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简答.doc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6639973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三章简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孟子三章简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三章知识点高端资料请勿外传,否则你的优势丧失殆尽!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对后来的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选文所在的课文选自 ,此书与 、 、 合称为“四书”。第一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分) 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3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4 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5 5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 行为上要 。6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7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8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1) (2 ) (3)、 文中最能表现“人和”的一句话是什么?(“人和”的实质) 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事例。 11 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12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13. 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战必胜”的条件是; 第二篇 鱼我所欲也内容理解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4、“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12、 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13、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14、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15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 16、文中说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应指哪些事情?请举一实例说明之。(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做的事情) 17、鱼我所欲也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一、鱼我所欲也提出论点后。第一步:论证分析(正方):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第二步:假设分析(反方):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辟患者何不为也?第三步:因果分析:由是则生有不为也。总结提出分论点: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第五步:对比论证 1.正方:不是嗟来之食(行人,乞人)舍生取义; 2.反方:贪图荣华富贵(万钟,有些人)舍义取利。二、文中“所欲”指想要的东西;“所恶”指厌恶的东西。三、文中第三段排比句式。此处利用三个排比,语言极富气势,暗含嘲讽之意。再次强调了这些人舍义取利的不当做法。他们失去的是本性,羞恶之心。七、课文中需要补充的知识点1、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舍生取义”。2、本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对偶的手法,在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3、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含名句、事例。事例: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爱国学者朱自清在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当局,宁可倒在枪下,也不愿屈服。名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 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八、思维拓展1.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5.12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掩护四位学生,学生得救而自己英勇牺牲等。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与坏人斗争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自己生命的威胁。3、出自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课内: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外:杯水车薪:不言而喻:夜以继日:五十步笑百第三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 ,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话说就是 。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磨难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2分) 2孟子在选文第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与之意思相近的名言是( )和( )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属于( )论据。作者从 再说到 ,最终提出了“ ”的中心论点。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 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选文第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 短文先从正面论述( ),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 ),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8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10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11材料链接: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 邦:国家。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3 分) 12 阅读第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13 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14.结合“链接”材料,联系实际,说说本文观点的现实意义。(3分)【相关链接】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坚持把每周二为安全教育日,专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2005年开始,每期要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演习中,固定疏散路线,要求每班必须成单行,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操场固定的位置。他要求教师平时在教学楼人流量最大的时候都要站在各楼梯的拐弯处。汶川地震时,他在出差,而学校的2000多名学生,上百名教师,仅用1分36秒全部冲到操场,无一伤亡。 15. 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