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47751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霖铃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雨霖铃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雨霖铃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霖铃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苏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笔落惊风雨的一篇文章。本专题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颠峰形态。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感悟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内涵。(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教学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学习雨霖铃,了解词作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作中繁复的意象运用以及联想和想像的运用,探究它的丰厚意蕴,初步把握诗歌的比较鉴赏方法。(2)能力目标、能够借助文本,运用诗歌语词,分析景物意象,把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语言风格。、通过诵读,学会鉴赏作品,把握诗作的景与情,体会婉约词派悱恻缠绵、凄婉哀伤的抒情格调。(3)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量,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感受诗人流淌于诗篇中的动人情韵,积累诗歌阅读审美体验。(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诗词学习要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欣赏古代诗词,主要依靠学生反复诵读和自行领悟。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因此,把引导学生学会涵咏诗歌,并在品位、领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确立为教学重点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教学中,要着重抓住诗词情景交融的手法,品味诗词的意境。进而体味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因此这个难点的设置也是符合实际要求的。(四)教法学法的安排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精讲巧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同时针对学生学习诗词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首先在课前请学生自主阅读唐人与离别,了解古人离别赠诗的习俗,及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并搜集熟知的离别诗。在课堂中播放朗诵带,创造一个离别的伤感氛围,身临其境地把学生带入到离情别绪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体会作者离别的情感。最后通过flash音乐将词的氛围渲染到极点,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主要运用: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我们说,人生无常,聚散不定,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伤感。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柯之间的“壮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元二之间的“酒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陶渊明与官场的辞别,“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是李商隐诗中的主人公与青春的告别。这无数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离别是伤感的。今天我们就进入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的诗歌世界,体会他穿越千古的离情别意。(板书:雨霖铃)。(课前请学生自主阅读唐人与离别,了解古人离别赠诗的习俗,及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并搜集熟知的离别诗。目的在于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2)展示作者柳永的图片和文字简介。(出示幻灯片)古人说,知人论世,以词作柔媚婉转而著称的柳永本人,就是一个风流浪子、白衣卿相。他生活在北宋仁宗年间,原名柳三变,因为排行第七,也称柳七。他虽然出身儒宦世家,但仕途坎坷,只做到屯田员外郎这样的小官,所以世称“柳屯田”。为什么柳永才情卓著却如此潦倒呢?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他第一次科举名落孙山后,年青气盛,写了一首有名的词鹤冲天,其中有这样几句:“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此词传到仁宗耳中,颇为不快,其时有人举荐柳永,仁宗就大笔一挥:“且去填词。”因为仕途不顺,柳永索性自嘲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他越发恣意狂荡、率性而为。他毕生填词,作品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尤其是词中所蕴藉的柔婉深情最能醉人心怀。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品,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多情浪子缠绵千古的别离情景中吧。(以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介绍为主,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通过有侧重点的介绍柳永的身世,着重体现词人放荡不羁、多情的特点,以此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3)设立情境,讨论感知【投影】 课题雨霖铃及全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让我们一起回到宋代,来感受一下柳永与他心爱的人离别时的那种哀怨,那份缠绵吧。(听朗读录音)(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雨意别情的设立,让学生沉静下来。听吟诵,营造氛围,设立意境。)(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后文理解词的内容作准备)鼓励学生个别朗读课文,力求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朗读后,说一说感受。(老师点拨,学生讨论 发言的形式)【讨论】: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出示幻灯片)1、 哪个词能够概括作者当时的环境?明确:凄切2、 哪些字、词能够体现“凄切”?“寒”“晚”(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必要时可以启发学生回想有关的歌曲。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3、请同学以散文的语言来描述这一段景色。(提示学生想象画面,通过描述景色,加深对诗歌意境的营造的理解。)4、【投影】flash第一场景5、【延伸】:这里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这里着重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FLASH,帮助营造意境。)B“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出示幻灯片)1、 描写作者心境的词是哪一个?明确:无绪2、为什么是心情无绪?因为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体会。如:母亲送子,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火车的汽笛声不断鸣响。)(这句的理解着重在情绪的刻画上,为下句的描写做铺垫。)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出示幻灯片)1、 对“执手”的理解(引诗经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作对比,一个表达的是与恋人天荒地老,永不分离的坚贞感情。而这里“执子之手”,却是要与子分别,此情此景更叫人伤感。)(教师课堂做拓展延伸: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被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望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千言万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小说中描写入手,来帮助学生理解)2、【投影】flash第三场景(利用FLASH,从视觉、听觉等各方面加深体会)3、整体把握(教师总结)D“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出示幻灯片)“念”惦念着,一直在心中悬想,感情上比“想”要深刻。“阔”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引导学生先展开自己的想象来描述这句诗所表现的画面,再进一步探讨其中深藏的情感)(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可由老师点拨指导)【投影】flash第四场景【诵读】集体诵读上阕。(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E“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出示幻灯片)本句的离情有三层,层层深入。对任何人而言,离别都是伤感的。对那些敏感多情的才子佳人来说,他们对离别的感受更加深刻了。这样的离别又发生在秋天。在古人的眼中,秋是萧瑟的,凄切的,是一个让人心生忧愁的季节。(请同学回忆所学过或接触过的诗词,体会古人对秋的一般理解。如杜甫的登高和欧阳修的秋声赋。古人的意象中总是蕴涵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积淀,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含而不露的深韵)F“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寻找诗句中包含的意象,并解析其中的意韵。)1、“酒”古人送别必饮酒。这里有三层含义:因为离别而忧愁为了消愁而饮酒酒醒之后,忧愁更加难以排遣。酒醒无异于愁醒。(列举学生熟悉的诗句,如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范仲淹“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2、“杨柳”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习俗。在这个意象中包含了深深的离情。(回顾学过的关于杨柳表示离情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昨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晓风残月”这是天未亮时的景象。这是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古代要赶远程的旅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回想有类似情境的诗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在这两句词中,集合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写的异常鲜明生动,极具画面感。)3、【投影】flash第五场景G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出示幻灯片)作者想到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就算有良辰好景,也如同虚设,更不用提那些平常日子了。就纵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五)、背诵练习 说明:互背互检 要求当堂能背诵 播放视频、提示字幕,在轻松愉悦中朗读背诵。 “腹有诗书气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六)拓展延伸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用书信体的形式,改写此词,述说离别时和离别后的相思痛苦之情。 (七)课堂教师总结 词,无论是虚写、实写,总离不开写景、写情。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飒,写离别之凄侧,即景抒情,融情于景,臻于情景交融的化境。 (景与情、虚与实的结合是这一词作鉴赏的关键,因此这一过程重在凸显“词作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这一教学目标。并注意处理好点面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