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妇闺情诗鉴赏.doc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6646051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妇闺情诗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思妇闺情诗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思妇闺情诗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妇闺情诗鉴赏一、思妇闺情诗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宫怨诗与闺怨诗这两类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而思妇闺怨诗,更多是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二、思妇闺情诗主要的思想内容:或表现妇女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或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对易逝青春的哀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三、思妇闺情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常见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比兴、衬托、心理刻画;特殊手法:乐景衬托哀情、对面落笔。李白、王昌龄、顾况、白居易、刘方平、薛逢、杜牧、朱庆余、杜荀鹤等众多诗人笔下的宫女之怨,都描述得寂寞哀怨,孤苦无助,婉曲感人。以景衬怨,凄凉无限;闻声生怨,愁绪难理;因情而怨,悲愤四溢。诗人们从视觉、听觉、幻觉、触觉,或单独写怨,或种种感觉交融在一起,将怨气、怨情或怨言委婉地表述出来,使诗歌达到另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四、思妇闺情诗常见意象1月亮、梦、泪、鸿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2捣衣、织布、缝衣、登高等动作意象;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类意象。五、思妇闺情诗的不同分类在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又有三种情况。一是抒发别离苦情的,二是描写美人迟暮的,三是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闺怨诗的内容,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从其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下面几类。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2、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3、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4、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5、表现了一种怨战、厌战的情绪。思妇闺情诗鉴赏教案一、概念宫怨诗与闺怨诗这两类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二、题材分类:在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又有三种情况。一是抒发别离苦情的。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堪为这方面的代表: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严之感。“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过片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人。“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人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可确指,也不必确指的。“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这二句情意虽极悲苦,其渲染的意境、其文字与形象却极为优美。二是描写美人迟暮的,其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心感受捕捉相当细腻,文字往往也极为精美。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很有代表性: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起句将眉喻为山,初见文心。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次句写懒起女子的睡态,从行云流动设喻,生动地传写出鬓发轻笼拂扬之状。一个“度”字使鬓发有了飞动感受;一个“欲”字又赋人的鬓发以人的情感;而“香腮雪”三字,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整句活画出一幅女子未醒的娇慵神态。三四两句写她梳妆打扮的情景。这女子懒懒地起床,姿态娇慵,无精打采。然后慢吞吞地洗梳、画眉、弄妆。这里“懒”、“弄”、“迟”三字,富有表现力地描摹了她的情态,不言自喻地刻画了她的心情。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前两句写她梳洗打扮后,再用前后镜仔细照容,人脸与插戴的鲜花交相辉映,脸如花,花映脸,花容月貌,相互辉映。结拍两句,写女子穿上成双成对的金鹧鸪的罗襦。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行文至此,温庭筠以自己高超的语言技巧揭开了女主人公懒起、迟妆、意慵的原因,使人心领神会。