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校本教材.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58969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诚信教育校本教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诚信教育校本教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诚信教育校本教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诚信教育校本教材 “诚信是为人之根本,没有了诚信,即使你拥有再多的财富,最终也将会成为最贫穷的人”。而一张百元大钞在市场上游荡着,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谁能救救这张百元大钞呢?1.一张百元大钞的自述几年来,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通过叙述一张百元大钞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诚信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要真正拥有它,并不是嘴上说说就成的,而是要付诸实际行动。这篇作文是这样的: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泛着发霉的味道,伴着“咯吱呀,咯吱呀”的噪声,我诞生了。朦胧中,我听到了一个刺耳的声音:“去,拿到市场上,以大换小,以假换真。”接着,一道刺目的阳光射得我两眼发黑我终于看清我自己了!一身漂亮的粉红色衣裙使我在众兄弟面前格外出众,我快乐地眨着眼睛。不错,我是一张百元大钞,在这个世上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呵,我好高兴,只是我的主人用我换来了一斤青菜以及大把零碎的纸币,然后,他拍拍屁股走了。不多时,我就听到菜农的一声惊呼:“天哪,是假钱!”浓重的罪恶感随着这声惊呼涌上了我的心田,漂亮的衣裳也似涂上了一层污渍。“把我上交给银行吧,那儿才是我这个违法物应该去的地方。”我在心中呐喊,可是没人能听见。菜农的生意很好,没多久就“清仓”了。他从一堆钞票中找到我,拿在手里反复揉搓着,然后,他走向在家忙碌的肉店,用我换来了一斤好肉肮脏的污垢遮住了粉红的亮色,我惊恐地睁大眼睛。我的主人在不断地更换,从肉店老板到小职工,到大局长,又到大局长的儿子,最后又到了局长儿子的班主任手里,在此,我有幸听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他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等七个背囊,当他所乘的小船超载时,他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故事讲完后,老师教育学生道:“记住,诚信是为人之根本,没有了诚信,即使你拥有再多的财富,最终也将会成为最贫穷的人”听到老师这样说,我想,我的罪恶旅途该有一个终结了。但,我却惊讶地看到,老师在验钞机的闪闪警示灯下竟一脸漠然,放我过关。就这样,我又一次流向市场,过关斩将,所向披靡。天啊,这是怎么回事?每一个人都知道我是假钞,但是每一个人都拿着我去骗另外的人。诚实没有了,信用没有了,人们在相互欺骗着当你看到我的自述时,我仍在市场上游荡着,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我一直在想老师的那句话,“诚信是为人之根本,没有了诚信,即使你拥有再多的财富,最终也将会成为最贫穷的人”。可是,谁能救我呢?讨论:假如有一天这张百元假钞落到了你手中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如果你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种执着的精神去播下信任的种子,你将会获得累累硕果。2.播下信任的种子日本大企业家小池说过:“做生意成功的第一要诀就是诚实。诚实就像树木的根,没有根,树木就不会有生命。”这段话也可以说概括了小池成功的经验。小池出身贫寒,20岁时干起了推销员的工作,为一家公司推销机器设备。有一个时期,他的推销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半个月内就谈成了33笔生意。可是后来,小池发现,他所推销的机器和别的公司出品的机器相比,性能一模一样,但是价格要贵好多。这下小池急坏了,他想:同他订约的客户要是知道了这情况,一定会对他的信用产生怀疑。于是大感不安的小池立即带着合同和定金,花了整整3天时间,逐家逐户去找客户,老老实实地向他们说明,自己所卖的机器比别家的机器昂贵,为此请他们收回定金。