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概念-期末复习.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58693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概论概念-期末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地球概论概念-期末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地球概论概念-期末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概论资料第一章 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第一节 地理坐标概念: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地极:地轴通过地心,它同地面相交的两个断点,是地球的两极,分别叫北极和南极。经线: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圈,它们在南北两极相交,并被等分为两个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被公认为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纬度(线面角):本地法线同赤道面的交角就是所在地的纬度。一地的纬度,就是这个地点相对于赤道面的南北方向和角距离。经度(两面角):一个是本地子午线平面,另一个是本初子午线平面,两个平面的夹角,即为本地经度。地理坐标系:度量全球各地的地理坐标的统一的制度。(赤道是横轴、本初子午线是纵轴、他们的交点为坐标系的原点。)注意:大地是一个球体,称为地球。纬线垂直于地轴,经线通过地轴。地球环绕中心天体太阳运动,同时绕轴自转。方向都是自东向西。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南顺北逆)。南北方向是有限方向;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读取和书写地理坐标时:纬度在先,经度在后。数字在先,符号在后。第二节 天球坐标概念:天穹:人们所能直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形的天空。天穹呈球形。天球:天球就是一地心为球心,以任意远为半径的一个假象球体。天文学用作表示天体视运动的辅助工具。日心天球:以太阳中心为球心的天球。周日圈:天体周日运动行径的路线。地平圈:地平圈是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天赤道:天赤道是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黄道:黄道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白道:月球轨道在天球中的投影。天顶、天底(Z、Z):地平圈的两极是天顶和天底。天南极、天北极(P、P):天赤道的两极是天北极和天南极。黄北极、黄南极(K、K):黄道的两极是黄北极和黄南极。子午圈:通过南点和北点的平经圈卯酉圈:通过东点和西点的平经圈天球大圆的两极:地平圈天顶(Z)、天底(Z)子午圈东点、西点黄赤交角:黄道与天赤道形成的2326的交角。黄道对于天赤道的升交点为春分点,降交点为秋分点。黄道上的两个远距点称为二至点。北至点为夏至点,南至点为 冬至点。(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无名点: 天赤道对于黄道的两个远距点。左旋坐标系:与天球周日运动(地球自转)相联系。有地平坐标系和第 一赤道坐标系。右旋坐标系:与太阳周年运动(地球公转)相联系,有第二赤道坐标系和黄道坐标系。天赤道天北极(P)、天南极(P)卯酉圈南点、北点黄道黄北极(K)、黄南极(K)六时圈上点(Q)、下点(Q)天球大圆的交点:子午圈和地平圈南点、北点子午圈和天赤道上点、下点子午圈和卯酉圈天顶、天底子午圈和六时圈天北极、天南极天赤道和地平圈东点、西点天赤道和黄道春分、秋分注意: 天球上只有角距离没有线距离,因为天球的大小是任意的太阳周年运动的视行路线是黄道。任何时刻的恒星时,等于当时中天恒星的赤经(上点赤经)。记忆:天球坐标对照表类别地平坐标系第一赤道坐标系第二赤道坐标系黄道坐标系基圈地平圈(东南西北点)天赤道(上、下点)天赤道(春分点、秋分点)黄道(二分、二至点)两极天顶、天地天北极、天南极天北极、天南极黄北极、黄南极轴当地垂线天轴天轴黄轴辅圈平经圈时圈时圈黄经圈始圈午圈午圈春分圈无名圈原点南点上点春分点春分点纬度高度赤纬赤纬黄纬经度方位(向西)时角(向西)赤经(向东)黄经(向东)计算:北极高度=地理纬度=天顶赤纬恒星时=赤经+时角地平坐标:E、S、W、N四点高度均为0,方位分别为270、0、90、180。