三是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承受孤独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蓄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三、闺怨诗的内容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从其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下面几类。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以前,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树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这就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诗以白描手法,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一个商人之妇的怨情。丈夫经商长年在外,自己独守空房。想到潮水涨落有规律,后悔当初没有嫁给随潮水出没的弄潮儿。李商隐的为有一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首句先说人和环境均佳,人为无限娇女,环境有云屏相围,可以说青春美貌富贵荣华均已具备。次句又继之说居地和气候皆好,即身在京都,且适逢冬寒去尽。照理说在这样十全十美的条件下,这对夫妇应能尽情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然而却不能,却要“怕春宵”。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后两句以“无端”这种带嗔怨、不满口吻的词语为导语,引出了原因。原来是因为丈夫须早起上朝,这样作妻子的就不能同丈夫同拥香衾,共享好梦,这岂不要恼杀人也么?丈夫一去,这金碧辉煌的屏风摆在那里还有什么意思?住在繁华的京城里又怎么样?春暖花开的美景带给人的恐怕更多的是烦闷,丈夫纵然能佩得金龟袋,地位显赫一时,可现在人去楼空,让妻子独居于此又有什么意思?所以有了第四句“辜负香衾”四字,前三句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均形同虚设一般,真的要让这女子气不打一处来,所以要概叹这种事太“无端”,太没来由,太让人提不起精神来了。2、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生动地写出了一位妙龄少妇的思夫心情。黄莺在古诗中是可爱之物,声音清脆动听。可这位女子却听得心烦火起,竟要将它赶走,岂不令人奇怪?原来是因为这只黄莺鸟光顾自己没完没了地鸣唱,只懂得卖弄自己清脆的喉咙,而全不理会屋里的女子正在午睡之中,并且还正做着好梦,梦中她来到辽西,正同远征中的丈夫相会呢!这只黄莺鸟真是太不知趣了竟然吵醒了女主人公,惊破了她日夜以求的美梦,将她从与丈夫相聚的甜蜜的美梦中拉回到孤身独处的严酷现实里,岂不要恼杀了她吗?所以,她要“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沈佺期杂诗中写出了一个征妇的怨辞:“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这首诗,写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深挚恋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诗一开头,首联叙事,交代地点、背景与事件,揭示造成家庭悲剧的原因是连年的边塞战争。指出了少妇闺怨的原因,也寓有讽刺的深意,因为使少妇和征夫远隔两地,只能望月相思,就是由于“频年不解兵”,战事未能早日结束的缘故。所以接着的三四两句,以无限哀怨的声调,通过月光的流照,抒发了两地的相思的苦情:“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这里,照在闺中的应是团圆之月,于今照在边地军营之中,倒成了离别的象征。正因为这样,五六两句才着重写了两地相思之情:“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这两句是互文见义的,意思是说,少妇在闺中年年盼啊,夜夜想;良人在边地也是夜夜想啊,年年盼。虽然关山远隔,但彼此思念的情意是一样的。然而,要到什么时候,这两地相思才能变为一处欢聚呢?边将无能,恐怕这相思是无望的吧。“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这是丈夫同时也是妻子的渴望。3、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丈夫在外,在家的妻子何尝不担忧、牵挂呢?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写的是一位女子不顾西风吹在自己身上的寒冷,却对丈夫体贴入微,问寒问暖,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少妇的焦虑。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战争频繁而残酷,驻守边地的成千上万的将士在沙场英勇牺牲,使得他们的妻子独守空闺,寂寞终身。陈陶陇西行用沉痛的笔墨描绘了这一情形:“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闺中妻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还在梦境中盼他早日回来团聚。元代姚遂的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问,妾身千万难。”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一个闺中少妇为丈夫寄寒衣时的矛盾心情。同时,那种对丈夫的关切、体贴之情也溢出纸外。4、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这类诗犹以表现宫女的寂寞之情的为最突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和役使的需要,把大批的民间美貌女子掳人宫中。这些宫女在深宫里被高墙深院锁着,一待就是一辈子;除非特殊的原因可以被放出宫,不然就只能老死于这寂寞冷清的皇宫里。一部分宫女进宫后,连皇上的面也没见过。她们的痛苦、怨言可以想见。杜荀鹤在他的春宫怨里就描写了这样的一位宫女:“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诗的首联,寥寥十个字,生动地表现了宫女希望恃貌取宠而结果却幽闭深宫的怨愤情绪。她正在后悔不迭啊,原以为自己长得漂亮,进宫可以获宠的,哪晓得于今竟过着这样清冷寂寞的生活,真是误人青春啊。所以对着镜子,也无心去梳妆打扮了。是真的怨恨自己长得漂亮吗?不是,而是怨恨那有眼无珠,不识美丑的皇帝,这一句真是石破天惊之语!