这种诚实的做法使每个客户都深受感动。结果,33人中没有一人跟小池废约,反而都加深了对小池的依赖和敬佩。小池也被顾客的信任感动了,他向大家保证,一定说服公司经理,把价格降下来。后来他据理力争,公司经理终于同意了他的做法,使顾客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小池在顾客心中播下了信任的种子,这些种子很快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以后,人们就像小铁片被磁石吸引了似的,纷纷来向他订购机器。没多久,小池就成为推销行业的佼佼者。这样的故事全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美国管理学家汤姆彼得就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位朋友的大众牌汽车总是发出奇怪的响声,这位朋友便把汽车拉到当地的壳牌公司加油站去修理。几个小时后,修理工打来电话,:“你知道吗?这个零件还在保修期之内呢。我给本地的大众汽车经销商打了电话,现在他正等着给你免费修车呢。”从那以后,这位修理工赢得了车主所有朋友的修理活。只要方便,这些人还尽量到他那儿去加油,有时候宁愿绕圈子。如果说诚实是传播信任的风,那么守信就是培育信任的水。守信是人与人交往时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古代是这样,在现代社会中也是这样。这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多年以前,有位美国医学专家来北京,他想研究丹参的茎、叶中的药用成分,于是找到一位中国朋友。这个中国人是一家药厂的经理,可是他对传统中药并不熟悉。不过,出于朋友情谊,他答应美国朋友第二天给他10公斤丹参的茎和叶。分手之后,经理马上通告员工去药店买,可是员工跑遍了北京所有的药店都没买到。原来,传统中医用丹参的根入药,它的茎和叶没有价值,所以药店是不卖这两样东西的。经理着急了,因为他觉得守信比什么都重要,答应人家的事怎么能不做好呢?这时他的司机想了起来,说他在西山上见过丹参。于是经理立即叫上司机,开车去了西山。当时是冬天,两个人顶着寒风,在山上到处寻找丹参的茎和叶,花了大半天时间,才弄了两麻袋。回家时天已经完全黑了。第二天,经理笑着把10公斤丹参的茎和叶交到了美国专家的手里。美国专家高兴极了,因为他在美国买不到这些东西,才跑到中国来的;到了北京之后,他也跑了很多家药店,都说没有这些东西。 “你从哪儿弄来的?”美国专家问。经理给他讲了前前后后的经过。美国专家深受感动,当时只是表示感谢。可是回国以后,他不断地向这家药厂发来订单。开始只是内部购买中药原料,后来是购买中药提取物。多年来,一直有很多中国商人低价向这位美国专家推销天然药物和提取物,但是他没有被打动,一直和原来的中国朋友的药厂保持业务联系。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这位中国朋友是值得信任的。练习:交流一下你听说过的或你亲身经历过的建立信任的事情。为人讲信用,是我国人民十分宝贵的美德。一个人讲信用,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他人建立和保持友好的关系。3.三日撤兵晋国国君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以“信”立国,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在他的治理下,晋国一天比一天强盛起来。有一年,周朝天子周襄王把原伯贯的土地改封给晋文公。晋文公预料原伯贯不会轻易交出土地,便传令下去,准备三天的军粮,打算强攻。原伯贯果然不愿意归顺晋国,他欺骗城里的百姓说:“晋国的军队不久前攻占了阳樊,把那里的大人小孩统统杀了。现在阳樊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啊!”原国的百姓信以为真,决心死守城池,不让晋军攻进来。晋文公见原国的百姓不肯归服,便当众宣布:“我军只准备了三天的军粮,要是三天攻城不下,我们立即撤兵,决不会伤害百姓。”晋军攻城两天未果。第三天晚上,一个原国人从城里偷跑出来,面见晋文公说:“城里的老百姓已经知道阳樊的百姓并没有遭到杀戮,都看透了原伯贯的阴谋,没有人再相信他了。大家商量好明天早上就打开城门,迎接晋军入城。”晋文公说:“我已经说过,攻城以三天为限。如果三天攻不下,我将信守诺言,立即撤军。你们还是把城门守好,不要再想别的事情了。”晋军将士对晋文公的做法很不理解。有个将军对晋文公:“既然百姓愿意明早把城门打开,我们不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这个城池了吗?主公何必多此一举呢?”晋文公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们决不能只看到一城一池的得失。信用,是治国的法宝,也是安民的法宝。国君讲信用,老百姓才有安全感。