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第六章.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74179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第六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第六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第六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艺术论(二)第一节 艺术的存在方式1、本体论:原是哲学范畴,是研究世界本源或本性的最根本部分,借用到美学中,主要是讨论艺术的存在论,即艺术的存在方式,是最接近艺术本体的问题。一、艺术是怎样存在的(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意象是我们欣赏所有的艺术品时都能感受到的,它像艺术的灵魂,在万千艺术品种流动,是艺术品所提供给我们的最基本的东西。(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1、艺术意象并非一种客观的物质实在,而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着本质的联系。接受者在欣赏艺术品时,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来观照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2、意象属于主体心理、意识活动的动态时空范围,属于主体的审美经验范围,其存在有赖于创造和接受主体的创造和滋养,没有主体,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三)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1、这三个环节的动态流程是一个整体系统,任何一个环节有了缺陷或发生了障碍,艺术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就无所谓艺术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是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品,艺术也就根本不存在。而只有接受者的欣赏活动才能赋予艺术以生命,艺术才能获得现实存在的意义,二、三两个环节亦缺一不可。这三个环节的流程构成了艺术的现实存在,也促成了艺术的社会交流,为人类文化与文明创造了不断更新的因素。2、现代阐释学对艺术本体论的看法:艺术的本质体现在人类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中。艺术品的意义是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以及千千万万的接受者的不同感受在时间推移中的总和,它将随着接受者的审美经验的改变而不断扩大与丰富。二、艺术品的基本特征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1、他律性首先艺术品是为接受、欣赏者而存在的;其次,艺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同时,艺术品中凝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意象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欣赏活动,才能重新被激活,所以也受制于接受主体。2、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作为连接两个主体的桥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来接受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意象信息,并加以在创造。3、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着开放。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第二节 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一、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之中;艺术活动的开端即由意象的产生为标志;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可分为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二、意象的孕育1、意象的孕育,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体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艺术家创造意象的过程实质上是艺术家主体在与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创造出一个新的精神性的对象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是艺术家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方面是对象世界经艺术家加工改造的“人化”或“主体化”。(马克思)2、意象的孕育,是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这种相遇是主体与客体感性的、不期而遇的、无法用逻辑解释的相互感动。通过这种方式,对象化世界向艺术世界展示其审美的真谛,艺术家从日常的逻辑状态中超越出来,调动其自身的诸心理功能进入自由创造的状态,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进入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系。(刘勰xi、钟嵘)3、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所谓虚静,就是一种一要排除功利杂念;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使日常“自我”暂时退隐与丧失,在审美状态下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庄子、蔡邕yng、陆机、刘勰)4、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与世界相遇,在特定条件下,会撞出火花,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艺术意象产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特殊连接,当两者相撞时,艺术家便沉浸在一种非功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中,通过主体与客体、意与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的反复碰撞,不断渗透,相互交融,酝酿出艺术的意象,并在不断孕育中逐步形成5、意象孕育中所发生的主客体交流的形式是主体意识的自身协调或主客体契合达到共振的一种自由状态。主体意识异常活跃,并且超越了人类日常的时空意识、逻辑意识和功利意识,多种感觉表象在艺术的自由境界里重新组合,确定关系,结果便是独特的艺术意象的诞生。艺术家的意象孕育成熟,其自身有加以表达的内在趋向,就进入了艺术意象的生产阶段。6、艺术意象与客观原型的关系1有原型,但不同 首先,客观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其次,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再次,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规律发生转变;最后,表象本身作为主体心理形式与原型就完全不同 2无原型:较抽象的艺术形式三、意象的生产1、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艺术品最终得以产生。2、生产具有双重含义,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又有工艺制作、生产之意,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首先,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次,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其三,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即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四,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一样,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第三节 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1、艺术家的艺术素质,也即艺术天才是艺术创造的源动力。一、艺术天才是客观存在的1、天才的能力: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创造意象的天然资质和能力;2、天才的形成: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3、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二、艺术敏感1、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2、艺术敏感与先在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本质的关系。艺术家天生的具有多愁善感的生理心理特质,还有长期的艺术修养对艺术敏感的培育。艺术敏感是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是艺术家生产意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三、艺术想象力1、艺术想象力: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程度。2、艺术家在意象孕育中充分调动起自身经验中的一切可感的事物、场景、情感,甚至难以捉摸的情绪表象,紧紧围绕其艺术感悟主旨而组合为整体艺术意象的能力,就是艺术想象力。3、艺术想象力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4、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想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汇和整合。这种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它自然规划着情感与形象的流向和总合,形成艺术意象的灵魂。5、艺术家通过艺术想象力把艺术感触丰富、充实起来,艺术意象的胎儿就这样通过想象力而发育成长。想象力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四、灵感1、灵感: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2、灵感是艺术家在自身生理心理素质与后天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学术修养积累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和活动,是艺术家创造力极为旺盛、勃发时一种神思活跃、意象奔涌的心理状态。