第二联说:既然不能以容貌取悦于君王,哪还要去修饰什么仪容呢?而第三联,则对春天悦耳的鸟鸣、浓密的花影进行描绘,既起到了春怨的点题作用,更重要的,是把宫女的幽怨和这美好的春光进行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宫女的寂寞和凄凉。鸟儿是这样的欢欣,花儿是这样的盛开,而宫中美女呢,竟是如此的哀怨和忧伤,这该是怎样的不幸和不平啊!尾联,以过去对比现在,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愁苦。唐代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几个玄宗天宝年间进宫的老宫人,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她们被禁锢在古行宫中,红颜憔悴,成日价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5、表现了一种怨战、厌战的情绪。如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附录:江南曲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良人:丈夫。玉关情:思念征人远戍之情。蝶恋花欧阳脩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玉阶怨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像玉一般的台阶。罗袜:用丝罗做成的袜子。却下:放下的意思;水晶帘:指用水晶做成的帘子。玲珑:晶莹剔透的样子。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忆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附:宫怨诗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简析: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宫词朱庆余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无遗。宫怨(唐)司马札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香儿倚在门边,心里很不是滋味。过了这个春分,又有一些调门的了。可她总也撞不上,并不是她不够贴心,以前她主子还在的时候,她还是很得宠的。只是现在人去楼空,不免又是冷清又是寂寞。原来同她一道的姐妹夏莺也因为讨另外一个妃子喜欢,也喜气洋洋地归位新主子了。于是这冷门儿便是越来越冷了。她又怕沾上一个脾气暴的主子,又难以忍受现在的孤独。夜半时分,她总会孤零零地倚在窗边,看星星看月亮。可是最令她心酸的是,这天从来都想泼了墨一样,没星星,月亮也是残月。这种时候她一般都会想起才被送进来的时候。那个时候,她可是个冰清玉洁的小美人儿,还是选秀女时被招进宫的。她进来时跟大多数宫女一样,都抱着一种幻想。她以前可想被哪个阿哥相中,哪怕做个小的也好。现在一想便庆幸当时没那个运气,要不然独守空楼又是怎样一种落莫。还是最初的好。她叹了一口气,手托腮帮子,眼睛泪汪汪的。原来家是穷点儿,可一家亲亲热热,没逢过年还可以弄个“半空儿”玩儿玩儿。现在又如何呢?忽然,她站起来,依着墙一面来到了窗外的园子里。这儿开了一朵淡黄色的花儿,叫不出名来。香儿心中不免有了一份怜惜,觉得这花跟她一样命苦。这花并不是不美,却也无人观赏。香儿自知自己被幽禁在这深宫中,空自消磨青春,容色调谢而无人问津,正像那无声无息地凋零,飘入御沟随着流水二去的宫花。四、艺术手法清朝学者孙洙编写的唐诗三百首里,“宫怨诗”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白、王昌龄、顾况、白居易、刘方平、薛逢、杜牧、朱庆余、杜荀鹤等众多诗人笔下的宫女之怨,都描述得寂寞哀怨,孤苦无助,婉曲感人。以景衬怨,凄凉无限;闻声生怨,愁绪难理;因情而怨,悲愤四溢。诗人们从视觉、听觉、幻觉、触觉,或单独写怨,或种种感觉交融在一起,将怨气、怨情或怨言委婉地表述出来,使诗歌达到另一种新的艺术境界。1、以景衬怨,凄凉无限(视觉)在那种被扭曲的社会里,宫女是毫无身份、地位可言的、不被皇帝宠幸的多余人。因为长得好看,宫女被选举入宫,伴随她们的却是无尽的孤苦和寂寞。唐诗中用视觉来展示宫女凄惨内心世界的,有以花衬人,有以望月写情,有以清晨梳妆照镜自怜诸多方式来体现的。以花衬人写哀怨:鲜艳的花朵往往是生命与活泼的象征,也是青春活力的征表。残花败柳,固然能烘托出宫女的不幸,但鲜花娇叶,却也能够反衬出更凄苦的遭遇。杜荀鹤春宫怨颈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就是典型例子。宋代著名评论家胡仔茹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说:“谚云:杜(荀鹤)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由此可知本首诗在当时被人们推崇的热闹程度。风是“暖”的,鸟声是“碎”的,这一切都洋溢着生命的清新气息,荡漾着青春的活力,却也反衬出宫女被冷落的怨情与怨气。与岑参几乎同一时期的唐代诗人刘方平,其绝句春怨后两句是这样写的:“寂寞空庭春欲晓,梨花满地不开门。”现在的院中竟然也寂静无人,而且又是花期早已过去的晚春季节,这就使人感到整个宫院的孤独寂寞和冷清了,它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美人,就像梨花凋零一般衰败不堪,其身世是多么可悲,其青春是多么易逝。王昌龄的绝句春宫怨一二句“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及朱庆余绝句宫中词一二句“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也是以花衬人,摹写宫女愁苦的形象句子。以望月写情:月色是清静安祥的体现,它能影射出一个人宁静平和的内心世界。有月亮的时候,也能令人产生思乡的念头。“宫怨诗”中的月色描写,也包含这些。王昌龄的春宫怨云:“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这就首先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静默恬静的淡淡的宫廷风景画。诗句以桃花来点染心绪,也以月色来暗示心情。这里,触物起兴,暗喻宫女承宠,犹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比兴兼顾;这里,也将本来毫无高低远近之分的月亮偏说成“未央殿前月轮高”,只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旧人遭弃的地方,这正是这个失宠宫女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伤心所在,因而她觉得月亮是彼高此低,皇上是彼近此远。