这次我们来收复原国,许诺是攻城三天,这是众所周知的。哪怕我们多呆半天,也是不守信用啊。”第四天,天边刚露出晨曦,晋军将士便打点好行装,悄无声息的撤离了原国。原国的老百姓发现围成的晋军一兵一卒都没有留下,奔走相告:“晋文公真实讲信用啊!他宁可失去原国,也不愿意失去信用,这才是我们老百姓可以信赖的君主。”百姓们拥到城楼上,将原国的旗子降下,然后去追赶晋文公的军队。原伯贯见大势已去,只得打开城门,做好投降的准备。百姓们一直追了几十里,才赶上了晋军。 “回去吧,原国的百姓欢迎你们!” “是啊,城门已经打开了,你们快进城吧!”正当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劝说晋军时,原伯贯派人送来的降书也到了。晋文公这才下令部队调转方向,朝原国进发。大军进程时,城中百姓夹道欢迎,场面十分热烈。打仗凭借信用,可以不战而胜;治国凭借信用,可以赢得民心。可见信用的威力之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有时还是一种武器。练习是你会如何?1、宁宁答应星期天帮伟伟补课,到了星期天,宁宁因身体不舒服就没去。2、小芳发现小英在抄别人的作业,小英央求小芳别告诉老师,小芳答应了。后来老师问起这件事,小芳想,我已答应小英代其保密,所以没报告老师。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过错、失误。善于发现并改正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人对社会、对公众高度的责任感。4.邓小平严于律己总结经验邓小平传奇经历中的第二次被打倒,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错误批判,被撤销了一切领导职务。以后又被下放到江西,在一个工厂里参加劳动。后来,在回答外宾问他“最高兴的是什么,最痛苦的是什么”时,邓小平说:“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3年。建国以后,成功的地方我都高兴。有些失误,我也有责任,因为我不是下级干部,而是领导干部,从1956年起我就当总书记。那时候我们中国挂7个人的像,我算是一个。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前,工作搞对的有我的份,搞错的也有我的份,不能把那时候的失误都归于毛主席。至于文化大革命,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其实即使在那个处境,也总相信问题是能够解决的。”使邓小平感到最痛苦的,当然不仅是他个人的遭遇,也不仅是当时大多数干部被打倒所遭到的不幸。显然,使他深感痛苦的是中国人民的灾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损失。痛苦使人思索。邓小平这时不能不痛苦地思考这一切错在哪里,错误从何而来,错误怎样才能得到纠正。对“文化大革命”他不能分担责任,因为他已经不在负责的领导岗位上。但是,他也不能不痛苦地思考“文化大革命”前他应该分担责任的党的工作,哪些是搞得好的,哪些是搞得不对的,那时候的那些错误成为导致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前因。“总相信问题能够解决”,当然不仅是相信他个人会重新工作,更重要的是相信这一切会得到改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会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练习王华的手受伤了,不能抄老师布置的作业题。课后,李丽帮王华抄作业题。班长见了说:“李丽,你怎么能抄别人的作业呢?学习要靠自己动脑筋。”如果你是李丽,班长错怪了你,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班长,了解真实情况后,你会怎么做? 人经过努力改变世界,这种努力可以使人类达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美国总统罗斯福5.挤出一切时间来学习雷锋知道学习的重要,就挤出一切时间来学习。“不学无术在任何时间,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他抄录马克思的这句话,当座右铭,激励自己的行动。他学习文化,学习时事政治,学习业务技术,什么都学。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吮吸着各种文化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他的工作流动性大,驾着汽车今日到这里,明日又到那里,没个固定时间。他把要看的书,装在书包里,随身带着,只要一有空闲,哪怕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也拿出书来读它几行。