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山子传》有感.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73825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方山子传》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方山子传》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方山子传》有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惊,一笑,一异读方山子传有感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很别致的传记体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偶遇十九年不见的好友陈慥后为他写的一篇传。整篇仔细看下来,像老朋友久别重逢后的情景,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方山子传不像常规的传,先叙述其人的世系,然后再铺写其人的生平行状。苏轼则别出心裁地先写了方山子的生平,从小写到大,再写到现在,还写了“方山子”名号的由来,此处是顺写。后写作者与方山子在歧亭相遇,倒叙点出方山子姓甚名谁,与自己的关系,然后就回忆起好友十九年前与自己见面时的摸样。最后才道出方山子的俗世身家,并且以“余闻光、黄多异人”映衬好友为人极为少见,意味深长。文章的结构形式灵活,刻画人物也十分到位。整篇有点闲话家常的味道,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永远都不会忘了自己的抱负和对人生的思考,各种感慨和人生滋味都掺在里面,文章的主要目的介绍我们的特立独行的方山子隐士的高尚品性,不慕名利、自甘淡泊、超然物外等等,但是我读到第二段中的几个字才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的魅力,矍然、笑和异,一惊、一笑、一异之间让我看到了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友谊。苏轼一生虽然成就颇多,但是却是坎坷不断,到黄州这会,苏轼已然有了荣华富贵如浮云的想法,“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也算得上很辛酸了,大约意识到生活大计的危机了,然后就是精神上的抑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凄苦郁闷的心情和高洁的品性一览无余。政治失意,生活艰苦,心中最苦也莫过于此了。至于苏轼豁达和积极乐观的情怀应该是在黄州之后确立的,毕竟没有过磨难何来的看得开,就是在人生中这么艰难的一段日子里,苏轼邂逅了隐居在此的方山子,这不仅仅是他乡遇故知啊,方山子不忘旧情,诚信待客,令身遭厄运的苏轼心头暖暖的。文中这样写道,“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他们在惊讶之余也伴随着强烈的喜悦之情,完全可以想象两人激动得场景,来个大大的拥抱也不为过了。不过苏轼惊异的是少慕游侠而壮怀经世之志的方山子以这幅形象出现在了山中,十九年前的怒马独出的少年已经不在,方山子矍然的应该是苏轼为何待罪至此了,惊喜同时也有着诸多感慨,想起过去的种种和世事变迁,再联想到现况,自然感慨万千,这就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见面的感觉。老朋友见面自然会叙旧,“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省略叙述的内容,俯而不答仰而笑之间有说不尽的深意,不过方山子显然不是嘲笑苏轼。方山子早年也是十分传奇的,少时羡慕血气方刚,一身侠气的侠士,在乡里算是一个知道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四有好青年了;壮年时折节读书,大约是和鲁迅一样觉悟了,有点弃医从文的味道了,还有了有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志向了,不过事不如人愿,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入庙堂之上,晚年的时候当了隐君子。而苏轼则是因为仕途坎坷而流落江湖。一个是早已踏入仕途却被挤兑出来,一个是从来就没有机缘踏入仕途的人,如今两人又在歧亭相遇,正像苏轼在岐亭五首其五中所说的“两穷相值遇,相哀莫相湿。不知我与君,交游竟何得”。方山子虽然立志济世,但他是个心高气傲的君子,不屑于借助父亲的力量上位,不做不过在当时的社会下他仅凭自己的能力没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方山子心中肯定也是郁闷的,不过最后他选择了活得自在,这与他身上侠的品性是离不开的,侠士拓落不羁,但是却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方山子晚年虽然选择了隐居,但是他身上侠的品性没有完全消融,而是与隐水乳交融。他没有像陶渊明那般不理世事,“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从之后他与苏轼在黄州交往的事实来看,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始终有着一份责任感,但这并不影响他处在江湖之间,虽然后来苏轼一再劝他出山,“西方正苦战,谁补将帅缺?披图见八阵合散更主客。不须亲戚行,坐论教君集”并且对他的文韬武略大加赞赏,“臂弓腰剑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隐居的志向,这一点与苏轼不停述说自己隐居的志向而从未离开过朝廷是不同的,方山子是个很可爱的人。如今自己的好友驰骋官场大半生却也来了乡野之间与自己喝酒聊天,自己心中曾经的不遇之感在面对友人的贬谪失意时只能化为无奈和苦涩之感,对于友人在官场上摸爬打滚大求取功名的作法他肯定是不尽认同的,但是他是方山子,肯定不会搂着苏轼陪着他大哭一场,也不会说一些安慰的俗话,他们之间不用说太多,一个笑足矣。这笑中有对苏轼不遇的理解,没有同情也没有难过,稍稍惊讶之后便只剩老友重逢的喜悦了,或许这些人生坎坷让他有了世事无常的感慨,但是这些情感在方山子心中微微荡漾之后便烟消云散了,仰天大笑仿佛让抑郁之气喷泄而出,让人领略了方山子的豁达、方山子的不以为意,但是无语胜有语,在这一笑之间最妙的是还可以看出苏轼满满的辛酸与愤懑,方山子懂,苏轼也懂。老朋友在外面遇到,简单叙旧之后自然要把好友领回家,“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家徒四壁而妻奴尚且自乐,一片和谐欢乐的生活情景,完全可以想象方山子隐居生活的陶然情态,苏轼感到十分惊异也是正常的,十几年前的富贵少年可是十分得意的,“怒马独出”,“怒”字和“独”字烘托出了一代豪士的形象,并且与苏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好不潇洒。现在他自愿放弃那些荣华富贵来到山中隐居。这是十分难得的,方山子可以说是现在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但是他不坑爹不炫富,他虽然是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之下没法施展自己的才干,但他绝不是被生活所累被现实所逼才来到萧索的山中的,他视荣华富贵如浮云,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安贫乐贱,并且有一股傲气和一股豪侠之气,方山子的人格是十分卓越的,如此人才放在山中难怪一心为主的苏轼一直“垂涎不已”。苏轼不认为在中国的贫困山区能够寻得安乐生活,深谙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苏轼也不觉得在消息闭塞的山中就可以让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愤懑消除,自然觉得“异”,苏轼就是苏轼,永远都是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苏轼。看到好友的变化,苏轼感到惊异,他欣赏方山子,“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不过那和他自己说的那些话一样,他只是站在那个世界外面赞许,即使心生向往也绝不会进入那个世界之内。方山子传是我读到的最有人情味的传,我没有从他们各自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来分析,我只是顺着老朋友阔别多年又偶遇的路线来讲诉我心中的苏轼和方山子,人生抑郁的时候可以找好朋友喝杯酒的确是人生一大幸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