同样的,李白五绝玉阶怨一二句言:“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夜深、怨深,愁苦更深,幽静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宫女、月色,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何以他物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语。不怨之怨远深于怨。像顾况的宫词三四句“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以及杜牧秋夕全首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做看牵牛织女星”也是以望月写伤心之情的绝妙诗句。因照镜而自怜:镜子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宫女们对镜自照,或为博得君王的宠爱,或哀叹年华易逝,青春难再。薛逢七律宫词云:“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鬓罢梳还对镜,罗衣于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宫女嫔妃刻意梳妆打扮,其唯一目的就是获得皇上的宠幸,她们唯一能做的也是以色媚人。同通过梳妆对镜,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首联写希望,颔联以环境衬托出她们的盼望,颈联以动作折射出她们的期望,尾联则突出地写出杜荀鹤春宫怨:“早被蝉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2、闻声生怨,愁绪难理(听觉)孤独寂寞的遭弃生活,单调乏味的阔大院落,只能使宫女们极尽耳目之能事,或看,或听,或思,层层递递,哀哀怨怨,难以舒怀。看,只能是坐井观天;听,也能暂时释怀。杜荀鹤的春宫怨“风暖鸟声碎”,一声鸟鸣,令人心神不安,肺腑俱裂;薛逢的七律宫词第四句“水滴铜龙昼漏长”,也描绘出了宫女急切盼望找到精神寄托的焦虑心态。白居易的七言绝句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也是这样,以听觉写心情。除此之外,王昌龄七绝春宫怨第三句“平阳歌舞心承宠”是描写宫女企待宠幸的一个绝好细节,“新承宠”三字,自然让人们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去宠爱的旧人,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皇帝寝宫,耳听新人的歌舞戏语,其孤寂愁惨之情状,其怨悱神伤之态貌,都是不言自明的了。我们再看顾况的七绝宫词:“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这里,诗歌所运用的对比与反衬的艺术手法是十分鲜明的。诗人越是将得宠宫妃寻欢作乐的场面铺写得热烈欢快,越能反衬出正在认真聆听的失宠宫女的冷清和无奈。那些漂亮的高楼、美好的音乐本来都曾经属于过自己的,这一切却随着恩宠的丧失而付之东流,永不复反。3、因情而怨,悲愤四溢(幻觉)像视觉、听觉一样,幻觉也是常长伴随宫女孤独生活主要的感官延伸方式之一。看不见,听不到,她们也就只好思潮澎湃,激情难抑了。“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元稹行宫中的诗句。只要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是描述唐玄宗时期进宫而幸存下来的几个白头宫女在述说往事。她们年轻时肯定是花容月貌,娇姿艳质,但却被幽禁在这冷落的行宫之中,整天寂寞无聊,看着宫廷鲜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她们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只能回顾天宝年间玄宗轶事。杜荀鹤的春宫怨后两句“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也与元稹行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上述两首诗歌是写宫女“敢说”,而朱庆余宫中词则不同:“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语。”这首诗是很典型的,宫女们不敢“说”!在如画的美景中,两位并列而立的美女(宫女)构成了一幅美女无声图。她们开始欲言,终于无言,既不是因为感情微妙到难以言传的程度,也不是因为事情隐讳到羞于启齿的地步,知识因为有所畏忌而不敢说。其所含之情是怨情,欲言之事绝非乐事心中苦楚,惟有己知。4、心理描写,细腻入微两类诗多用第一人称(即抒情女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方式)叙写女性怨情。一首诗,既是一幕人生命运的悲剧,也是一曲痛苦心理的哀歌,它们织就了一部饱含辛酸情、浸满女儿泪的古代妇女苦难心灵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这些诗还往往通过情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形象地刻画抒情女主人公的心理。无论民歌还是文人创作,大都以动作或情态细腻地表现心理活动见长。5、比兴衬托,形象含蓄用比衬手法赋物写情,原是民歌的特长。“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氓),比喻爱情的兴衰;“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汉乐府怨歌行),比喻“君恩无常”;“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子夜歌),比喻女子的坚贞和男子的薄情。文人诗也往往如此,如“家寄征河岸,征人几岁游。不如潮水信,日日到沙头”(张仲素春江曲二首其一),与李益江南曲一样以潮水有信反衬人归无期;“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以寒鸦犹带日影衬托班姬不被君恩;“春来却羡庭花落,得逐晴风出禁墙”(郑谷长门怨二首其一),以庭花可出禁墙反衬宫女身遭幽闭。凡此种种,皆妙用比兴衬托,曲折有致。还有一种比兴,是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因为“放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子所托”(陈沆诗比兴笺卷三)。所以这种手法为“不遇”的士人在诗歌创作中所乐于采用。