在连队里,晚上的时间最宝贵,可是熄灯以后还点着灯学习,就会影响同志们休息。因此,连部办公室、司务长宿舍都是他学习的地方,他还常跑到指导员宿舍去学习。在那里,一坐就是大半夜,简直就像着了迷,一动也不动。日子长了,指导员倒担心起他的身体健康来了。一天晚上,夜己很深了。指导员开会回来,见他还坐在那里看书,就催他说:“雷锋,学习好,也要休息好,快睡觉吧!”雷锋见指导员忙了一天,已经很困了,便合上书走了出来。指导员睡了一觉,猛然醒来,发现屋子里灯亮着,欠身一看,原来雷锋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一动不动地专心看书。在他旁边,堆放着好些书。他的苦学精神,使指导员深受感动,既不忍心打搅他,又怕他熬坏了身体,便轻轻下了床,走到他身后一瞧,只见他看的一本书上画了许多红道道,还写着密密麻麻的读书心得。就这样,雷锋在刻苦的学习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和智慧。他感到眼睛越来越亮,心底越来越开阔。练习自我调查1、你最不喜欢学哪门功课?为什么不喜欢学?对不喜欢学的学科你以前是怎么做的?这样偏科有什么危害?2、选择一条自己最喜欢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五十六个民族休戚与共,相互依存,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礼仪。而民族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这个民族的重要标志。如果你懂得尊重他人的民族礼仪,你也将得到他人的尊重。刘伯承和彝民小叶丹歃血为盟就是尊重他人民族礼仪的一段佳话。6.红军与彝胞礼结深情在四川冕宁县北面一个美丽的“海子”池塘边,矗立着一座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为盟的雕像。这座雕像记载着一个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同时也向我们说明了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途中,刘伯承将军带领先头部队胜利渡过乌江和金沙江,接着就要抢渡大渡河。可是到大渡河的重要渡口安顺场,要经过一片彝族地区。这个地方悬崖绝壁,路险沟深,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军队就在这里全军覆没,国民党反动派也想让红军在这里重蹈覆辙。彝族人民长期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压,又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的影响,对红军存有疑虑。听说红军要来,有的躲藏,有的拦阻。后来,其中一派的首领小叶丹发现红军纪律严明,和善礼貌,愿意让红军通过,并同意和刘伯承将军按照彝族礼俗和他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刘伯承和小叶丹终于在“海子”边会面了。小叶丹一见刘伯承将军,就按照彝家隆重的礼节,摘下头上的帕子,跪下来致敬,刘伯承赶忙上前把小叶丹扶起来。两人通过“通司”(翻译)亲切地交谈起来。小叶丹了解到红军是天下受苦人组织起来的军队,要和彝族同胞联合起来,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汉人的地主,十分高兴。他叫一位彝民回去捉一只鸡来。不一会儿,鸡捉来了。一位彝民用木制的红漆碗在池塘里舀了一碗清水,然后抓过鸡来,口中念了几句,“嚓”的一刀,把鸡喉管割开,让鸡血流在碗里,再把鸡血水分成两碗。刘伯承先接过碗来,大声说:“我刘伯承和小叶丹,今天在海子塘边结义为兄弟,同生死,共患难,永不反悔。”说完,将鸡血水一饮而尽。小叶丹抬头望天,大声说:“我小叶丹今天同刘参谋长结拜为兄弟,愿同生共死,患难相扶,如不守此誓言,天诛地灭!”然后,也一饮而尽。结盟仪式结束,周围的红军战士和彝族同胞发出一阵欢呼。这时,天色渐渐暗下来,刘伯承邀请小叶丹及其他彝族首领到大桥镇红军先遣队指挥部聚餐。当晚,汉彝兄弟互相敬酒,庆贺结义的友情。这次红军进入彝族区以后,情况完全不同了。一路上许多彝族同胞提着热茶、甜酒,捧着鸡蛋,请红军喝一杯,吃一口,表示欢送红军的赤诚心意。红军也把各种纪念品赠给彝族兄弟。分别的时候,刘伯承嘱咐小叶丹,一定要把红军所有的部队都安全地送过彝族地区。他又把一批武器和一面写着“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队旗赠予小叶丹,鼓励他迅速组织起反抗国民党军阀的游击队。小叶丹把一匹高大的黑骡子赠给刘伯承,表示绝不辜负刘伯承的期望。红军先头部队过境之后,小叶丹忠实地履行了他对刘参谋长的承诺,在他和彝族同胞的护送下,红军大部队一路畅行无阻,经过七天七夜,全部安全地通过了彝族聚居区。