侵蚀而形成的千沟万壑的面貌,又可以产生特殊的表现效果。如对于黄河边纤夫的俯拍,从而体现对于挣扎于生存中的弱小个体的怜悯与同情。音乐是影片的灵魂。片中的陕北民歌形成影片的另一种讲述语言。影片中的音乐是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立足于陕北民间音乐元素基础之上创作而成的。影片中的音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以声乐为主的人物主题音乐:以翠巧的女儿歌、顾青的镰刀斧头歌、翠巧爹的十五上守寡到如今和憨憨的尿床歌4首作品为主;二是独奏乐器或乐队演奏的部分,如影片开始处管子独奏揽工调的音乐片段、影片中部晚霞映照下翠巧挑水回家时管弦乐队演奏的背景音乐等。影片中的音乐不但充分展现出黄土高原上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性,更使影片中的人物的更加立体化。影片中翠巧爹、翠巧、憨憨、顾青,四种人不同的歌声都体现了他们的性格与命运。翠巧爹的歌声憨厚浑重,体现出陕北农民朴实与墨守陈规的特性。翠巧的歌中充满了她的喜怒哀乐,是影片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翠巧的歌带有浓郁的陕北特色。歌声中存在大量与陕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比如黄河等。即表现出翠巧的心理活动,也展现出黄土地人特有的民族特色,极具艺术性。憨憨的歌很少,但也极具特色。他的那首尿床歌在体现陕北少年顽皮天真的同时,也展现出黄土地人朴实豪放的个性特点。顾青的歌更带有一种理性色彩,体现出一名八路军文艺工作者的角色特点。也展现出顾青这个人物正直善良的个性特征。总之,影片中的歌声紧扣情节的发展,在凸显人物性格的同时也展现出黄土地人民独特的风格。这些都将影片的主题表达得入木三分,令人深思。黄土地的成功,不仅在于影片中反映出的深刻的艺术内涵,更在于影片中运用的各种出神入化的电影技巧。优秀的光影技术、完美的色彩应用、出色的电影镜头和拍摄角度、独特的音乐,这些电影技巧都出现在黄土地之中。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时候,能够真实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以及影片中人物的悲喜忧愁。同时也向观众们展现出我国黄土高原的原始风貌。可以说,在电影快餐充斥影院的今天,黄土地绝对算是一部优秀电影的典范。而影片中所运用的电影技巧更是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同时,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后,也能收获更多,思考更多。(参考文献:黄土地影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