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培训稿打印版.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707410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教材培训稿打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统编教材培训稿打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统编教材培训稿打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枣强教研室 吕爱东一、“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这套新的教材包括小学和初中两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先发行并投入使用的是一年级和七年级。其他年级教材还将陆续投入使用,要逐步取代原来的人教版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材。以前我们习惯以出版社来简称各个版本教材,比如“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等。这套新教材,则可以叫“统编本”。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大都是十多年前出版的,小学有种版本,初中有种版本,以后不会再增加新的版本了。原有的几个版本,现在也都做了修订,和“统编本”一同投入使用。“统编本”取代了原来人教版,占有的使用面比较大,小学约达,初中超过。其覆盖面还要逐步扩大,成为统编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月日正式启动,到现在年多了。教材编写经过非常复杂、曲折的程序,从编写大纲、样张,征求意见,大纲送审,到进入编写,广泛征求意见,确定选文,反复讨论和调整体例框架,编写导语、习题,先后集中全组讨论就有十几次,分头开会研讨的次数更不计其数。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严格把关,先后经过轮评审,包括学科评审(看内容的科学性,适切性)、综合评审(相关学科配合及各学段衔接)、专题评审(重点请外交、测绘等部门审查有关主权、边疆海域问题,以及请相关部门审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终审(全面落实价值观的情况)这四个环节。还送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并与去年月直接向中央汇报,又经过一年的修改和试教,终于在年月底的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小组会上得于通过,并批准投入使用。二、“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作为“统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些问题。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整个教材编写过程,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 “血肉”。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老师们拿到新教材,会感到立意的确比较高了,也很大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教育部汇报时用了“润物无声”四个字。中央领导和评审专家对这一点是非常看好的。我们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在实际教学中,这也许不容易做到,但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同时,又实事求是,正视某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统编本”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此外,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一线教学中比较混乱的,新教材也力图有所作为。.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社会上对教材很多批评,说明关心,有些批评意见对教材编写有好处。但也有太多意见属于印象式或者经验论的,并不了解教材编写也有其规律,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教材编写需要听取意见,但不能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统编本”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 ,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组织工作主要是人教社小语室和中语室承担的,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既要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大家可能还习惯把这套教材称为人教版,其实和原来人教版相比,显然不同,有新的格局、新的气象。.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以上。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采用温儒敏教授文稿)三、教材设计的主要特点与创新设计为使教材更好体现语文教育的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编者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做了精心设计,努力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教科书的新体系,创新教科书的设计和编排。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创建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避免当前较为流行的“人文主题”组元或“人文与文体”混合组元带来的不同弊端,新编教材创新设计,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一方面按照“人文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 “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所以“统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具体说来,初中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以七年级安排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另外,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主要考虑到综合性学习是新的课型,十多年前没有的,这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但以前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实施中有些困难,很多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基本流于形式。“统编本”语文教材就在减少综合性学习的课时的同时,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每次的主题也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建设“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也有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不进行略读课,或者有的老师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 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统编本”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新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以各单元课文学习 (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为主,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并在这方面凸显特色,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并达到课标提出的课内外阅读总量万字的要求。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老师们可以参照实行。“统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抠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选文注重经典性、多样化,文质兼美,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课标要求:“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初中原来每一册都是篇课文,现在减为篇。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接触人类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对中外经典文化有尊严感。所选课文大部分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有定评的作品,包括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以经典为主,可以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语文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同时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领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还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初中古诗文选篇是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1.5,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 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篇。本套教材也特别注重时代性,下大力气开发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高质量的新课文。像植树的牧羊人(七上14课)赞颂了一个默默植树的心灵高贵的牧羊人,在全球环境恶化的今天,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善一个区域环境的精神,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再如带上她的眼睛(七下23课)是当代科幻大家刘慈欣的名作,编写组专门请他本人适应教材的篇幅做了改写,文字优美,内容感人。据统计,新课文开发量占全部课文的以上,七年级上册甚至达到以上。此外,选文强调多样性,所选文章既要思想格调高,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养,又要语言形式优美,满足“语文素养”这条线的教学需要,值得咀嚼、涵泳,并能激发阅读兴趣的作品,提升审美能力。同时,还要注意难度适中,适合特定年段学生学习,适合教学。尤其重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选取和学习。以现代文为主,精选古代诗文,外国的作品也占一定比重。还将选收一些科普文、新闻报道、应用文,以及非连续性文本。实践证明以往教材中不少传统的课文是社会广泛接受的,新编教材也会注意连续性,将保持左右传统的课文。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便于学生使用。