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回到这里,小叶丹的儿子拿出珍藏的红旗,来看望“刘伯承伯伯”。人们不免又回想起当年歃血为盟的那一段佳话。练习:进行一次调查了解我国各地民族礼仪的综合实践活动。动物界中有“乌鸦反哺,羊儿跪乳”,作为人我们就更应该用一片赤诚的孝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7.王原千里寻父归明朝时期,有一位孤苦的少年,名叫王原。他在母亲的抚育下长大。在他的记忆里,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呢?王原很小的时候,父亲已离家而去。那时小王原还不懂事。后来,王原一天天长大起来,看到小伙伴们爹爹长爹爹短地叫着,心里很羡慕。有一天,王原忍不住问母亲:“娘!你快告诉我,别人都有爹爹,我怎么没有啊?”娘听着儿子呼喊着要爹,禁不住眼泪流了下来,伤心地对王原说:“孩子,你也有父亲,只因为家里太穷,忍受不了沉重的租役,才不得已逃避在外,至今已经十年多了,也不知道如今流落在什么地方。”王原听后,禁不住悲伤地痛哭起来,立志一定要找到父亲。可是,母亲年纪大了,家里没有其他人照顾。他又怎能为了出去寻找父亲而丢下母亲不管呢?王原想了一个办法,他在大路口设了一个饮食摊,卖些食品给过往的行人。每当有远方的客人从这儿经过,王原便把父亲的姓名年龄、相貌讲给行人听,打听父亲的下落。可是,许多日子过去了,连一点线索都没有打听到,王原心里别提有多难过了。过了一、二年,王原娶了妻子。他想,这就好了,有妻子在家陪伴母亲,我就可以放心地外出寻父了。结婚一个多月后,王原跪在母亲前,对母亲恳求道:“儿要辞别母亲,去寻找父亲,望您答应了儿子罢!”母亲见王原决意远行寻父,流着泪说:“你父亲一去就是二十年,没有音信,不知是死是活,即使是还活着,又有谁能知道他流落在什么地方呢!你到哪儿才能找到他呀!万一你再有个三长两短,叫我今后依靠谁啊!”王原听着母亲的辛酸话,忍不住痛哭失声,他对母亲发誓道:“我走了,有媳妇在家照顾您,你就放心吧!请您千万不要老想着儿子,我不寻到父亲绝不回来见您,请母亲多加保重。”说完,大哭着告别了母亲和新婚的妻子。王原先是在家乡山东境内寻找。可是,几年过去了,找遍了山东的南北各地仍是一无所获。一天,王原渡过大海,来到田横岛,借宿在一座祭神的祠堂中。睡梦里,他来到一所寺庙,正是中午时分,他觉得肚子饿了,便烧了莎和肉羹充饥,正吃得津津有味,突然一位老人走进祠堂,把王原从梦中惊醒。王原揉了揉眼睛,看见老人,便向老人打听,老人想了想说:“南方许多寺院,你到那里去找找看,说不定你们父子就可相会了。”王原寻遍了山东,怀疑父亲早已流落远方,听罢老人的话,觉得有理,便谢别老人,往南方寻父亲去了。王原一路向南方寻去。冬天的一个傍晚,走到了辉县的一座叫带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小寺庙正建造在一片绿树丛中。王原走近一看,只见庙门上方写着“梦觉寺”三个大字,马上想起自己在田横岛上的梦境,不觉心里一动,连忙上前叩门,但寺门早已关闭了。这时,风雨交加,寒风凛冽,周围也没有人家,王原只好在寺门外裹着被子躺了下来。第二天一早,一个年轻的和尚出来开门,猛然看见门外躺着一个人,忙上前盘问:“你是什么人?怎么会睡在这里?”王原说:“我是文安人,为寻父而来。”和尚问:“你认识父亲吗?”王原说:“不认识。”和尚看王原冻得发抖,挺可怜的,忙把他让进了禅堂,给他吃了一碗热粥,王原冻僵的身子才渐渐有了知觉。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天爷也喜欢帮助有情有义的人,并悄悄为他做好了安排。这时,王原的父亲王旬正在灶间干活,年轻和尚知道他是文安人,便走过去对这位老和尚说:“你的家乡有一位少年出来寻找父亲,你出去看一下,说不定你还认识他的父亲泥!”于是,王旬出来与王原相见,相互都不认识。王旬亲切地握着五原的手问道:“你父亲叫什么名字啊!”王原回答说:“叫王旬。”王旬一听,惊呆了,莫非这是原儿吗?于是便试探地叫了一声:“原儿。”王原吃惊地睁大眼睛,看着王旬,答应了一声。王旬立刻热泪盈眶,说道:“原儿,我就是你要找的亲生父亲啊!”说完,抱着儿子大哭起来。王原吃尽千辛万苦,意外地找到了父亲,一时间悲喜交加,也紧紧地抱着父亲,嚎啕不止。寺里的和尚目睹此情此景,都深深地被感动了。哭了好长时间,王旬对儿子说:“你回去告诉母亲,就说我没有脸面回去见她了。”王原死也不答应:“父亲如不回去,儿子只有死在这儿了。”说着,拉着父亲的衣服又大哭起来。僧人们都来劝说王旬,看在儿子一片孝心上,还是一同回去罢!王旬这才回心转意,跟着儿子回到故乡,全家终于团聚。王原不辞辛苦,千里寻父,一时间被传为佳话,并被史家记载在史册上。与王原比一比,你有哪些不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8.“绝不干朝秦暮楚的事”中国历史上,有位著名的诗人屈原。他是具有中华民族爱国美德的杰出人物。忠心报国的屈原遭到楚国一些奸臣贼子的陷害,被楚襄王放逐了。他被迫离开楚国的都城,一步三回头,伤心的眼泪湿透了衣衫到夏口的时候,屈原和一个幼年时代的朋友相遇。