而这些作品较一般宫怨诗和闺怨诗显然又多一层曲折。中国文人的怨妇情结读唐诗时,每每惊诧于诗人对“宫怨”、“闺怨”、“春宫”“春怨”之类诗的情有独钟,“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类宫怨诗描摹之细腻,刻划之入微,缠绵绯恻、沉郁感人。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这方面的诗篇,而且不乏名篇佳构。中唐朱庆馀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姑舅。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你不看此诗的题目,你真的要被这位新嫁娘羞涩娇柔所感动。但是当你看到闺意献张水部这个标题之时,是不是大倒胃口。原来朱诗人的这首诗是在临考前献给主考官张籍的一首意在取媚的诗歌。那位娇滴滴地向夫君唱个喏:“郎君,你看奴家的眉眼描画可是符合时尚”的新嫁娘竟是朱诗人的“夫子”自况了。真是无独有偶,这位在朱诗人眼中的高高在上的张主考官也有类似的一首诗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首诗用现代的话说是:您明知道我有了男人,却还要赠我华美的珠玉,我对您的心意非常感激,但是我与丈夫曾经发誓生死与共,我只好把珠玉归还给您,遗憾自己在没有出嫁的时候就遇到您。坦率地说,当初,我没有读到全诗,而知读“恨不相逢未嫁时”这一句,内心是非常震撼的,我被这位女性的缠绵绯恻所感动。初读张籍的全诗,我惊诧于张籍对女性坚贞情感的描写之细腻。但是当我从资料中了解到,这位“妾”是诗人的自比时,心中竟有点吞怪怪的感觉了。这位朱庆馀心目中的伟大“夫婿”,却在另一个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面前自称“贱妾”了一位泪眼婆娑、楚楚可怜的小女子。呵,呵!真是匪夷所思啊。我突然明白了,中国古代的诗人对“宫怨”、“闺怨”、“春宫”“春怨”之类诗的为何情有独钟,为何能把这类诗写得如此真切感人,因为他们与那些怨郁的女子具有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中国的文人骨子里有着奴颜媚膝的怨妇情结,这种情结自屈原始,瓜瓞绵绵,经久不衰。司马迁说: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士者死。良禽择木而栖,猛兽择穴而居,中国古代的文人与妇女一样从来没有获得过独立的人格,始终是权贵的附庸,他们的生与死,喜与悲,升与降,浮而沉,没有握在自己的手中。由是,形成了中国文人的依附性和软骨症。即使如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也还是向权贵韩朝宗写过:“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也。”这样类似求乞的话语。当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铮铮铁骨的“士”,但总体来说这样“硬汉”是稀有资源,凤毛麟角。即使是被世上目为不苟同不屈服的“硬汉”,大多不过是“节妇”“烈妇”变种而已。如明朝的方孝孺威武不屈,慷慨就义。但是他所殉之“义”,不过是忠于明惠帝这个老主子罢了。方孝孺在被目为“篡位”的明成祖面前刚直不阿,但在明惠帝面前“俯首贴耳”却是直不待言。唐太宗说: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正是看到了中国文人的软肋。明代被称为中国的“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也有过类似的话语:“此时男子多化为妇人,侧立俯行,好语巧笑,乃得立于时,”对中国文人性格刻划可谓入木三分,与唐太宗的话异曲同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沽之哉,沽之哉,吾待价而沽”,如果卖了一个好价钱,立于时乃好语巧笑;如果没有卖一个好价钱,或者卖不出去,不立于时,则怨恨忧伤。明于此,则可以读懂中国文人的宫怨诗。中国的“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也有过类似的话语:“此时男子多化为妇人,侧立俯行,好语巧笑,乃得立于时,”对中国文人性格刻划可谓入木三分,与唐太宗的话异曲同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沽之哉,沽之哉,吾待价而沽”,如果卖了一个好价钱,立于时乃好语巧笑;如果没有卖一个好价钱,或者卖不出去,不立于时,则怨恨忧伤。明于此,则可以读懂中国文人的宫怨诗。男人的“闺情诗”上高中时很读过一阵子古诗,受老师嘉许,指点了不少,其中一首是杜诗月夜,言其妙在手法,就是唐诗三百首评的“不说己见月忆妻,单说妻子见月忆己”。老师的点拨这么多年一直记着。去年摔伤卧床一月之久,与书为伴,读的书中有朋友所赠中国散曲史,其论及有元以降曲家颇全,搜集的各类代表作品也多。读着读着突然发现几乎所有的男诗人,不论豪放婉约,写到爱情,除了写欢爱感受或青楼赠妓的作品,几乎全是为女方代言的闺情(怨)诗,一半左右的男同胞被冠以“写闺情、闺怨的高手”一类评价。也就是说,如果从诗歌创作史上看,杜甫的写法,竟成常态;而男诗人直抒胸臆,写想念女人(特别是妻子)的诗,反是少之又少(这部散曲史论及几朝曲家作品,大概只有一两首)。记忆中,唐以前是有的,比如诗经打头的关雎,汉代大科学家张衡的四愁诗,到了晚唐、五代的花间集,虽然也有写男人追求女人的诗,却已经有些“下道”,像鲁迅所调侃的张泌的“盯梢”诗,宋朝是东坡先生写过感人的思妇词,他毕竟是思想解放、百无禁忌的大家。粗粗地一想,这大概已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创作心理了。当时卧床闲着,曾对这种男制闺情诗风行数朝诗坛的原因,胡乱做过一点探讨。一、这当然与男人中心的社会结构有关,男人考虑的是国家黎元、建功立业,思念女人会招人笑话(有两种情况不在此列:一是作赠妓诗,倒是雅事,妓女已沦为玩具,逛妓院不过相当于今人逛游乐场而已,不涉及基本品质说到这一条,今天某些腐败分子倒颇有古风;二是写遇仙诗,把男人想女人升级到男人想女神的层次,人爱神当然就不掉价了,但这种诗已归入神话诗,不是爱情诗了)。但是想女人终归还是要想,就学老杜手段,写闺情诗过过瘾吧。在杜甫,望月的确是手法,到后来,似乎已经成了“障眼法”。二、男女在性爱上不平等。男人“解放”的程度高于女子,沉迷烟花巷的男人,早与糟糠之妻情断意绝,但又需要女人的崇拜来安慰失落和寂寞,只得把娼家生意语入诗,当做对自家的礼赞。三、女子没有文化,只会相思不会写,男人被她的刻骨相思感动,代为抒发,这种情况肯定是有的,但不一定多。这是一种审美心态,仿佛见好素材不写就手痒。四、在闺情(怨)成了一种沿袭题材以后,就演变出一个“闺情诗擂台”,大家比的是翻新,有没有那回事不必计较。你写倚望归帆,我写打起黄莺,他写红绣鞋儿占鬼卦,看谁的表达新巧,这其实已不是抒发爱情,而是借题发挥,展示才情。