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为学习主体,教材编写也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容到形式,处处为学生考虑,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新教材注重建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等,力求使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自学的学本。(四个意识,幻灯片展示) 比如阅读教学,不只是注重字、词、句及段篇的积累和理解,也非常重视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品味;让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有些老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再比如教材中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新编教材采用多种办法,将课堂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包括课外阅读的指导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注意贴近学生生活,与时代相关联,设计新颖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此外,还将通过配套资源、网络等提供辅助教学、拓展教学的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自学。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忽视这一特点,语文教学会更多地陷入课文分析、知识讲解、机械训练中;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培养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培养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的重要。为此,新编教材在原来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七年级的综合性学习更加关注活动过程,注重综合实践,关注非连续性文本,在八、九年级新增个专门的“活动探究”单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文本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某一文体的特点,把握其阅读策略,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内拓展开去,或实施采访,或模拟演讲,或朗诵鉴赏,或深入揣摩,排演剧本。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文本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比如借助戏剧的知识,揣摩人物台词,把握人物形象,以更好地代入角色。活动的落脚点是写作,或将活动搜集的素材整理成文,或者根据活动要求撰写文稿,或者进行文学创作,或者记录活动中的点滴感悟。合理安排各种语文知识,随文学习,学以致用。 语文知识如何体现,是教材编写的一大难题。现在的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往往很注重讲授和操练,注重做题,语文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系统性或基本取消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或把握母语自身的特点。新教材尽量避免这些弊病,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力戒繁复,不要求学生死板记忆概念定义,不刻意追求系统性,而尽量和阅读写作教学结合,学以致用。新教材在语文知识的安排上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除旧布新,删繁就简,依据课标中附录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有计划地安排到相关联的教学内容中;二是格外重视程序性知识,诸如阅读策略、写作策略等,目的是让学生学了之后能自主建构知识;三是特别注重“随文学习”的原则,主要素材来自课文,又很自然体现在各单元习题和相关设计中;四是与课文结合适当安排一些小补白,以简洁易懂的方式适当介绍有关文学、语言、修辞、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选择精要,且多与阅读、写作配合,有利于教师掌握与实施,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这种种安排设计,避免了过分追求系统性所造成的机械与繁琐,又能体现教学的层级和梯度,应当是比较可行且有效的。(课后补白七上:实词,词义和语境,词语的感情色彩,同义词和反义词,敬辞和谦辞,比喻和比拟。七下:虚词,短语,排比。)7.读写结合,强化指导,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本套教材的写作专题,尽量与各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配合,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始,逐步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类文体及游记、书信、小传等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能力。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如“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文从字顺”),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八、九年级写作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文体写作,如“怎样写消息”“撰写演讲稿”“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论证要合理”等;二是改编式写作,主要是学习仿写、改写、扩写、缩写;三是作文程式学习,包括“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有创意地表达”等内容。每个单元的专题设置尽量与本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相配合,写作题目力求灵活多样,并注重搭建台阶,突出支撑性和指导性。以七年级写作为例来看,教材在写作上强调“一课一得”,并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写作教材各专题的选择力求使学生能一课一得,避免笼统和大而无当。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可讲的点很多,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全面论述,而是选择了两个点指导学生,一个是事情要写清楚、写明白,一个是要写出感情。这两个要求并不高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按照教语文材要求去做,学生至少能做到一课一得。写作教学力求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学生害怕写作的现状。一是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专题,比如七上第一单元的写作,题目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其实就是一节“激趣”课,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即生活,从第一次写作开始就要丢开畏难情绪,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二是写作指导中穿插一些小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写作的灵感。比如七上第一单元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一些习焉不察的事情,像语文老师最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爸爸每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做什么等。这些细节,很多学生可能真的想不出,他就会到生活中去有意识观察,无形之中提升了他的观察能力,也可能帮他找到了一个写作的素材。三是注意与课文的照应和配合,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桥梁;四是写作实践中片段写作和整篇写作结合,前者往往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类似于热身,利于学生更好进入写作状态。比如七上第六单元写作 “发挥联想与想象”第一题设计了一个小活动:“故事接龙。同学们分组围坐,由第一个同学开始写一句话作为故事的开头 ,比如:“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其他同学依次写下去。”饶有趣味,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意识:写作实践加强了指导性。每课的“写作实践”题下都设计有“提示”,短的三两条,长的四五条,旨在帮助学生审题,打开写作思路,并提出方法建议。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思路要清晰”第二题的“提示”:(1)文章强调的是“回家晚了”。为什么这一天回家最晚?往常是怎样的情形?这天回家前遇到了什么事?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2)记叙事情时,思路要清晰。可以用顺叙,先写自己遇到的事情,再写回家晚了的结果;也可以用倒叙,先写回家晚了的结果,再交代之前发生的事情。(3)立意不同,写作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要强调导致“回家最晚”的原因,则回家后的情况可略写甚至不写;如果要强调“回家最晚”的后果,则原因可以略写。这个“提示”较为详尽,既帮助学生将话题展开,提示写作的内容,又附有简要的写作提示,可以说给了学生写作足够的辅助。(吴孝梅取舍有法,一课一得视频)8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利用新技术手段,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新教材在根据课标规定安排课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为师生教学留出选择与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要。主要措施有五:()设置教读、自读两类课文,且两类课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依照双线组元的总体计划,思考题设计有序列、分层次,写作实践丰富多样、贴近学生,探究性学习内容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兼顾核心价值观和语文素养等;()在主体学习内容以外,尽可能多地提供扩展阅读的建议和资料,提供学习的策略,为学生广泛阅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留有空间;()每个单元各板块的设计都尽量考虑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利用学生身边的语文资源,使语文教学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合理而适当地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手段,扩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老师们拿到“部编本”语文教材,有新鲜感,很自然会拿以前的教材来比较,然后想想怎么来教。这是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新教材的变化还是比较大,有些老师可能有心理负担。新教材的使用肯定会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会有些困难。但这会刺激和带动我们的教研,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从长远看,不但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老师自身,这肯定是一个专业成长的好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