上点Q、下点Q方位0、180第一赤道坐标系:E、S、W、N时角18、0、6、12,上点、下点、天顶、天底时角0、12、0、12。关键在于记住各坐标系中经度、纬度的计量方法及各坐标系的联系。第二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三节 恒星和星系概念: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天体。星座:星座是指天上一群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相近的恒星的组合。星系:大量的恒星和星云构成的巨大的天体系统。红移:波的频率降低,波长变长。紫移:波的频率升高,波长变短。视星等:表示天体亮度的等级。记作m。绝对星等:表示天体光度等级。记作M。双星:有一些恒星是成双成对的,被称为双星。分光学双星和物理双星。食双星:双星绕转的轨道平面平行于视线方向,发生周期性的相互遮蔽从而发生亮度变化的双星变星:恒星的光度在短时期内会发生明显的、特别是周期性的变化,这样的恒星为变星。新星:爆发变星中,亮度在很短时间内(几小时之几天)突然剧增、然后缓慢减弱的恒星叫新星。超新星:爆发规模特别大的变星叫超新星。脉冲星:有规律的发出射电脉冲讯号的新型变星成为脉冲星。银河系星系:密集在银河中的无数恒星,连同散布在天空各方的点点繁星包括我们太阳系在内都属于一个庞大的恒星系统,称为银河系。河外星系:所有星系(除银河系外),统称为河外星系。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0000km光年:光在一年里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秒差距:天体对于日地距离夹角为1时,天体与日的距离。恒星的自行:恒星的空间速度中的切向速度,是同视向速度相垂直的分量,它表现为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移。注意:恒星的空间速度分为视向速度和切向速度。恒星的本质特征是能自行发光(可见光),恒星具有巨大的质量,因此,他有很高的中心温度,才能引起热核反应而释放大量能量。恒星的光谱反应恒星温度的高低。红色的星温度最低,蓝色的星温度最高。星等越大,恒星的亮度越暗。星等按等差级数增大,亮度便成等比级数递减。太阳的亮度是一等星亮度的1300亿倍。第四节太阳和太阳系概念:恒星周年视差:从不同地点观测同一目标,这个目标会有不同的方向,即在它的背景上会有不同的位置。不同方向之间的夹角称为视差。地球公转以一年为周期,恒星的视差位移也以一年为周期,并且被称为周年视差。天体的地平视差:当天体位于地平时,地球半径对该天体所张的角,叫做该天体的地平视差。天体视半径:天体半径(R)对地心所张的角,是天体的视半径。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0000km太阳常数:地面上单位面积(cm2)每分钟所接受的太阳的热量为8.16焦耳。光球:太阳大气的低层。色球:太阳大气的中层,亮度仅及光球的千分之一。日冕:太阳大气的外层,延伸范围很广。太阳风:由于日冕因高温膨胀,行星际空间不断地得到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粒子流。太阳活动:太阳的外层大气受太阳磁场的支配,处于局部的激烈运动中。(宁静太阳和扰动太阳)除黑子外,还有光斑,耀斑,日珥及日冕膨胀等。光斑:光球上明亮的斑点,常出现在日轮的边缘。耀斑:亦称色球爆发。是太阳大气极小区域内发生爆炸性能量释放现象。(最强烈、对地球影响最大。来势猛,能量大。)耀斑的出现是扰动太阳更加直接和重要的标值。日珥:从色球不断喷射出来的火焰状物质,肉眼只有日全食时可以看见。黑子:出现在太阳明亮光盘上的暗色斑点,是扰动太阳最明显的标志。太阳活动周期:黑子的盛衰有11年轮回的周期。黑子极盛时,太阳活动特别强烈,天文学上称太阳活动峰年;反之称太阳活动谷年。地心说:认为地球静止在宇宙中心,日月星辰围绕大地作昼夜旋转。日心说: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太阳,地球只是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廓清了行星轨道的几何特征 1.轨道定律: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轨道椭圆的二个焦点之一。 2.面积定律:在同样的时间内,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3.周期定律: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a=3T2。九大行星:由近及远,分别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注:太阳系的主要成员,除太阳外,是九大行星和他们的卫星。还包括彗星和流星体。九大行星中,除最接近太阳的水星和金星外,都伴有自己的卫星。