五、我觉得最等而下之的,就是那类“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应制诗,如果单看诗面,“画眉”诗真的是又新又有趣,汪曾祺老先生曾赞它无一字写外貌,却令人感到这个新嫁娘是个绝色美人(我想是因为她敢于让夫婿细细端详的自信吧)。但这首诗不能看题目,一看题目绝色美人顿换马屁精嘴险。这种“闺情诗”算不上是闺情诗,只是君阳臣阴观念的一种闺情式隐喻而已。男制闺情诗为什么会成这么大的气候,也许诗词和文艺理论家们可以给我们细而全的解释。我最后想说的是,对于今人,诗歌鉴赏的旧路,如逐字句诠释,各种嚼说了上千载的手法,已经味同嚼蜡,我们最好换一些新的角度看看这些汗牛充栋的文学遗产。唐代的闺怨诗闺怨诗是唐代诗坛一枝独秀的奇葩,闺怨诗与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一起,成为唐代诗人喜欢吟咏的题材。至今唐诗流传下来的闺怨诗,佳作极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就是唐以后的宋元明清,也再也没有出现如此高质量的闺怨诗。通过对唐代闺怨诗的阅读和比较,我们大概可以把唐代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接下来,我们对这四类诗加以较为细致的分析。第一类:闺怨诗唐代的不少闺怨诗,是写那些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另外一些,则写那些闺中少妇尤指贵族少妇因为丈夫做朝廷的官吏而不得不做那些繁琐的朝政大事,没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使得自己的青春红颜空对着明镜宝奁暗暗消退。开皇七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即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唐代丰富了这一科举制度,并且有所完善。唐朝科举制度中规定应试者不受门第限制,也无需官员举荐,任何人都可以“投牒自荐”,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带着证明自己身份清白的材料报考,使得它在最大范围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贤人志士。它的确立似乎为那些出生贫寒的庶族指明了一盏明灯,为他们带来了终有一天也将飞黄腾达的美好希望。因此,到了科举时候,举天下有多少文人贤士抛妻弃子奔赴京城,就为了实现光宗耀祖闻名天下的美梦;同样的,举天下有多少闺中少妇,为了渺茫的夫贵妻荣凤冠霞帔的梦幻而在闺中苦苦等待丈夫的一举成名。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想那在春日里打扮得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闺中少妇,原本也是站在丈夫立场上的,原本也是希望丈夫能够封侯归来,好让自己在人前人后光彩。然而,在那春日陌头杨柳色的感召下,她却幡然悔悟了:这一派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致,正应该是自己亲爱的丈夫陪着青春年少的自己一同欣赏的;可是花儿明年可以再盛开柳树明年可以再抽芽,而自己的红颜美貌却只会逐渐消逝永远也不会再回来。这春日的美景唤醒了少妇内心深处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夫妇比翼相处的渴望之情,也在少妇的内心暗暗地滋长着一缕缕对宦游远方的丈夫的怨恨之情。此诗一咏三叹,一波三折,含蓄蕴意,情味悠长,的确是王昌龄闺怨诗中的杰作。即便是那些经过十数年的寒窗苦读的士子们,终于有朝一日鲤鱼跳龙门,有着一官半职甚至是高官厚禄,已经成为人上之人。他们的妻子也因为夫贵妻荣可以在家尽享富贵的生活,那她们就真的得到家庭生活的幸福了么?就真的没有任何的怨恨了么?未必尽然,请看李商隐的为有一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首句先说人和环境均佳,人为无限娇女,环境有云屏相围,可以说青春美貌富贵荣华均已具备。次句又继之说居地和气候皆好,即身在京都,且适逢冬寒去尽。照理说在这样十全十美的条件下,这对夫妇应能尽情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然而却不能,却要“怕春宵”。这就导致了诗意的转折,使读者产生了悬念,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后两句以“无端”这种带嗔怨、不满口吻的词语为导语,引出了原因。其实第三句谓“嫁得金龟婿”还不能算是作出解释,因为它没有回答前两句设下的疑窦。只是第四句“辜负香衾事早朝”才是真正的答案。原来是因为丈夫须早起上朝,这样作妻子的就不能同丈夫同拥香衾,共享好梦,这岂不要恼杀人也么?丈夫一去,这金碧辉煌的屏风摆在那里还有什么意思,住在繁华的京城里又怎么样。春暖花开的美景带给人的恐怕更多的是烦闷,丈夫纵然能佩得金龟袋,地位显赫一时,可现在人去楼空,让妻子独居于此又有什么意思。所以有了第四句“辜负香衾”四字,前三句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均形同虚设一般,真的要让这女子气不打一处来,所以要概叹这种事太“无端”,太没来由,太让人提不起精神来了。此诗在李商隐的七言诗中,不算名篇,并无太多深意,但言辞虽短却能曲折尽意,将一位贵族少妇的幽怨之情写得丝丝如扣,富于生活情趣。第二类:宫怨诗唐代的宫怨诗的产生则直接与唐代的后宫制度有关,统治全国近三百年之久的唐王朝为了满足淫欲和役使的需要,以至高无上的特权霸占了数以万计的美貌女子。这些女子中,有豪门千金大家闺秀,但更多的是从民间抢来的美女。这些女子,正如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当中所描述的“入时十六”的年轻的女孩子们,“同时采择百余人”,大批大批地从全国各地选出来,远离她们的亲人,被送往陌生的遥远的皇宫里去。“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忍泪含悲,与亲人作生离死别。可殊不知,与亲人的分离,仅仅只是这些可怜宫女悲惨命运的开始。这些宫女,在深宫里被高墙深院锁着,一待就是一辈子;除非特殊的原因可以被放出宫,不然就只能老死于这寂寞冷清的皇宫里。她们对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极度的思念,但是没有机会能够回去看看。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道出了千千万万宫女的心声。这首诗从空间和时间两处落笔写出宫女离乡之遥远和久长,极有感染力量,遂使人感觉到她将永远被幽禁在深宫里苦挨时日,从此再也不能返回那三千里外的故乡同父母相见了。