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73920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伶官传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1、 导入 我们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代后唐盛衰的史实,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凝练成一篇短短300多字的激昂文字,化为一盏明镜,也警醒了我们一代代后人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2、 题解1、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欧阳修不满于旧五代史,重新编写的一部五代史。伶官传是其中一篇,记叙了后唐庄宗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五代,是非常之乱世,几十年间,盛衰兴替不断,战乱频繁。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比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为,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2、“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三、背景材料1、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2、时代背景(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喜好音乐戏曲,能演戏、度曲,而他宠爱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迷惑,使其重权在握。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伶官传就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这一史实。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四、整体感知1、学生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并梳理行文结构。2、行文结构:第一部分(第一段):立论,提出盛衰由人事的观点,引出下文。第二部分(第二、三段):通过庄宗盛衰的鲜明对比,揭示成败之迹,由于“人事”的道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第三部分(第四段):总结全文,概括由盛而衰之规律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五、课文学习 每一段找学生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字句,引导学生体味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文言现象】理:道理,规律。天命:上天的意志。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归之于天命,欧阳修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重视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人事:人为的努力,人的作用。这里指人所采取的政治措施。原:追究原因,动词。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唐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23926年在位。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所以:表因果的固定格式,的原因。其:代词,指庄宗。之:代词,指天下。之:代词,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道理。【内容分析】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问题】这一段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此三者,吾遗恨也。【这三者,是我的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很恭敬地领取(他父亲留下的那)三枝箭,】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文言现象】世人说。晋王:李克用,沙陀族,因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受封为晋王。将终:临死。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以:介词,拿。矢:箭。梁,吾仇也: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赐名全忠,受封梁王。唐僖宗时,朱全忠拟谋杀李克用,李克用也屡次上表请求讨伐朱全忠。从此梁、晋之间战争不息,仇恨很深。燕王,吾所立:刘仁恭本来是幽州将领,借用李克用的势力夺取幽州,任卢龙节度使。后来刘仁恭归附朱全忠,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后来称帝。这里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的说法。契丹,与吾约为兄弟:李克用和契丹首领耶律(姓)阿保机(名)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希望共同举兵攻打朱全忠。后来阿保机背盟,派人和朱全忠通好。恨:憾事。与:给予。尔:你。其:副词,表示祁使语气,意为“一定”“要”。无:通“勿”,不要。乃: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而:顺接连词,并且,而且。庙:主庙,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君主的主庙称为太庙。则:就。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一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用牛、猪、羊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请:很恭敬地领取。盛以绵囊:介宾短语后置作补语。以:介词,用。负:背。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及:等到。凯旋:胜利归来;旋:归来。而:连词,表顺接。纳之:把(箭)收藏(在祖庙)。之:代祖庙。第三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文言现象】方:当,正当。其:他,指后唐庄宗李存勖。系:捆绑。以组:介宾短语后置作补语。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仍被俘获。父子都被处死。函:匣子,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匣子装。公元923年,后唐兵攻入开封。梁末帝朱友贞命令部将皇甫麟杀死自己。皇甫麟杀了末帝,随后自杀。还矢先王:“还矢(于)先王”的省略。先王:指庄宗的父亲晋王李克用。告以成功:介宾短语后置作补语。而:连词,并且,而且。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及:到,等到。仇雠(chu):仇人。雠,与“仇”同义。一夫:一个人。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屯驻在贝州(现在河北清河)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在河南安阳)。邢州(现在河北邢台)、沧州驻军相继作乱。仓皇:匆忙,慌乱。东:名词活用作状语。皇甫晖作乱以后,唐庄宗从洛阳往东走,到了万胜镇(现在河南中牟境内),听说李嗣源(李克用养子,但是已叛变)已经占据大梁(现在河南开封)。唐庄宗声色沮丧,登高叹息说:“吾不济矣!”立刻下令把军队开回去。一路上士兵叛逃,失散了一半。到洛阳城东的石桥西,摆了酒悲痛地哭泣。诸将一百多人相对号泣,都截断头发,放在地上,誓死以报。及:到,等到。而,连词,表顺接,就。顾:看。所归: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指“归”的处所。至于:连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襟:古代指衣的交领,后指衣的前幅。何其:多么。而:连词,表并列。欤:表反问的语气词,吗。抑:或者。本:根据,这里是推究,推原。迹:行动留下来的印痕。而:皆自于人欤:都由于人事呢?自于人:取决于人,由人事决定。“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句话是选择关系的复句,两个问句各是一个选择项,“得之难而失之易”是被否定、被舍弃的一项,“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被肯定、被选择的一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是反问句(“岂”是典型的反问句式),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与后一个问句连起来看,意思是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语意重点在于强调后一个问句中的“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说“得失”的“难易”在于人事。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引语见尚书大禹谟,原作“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兴”“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理:道理。【内容分析】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举例论证)。 第三段: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问题】1、 作者是怎样证明论点的?用了哪些方法?明确: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得天下失天下 引用论证:满招损,谦受益2、找出第二段有关箭的动词,这样写有何用意?得天下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又是为了什么? 明确:受、藏、请、盛、负、纳,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得天下之不易和付出的艰辛。3、第三段分别写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在得天下的过程中,写了哪几件事?明确: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4、912年庄宗“系燕父子以组”,一仇已报;923年“函梁君臣之首”,再加916年打败耶律阿保机,三仇已报,建立后唐,当了皇帝,君临天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可以说是盛极一时,那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盛的气势?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4、庄宗926年身死国灭,仅仅三年国家就灭亡了,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庄宗亡国的?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根据前文各个事件及课下注释时间,小结:得天下 - 15年-盛 失天下 - 3年-衰 6、欧阳修得出了哪些历史教训,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明确: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第四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文言现象】故:因此,所以。方:当,正当。举:全。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及:到,等到。伶人:伶工、乐人,歌舞或戏剧演员。灭:被灭,动词的使动。为: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夫:表议论的发语词。于:介词,从。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所溺:“所”字短语,意思是“溺爱的(事物)”。岂:副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独:唯独,只有。【内容分析】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问题】欧阳修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明确: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语言特色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4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多用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是本文句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五、教师补充: 本文题目是伶官传序,文章就应着力于写伶官,可是这篇序,一不对伶官的史实作什么补充,二不对伶官的才技作什么评价,而是着力于写后唐的兴盛与灭亡,可见,文章内容相对于题目而言,有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实际上,作者的本意就在于阐明一个道理:成败得失,事在人为! 一开篇,作者就用“呜呼”发出由衷的感叹,接着提出一个值得后人思索的严重历史问题: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然后,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把后唐之兴废,描绘得有声有色,作者那充沛的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最后,在反复论证后唐盛衰兴灭的基础上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千古不朽的正确结论。 欧阳修这篇序,实质上是为北宋统治阶级敲响警钟,以之为镜。同时,也可以说是为我们写的,使我们深切感到,做工作、做学问,均应劳神焦思,力戒逸豫,平日要防微杜渐,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和工作。 六、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七、板书设计: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弱 908年 系燕父子以组 (15年) 914年 函梁君臣之首 盛 923年 (3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衰 92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