木星和土星的卫星最多,分别是16个和23个;天王星有15个卫星;海王星有10个卫星。太阳系行星的卫星总数多达68颗。太阳系的行星,以地球轨道为界分为两组:水星和金星的轨道位于地球轨道以内,称为地内行星;地球轨道以外的行星,称为地外行星。一般来说,离太阳越远,行星轨道的间隔便越宽。记忆:太阳能的产生4HHe,太阳温度的铅直分布(太阳中心最高),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耀斑、光斑、日珥,太阳活动周期,九大行星及其分类,行星绕日公转的三大定律,彗星的结构,九大行星轨道的特点(近圆、共面、同向)第五节 月球和地月系概念:月球: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地平视差:从天体到基线(地球半径)二端的连线所夹的角,即地球半径对该天体所张的角,叫做该天体的视差。当天体位于地平时其视差最大;这个最大的视差值叫做地平视差。月“海”:月面上比较阴暗的部分被称为月“海”。月陆:月面上比较明亮的部分是高地,统称月陆。环形山:无论在月海还是月陆,整个月面遍布一种四周凸起,中部低凹的环形隆起,叫做环形山,现在也叫做月坑。辐射纹:月面上还有一些亮线和暗线。,是从大环形山向四周辐射的明亮线条,可以穿过山脉,月海,延伸达数千里。地月系:月球绕转地球,构成一个天体系统,即地月系。由于地球的质量远大于月球,所以这个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地球。白道:月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同步自转:月球的自转和它绕地球的公转有相同的方向和周期,这样的自转称为同步自转。(月球的同步自转使它始终以同一半球对着地球。)朔望月:从这一次新月(或满月)到下一次新月(或满月)所经历的一段时间,即月相变化的周期。注:月面重力加速度只及地面的1/6。月球几乎没有磁场,也没有地球那样的磁层。天文上月的长度有四种:恒星月、近点月、交点月、朔望月。分别以恒星、近地点、黄白交点和太阳为参考点。天文上日的长度有三种: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分别以春分点、太阳和月球为参考点。天文上年的长度有四种:恒星年、回归年、近点年和交点年(丰年)。分别以恒星、春分点、近日点和黄白交点为参考点。月球绕转地球的周期,笼统地说是1月。月球绕转地球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皆因月地距离而变化:接近近地点时,速度最快;过远地点时,速度最慢。新月和满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周期性地轮番出现。恒星月是月球绕转地球的恒星周期,而塑望月则是月球同太阳的会合周期。理解记忆:月地平均距离、月相变化及其原因、月相变化及其出没的时间和方位、朔望月(29.5306日)恒星月(27.3217日)(59页)第三章地球的运动第六节地球的自转概念:地球自转的证据: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进行的摆的实验。极移:南北两极在地面上的移动,叫做极移。(幅度小)地轴的进动:南北天极在天球上的移动,反应了地轴在宇宙空间中的运动,叫做地轴进动。(地轴绕黄轴的圆锥形运动)。天轴:地轴的无限延伸。天轴同天球相交与南北天极,是天球周日运动的旋转轴。岁差:由于交点退行,使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度量的回归年略短于回归年,这样,太阳巡行一周天,有别于季节上的一周岁,其差值约为20分,地轴进动的这种表现,称为岁差。上中天:下中天:天文上日的长度有三种: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和太阴日。分别以春分点、太阳和月球为参考点。真太阳日:因季节而变化的太阳日叫真太阳日(或视太阳日)。平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叫平太阳日,即平均太阳日。恒显星: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以上的恒星,叫做恒显星。恒隐星: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以下的恒星,叫做恒隐星。出没星:周日圈与地平圈相交的恒星,叫做出没星。注:由于黄赤交角(以及黄白交角)的存在,是月球和太阳经常在赤道平面以外对赤道隆起施加阴历。地轴进动表现为天极的周期性圆运动。天体中天时刻按其赤经次序而定。太阳周年运动是地球公转的反映。在北极只有恒显星和恒隐星,没有出没星;在赤道,没有恒显星和恒隐星,只有出没星。