五、艺术技巧1、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善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2、艺术操作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其不同的操作、技能和技巧,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整体,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与技巧,就会沦为匠艺。3、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过程。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涵的技巧的美。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4、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第四节 艺术的形态一、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1、亚里士多德:根据各门艺术的模仿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而对其加以分类;阿尔贝加托:从艺术的审美特征出发来确立艺术形态:美的艺术、机械艺术、既实用又审美的艺术; 黑格尔: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根据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来划分: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2、划分艺术类型的三种标准: 1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主观的与客观的、再现的与表现的; 2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莱辛); 3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动态艺术与静态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3、各种分类方法的评价: 第一种会陷入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二元对立之中,容易忽视艺术作品的内在特征,导致把艺术混同于一般的现实生活;第二种完全依据欣赏者的接受方式和审美体验来划分艺术作品,也有片面性;第三种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出发的,是一种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一)空间艺术1、空间艺术是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的,其特点就在于它总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规范在空间之中排列而成的。2、建筑: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为了符合建筑目的的要求,也出于审美的需要,建筑艺术家自然也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有艺术表现力的材料;建筑的形式结构:优秀的建筑艺术总是能够使材料的排列显示出一定的风格和情调;由于建筑艺术一般都要占用较大的空间和场地,因此,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其艺术上的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艺术家因地制宜。3、雕塑首先是物质材料,雕塑对物质材料的选择有更严格的要求,如易于塑型,不易变质等等;其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雕塑对材料提出特定要求,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较为自如地塑造一定的艺术形象,达到思想意蕴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第三,作为一种空间艺术,雕塑仍然要受到这类艺术一般特征的影响。雕塑是一种静止的空间结构,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瞬间加以表现。4、绘画绘画是在平面内营造空间的艺术,以人的视觉为基础,捕捉对象的影像并将之展现在平面中;对绘画的欣赏首先要关注它内在的意蕴,即整个画面的生机活力和作品的内容;其次要掌握绘画的基本语言的审美特质。线条、形式、构图、色彩、色调,画面的动感与空间感都构成绘画的基本因素;第三,画面内在的韵律,也就是动感的捕捉是绘画美的灵魂。既指通过构图和造型形成的某种感觉效果,又指涵盖其他因素形成的画面整体结构;绘画艺术是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二)时间艺术1、音乐:通过声音来传达思想情感的艺术,是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首先,音乐所依赖的媒介就是声音,声音自身的质量决定着音乐的美感,声音间的组合关系,各种音色的组合关系也决定着音乐的美;其次,各种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就能够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其所表现的对象和思想显得极为抽达;第三,音乐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以表演者的演奏为中介,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构成了音乐艺术的现实存在方式;第四,从音乐艺术的形态学特征上来说,是完全的动态艺术,只能通过欣赏者的听觉来把握不断变换着的节奏和旋律,在时间意识中重新组合出较为完整的形象和意境;2、戏剧戏剧把空间艺术的基本元素展现在了一种动态的时间进程之中,综合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共同特征,其根本特点是时间性;首先媒介自身的审美作用,各种艺术的媒介和材料都可以合理地运用在戏剧艺术之中。舞美、演员的表演和道具、戏剧对白等都是戏剧美的组成部分,和戏剧情节的要求与发展统一起来;其次,戏剧既然表现的是一个动态的事件,其结构自然也就具有相应的特点。戏剧的情节结构有一个开端、发展,再到高潮和尾声的变化过程,要求剧中的任何事件都必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中的部分;“三一律”:要求戏剧必须做到时间、地点、事件的严格统一。第五节 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一、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1、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的。而非直接传递的,需由接受主体意识运动所生成;2、艺术品本身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给予接受者的只能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形式,它提供了接受者藉以获得意象的潜在可能性或暗示的轨迹(导向)。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3、艺术符号具有特殊性,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因此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符号不能完全表达出创造主体的意义,接受主体亦不能完全理解符号,所以接受主体所感受到的意象,是不同于创造者具体所创造的意象,是接受者根据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二、艺术接受的主体性艺术接受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首先,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艺术的审美对象不是先在的艺术品,而是接受者在艺术的形式符号暗示和引导下,由接受主体性的参与而在接受者的心理活动中重建生成的艺术意象;其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人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形成了每个艺术接受者在接触艺术之前的主体境况,包括其自身的敏感度、想象能力、现实变化的因素等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再次,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它提供给接受者一个“图式化”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读者只能在阅读中才逐渐表示出作品的主题意义;最后,一切艺术品,其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接受者只有通过主体性的参与,填补图式结构中的空白,才能重建起具体的意象体系。三、艺术品的鉴赏过程1、艺术的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首先,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犹如意象的孕育一样,有一个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其次,重建的意象,也会因为接受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接受情况的不同而不同。2、艺术的阶段性变化:接受着随着对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此接受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观、品、悟。3、观: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接受者开始接受艺术品,初步了解了艺术符号的意义,也许只了解到了字面的意义,也许已开始感受到表面意义后面的隐含意义,可以初步在主体意识中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4、品: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对艺术品有了直观的了解后,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使意象的重建得以实现。日常的意识状态要转变成审美状态,需要凝神专注,仔细地体味才成。要实现这个转换,需要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全神贯注,用心专一,静心体味。5、悟: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主体在悟中终于克服了艺术品中符号与意义之间的矛盾,进而通过意象重建而直接地把握了其内在意蕴。接受者进入了意象世界,获得了主体意识的自由,真正沉浸在自由、活跃的审美状态中,是对创造者的呼应与共鸣,艺术在这一瞬间获得了存在的意义。总结:对艺术本体论的扫描,揭示了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样一个意象不断转换的动态流程中,论证了艺术的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方式。艺术就存在于斯,艺术的本质就存在于斯,艺术的审美特性就在于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