广大宫女一旦进宫,不仅失去了人生的自由,失去了家庭的乐趣,终日只能与宫室为伴。纵使有锦衣玉食的生活,纵使有君王的偶尔顾幸,但二十年来日日压抑在她胸中的思亲情绪,二十年来夜夜魂牵梦绕的故土情结,是怎么消也消除不掉的。这首诗在艺术上巧妙地运用了三千里、二十年这些数字,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将宫女的悲惨境地给予读者一种无限悠远、渺茫的印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自然,进宫的宫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得到皇帝的宠幸过上风光得意的妃子生活的宫女;而另外一类,却是连皇帝老儿的面都没见过几次,更不要说承受皇上的恩露了。得宠的当妃子的自然是少数,是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而沦落为平常宫女的是多数,她们的生活自然是更加的痛苦,有更多的怨言。杜荀鹤在他的宫怨诗春宫怨里描绘了一个进宫后无缘得宠的宫女的怨言:“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诗的首联,寥寥十个字,生动地表现了宫女希望恃貌取宠而结果却幽闭深宫的怨愤情绪。她正在后悔不迭啊,原以为自己长得漂亮,进宫可以获宠的,哪晓得于今竟过着这样清冷寂寞的生活,真是误人青春啊。所以对着镜子,也无心去梳妆打扮了。是真的怨恨自己长得漂亮吗?不是,而是怨恨那有眼无珠,不识美丑的皇帝,这一句真是石破天惊之语!第二联说:既然不能以容貌取悦于君王,哪还要去修饰什么仪容呢?而第三联,则对春天悦耳的鸟鸣、浓密的花影进行描绘,既起到了春怨的点题作用,更重要的,是把宫女的幽怨和这美好的春光加经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宫女的寂寞和凄凉。鸟儿是这样的欢欣,花儿是这样的盛开,而宫中美女呢,竟是如此的哀怨和忧伤,这该是怎样的不幸和不平啊。结尾,巧用西施的典故,说是那个西施一起浣纱越溪的女伴,她们年年相忆与西施一道采摘荷花的乐事。这言外之意是说,那一入深宫不得自由的西施,是再也不会有当年同越溪女伴那样愉快生活了。那些年少时的快乐,自然也就成为这些宫女们无聊生活中反复回忆反复咀嚼的东西。但即使是那些进宫后凭借美貌或者才艺受到皇帝的宠爱,能够受到皇帝的册封,有着妃子贵人等种种封号的宫女,她们又能风光几时呢?在得宠若干年后,在容颜不再美丽青春已经老去的时候,在宫中来了更为年轻更为美貌更为多才多艺的宫女之后,皇帝的行踪便逐渐稀少,甚至于绝迹。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是历朝历代君王的共有本性。这“君恩无常”的现实,注定那些深宫的女子必然遭受被冷落的命运,注定她们要饱受深宫的寂寞和心灵的煎熬。王昌龄的长信怨正是描写一个这样曾受宠爱后来却被无情抛弃的宫女:“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诗一开始就从这个宫嫔的失宠着笔,写她在天色方晓,宫殿开启时,就从事打扫,日复一日,天天如此,单调呆板,孤独寂寞。次句是在第一句的基础之上,通过另外一个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洒扫之余,郁闷哀怨之情萦怀,于是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表现了一种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孤寂无聊的心情。“且将团扇”言其百无聊赖,愁闷已极,姑以团扇为伴。同时,“团扇”喻其失宠之悲,“徘徊”表现其愁怨之深。后两句以新颖的构思,奇特的想象,进一步表现这个宫嫔的怨情:自己虽有如玉般的容貌,但悲惨的遭遇,使自己不但不如地位相同的嫔妃,甚至也不如讨厌的鸟鸦。“寒鸦”从昭阳殿上飞过,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独居长信宫,早被君王抛弃,终身幽闭。整首诗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第三类:征妇怨诗唐代疆土辽阔,边境不宁,大量将士被远征去戍守边疆;征妇可以说是唐代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承受的感情折磨也格外的沉重。在唐代的征妇们看来,为远在边疆戍守的丈夫缝制一件寒衣,使得她们亲爱的丈夫不至于受冻,是她们每年入秋后的一件大事。李白的子夜吴歌中对此有出色的描写:“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呈现出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长安城内的家家户户,凡是有丈夫戍守在边关的妇女们,都趁着这月明之夜为远方的征人赶制冬衣。“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这是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之诗,也提到了寒衣,更提到了自己对丈夫的担忧。大家也可以想象:在紧张而忙碌的缝衣过程中,历经了千针万线,每一针每一线缝进去的不仅仅是丝棉,更是她们对远方征人关怀和体贴,最是她们对丈夫的缱绻相思之情。除了赶制寒衣这一个特定的细节,唐代还有许多著名的闺怨诗,通过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活细节,细致入微地写出了闺中少妇对远方征人的思念之情。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是颇具民歌特色的,且写得富于生活情趣,它生动地写出了一位妙龄少妇的思夫心情。古诗中的黄莺都是可爱之物,声音清脆动听,如欧阳修夸赞说:“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可本诗中这位女子却听得心烦火起,竟然要将它赶走,岂不令人奇怪?原来是因为这只黄鹂鸟光顾自己没完没了地鸣唱,只懂得卖弄自己清脆的喉咙,而全然不理会屋里的女子正在沉睡之中(从诗意看当是午睡或晨睡),并且还正做着好梦,梦中她来到辽西,正同远征中的丈夫相会呢!这只黄莺鸟真是太不知趣了,竟然吵醒了女主人公,惊破了她日夜以求的美梦,将她从与丈夫相聚的甜蜜美梦中拉回到孤身独处的严酷现实里,岂不要恼杀她了吗?所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这是一个别出心裁的谁也意想不到的细节,但是仔细想想,却又尽在情理之中。这些闺中少妇们,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能将领颇有怨恨之情。