那个朋友看到屈原心情沉重,便关切地对他说:“你是有才能的人。现在楚王不能重用你,你为什么不到别国去?以你的才能,不论到哪国,还怕他们不拜你为相吗?”屈原很不以为然地说:“一个人难道可以为升官发财而丢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吗?”那个朋友“哼”了一声,振振有词地说:“大丈夫志在四方,只要有荣华富贵,在哪国还不是一样”他还要说下去,可是看见屈原已经气得脸色发白,便不敢吭声了。屈原鄙夷地看了他一眼,大喝一声:“住口!荣华富贵,你自己去追求。我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鬼,绝不干朝秦暮楚的事。”说着,一甩袖子,迅速登上破旧的马车,头回地向前走去。屈原为了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作离骚、九歌。晚年,屈原看到国都被秦国攻破,非常伤心,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绝望地投江自尽了。练习:读一读 国兴靠贤士,家兴望子孙。 国强民富,国富民乐。 国以民为本,民以国为家。 国乱国亡,国亡家亡。 国强民富,国富民乐。 国强靠自己,外援不得已。 “胯下之辱”讲述的是古代大将军韩信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9胯下之辱淮阴城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韩信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慢步走着,一柄长剑在腰间随着步子而摆动。淮阴城里有个无赖,生的五大三粗,一脸横肉。此人无事也要生非,没有人敢招惹他。此时,他正闲得无聊,忽然看到又高又瘦的韩信竟然佩带着长剑,便满脸不屑地拦住韩信说:“你这小子,带着长剑装得像个勇士,其实是个胆小鬼。”周围人见无赖找上了韩信,知道有好戏看了,呼的一声围上来。韩信看这架势,想从旁边绕过去。可无赖见许多人来看热闹,更加得意了。他硬挡着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刺我一剑;若是个胆小鬼,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说完,他就面对韩信叉开双腿。韩信怒火中烧,几次握住剑柄,想杀了这家伙。但他又想到自己寒窗苦读,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抱负,现在为杀一个无赖而去抵命,很不值得。于是,他强忍怒火,趴下身子,从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许多年之后,韩信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衣锦还乡后,派人找来了那位当年让他钻裤裆的无赖。看着这个可怜的小人物哆哆嗦嗦地趴在自己面前,韩信笑了。他大度地一挥手,说:“多谢你的胯下之辱激励我成就了事业,你就在我手下当个灭贼中尉吧。”忍辱负重的故事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任何的成功都来之不易,它需要我们付出辛劳,甚至忍受屈辱。只要锲而不舍,就一定能迎来灿烂的彩虹.10.发愤著史记司马迁出身于一个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担任太史令。那时正是汉朝强盛的时候,司马谈决心要编写一部反映从黄帝到汉武帝这段历史的史书。只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做完这一工作,就因病去世了。临终前,他一再叮嘱儿子司马迁一定要完成这部巨著。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决心用全部精力来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一上任,就开始搜集、整理资料,准备写作史记。可是,就在这关键时刻,巨大的不幸降临到他身上。原来,汉将李陵在与匈奴作战时兵败被俘,投降了匈奴。汉武帝非常震怒,原先称赞李陵的大臣们,也立刻转向,把李陵说得一无是处。司马迁觉得不公平,就说:“李陵也为国家立过功劳,现在投降,也许是等待机会,报效朝廷。”汉武帝很生气,把司马迁关进大牢,接着又判了死罪。当时刑法规定,判死罪的人,如果出钱或者接受“腐刑”就可免死。司马迁绝望了。他没有钱,也不怕死,但是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完成,他不能死。于是,他忍受了比死还可怕的奇耻大辱,毅然接受了腐刑。此后,司马迁发愤著述,经过十年的奋斗,终于用生命和血汗写出不朽的历史著作史记。当时,人们称它为太史公书。 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发奋图强的故事? “书山有路勤为径,苦海无涯苦作舟。”