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题A卷 附答案.doc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6680993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题A卷 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题A卷 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题A卷 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题A卷 附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这两位心理学家的观点说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可以采用哪种有效途径?( )A参与行动研究,提高自身素质B借鉴他人经验,加快自身发展C加强理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D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2、( )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A探究学习B支架式教学C情境教学D合作学习3、“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4、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B.是否促进人的发展C.是否促进社会发展D.是否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 )的工作方针。A、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B、民主参与、科学决策C、全员参与D、个别地区实行6、我国古代的“六艺”可看作是最早的(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分科课程D、核心课程7、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8、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促进社会发展 C.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9、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教学B.德育C.管理D.科研10、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画示意图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促进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学生采用的这种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C.监控策略D.组织策略11、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课堂管理能够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并促使学生行为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这说明课堂管理具有( )。A.维持功能 B.缓冲功能 C.发展功能 D.解释功能12、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作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 )。A、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D、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3、布鲁纳提出的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 )。A评价B练习C强化D消退14、我国基础教研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课程设置上,高中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C.以时间活动课程为主 D.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15、根据斯金纳的观点,人的膝跳反射属于( )。A应答性行为 B操作性行为C联结过程D观察学习16、盂老师近期工作比较消极,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态度麻木,缺乏应有的尊重。依据职业倦怠的特征,盂老师的这些表现属于( )。A.情感枯竭 B.去人性化C.成就感低 D.知识枯竭1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18、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的问题。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19、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中的是(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20、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是( )。A综合课程B选修课程C学科课程D活动课程21、奥苏伯尔提出能够通过设计一种引导性的材料来提升有意义学习的效果,这个材料被称作( )。A.学习动机B.先行组织者C.认知结构D.学习迁移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3、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4、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2、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3、简述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4、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一个l8名学生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于是要求这l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一、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二、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三、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四、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后来,这18名同学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了。请结合以上材料试用动机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2、小明转学到A学校,刚来时学习成绩不好。进校后学习成绩由中下一直往下掉,常不交作业、上课打瞌睡,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他的父母都从商,家境比较富裕,父母并不溺爱孩子,同时对学习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有进步。小明腼腆,不爱参加文体活动;很想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但因为一开始给周围同学的印象不好,因此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可,导致人际关系不好;有时被欺负,因为比较胆小,所以也不敢说。(1)该同学哪些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2)从需要的关系分析他成绩下滑的原因。(3)请分析如何帮助他摆脱困境。第 5 页 共 5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答案】D2、D3、答案:B4、A5、答案:A6、答案:C7、A8、C9、A10、答案:D 11、答案:C发展功能12、答案:A13、A14、B15、A16、B17、B18、答案:A19、答案:A20、【答案】B21、B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参考答案】错误。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 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此说法是正确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3、此题说法错误。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它是主动的,是注意的重要品质;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它是被动的,是注意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现象。不能将二者混同,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4、【参考答案】错误。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而教育目的制 定的依据除了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包括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制定者的教育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1)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心班主任工作;(3)品行端正,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教育思想端正,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5)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2、(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2)尊重与接纳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3)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第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第二,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第三,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3、正确答案:(1) “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发展成为一样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同 “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 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五育”中的每一组成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对其他各育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各育不能相 互代替。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其各自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 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 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因此,“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4、【参考答案】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其差异主要表现在:(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具有场独立方式的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方式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2)沉思型与冲动型。在解决问题中,沉思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3)辐合型与发散型。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的学生表现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特征。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1)正确指导结果归因;(2)充分利用反馈信息;(3)创设适合学生难度的问题情境;(4)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2、(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7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高级需要,需要的层次越低,其动力越强。小明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无法融入班集体,有种不及别人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同学们的尊重。(2)马斯洛把7个基本需要中的前四种称为基本需要,后三种称为成长需要。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高级需要,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影响高级需要的产生和满足。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小明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等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影响了成长需要的产生和满足。(3)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具有调节作用,所以小明应该转变心态,把精力放到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上,并有信心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掌握科学知识,学习本领最终会实现个人价值,受到社会的尊重。他可以把学习优异作为自己骄傲的资本,此外还可以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待人热情,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最终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另外,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关注和尊重帮助小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