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电路瞬时无功功率理论.doc

返回 举报
资源描述
三相电路瞬时无功功率理论首先1983年由赤木泰文提出,此后该理论经不断研究逐渐完善。赤木最初提出的理论亦称pq理论,是以瞬时实功率p和瞬时虚功率q的定义为基础,其主要的一点不足是未对有关的电流量进行定义。下面将要介绍的是以瞬时有功电流和瞬时无功电流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及它与传统功率定义之间的关系。 设三相电路各相电压和电流的瞬时值分别为、、和、、。为分析问题方便,把它们变换到两相正交的坐标系上研究。由下面的变换可以得到、两相瞬时电压、和、两相瞬时电流、 (6-1) (6-2) 式中。 图6-1 坐标系中的电压、电流矢量 在图6-1所示的平面上,矢量、和、分别可以合成(旋转)电压矢量和电流矢量 (6-3) (6-4) 式中,、为矢量、的模;、分别为矢量、的幅角。 【定义6-1】三相电路瞬时有功电流和瞬时无功电流分别为矢量在矢量及其法线上的投影。即 (6-5) (6-6) 式中,。平面中的、如图6-1所示。 【定义6-2】三相电路瞬时无功功率(瞬时有功功率)为电压矢量的模和三相电路瞬时无功电流(三相电路瞬时有功电流)的乘积。即 (6-7) (6-8) 把式(6-5)、式(6-6)及代入式(6-7)、式(6-8)中,并写成矩阵形式得出 (6-9) 式中。 把式(6-1)、式(6-2)代入上式,可得出、对于三相电压、电流的表达式 (6-10) (6-11) 从式(6-10)可以看出,三相电路瞬时有功功率就是三相电路的瞬时功率。 【定义6-3】、相的瞬时无功电流、(瞬时有功电流、)分别为三相电路瞬时无功电流(瞬时有功电流)在、轴上的投影,即 (6-12a) (6-12b) (6-12c) (6-12d) 图6-1中给出了、、、。 从定义3很容易得到以后性质: (1) (6-13a) (6-13b) (6-14a) (6-14b) 上述性质(1)是由轴和轴正交而产生的。 某一相的瞬时有功电流和瞬时无功电流也可分别称为该相瞬时电流的有功分量和无功分量。 【定义6-4】、相的瞬时无功功率、(瞬时有功功率、)分别为该相瞬时电压和瞬时无功电流(瞬时有功电流)的乘积,即 (6-15a) (6-15b) (6-15c) (6-15d) 从定义6-4可得到如下性质: (1) (6-16) (2) (6-17) 【定义6-5】三相电路各相的瞬时无功电流、、(瞬时有功电流、、)是、两相瞬时无功电流、(瞬时有功电流、)通过两相到三相变换所得到的结果。 即 (6-18) (6-19) 式中。 把式(6-12)代入式(6-18)、式(6-19)中得 (6-20a) (6-20b) (6-20c) (6-21a) (6-21b) (6-21c) 式中 从以上各式可得到如下性质: (1) (6-22a) (6-22b) (2) (6-23a) (6-23b) (6-23c) 上述两个性质分别和定义6-3的性质(1)、(2)相对应。定义6-3的性质(1)反映了相和相的正交性,而这里的性质(1)则反映了、、三相的对称性。 【定义6-6】各相的瞬时无功功率、、(瞬时有功功率、、)分别为该相瞬时电压和瞬时无功电流(瞬时有功电流)的乘积,即 (6-24a) (6-24b) (6-24c) (6-25a) (6-25b) (6-25c) 定义6-6也有和定义6-4类似的性质: (1) (6-26) (2) (6-27) 传统理论中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都是在平均值基础或相量的意义上定义的,它们只适用于电压、电流均为正弦波时的情况。而瞬时无功功率理论中的概念,都是在瞬时值的基础上定义的,它不仅适用于正弦波,也适用于非正弦波和任何过渡过程的情况。从以上各定义可以看出,瞬时无功功率理论中的概念,在形式上和传统理论非常相似,可以看成传统理论的推广和延伸。 下面分析三相电压和电流均为正弦波时的情况。设三相电压、电流分别为 (6-28a) (6-28b) (6-28c) (6-29a) (6-29b) (6-29c) 利用(6-1)、式(6-2)对以上两式进行变换,可得 (6-30) (6-31) 式中、。 把式(6-30)和式(6-31)代入(6-9)中可得 (6-32a) (6-32b) 令、分别为相电压和相电流的有效值,得 (6-33a) (6-33b) 从上面的式子中可以看出,三相电压和电流均为正弦波时,、均为常数,且其值和按传统理论算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完全相同。 把式(6-30)、式(6-31)代入式(6-12)中可得相瞬时有功电流和瞬时无功电流 (6-24a) (6-24b) 比较上式和式(6-31)可以看出,相的瞬时有功电流和瞬时无功电流的表达式与传统功率理论中相电流的有功分量和无功分量的瞬时值表达式完全相同。对于相及三相中的、、各相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由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包容了传统的无功功率理论,比传统理论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