理解记忆: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地轴进动使二分、二至点西移,真太阳日季节性变化的原因:黄赤交角、地球椭圆轨道,同一时间、同一天体时角差等于经度差,地理纬度=仰极高度,三种星区的分布规律(两极、赤道、两者之间区域)(74-75页),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水平运动的偏转)第七节 地球的公转概念:地球公转的物理证据:恒星周年视差、光行差和多普勒效应。周年视差位移:当地球轨道半径同星地连线相垂直时,同一恒星的视差位移达到极大值,这个极大值便被称为这个恒星的周年视差。周年视差椭圆:在南北黄极,恒星周年视差位移的路线与地球轨道相同(近似圆形);在黄道上则称为一条直线。在其他黄纬,恒星周年视差路线均为椭圆,并被称为周年视差椭圆。越接近黄极,扁率越小,越近黄道,扁率越大。中距点:地球轨道短轴的两端。黄赤大距:二至点距天赤道2326。黄白交点:黄道与白道在天球上的两个交点。会合运动:从这一次行星合日到下一次行星合日所经历的时间叫做行星的会和周期。大距:地内行星的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内,它同太阳的黄经差被限定在某一限度内,这个限度叫做大距。方照:地外行星的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外,它同太阳的黄经差距角为90时,称为方照行星合日:当行星和太阳的黄经相等时,两者都处于地球的同一侧,就是行星同太阳会合,叫做行星合日,简称合。冲:当行星和太阳的黄经相等,两者处于地球的异侧,就是行星冲日,简称冲。顺行:行星在恒星间自西向东运行,叫做顺行。逆行:当行星在其轨道上接近地球时,即下合前后的地内行星和冲日前后的地外行星,在天球上转变为向西运动,叫逆行。恒星周年视差:恒星视位置的改变。太阳周年位置:太阳视位置的变化。注:恒星距离的秒差距数与其周年视差的角秒值互为倒数。秒差距是用来表示恒星距离最方便的单位。由于椭圆轨道以及太阳处于轨道内的焦点位置,使日地距离发生以一年为周期的变化。地球轨道上有一点离太阳最近,称为近日点;有一点离太阳最远,称为远日点。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天文上年的长度有四种:恒星年、回归年、近点年和交点年(丰年)。分别以恒星、春分点、近日点和黄白交点为参考点。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因季节而变化。理解记忆:地球公转的三个物理证据,黄赤交角(2326),黄白交角(59),食年(346.6200日)回归年(365.2422日)恒星年(365.2564日)90,则cost0.极昼条件:t=180,则cost=-1;极夜条件:t=0,则cost=1。昼长夜短因纬度而不同,具体的纬度分布又因季节而变化。以下三条全年共同:赤道上( )全年昼夜等长。太阳直射半球,昼长夜短,高纬度( )地区有极昼,昼长达24小时。非太阳直射半球,昼短夜长,高纬度相应地区有极夜,昼长为零(夜长达24小时)。除春秋二分外,全球的昼长可分为四个纬度带:极昼地带,昼长夜短地带,昼短夜长地带和极夜地带。极昼和极夜地带是以两极为中心、以太阳赤纬为半径的地球极冠地带。二分时,全球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二至时,昼夜长短极端:或昼最长夜最短,或昼最短夜最长。各地全年平均昼长相等,皆为12小时(不计太阳视半径和大气折光作用。)太阳直射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H=90,由此向南北随纬度递减:两地的纬度差就是他们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现象。南北两半球没有同时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季节变化也有它的全球性因素,这就是日地距离的变化。太阳在天球上的回归运动,在地球上表现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它的移动方向,决定南北两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消长。气候学上通常以候平均温度(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候温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五带是季节地带。五带是天文地带。季节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天文方面和气候方面。前者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后者主要是气温高低的变化。五带是纬度地带。按照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划分五带,就是按纬度划分五带。五带的划分,以纬度为唯一标准,即以正午太阳高的和昼夜长短为标准。