你知道着句话的道理吗?看了下面的故事,你会有所启发。 王闿运“笨鸟先飞”在中国历史上,湖南向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之说,真是能人辈出,其中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有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教育家,还有著名的大学问家。王闿运就是湖南近代著名的大学问家。王闿运(18331916),晚号湘绮老人,湖南湘潭人。他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鼎鼎有名的大文人,精通多种学问,一生著作很多。但是,王闿运小时候并没有很高的天分,相反,显得笨头笨脑,智力比不上其他小孩,他曾跟叔父读书,叔父反反复复跟他讲解,可是他就是记不住,一天连几十个字都背不出来,大人急得直摇头,都以为这孩子智力太差,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王闿运自己心里也十分清楚自己的不足。惟其如此,他就越是不甘心落在人家后面,更不愿别人瞧不起他,于是他狠下决心,一定要尽最大努力,赶上和超过别人。王闿运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从不宽恕自己。他给自己定了条铁的纪律,强迫自己执行:白天背不出书,就不吃饭;晚上背不出书,就不睡觉。有一次,因一篇文章较长,王闿运一时背不出来,从晚饭开始一直背到深夜还是背不出来,父母几次催他上床睡觉,他就是不肯。困了,就洗把冷水脸,清醒清醒头脑再继续背,脚趾冻得发痛了,就道屋外跑两圈暖暖身子,继续背,凳他背完这篇文章时,东方已经发白了。就这样,王闿运一直坚持到15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闯过了文字关,认得的字越来越多了,并且懂得字的意义,甚至还能具体运用了。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和自学能力,王闿运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广泛地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提高写作能力。他开始博览群书,大量接触各类书籍,先读、背,然后抄、写。再对照注释加以理解。有的书因为有几个不同的版本,王闿运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书的内容,便找来不同的版本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就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向有关专家请教,每读完一本书,便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以便以后更进一步研究。这样坚持了5年,终于过了章句关,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的立意、布局、用词、造句,都能说出一个道理来,甚至还能说出前人和时人所未说出的见解。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王闿运朝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走下去。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确实有道理。十多年的时间,由于王闿运一心扑在学习上,终于游客长足的进步,不仅赶上了原来他远远比不上的人,甚至还超过别人许多。但王闿运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王闿运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再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他不断地写作,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成了当时著名的学问家。他先后再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等处讲学,弟子不下千人,后来还担任过清史馆馆长。笨孩子王闿运就是凭着自己不甘人后的志气,脚踏实地、顽强拼搏的精神,而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励志向学的事迹,给当时和后来的人们以极大的启发。说说你的学习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