沈佺期杂诗中写出了一个征妇的怨辞:“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这首诗,写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深挚恋情,而且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诗一开头,首联叙事,交代地点、背景与事件,揭示造成家庭悲剧的原因是连年的边塞战争。指出了少妇闺怨的原因,也寓有讽刺的深意,因为使少妇和征夫远隔两地,只能望月相思,就是由于“频年不解兵”,战事未能早日结束的缘故。所以接着的三四两句,以无限哀怨的声调,通过月光的流照,抒发了两地的相思的苦情:“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这里,照在闺中的应是团圆之月,于今照在边地军营之中,倒成了离别的象征。正因为这样,五六两句才着重写了两地相思之情:“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这两句是互文见义的,意思是说,少妇在闺中年年盼啊,夜夜想;良人在边地也是夜夜想啊,年年盼。虽然关山远隔,但彼此思念的情意是一样的。然而,要到什么时候,这两地相思才能变为一处欢聚呢?边将无能,恐怕这相思是无望的吧。“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唐代千千万万征夫征妇的呼喊。但是那些征夫,若是平时的戍守边疆,哪怕十年八年,总有个回家团聚的时候;可是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战争频繁而残酷,驻守边地的成千上万的将士在沙场英勇牺牲,使得他们的妻子独守空闺,寂寞终身,这是当时常有的情况。陈陶陇西行用沉痛的笔墨描绘了这一情形:“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首句写战士们为了报国,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第二句紧接首句,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伤亡的惨重;结尾两句更为凄恻,战士已经是他乡之鬼,但他们的妻子还盼望着在梦中相见。将士为国牺牲,是他们的责任与光荣;只是这些可怜的闺中少妇啊,该是怎样度过毫无希望的余生!整首诗悲壮而沉痛,激昂而伤感,让读者不由为之感发而泪下。第四类:商妇怨诗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封建时代可以说是空前的。唐代经济如此发达,自然出现了很多经商之人。白居易的名诗琵琶行里的琵琶女说的“商人重利轻别离”,的确道出了商人的本质。这些商人长年在外,行踪无定,更有甚者杳无音信,数年一回;而作为他们的妻子,那些少妇们却独守空房,寂寞孤独,难免会生出怨恨之情,甚至呼喊着“莫做商人妇”的怨语。唐代的闺怨诗中有不少诗作是专门为这些商妇们写的。“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这三首诗来自于唐代刘采春的罗贡曲,她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被称为唐代四大才女之一。这三首诗均写丈夫外出经商久久不归,而在家中的妻子天天思念的情景。第一首的对象从事理上看是毫无道理,你的丈夫久久不归与秦淮水、与江上船有何干系?但仔细想来它又有必然的联系:想当初正是这“秦淮水”和“江上船”把她的夫婿载走的,而今“经岁又经年”地还不把他载回来,她怎能不怨恨你这水和船呢!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女子天天伫立江边,望水望船望归人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第二首“莫作商人妇”,从反面落笔,可见伤心之深。为什么呢?因为商人妇把“金钗当卜钱”,这话是很沉痛的,“金钗”本是女子妆扮美容的首饰,是心爱之物,而今不但不必用作妆扮,却当作了问神卜卦的金钱一般来抛掷,其中的苦情岂不是不言而喻?这还不够,还要天天跑向江头,望船盼人,由于心切,每一次不但没有接到自己的丈夫,反而不时地错认了人家的船。这怎能不痛苦,不悔恨,不揪心断肠?所以很自然地要发出“莫作商人妇”的喟叹!而第三首写的是:那年分别的时候,你说是去桐庐,可是好久都没接到你在桐庐的音讯。今天好不容易收到了你家书,却是从广州寄来的,看来你是越走越远,归家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了。虽然第三首诗仅仅是淡淡地叙事,但平淡里所蕴含的痛苦怨恨之情,却是比前两首更进一步。与刘采春的罗贡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诗中以一个商人妇的口吻诉说她作为商人妻子的怨恨之情:她称丈夫为“瞿塘贾”而不是“金陵贾”或“扬州贾”,足见她的这位可爱的夫婿常年远行川鄂,久久外出经商,因而耽误了商妇的青春大好年华。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商妇身在江南,但夫婿久去瞿塘不返,红颜逐渐消退,没有人能有第二次的青春,这也就无怪这位商妇要发出“朝朝误妾期”的怨辞了。后两句的妙处在于作者突发奇想,他让商妇改换声腔,不再在“怨”字上大做文章,而将重心落在“早知”两字上,写她的悔恨之意:早知道潮水是有规律地按一定时间涨落的,那么,当初要是能嫁个在起居行止如同潮水一样有规律有次序的弄潮儿就好了,就能夫妻比翼连理,相守相厮,共享那人生美好的青春时光,也不至于落到今天独守空房的境地。如此落笔,亦可谓是石破天惊之语!然而,这些商人妇虽然恨天恨地恨水恨船恨丈夫,但一旦得知丈夫归来,那种喜悦之情,可不是一般文字可以描摹的。权德舆玉台体中写道:“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这首诗的写作手法跟诗经卫风伯兮有些相像:“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中的意思是:自从丈夫到东边去了之后,作妻子我的头发就如同蓬草般散乱。难道妻子就没有头油来滋润妆饰头发?不是的。纵使是妆扮得花枝般美丽又给谁看、又能使谁喜欢呢?本诗中的女子也是这样一个丈夫不在身旁因而不愿打扮自己的人。而现在丈夫大概要回来了,她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应该妆饰得漂漂亮亮地见丈夫,可见她真是个“为悦已者容”的深情女子。而李白在他的长干行中也写道:“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为了早日见到自己久别的夫婿,为了早日倾诉自己的相思之苦,她决定从自己居住的长干里跑到离家很远的长风沙,这是何等的真情,何等的感人!唐代的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这与闺怨诗的主角是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