第九节 历法理解:历法分类,各类历法如何安排历日,阴阳历闰月(多一个月),阳历闰年(多一个大月,多一天),农历排序,现行公历根据什么确定闰年和平年的日数、大月和小月的日数,现行阳历的主要特点,十二中气雨水1大寒12第十节 时间概念:时刻:时刻表示时间的迟早或先后。时段:时段表示时间的久暂或长短。物理时刻:即时刻本身,是钟表时刻所标示的迟早程度。钟表时刻:是物理时刻的表达形式。时差:两个太阳既有快慢(在周年运动中)的不同,它们之间便存在赤经差或时角差,也就是两种太阳时之间的时刻差,被叫做时差。地方时:按本地经度测定的时刻。标准时:每一时区使用其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的标准时间。标准时区:1884年国际经线会议规定,全球按经度分为24个时区,每区各占经度15。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为零时区,由零时区向东、西各分12区,东、西12区都是半时区,共同使用180经线的地方时。日界线:日期变更的地理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时区:国际经度会议所划分的标准时区只作理论性的规定,这样的时区叫做理论时区。区时:按理论时区确定的标准时,叫做区时/各个时区采用各自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为全区统一的标准时间,这就叫区时。现实时区:法定时:按法定的时区确定的标准时,叫做法定时。计算:地方恒星时S=*+t*(*赤经,t*时角)若上中天t=0ME=Mw+经度差1差4分地方视时=恒星时-太阳赤经+12h地方平时=视时-时差区时计算、日期进退第五章 地球和月球第十一节 日食和月食概念: 影锥:本影、伪本影、半影:(画图说明)日全食初亏:月轮东缘同日轮西缘相外切,日偏食开始。食既:月轮东缘同日轮东缘相内切,日全食开始。食甚:月轮中心与日轮中心最接近的瞬间,叫做食甚。生光:月轮西缘同日轮西缘相内切,日全食终了。复圆:月轮西缘同日轮东缘相外切,日偏食终了。月全食初亏:月轮东缘同地本影截面的西缘相外切,月偏食开始。食既:月轮西缘同地本影截面的西缘相内切,月全食开始。食甚:月轮中心同地本影截面中心最接近的瞬间,叫做食甚。生光:月轮东缘同地本影截面的东缘相内切,月全食终了。复圆:月轮西缘同地本影截面的东缘相外切,月偏食终了。食分:食甚时,日轮或月轮被“食”的程度,叫做食分。食限:日月食的发生要求日月相合(或相冲)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这个附近有一定的限度,它就是食限。食季:有可能发生日月食的一段时间。沙罗周期(日、月食次数和种类):朔望月、交点月、近点月、食年这四种周期组合成一种共同周期,及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叫做沙罗周期,它的长度是6585.32日。理解:日食、月食发生过程及其图解,日食:西缘东缘月食:东缘西缘,日、月食发生条件日月复圆日月初亏东月食生光之后复圆之前日食初亏之后食既之前日食生光之后复圆之前月食初亏之后食既之前月食不可能是初亏后复圆前月相凸月渐盈第十二节海洋天文潮汐概念:涨潮:海面上升落潮:海面下降高潮:涨潮和落潮相互更替,涨潮转变为落潮时,水位最高,称为高潮。低潮:涨潮和落潮相互更替,落潮转变为涨潮时,水位最低,称为低潮。大潮:在一个周期内,潮差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潮差最大时的潮汐叫做大潮。小潮:在一个周期内,潮差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潮差最小时的潮汐叫做小潮。正球体:扁球体:潮汐变形:在公转中,地球由正球体变为不很明显的长球体,这种是周期性变形,成为潮汐变形。引潮力:各地实际所受的太阳引力与地心所受的太阳引力(平均引力)相比较,总存在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就是使地球发生潮汐变形的直接原因,因而被称为引潮力。潮汐摩擦:潮流对海底具有摩擦作用,叫做潮汐摩擦。理解:大小潮如何形成、潮汐基本周期(太阳为主、太阳干扰、朔望加强、弦月削弱)第六章 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第十三节 地球的形状概念:大地水准面:把静止海面“延伸”到陆地底下,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封闭曲面,成为大地水准面。地理纬度:地面法线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强调从赤道沿本地经线到所在地的一段弧的度数,叫地理纬度。地心纬度:地球半径与赤道面的交角,强调这段弧对地心所张的球心角,叫地心纬度。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北半球较细、较长,南半球较粗、较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